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陈佳平

关键词:胃肿瘤, 手术, 复发
摘要: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硬化性病变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壁弹性变化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肝癌破裂及未破裂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电子显微镜检测其与血管病变有关的因素: 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因子(vWF因子)、弹性硬蛋白、弹性蛋白酶(中性粒细胞性).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肝癌破裂患者中血管内皮vWF因子表达量明显下降,小动脉壁中弹性蛋白酶分布异常、弹性硬蛋白增生过度、弹力膜断裂.vWF因子为血管受损指标之一,并参与凝血过程.上述病变的结果,导致患者小动脉壁脆性增加及凝血功能下降,稍遇外力的作用即易发生血管破裂,进而可导致肿瘤组织的破裂.结论肝癌患者体内的血管壁硬变可能与肝癌肿瘤破裂有关.

    作者:邹兵兵;耿小平;朱立新;熊奇如;范上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外科治疗(附42例报告)

    我院1980年2月至2002年1月期间收治了42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3个月~85岁,平均年龄40.6岁.主要症状: 腹痛、腹胀25例(59.5%),腹部包块22例(52.4%),伴贫血、纳差、消瘦、乏力、腹水19例(45.2%),低热7例(16.7%),伴膀胱刺激征4例(9.5%).病史12 h~6个月.行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20例,提示肠管受压7例,DSA诊断血管瘤1例,提示小肠系膜原发性肿瘤2例,另10例无阳性发现.

    作者:施勇;卢淑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O2气腹对肿瘤细胞种植与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常用的气腹介质CO2对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细胞种植及转移的影响.方法手术前1 h于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入R15 肝癌细胞株,并按随机抽样法将大鼠均分为免气腹组、He气腹组和CO2气腹组3组,实验维持2 h、28 d后宰杀动物,比较各组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的种植及转移情况. 结果在径路口、肠浆膜层、肠系膜、大网膜和膈肌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 CO2气腹组分别为(326.7±230.3) mg、(626.2±215.9) mg、(476.2±204.8) mg、(2 536.5±906.7) mg及(384.5±149.9) mg; He气腹组分别为(235.6±107.3) mg、(414.2±148.4) mg、(261.8±92.6) mg、(1 633.4±247.3) mg及(220.0±57.9) mg; 免气腹组分别为(145.0±42.4) mg、(221.5±108.2) mg、(212.5±109.6) mg、(797.5±335.9) mg和113.0 mg.在各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CO2气腹组均明显高于He气腹组和免气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He气腹组均高于免气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与He气腹及免气腹相比,可促进腹腔内肿瘤细胞的种植与生长.

    作者:王广义;孟宪瑛;顾建华;吕国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 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组织检测NF-κBp65和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组织作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6.8%,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的33.3%和44.4%(P<0.05)及正常胃粘膜表达阳性率的0和8.3%(P<0.01).NF-κBp65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NF-κBp65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r=0.36, P<0.01).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朝晖;常新忠;姜希宏;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胆汁(CB)对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生长的影响,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0例CB和20例正常胆汁(NB)对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 CB与NB比较,前者可明显促进GBC-SD细胞增殖,用CB处理48 h后GBC-SD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5).CB组S期细胞比例为(49.26±8.07)%,明显高于NB组的(25.54±6.57)%,P<0.05; CB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40.59±9.12)%,明显低于NB组的(60.64±13.42)%,P<0.05.CB组和NB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0±1.16)%和(3.91±1.76)%,P>0.05.结论 CB具有潜在的促增殖活性,且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吴高松;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手术治疗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 方法对我院1986~2002年间收治的14例胃切除术后近期(24~72 h内)上消化道大出血行再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术后吻合口出血4例,残胃粘膜损伤出血2例,残胃肠套叠出血2例,十二指肠残端出血1例,遗漏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及贲门粘膜撕裂出血各1例,原因不明出血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多为操作不当及病灶遗漏所致,出血灶直视下缝扎为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吕昕亮;朱景德;邵初晓;方基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几种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的灭活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几种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在动物活体的灭活效果.方法取家兔28只,按编号法随机分为: 生理盐水组(对照组),95%酒精组、5%四环素组和复方苯酚组(灭活组).行胆囊管结扎,胆囊造瘘置管并分别注入上述药物留置15 min.2周后处死动物,对胆囊、胆管及胆囊邻近肝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且活动良好.肉眼观察,对照组和5%四环素组7只鼠胆囊腔均无明显变化; 95%酒精组中2只鼠胆囊腔闭塞,2只缩小,3只无变化; 复方苯酚组中,4只鼠胆囊腔闭塞,3只胆囊腔缩小.组织学观察,95%酒精组及复方苯酚组中7只鼠的胆囊粘膜全部破坏(7/7),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而5%四环素组有一定效果(5/7),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95%酒精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智;彭宣芙;王立新;张能维;邓绍庆;周孝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坏疽性胆囊炎的超声特征和治疗

