学术投稿

CT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宋彬

关键词:CT灌注成像, 腹部影像, 血流灌注
摘要:目的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评价其在腹部疾病(主要是肝脏、胰腺)应用中所提供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它参数. 结果 CT灌注成像评价肝脏、胰腺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对腹部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将在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严重度评价、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外科基础研究与扩大切除术的进展

    为了胃癌的合理外科治疗,国内外学者对胃周淋巴结转移规律、清除方法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持续地、分阶段地研究总结,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改善了现有的外科治疗或开展了新的手术方法.但每一次进步均需众多学者长期的实践验证、不断修正,取得共识,才能成为有效的、广泛应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本文仅就胃癌外科治疗某些基础研究进展与当今仍评价不一的扩大切除手术予以简介评述.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循证外科解决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之纷争

    1897年瑞士的Schlatter为胃癌患者施行了首例全胃切除手术,换言之,全胃切除手术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全胃切除手术诞生之日,几乎就是消化道重建争论之始.近几十年,有关全胃切除手术后如何重建消化道的论文数不胜枚举,各种重建术式不下50种,把重建术的讨论形容为老生常谈一点也不过分.时至今天,医学科学如此昌盛和发达,还有必要讨论这一话题吗?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索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80年代以前的差异,探讨对本病治疗的方向.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0年病例,并与我院1950~1981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发病率显著降低,从46.08%降至15.62%; ②发病年龄延后10~20岁; ③入院时病情相对较轻,有休克者从51.39%降至22.80%; ④病死率明显下降,从25.78%降至3.50%; ⑤再手术患者显著增加,从12.12%增至55.20%.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与患者就诊早,及时的治疗,医务人员的水平提高,药品与医学的发展等有关.结论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仍需足够重视,因术后T管造影和B超检查发现肝内残石或胆管狭窄者,高达85.1%,复发再手术率达55.2%,远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远期效果,应在急诊手术引流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进一步检查和彻底处理肝内病变.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严重肝外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我院收治严重肝外伤患者42例,年龄7~57岁,平均43岁.肝外伤损伤程度参照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1994年制定的肝外伤分级标准: Ⅲ级20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合并有颅脑、胸、脾、肾、胃肠、四肢等毗邻脏器损伤共23例次.

    作者:刘清泉;杨俊德;宋延伟;程军;葛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胆汁(CB)对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生长的影响,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0例CB和20例正常胆汁(NB)对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 CB与NB比较,前者可明显促进GBC-SD细胞增殖,用CB处理48 h后GBC-SD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5).CB组S期细胞比例为(49.26±8.07)%,明显高于NB组的(25.54±6.57)%,P<0.05; CB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40.59±9.12)%,明显低于NB组的(60.64±13.42)%,P<0.05.CB组和NB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0±1.16)%和(3.91±1.76)%,P>0.05.结论 CB具有潜在的促增殖活性,且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吴高松;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残留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35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残留病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5例胆囊残留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均证实胆囊管残端>1.5 cm,5例胆囊管变异,3例单纯胆囊管残留过长,32例不同程度合并残留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34例术后近、远期效果佳,1例Oddi's括约肌狭窄患者反复胆道逆行感染,行3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胆系的解剖变异、局部的炎症情况及术者的人为因素是胆囊残留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复发多合并结石、炎症及狭窄等疾患,处理残留病变及并发症需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彭建平;何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生物治疗现状与展望

