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外科治疗(附42例报告)

施勇;卢淑娇

关键词: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外科治疗, 钡剂灌肠检查, 原发性肿瘤, 膀胱刺激征, 肿瘤患者, 小肠系膜, 平均年龄, 腹部包块, 血管瘤, 症状, 诊断, 阳性, 贫血, 腹胀, 腹痛, 腹水, 低热, 肠管, 钡餐
摘要:我院1980年2月至2002年1月期间收治了42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3个月~85岁,平均年龄40.6岁.主要症状: 腹痛、腹胀25例(59.5%),腹部包块22例(52.4%),伴贫血、纳差、消瘦、乏力、腹水19例(45.2%),低热7例(16.7%),伴膀胱刺激征4例(9.5%).病史12 h~6个月.行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20例,提示肠管受压7例,DSA诊断血管瘤1例,提示小肠系膜原发性肿瘤2例,另10例无阳性发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CO2气腹对肿瘤细胞种植与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常用的气腹介质CO2对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细胞种植及转移的影响.方法手术前1 h于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入R15 肝癌细胞株,并按随机抽样法将大鼠均分为免气腹组、He气腹组和CO2气腹组3组,实验维持2 h、28 d后宰杀动物,比较各组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的种植及转移情况. 结果在径路口、肠浆膜层、肠系膜、大网膜和膈肌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 CO2气腹组分别为(326.7±230.3) mg、(626.2±215.9) mg、(476.2±204.8) mg、(2 536.5±906.7) mg及(384.5±149.9) mg; He气腹组分别为(235.6±107.3) mg、(414.2±148.4) mg、(261.8±92.6) mg、(1 633.4±247.3) mg及(220.0±57.9) mg; 免气腹组分别为(145.0±42.4) mg、(221.5±108.2) mg、(212.5±109.6) mg、(797.5±335.9) mg和113.0 mg.在各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CO2气腹组均明显高于He气腹组和免气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He气腹组均高于免气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与He气腹及免气腹相比,可促进腹腔内肿瘤细胞的种植与生长.

    作者:王广义;孟宪瑛;顾建华;吕国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生物治疗现状与展望

    目的探讨胃癌生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胃癌生物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果胃癌生物治疗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包括: 免疫调节剂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交联物导向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结论生物治疗作为手术和放/化疗的有益补充,在胃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索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80年代以前的差异,探讨对本病治疗的方向.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0年病例,并与我院1950~1981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发病率显著降低,从46.08%降至15.62%; ②发病年龄延后10~20岁; ③入院时病情相对较轻,有休克者从51.39%降至22.80%; ④病死率明显下降,从25.78%降至3.50%; ⑤再手术患者显著增加,从12.12%增至55.20%.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与患者就诊早,及时的治疗,医务人员的水平提高,药品与医学的发展等有关.结论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仍需足够重视,因术后T管造影和B超检查发现肝内残石或胆管狭窄者,高达85.1%,复发再手术率达55.2%,远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远期效果,应在急诊手术引流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进一步检查和彻底处理肝内病变.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 039例胆囊切除术中26例Luschka胆管损伤的情况. 结果 26例中15例于术中发现胆漏点,行缝扎止漏成功,5例行缝扎失败者和3例未找到胆漏点者,经引流后痊愈.术后发现3例,其中1例经鼻胆管引流治愈; 1例经再手术引流治愈; 1例再手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较难避免,术中发现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术后发现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和充分引流.

    作者:杨新平;黄卫民;金荣;朱上林;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体会(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肝病患者行17例次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全组手术成功1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 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现存活6例,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3年.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ARDS 2例,血管并发症2例,胆道并发症3例,急、慢性排斥反应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附40例报告)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业华;张思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的自动化缝合

    腹部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手工缝合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操作繁琐,耗时冗长,并发症多,驱使着外科医生们不断探索着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以期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组织翻弄和失血,减少缝合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D44v6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100例进展期胃癌标本进行标记,分析CD44v6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原发灶CD44v6表达阳性率为64%(64/100); CD44v6的表达随胃癌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而升高.结论 CD44v6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早期预测胃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

    作者:夏建国;杨力;陈国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06] 胃癌的癌前病变及癌前疾病有哪些? 有何临床意义?

