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外科基础研究与扩大切除术的进展

陈峻青

关键词:胃肿瘤, 外科基础, 扩大切除
摘要:为了胃癌的合理外科治疗,国内外学者对胃周淋巴结转移规律、清除方法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持续地、分阶段地研究总结,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改善了现有的外科治疗或开展了新的手术方法.但每一次进步均需众多学者长期的实践验证、不断修正,取得共识,才能成为有效的、广泛应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本文仅就胃癌外科治疗某些基础研究进展与当今仍评价不一的扩大切除手术予以简介评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经内镜放置自膨式不带膜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且无法切除的16例患者采用内镜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94%)成功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内引流通畅,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后7 d及14 d复查肝功能和B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胆总管直径明显变细(P<0.01).其中6例3周内恢复正常.早期并发症(置入不带膜金属支架后7 d内): 1例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存活时间为186.93 d(54~426 d),平均支架引流有效期为156 d(51~426 d),有3例(20%)发生支架堵塞.结论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是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夏焱;朱玉华;张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残留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35例报告)

    目的探讨胆囊残留病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5例胆囊残留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均证实胆囊管残端>1.5 cm,5例胆囊管变异,3例单纯胆囊管残留过长,32例不同程度合并残留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34例术后近、远期效果佳,1例Oddi's括约肌狭窄患者反复胆道逆行感染,行3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胆系的解剖变异、局部的炎症情况及术者的人为因素是胆囊残留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复发多合并结石、炎症及狭窄等疾患,处理残留病变及并发症需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彭建平;何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0 mRNA的表达,另以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19例(45.24%),术后为14例(33.33%); 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 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组织检测NF-κBp65和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组织作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6.8%,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的33.3%和44.4%(P<0.05)及正常胃粘膜表达阳性率的0和8.3%(P<0.01).NF-κBp65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NF-κBp65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r=0.36, P<0.01).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朝晖;常新忠;姜希宏;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其中右肝膈间隙V-P分流术9例,盆腔V-P分流术1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颅内高压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颅内高压症均有改善,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显露定位好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舒晔;姜暑;周总光;李立;于永扬;杜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国内1980年以来报道的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5例的文献资料及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1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近腹股沟处包块及腹痛、腹泻伴便血; 术前诊断为盲肠癌3例,急、慢性阑尾炎各4例,菌痢2例,阑尾脓肿、疝囊嵌顿、腹壁脓肿及肠梗阻各1例.结论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疾病,诊断强调术中仔细鉴别,B超、胃肠X线钡餐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

    作者:刘文莉;李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手术治疗(附47例报告)

    1994~2003年我院共收治47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男18例,女29例.年龄36~90岁,平均60.2岁,其中大于60岁者26例.上肢动脉栓塞11例,下肢动脉栓塞36例,其中双下肢动脉栓塞1例,腹主动脉骑跨栓4例.发病前合并房颤18例,糖尿病4例,心肌梗塞2例,心脏附壁血栓2例,心衰3例(行介入治疗后发生1例).47例中4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DSA后手术.

    作者:李雪松;戈小虎;赛力木;刘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手术治疗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 方法对我院1986~2002年间收治的14例胃切除术后近期(24~72 h内)上消化道大出血行再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术后吻合口出血4例,残胃粘膜损伤出血2例,残胃肠套叠出血2例,十二指肠残端出血1例,遗漏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及贲门粘膜撕裂出血各1例,原因不明出血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多为操作不当及病灶遗漏所致,出血灶直视下缝扎为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吕昕亮;朱景德;邵初晓;方基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切口外剥内扎硬化剂注射术治疗嵌顿环状混合痔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嵌顿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采用小切口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嵌顿环状混合痔30例临床经验.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50 min,平均住院时间10 d,术后并发肛门Ⅰ度水肿4例,术后当天排尿困难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该术式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且疗效满意.

    作者:曹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按化疗方法不同分为: 外周静脉化疗组(静化组,n=42)、泵内化疗组(泵化组,n=41),两组均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4 d内抽外周静脉血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另设对照组(n=32)作相同检查.结果静化组化疗后的CD3和CD4、CD4/CD8比值及IgG、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P<0.01),并明显低于泵化组化疗后(但CD4、IgM除外),P<0.05; 而泵化组化疗前、后CD3、CD4和CD8、CD4/CD8比值及IgG、Ig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较外周静脉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杨波;蒲永东;蒋成来;林刚;何建苗;董立国;朱志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D44v6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100例进展期胃癌标本进行标记,分析CD44v6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原发灶CD44v6表达阳性率为64%(64/100); CD44v6的表达随胃癌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而升高.结论 CD44v6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早期预测胃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