    目的探讨胃癌生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胃癌生物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果胃癌生物治疗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包括: 免疫调节剂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交联物导向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结论生物治疗作为手术和放/化疗的有益补充,在胃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 mRNA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和25.0%.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8%和62.5%,且uPA mRNA表达与胃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熊俊;郑启昌;宋自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其中右肝膈间隙V-P分流术9例,盆腔V-P分流术1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颅内高压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颅内高压症均有改善,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显露定位好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舒晔;姜暑;周总光;李立;于永扬;杜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ASODN逆转耐药肝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在体外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反义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ASODN)在裸鼠体内逆转耐药肝癌细胞SMMC-7721/ADM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耐药肝癌细胞(1×107个/0.2 ml)注射于裸小鼠腋部皮下,建立耐药肝癌模型,而后将成模裸鼠分成4组,每组各5只.ASODN组在裸鼠肿瘤局部注射浓度为3 μmol/L的ASODN 50 μl和脂质体Lipofectamine 50 μl,并在腹腔内注射阿霉素(ADM,每天10 mg/m2); 正义链组(SODN组)与ASODN组的方法、剂量相同; 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在裸鼠局部注射Lipofectamine 50 μl和生理盐水200 μl,同时腹腔注射ADM(每天 10 mg/m2).寡核苷酸于观察的两周内每周前3 d注射; ADM于每周的第2~4天使用.Lipofectamine和生理盐水使用时间与寡核苷酸相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4组裸鼠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且于第5天开始变化明显,此后各时相之肿瘤体积与前一时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ASODN组的肿瘤体积在第5天后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 而对照1组、对照2组及SODN组各时相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该实验结果提示,SODN及脂质体对裸鼠肿瘤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而ASODN对裸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ASODN在体内同样可逆转SMMC-7721/ADM细胞的耐药性,使肿瘤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生长相对缓慢状态.

    作者:罗华友;严律南;杨家印;刘自明;林琦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体会(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肝病患者行17例次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全组手术成功1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 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现存活6例,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3年.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ARDS 2例,血管并发症2例,胆道并发症3例,急、慢性排斥反应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手术治疗(附47例报告)

    1994~2003年我院共收治47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男18例,女29例.年龄36~90岁,平均60.2岁,其中大于60岁者26例.上肢动脉栓塞11例,下肢动脉栓塞36例,其中双下肢动脉栓塞1例,腹主动脉骑跨栓4例.发病前合并房颤18例,糖尿病4例,心肌梗塞2例,心脏附壁血栓2例,心衰3例(行介入治疗后发生1例).47例中4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DSA后手术.

    作者:李雪松;戈小虎;赛力木;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对其术后相关影像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各项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过程中能产生相应的生理学及物理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等各方面的相关改变.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易江;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 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组织检测NF-κBp65和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组织作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6.8%,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的33.3%和44.4%(P<0.05)及正常胃粘膜表达阳性率的0和8.3%(P<0.01).NF-κBp65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NF-κBp65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r=0.36, P<0.01).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朝晖;常新忠;姜希宏;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Wilson's病患者亲体部分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变化

    目的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1月我院为2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其中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124.8±22.8) mg/L和(1 524.8±328.6) μg/24h,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22例,全肝移植4例,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230.4 ±29.6) mg/L,尿铜水平均<50 μg/24h.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全肝移植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320.2±36.8) mg/L、(380.4±45.6) mg/L、(360.5±37.6) mg/L、(356.2±27.6) mg/L和(240.4±22.8) μg/24h、(86.5±10.6) μg/24h、(54.2±6.8) μg/24h及(46.8±3.4) μg/2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216.8 ±20.4) mg/L、(248.5±32.6) mg/L、(285.4±44.3) mg/L、(260.2±36.6) mg/L和(380.8±37.6) μg/24h、(150.6±24.5) μg/24h、(75.5±9.6) μg/24h及(60.3±5.8) μg/24h.结论全肝移植和亲体肝移植是治疗Wilson's病的有效方法,不仅解决肝功能不全的问题,而且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张峰;成峰;王学浩;李相成;孙连宝;李君;李国强;钱晓峰;汤琪云;夏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T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评价其在腹部疾病(主要是肝脏、胰腺)应用中所提供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它参数. 结果 CT灌注成像评价肝脏、胰腺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对腹部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将在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严重度评价、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坏疽性胆囊炎的超声特征和治疗

    我科1995~2002年收治了26例老年坏疽性胆囊炎(gangrenous cholecystitis,GC)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60~70岁,平均66岁.本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0例,胆总管结石6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5例.B超为西门子SL-250型,凸型探头,频率为3.5 MHz.按常规进行胆囊检查,对于急性或化脓性胆囊炎根据病情即时检查.

    作者:刘俊;王彦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的自动化缝合

    腹部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手工缝合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操作繁琐,耗时冗长,并发症多,驱使着外科医生们不断探索着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以期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组织翻弄和失血,减少缝合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4例分析

    小肠肿瘤约占全胃肠道肿瘤的1.5%,其中半数为恶性,约占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更为少见.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2年9月间共收治本病例34例,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的0.8%.

    作者:徐富河;杨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