    我科1995~2002年收治了26例老年坏疽性胆囊炎(gangrenous cholecystitis,GC)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60~70岁,平均66岁.本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0例,胆总管结石6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5例.B超为西门子SL-250型,凸型探头,频率为3.5 MHz.按常规进行胆囊检查,对于急性或化脓性胆囊炎根据病情即时检查.

    作者:刘俊;王彦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复习国外近5年的文献并加以综述. 结果 SLN状态可以准确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群的肿瘤转移情况,对SLN行集中、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发现传统病理学检查遗漏的微转移灶,从而使部分患者肿瘤分期上调.结论结直肠癌SLN活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有望为临床判断区域淋巴结群受累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手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CT征象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在复习小肠系膜的解剖、肿瘤转移到小肠系膜途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及少见类型、CT表现及主要鉴别诊断. 结果 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小肠系膜肿瘤,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与炎性及血管性病变相鉴别.结论 CT是评价小肠系膜肿瘤的首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印隆林;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T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评价其在腹部疾病(主要是肝脏、胰腺)应用中所提供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它参数. 结果 CT灌注成像评价肝脏、胰腺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对腹部肿瘤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将在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严重度评价、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按化疗方法不同分为: 外周静脉化疗组(静化组,n=42)、泵内化疗组(泵化组,n=41),两组均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4 d内抽外周静脉血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另设对照组(n=32)作相同检查.结果静化组化疗后的CD3和CD4、CD4/CD8比值及IgG、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P<0.01),并明显低于泵化组化疗后(但CD4、IgM除外),P<0.05; 而泵化组化疗前、后CD3、CD4和CD8、CD4/CD8比值及IgG、Ig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较外周静脉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杨波;蒲永东;蒋成来;林刚;何建苗;董立国;朱志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附40例报告)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业华;张思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管癌组织中VEGF和c-myc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38例胆管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 和c-my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2%(32/38)和65.8%(25/38),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0.0%(10/20)和2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EGF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99, 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分级无关.结论 VEGF可能在胆管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与c-myc基因有协同作用,且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刘智敏;严律南;赵永恒;阳斌;蒋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06] 胃癌的癌前病变及癌前疾病有哪些? 有何临床意义?

    答: 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与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这两个术语的意义是不同的.胃癌的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系指胃粘膜上皮易于转变为癌的病理学改变,但其本身尚不具备恶性改变.现阶段得到公认的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或称不典型增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是细胞的过度增生和丧失了正常的分化,在结构和功能上部分地丧失了与原组织的相识性.通常将胃粘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学发生类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外科基础研究与扩大切除术的进展

    为了胃癌的合理外科治疗,国内外学者对胃周淋巴结转移规律、清除方法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持续地、分阶段地研究总结,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改善了现有的外科治疗或开展了新的手术方法.但每一次进步均需众多学者长期的实践验证、不断修正,取得共识,才能成为有效的、广泛应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本文仅就胃癌外科治疗某些基础研究进展与当今仍评价不一的扩大切除手术予以简介评述.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国内1980年以来报道的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5例的文献资料及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1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近腹股沟处包块及腹痛、腹泻伴便血; 术前诊断为盲肠癌3例,急、慢性阑尾炎各4例,菌痢2例,阑尾脓肿、疝囊嵌顿、腹壁脓肿及肠梗阻各1例.结论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疾病,诊断强调术中仔细鉴别,B超、胃肠X线钡餐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

    作者:刘文莉;李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残留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35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残留病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5例胆囊残留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均证实胆囊管残端>1.5 cm,5例胆囊管变异,3例单纯胆囊管残留过长,32例不同程度合并残留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34例术后近、远期效果佳,1例Oddi's括约肌狭窄患者反复胆道逆行感染,行3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胆系的解剖变异、局部的炎症情况及术者的人为因素是胆囊残留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复发多合并结石、炎症及狭窄等疾患,处理残留病变及并发症需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彭建平;何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0 mRNA的表达,另以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19例(45.24%),术后为14例(33.33%); 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