    答: 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与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这两个术语的意义是不同的.胃癌的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系指胃粘膜上皮易于转变为癌的病理学改变,但其本身尚不具备恶性改变.现阶段得到公认的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或称不典型增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是细胞的过度增生和丧失了正常的分化,在结构和功能上部分地丧失了与原组织的相识性.通常将胃粘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学发生类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CT征象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在复习小肠系膜的解剖、肿瘤转移到小肠系膜途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及少见类型、CT表现及主要鉴别诊断. 结果 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小肠系膜肿瘤,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与炎性及血管性病变相鉴别.结论 CT是评价小肠系膜肿瘤的首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印隆林;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手术治疗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 方法对我院1986~2002年间收治的14例胃切除术后近期(24~72 h内)上消化道大出血行再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术后吻合口出血4例,残胃粘膜损伤出血2例,残胃肠套叠出血2例,十二指肠残端出血1例,遗漏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及贲门粘膜撕裂出血各1例,原因不明出血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多为操作不当及病灶遗漏所致,出血灶直视下缝扎为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吕昕亮;朱景德;邵初晓;方基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ASODN逆转耐药肝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在体外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反义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ASODN)在裸鼠体内逆转耐药肝癌细胞SMMC-7721/ADM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耐药肝癌细胞(1×107个/0.2 ml)注射于裸小鼠腋部皮下,建立耐药肝癌模型,而后将成模裸鼠分成4组,每组各5只.ASODN组在裸鼠肿瘤局部注射浓度为3 μmol/L的ASODN 50 μl和脂质体Lipofectamine 50 μl,并在腹腔内注射阿霉素(ADM,每天10 mg/m2); 正义链组(SODN组)与ASODN组的方法、剂量相同; 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在裸鼠局部注射Lipofectamine 50 μl和生理盐水200 μl,同时腹腔注射ADM(每天 10 mg/m2).寡核苷酸于观察的两周内每周前3 d注射; ADM于每周的第2~4天使用.Lipofectamine和生理盐水使用时间与寡核苷酸相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4组裸鼠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且于第5天开始变化明显,此后各时相之肿瘤体积与前一时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ASODN组的肿瘤体积在第5天后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 而对照1组、对照2组及SODN组各时相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该实验结果提示,SODN及脂质体对裸鼠肿瘤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而ASODN对裸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ASODN在体内同样可逆转SMMC-7721/ADM细胞的耐药性,使肿瘤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生长相对缓慢状态.

    作者:罗华友;严律南;杨家印;刘自明;林琦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其中右肝膈间隙V-P分流术9例,盆腔V-P分流术1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颅内高压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颅内高压症均有改善,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显露定位好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舒晔;姜暑;周总光;李立;于永扬;杜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并对其术后相关影像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各项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过程中能产生相应的生理学及物理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等各方面的相关改变.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而有效的.

    作者:易江;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8F-FDG PET显像在大肠癌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大肠癌诊治中使用的新进展.方法对近几年来国外关于18F-FDG PET显像对大肠癌诊治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18F-FDG PET显像对早期诊断大肠癌复发、转移及大肠癌的分期均优于CT及MRI检查.结论 18F-FDG PET显像可以作为诊断大肠癌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温广华;邓候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手术治疗(附47例报告)

    1994~2003年我院共收治47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男18例,女29例.年龄36~90岁,平均60.2岁,其中大于60岁者26例.上肢动脉栓塞11例,下肢动脉栓塞36例,其中双下肢动脉栓塞1例,腹主动脉骑跨栓4例.发病前合并房颤18例,糖尿病4例,心肌梗塞2例,心脏附壁血栓2例,心衰3例(行介入治疗后发生1例).47例中4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DSA后手术.

    作者:李雪松;戈小虎;赛力木;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

    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6例,其中因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行择期手术53例,因胆囊手术时损伤胆总管3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6岁,平均46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9例.术前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56例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46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阴性)7例; 胆囊切除时损伤胆总管3例,均为锐性损伤,损伤长度占胆总管直径的1/3~1/2.手术方法: 常规切除胆囊后,胆总管切开探查,轻柔取净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能通过直径3 mm的探子、8号以上导尿管,术中常规作胆道镜检查或胆道造影,排除胆道残余结石.选用1号丝线或3-0无损伤缝线全层间断粘膜对粘膜缝合,检查无漏胆,若针眼漏胆再用6-0无损伤缝线缝合,不常规缝合胆管浆膜层,常规放置右肝下Winslow孔引流管.

    作者:杨星奎;徐智;高金松;王曦琳;罗义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内镜放置自膨式不带膜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且无法切除的16例患者采用内镜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94%)成功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内引流通畅,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后7 d及14 d复查肝功能和B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胆总管直径明显变细(P<0.01).其中6例3周内恢复正常.早期并发症(置入不带膜金属支架后7 d内): 1例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存活时间为186.93 d(54~426 d),平均支架引流有效期为156 d(51~426 d),有3例(20%)发生支架堵塞.结论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是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夏焱;朱玉华;张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 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组织检测NF-κBp65和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组织作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6.8%,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的33.3%和44.4%(P<0.05)及正常胃粘膜表达阳性率的0和8.3%(P<0.01).NF-κBp65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NF-κBp65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r=0.36, P<0.01).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朝晖;常新忠;姜希宏;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