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残留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35例报告)

彭建平;何生

关键词:残余胆囊, 胆囊切除术,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残留病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5例胆囊残留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均证实胆囊管残端>1.5 cm,5例胆囊管变异,3例单纯胆囊管残留过长,32例不同程度合并残留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34例术后近、远期效果佳,1例Oddi's括约肌狭窄患者反复胆道逆行感染,行3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胆系的解剖变异、局部的炎症情况及术者的人为因素是胆囊残留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复发多合并结石、炎症及狭窄等疾患,处理残留病变及并发症需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其中右肝膈间隙V-P分流术9例,盆腔V-P分流术13例,观察其术后并发症、颅内高压改善情况及患者的一般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颅内高压症均有改善,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V-P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显露定位好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舒晔;姜暑;周总光;李立;于永扬;杜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国内1980年以来报道的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15例的文献资料及我院收治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1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近腹股沟处包块及腹痛、腹泻伴便血; 术前诊断为盲肠癌3例,急、慢性阑尾炎各4例,菌痢2例,阑尾脓肿、疝囊嵌顿、腹壁脓肿及肠梗阻各1例.结论原发性阑尾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疾病,诊断强调术中仔细鉴别,B超、胃肠X线钡餐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

    作者:刘文莉;李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92~2002年收治的12例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性损伤3例,合并伤9例.行十二指肠单纯修补1例; 行修补或吻合加下移鼻胃管至十二指肠及空肠造口逆行置管引流减压、空肠造瘘(简称三管减压)8例; 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2例,11例均治愈; 1例合并糖尿病者,因术后并发肠瘘、电解质紊乱及酮症酸中毒死亡.结论小肠系膜根部及横结肠系膜根部血肿的探查是发现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关键.十二指肠修补或吻合加三管减压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 吻合是治疗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有效的手术方法.根据伤情选择合理、安全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江;郑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内镜放置自膨式不带膜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且无法切除的16例患者采用内镜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94%)成功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内引流通畅,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后7 d及14 d复查肝功能和B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胆总管直径明显变细(P<0.01).其中6例3周内恢复正常.早期并发症(置入不带膜金属支架后7 d内): 1例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存活时间为186.93 d(54~426 d),平均支架引流有效期为156 d(51~426 d),有3例(20%)发生支架堵塞.结论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是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夏焱;朱玉华;张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手术治疗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 方法对我院1986~2002年间收治的14例胃切除术后近期(24~72 h内)上消化道大出血行再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术后吻合口出血4例,残胃粘膜损伤出血2例,残胃肠套叠出血2例,十二指肠残端出血1例,遗漏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及贲门粘膜撕裂出血各1例,原因不明出血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多为操作不当及病灶遗漏所致,出血灶直视下缝扎为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吕昕亮;朱景德;邵初晓;方基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外科治疗(附42例报告)

    我院1980年2月至2002年1月期间收治了42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3个月~85岁,平均年龄40.6岁.主要症状: 腹痛、腹胀25例(59.5%),腹部包块22例(52.4%),伴贫血、纳差、消瘦、乏力、腹水19例(45.2%),低热7例(16.7%),伴膀胱刺激征4例(9.5%).病史12 h~6个月.行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20例,提示肠管受压7例,DSA诊断血管瘤1例,提示小肠系膜原发性肿瘤2例,另10例无阳性发现.

    作者:施勇;卢淑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按化疗方法不同分为: 外周静脉化疗组(静化组,n=42)、泵内化疗组(泵化组,n=41),两组均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4 d内抽外周静脉血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另设对照组(n=32)作相同检查.结果静化组化疗后的CD3和CD4、CD4/CD8比值及IgG、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P<0.01),并明显低于泵化组化疗后(但CD4、IgM除外),P<0.05; 而泵化组化疗前、后CD3、CD4和CD8、CD4/CD8比值及IgG、Ig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区域动脉置泵化疗较外周静脉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杨波;蒲永东;蒋成来;林刚;何建苗;董立国;朱志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管癌组织中VEGF和c-myc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38例胆管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 和c-my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2%(32/38)和65.8%(25/38),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0.0%(10/20)和2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EGF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99, 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分级无关.结论 VEGF可能在胆管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与c-myc基因有协同作用,且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刘智敏;严律南;赵永恒;阳斌;蒋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的自动化缝合

    腹部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手工缝合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操作繁琐,耗时冗长,并发症多,驱使着外科医生们不断探索着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以期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组织翻弄和失血,减少缝合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Wilson's病患者亲体部分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变化