    作者:夏建国;杨力;陈国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几种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的灭活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几种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在动物活体的灭活效果.方法取家兔28只,按编号法随机分为: 生理盐水组(对照组),95%酒精组、5%四环素组和复方苯酚组(灭活组).行胆囊管结扎,胆囊造瘘置管并分别注入上述药物留置15 min.2周后处死动物,对胆囊、胆管及胆囊邻近肝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且活动良好.肉眼观察,对照组和5%四环素组7只鼠胆囊腔均无明显变化; 95%酒精组中2只鼠胆囊腔闭塞,2只缩小,3只无变化; 复方苯酚组中,4只鼠胆囊腔闭塞,3只胆囊腔缩小.组织学观察,95%酒精组及复方苯酚组中7只鼠的胆囊粘膜全部破坏(7/7),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而5%四环素组有一定效果(5/7),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95%酒精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胆囊粘膜化学灭活剂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智;彭宣芙;王立新;张能维;邓绍庆;周孝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 039例胆囊切除术中26例Luschka胆管损伤的情况. 结果 26例中15例于术中发现胆漏点,行缝扎止漏成功,5例行缝扎失败者和3例未找到胆漏点者,经引流后痊愈.术后发现3例,其中1例经鼻胆管引流治愈; 1例经再手术引流治愈; 1例再手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较难避免,术中发现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术后发现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和充分引流.

    作者:杨新平;黄卫民;金荣;朱上林;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92~2002年收治的12例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性损伤3例,合并伤9例.行十二指肠单纯修补1例; 行修补或吻合加下移鼻胃管至十二指肠及空肠造口逆行置管引流减压、空肠造瘘(简称三管减压)8例; 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2例,11例均治愈; 1例合并糖尿病者,因术后并发肠瘘、电解质紊乱及酮症酸中毒死亡.结论小肠系膜根部及横结肠系膜根部血肿的探查是发现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关键.十二指肠修补或吻合加三管减压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 吻合是治疗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有效的手术方法.根据伤情选择合理、安全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江;郑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CT征象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在复习小肠系膜的解剖、肿瘤转移到小肠系膜途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及少见类型、CT表现及主要鉴别诊断. 结果 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小肠系膜肿瘤,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与炎性及血管性病变相鉴别.结论 CT是评价小肠系膜肿瘤的首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印隆林;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

    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6例,其中因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行择期手术53例,因胆囊手术时损伤胆总管3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6岁,平均46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9例.术前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56例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46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阴性)7例; 胆囊切除时损伤胆总管3例,均为锐性损伤,损伤长度占胆总管直径的1/3~1/2.手术方法: 常规切除胆囊后,胆总管切开探查,轻柔取净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能通过直径3 mm的探子、8号以上导尿管,术中常规作胆道镜检查或胆道造影,排除胆道残余结石.选用1号丝线或3-0无损伤缝线全层间断粘膜对粘膜缝合,检查无漏胆,若针眼漏胆再用6-0无损伤缝线缝合,不常规缝合胆管浆膜层,常规放置右肝下Winslow孔引流管.

    作者:杨星奎;徐智;高金松;王曦琳;罗义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4例分析

    小肠肿瘤约占全胃肠道肿瘤的1.5%,其中半数为恶性,约占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更为少见.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2年9月间共收治本病例34例,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的0.8%.

    作者:徐富河;杨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复习国外近5年的文献并加以综述. 结果 SLN状态可以准确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群的肿瘤转移情况,对SLN行集中、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发现传统病理学检查遗漏的微转移灶,从而使部分患者肿瘤分期上调.结论结直肠癌SLN活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有望为临床判断区域淋巴结群受累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手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生物治疗现状与展望

    目的探讨胃癌生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胃癌生物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果胃癌生物治疗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包括: 免疫调节剂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交联物导向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结论生物治疗作为手术和放/化疗的有益补充,在胃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外科治疗(附42例报告)

    我院1980年2月至2002年1月期间收治了42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3个月~85岁,平均年龄40.6岁.主要症状: 腹痛、腹胀25例(59.5%),腹部包块22例(52.4%),伴贫血、纳差、消瘦、乏力、腹水19例(45.2%),低热7例(16.7%),伴膀胱刺激征4例(9.5%).病史12 h~6个月.行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20例,提示肠管受压7例,DSA诊断血管瘤1例,提示小肠系膜原发性肿瘤2例,另10例无阳性发现.

    作者:施勇;卢淑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