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蒲永东;蒋成来;林刚;何建苗;董立国;朱志东
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我院收治严重肝外伤患者42例,年龄7~57岁,平均43岁.肝外伤损伤程度参照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1994年制定的肝外伤分级标准: Ⅲ级20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合并有颅脑、胸、脾、肾、胃肠、四肢等毗邻脏器损伤共23例次.
作者:刘清泉;杨俊德;宋延伟;程军;葛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6例,其中因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行择期手术53例,因胆囊手术时损伤胆总管3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6岁,平均46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9例.术前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56例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46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阴性)7例; 胆囊切除时损伤胆总管3例,均为锐性损伤,损伤长度占胆总管直径的1/3~1/2.手术方法: 常规切除胆囊后,胆总管切开探查,轻柔取净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能通过直径3 mm的探子、8号以上导尿管,术中常规作胆道镜检查或胆道造影,排除胆道残余结石.选用1号丝线或3-0无损伤缝线全层间断粘膜对粘膜缝合,检查无漏胆,若针眼漏胆再用6-0无损伤缝线缝合,不常规缝合胆管浆膜层,常规放置右肝下Winslow孔引流管.
作者:杨星奎;徐智;高金松;王曦琳;罗义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常用的气腹介质CO2对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细胞种植及转移的影响.方法手术前1 h于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入R15 肝癌细胞株,并按随机抽样法将大鼠均分为免气腹组、He气腹组和CO2气腹组3组,实验维持2 h、28 d后宰杀动物,比较各组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的种植及转移情况. 结果在径路口、肠浆膜层、肠系膜、大网膜和膈肌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 CO2气腹组分别为(326.7±230.3) mg、(626.2±215.9) mg、(476.2±204.8) mg、(2 536.5±906.7) mg及(384.5±149.9) mg; He气腹组分别为(235.6±107.3) mg、(414.2±148.4) mg、(261.8±92.6) mg、(1 633.4±247.3) mg及(220.0±57.9) mg; 免气腹组分别为(145.0±42.4) mg、(221.5±108.2) mg、(212.5±109.6) mg、(797.5±335.9) mg和113.0 mg.在各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CO2气腹组均明显高于He气腹组和免气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He气腹组均高于免气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与He气腹及免气腹相比,可促进腹腔内肿瘤细胞的种植与生长.
作者:王广义;孟宪瑛;顾建华;吕国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壁弹性变化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肝癌破裂及未破裂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电子显微镜检测其与血管病变有关的因素: 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因子(vWF因子)、弹性硬蛋白、弹性蛋白酶(中性粒细胞性).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肝癌破裂患者中血管内皮vWF因子表达量明显下降,小动脉壁中弹性蛋白酶分布异常、弹性硬蛋白增生过度、弹力膜断裂.vWF因子为血管受损指标之一,并参与凝血过程.上述病变的结果,导致患者小动脉壁脆性增加及凝血功能下降,稍遇外力的作用即易发生血管破裂,进而可导致肿瘤组织的破裂.结论肝癌患者体内的血管壁硬变可能与肝癌肿瘤破裂有关.
作者:邹兵兵;耿小平;朱立新;熊奇如;范上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其中右肝膈间隙V-P分流术9例,盆腔V-P分流术1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颅内高压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颅内高压症均有改善,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显露定位好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舒晔;姜暑;周总光;李立;于永扬;杜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小肠肿瘤约占全胃肠道肿瘤的1.5%,其中半数为恶性,约占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更为少见.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2年9月间共收治本病例34例,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的0.8%.
作者:徐富河;杨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4~2003年我院共收治47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男18例,女29例.年龄36~90岁,平均60.2岁,其中大于60岁者26例.上肢动脉栓塞11例,下肢动脉栓塞36例,其中双下肢动脉栓塞1例,腹主动脉骑跨栓4例.发病前合并房颤18例,糖尿病4例,心肌梗塞2例,心脏附壁血栓2例,心衰3例(行介入治疗后发生1例).47例中4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DSA后手术.