    目的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1月我院为2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其中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124.8±22.8) mg/L和(1 524.8±328.6) μg/24h,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22例,全肝移植4例,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230.4 ±29.6) mg/L,尿铜水平均<50 μg/24h.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全肝移植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320.2±36.8) mg/L、(380.4±45.6) mg/L、(360.5±37.6) mg/L、(356.2±27.6) mg/L和(240.4±22.8) μg/24h、(86.5±10.6) μg/24h、(54.2±6.8) μg/24h及(46.8±3.4) μg/2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216.8 ±20.4) mg/L、(248.5±32.6) mg/L、(285.4±44.3) mg/L、(260.2±36.6) mg/L和(380.8±37.6) μg/24h、(150.6±24.5) μg/24h、(75.5±9.6) μg/24h及(60.3±5.8) μg/24h.结论全肝移植和亲体肝移植是治疗Wilson's病的有效方法,不仅解决肝功能不全的问题,而且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张峰;成峰;王学浩;李相成;孙连宝;李君;李国强;钱晓峰;汤琪云;夏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坏疽性胆囊炎的超声特征和治疗

    我科1995~2002年收治了26例老年坏疽性胆囊炎(gangrenous cholecystitis,GC)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60~70岁,平均66岁.本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0例,胆总管结石6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5例.B超为西门子SL-250型,凸型探头,频率为3.5 MHz.按常规进行胆囊检查,对于急性或化脓性胆囊炎根据病情即时检查.

    作者:刘俊;王彦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体会(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肝病患者行17例次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全组手术成功1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 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现存活6例,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3年.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ARDS 2例,血管并发症2例,胆道并发症3例,急、慢性排斥反应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06] 胃癌的癌前病变及癌前疾病有哪些? 有何临床意义?

    答: 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与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这两个术语的意义是不同的.胃癌的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系指胃粘膜上皮易于转变为癌的病理学改变,但其本身尚不具备恶性改变.现阶段得到公认的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或称不典型增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是细胞的过度增生和丧失了正常的分化,在结构和功能上部分地丧失了与原组织的相识性.通常将胃粘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学发生类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复习国外近5年的文献并加以综述. 结果 SLN状态可以准确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群的肿瘤转移情况,对SLN行集中、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发现传统病理学检查遗漏的微转移灶,从而使部分患者肿瘤分期上调.结论结直肠癌SLN活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有望为临床判断区域淋巴结群受累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手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循证外科解决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之纷争

    1897年瑞士的Schlatter为胃癌患者施行了首例全胃切除手术,换言之,全胃切除手术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全胃切除手术诞生之日,几乎就是消化道重建争论之始.近几十年,有关全胃切除手术后如何重建消化道的论文数不胜枚举,各种重建术式不下50种,把重建术的讨论形容为老生常谈一点也不过分.时至今天,医学科学如此昌盛和发达,还有必要讨论这一话题吗?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0 mRNA的表达,另以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19例(45.24%),术后为14例(33.33%); 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索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80年代以前的差异,探讨对本病治疗的方向.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0年病例,并与我院1950~1981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发病率显著降低,从46.08%降至15.62%; ②发病年龄延后10~20岁; ③入院时病情相对较轻,有休克者从51.39%降至22.80%; ④病死率明显下降,从25.78%降至3.50%; ⑤再手术患者显著增加,从12.12%增至55.20%.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与患者就诊早,及时的治疗,医务人员的水平提高,药品与医学的发展等有关.结论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仍需足够重视,因术后T管造影和B超检查发现肝内残石或胆管狭窄者,高达85.1%,复发再手术率达55.2%,远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远期效果,应在急诊手术引流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进一步检查和彻底处理肝内病变.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硬化性病变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壁弹性变化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肝癌破裂及未破裂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电子显微镜检测其与血管病变有关的因素: 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因子(vWF因子)、弹性硬蛋白、弹性蛋白酶(中性粒细胞性).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肝癌破裂患者中血管内皮vWF因子表达量明显下降,小动脉壁中弹性蛋白酶分布异常、弹性硬蛋白增生过度、弹力膜断裂.vWF因子为血管受损指标之一,并参与凝血过程.上述病变的结果,导致患者小动脉壁脆性增加及凝血功能下降,稍遇外力的作用即易发生血管破裂,进而可导致肿瘤组织的破裂.结论肝癌患者体内的血管壁硬变可能与肝癌肿瘤破裂有关.

    作者:邹兵兵;耿小平;朱立新;熊奇如;范上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 mRNA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和25.0%.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8%和62.5%,且uPA mRNA表达与胃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熊俊;郑启昌;宋自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