作者:李雪松;戈小虎;赛力木;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0 mRNA的表达,另以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19例(45.24%),术后为14例(33.33%); 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yclin E 和p27kip1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胆囊癌和1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yclin E及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yclin E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1.0%(25/41),显著高于慢性胆囊炎的20.0%(3/15),P<0.05; 胆囊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53.7%,低于慢性胆囊炎的100%(P<0.05).cyclin E的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呈正相关(r=0.314,P<0.05),p27kip1蛋白的表达则随胆囊癌TNM分期进展、组织学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逐渐下降(P<0.05),cyclin E与p27kip1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342,P<0.05).结论 cyclin E蛋白高表达和p27kip1蛋白表达下降导致细胞周期的调控异常,可能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周彦明;李玉民;朱有全;王效勤;赵大同;曾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嵌顿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采用小切口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嵌顿环状混合痔30例临床经验.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50 min,平均住院时间10 d,术后并发肛门Ⅰ度水肿4例,术后当天排尿困难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该术式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且疗效满意.
作者:曹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腹部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手工缝合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操作繁琐,耗时冗长,并发症多,驱使着外科医生们不断探索着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以期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组织翻弄和失血,减少缝合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胆汁(CB)对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生长的影响,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0例CB和20例正常胆汁(NB)对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 CB与NB比较,前者可明显促进GBC-SD细胞增殖,用CB处理48 h后GBC-SD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P<0.05).CB组S期细胞比例为(49.26±8.07)%,明显高于NB组的(25.54±6.57)%,P<0.05; CB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40.59±9.12)%,明显低于NB组的(60.64±13.42)%,P<0.05.CB组和NB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0±1.16)%和(3.91±1.76)%,P>0.05.结论 CB具有潜在的促增殖活性,且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吴高松;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业华;张思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国内1980年以来报道的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5例的文献资料及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1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近腹股沟处包块及腹痛、腹泻伴便血; 术前诊断为盲肠癌3例,急、慢性阑尾炎各4例,菌痢2例,阑尾脓肿、疝囊嵌顿、腹壁脓肿及肠梗阻各1例.结论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疾病,诊断强调术中仔细鉴别,B超、胃肠X线钡餐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
作者:刘文莉;李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按化疗方法不同分为: 外周静脉化疗组(静化组,n=42)、泵内化疗组(泵化组,n=41),两组均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4 d内抽外周静脉血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另设对照组(n=32)作相同检查.结果静化组化疗后的CD3和CD4、CD4/CD8比值及IgG、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P<0.01),并明显低于泵化组化疗后(但CD4、IgM除外),P<0.05; 而泵化组化疗前、后CD3、CD4和CD8、CD4/CD8比值及IgG、Ig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较外周静脉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杨波;蒲永东;蒋成来;林刚;何建苗;董立国;朱志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 039例胆囊切除术中26例Luschka胆管损伤的情况. 结果 26例中15例于术中发现胆漏点,行缝扎止漏成功,5例行缝扎失败者和3例未找到胆漏点者,经引流后痊愈.术后发现3例,其中1例经鼻胆管引流治愈; 1例经再手术引流治愈; 1例再手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较难避免,术中发现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术后发现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和充分引流.
作者:杨新平;黄卫民;金荣;朱上林;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CT征象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在复习小肠系膜的解剖、肿瘤转移到小肠系膜途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及少见类型、CT表现及主要鉴别诊断. 结果 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小肠系膜肿瘤,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与炎性及血管性病变相鉴别.结论 CT是评价小肠系膜肿瘤的首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印隆林;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肝病患者行17例次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全组手术成功1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 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现存活6例,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3年.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ARDS 2例,血管并发症2例,胆道并发症3例,急、慢性排斥反应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38例胆管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 和c-my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2%(32/38)和65.8%(25/38),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0.0%(10/20)和2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EGF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99, 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分级无关.结论 VEGF可能在胆管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与c-myc基因有协同作用,且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刘智敏;严律南;赵永恒;阳斌;蒋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