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华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92~2002年收治的12例创伤性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性损伤3例,合并伤9例.行十二指肠单纯修补1例; 行修补或吻合加下移鼻胃管至十二指肠及空肠造口逆行置管引流减压、空肠造瘘(简称三管减压)8例; 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2例,11例均治愈; 1例合并糖尿病者,因术后并发肠瘘、电解质紊乱及酮症酸中毒死亡.结论小肠系膜根部及横结肠系膜根部血肿的探查是发现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的关键.十二指肠修补或吻合加三管减压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 吻合是治疗十二指肠三、四段破裂有效的手术方法.根据伤情选择合理、安全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江;郑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 方法对我院1986~2002年间收治的14例胃切除术后近期(24~72 h内)上消化道大出血行再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术后吻合口出血4例,残胃粘膜损伤出血2例,残胃肠套叠出血2例,十二指肠残端出血1例,遗漏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及贲门粘膜撕裂出血各1例,原因不明出血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胃切除术后近期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多为操作不当及病灶遗漏所致,出血灶直视下缝扎为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吕昕亮;朱景德;邵初晓;方基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复习国外近5年的文献并加以综述. 结果 SLN状态可以准确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群的肿瘤转移情况,对SLN行集中、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发现传统病理学检查遗漏的微转移灶,从而使部分患者肿瘤分期上调.结论结直肠癌SLN活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有望为临床判断区域淋巴结群受累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手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且无法切除的16例患者采用内镜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94%)成功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内引流通畅,置入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后7 d及14 d复查肝功能和B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胆总管直径明显变细(P<0.01).其中6例3周内恢复正常.早期并发症(置入不带膜金属支架后7 d内): 1例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急性胆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存活时间为186.93 d(54~426 d),平均支架引流有效期为156 d(51~426 d),有3例(20%)发生支架堵塞.结论经内镜放置不带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是治疗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夏焱;朱玉华;张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腹部外科手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手工缝合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操作繁琐,耗时冗长,并发症多,驱使着外科医生们不断探索着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以期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减少组织翻弄和失血,减少缝合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CT征象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在复习小肠系膜的解剖、肿瘤转移到小肠系膜途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原发及转移性小肠系膜肿瘤的常见及少见类型、CT表现及主要鉴别诊断. 结果 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小肠系膜肿瘤,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与炎性及血管性病变相鉴别.结论 CT是评价小肠系膜肿瘤的首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印隆林;宋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38例胆管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 和c-my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 和c-my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2%(32/38)和65.8%(25/38),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0.0%(10/20)和2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EGF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99, P<0.01),二者的协同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分级无关.结论 VEGF可能在胆管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与c-myc基因有协同作用,且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刘智敏;严律南;赵永恒;阳斌;蒋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 mRNA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和25.0%.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中,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8%和62.5%,且uPA mRNA表达与胃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熊俊;郑启昌;宋自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在体外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反义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ASODN)在裸鼠体内逆转耐药肝癌细胞SMMC-7721/ADM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耐药肝癌细胞(1×107个/0.2 ml)注射于裸小鼠腋部皮下,建立耐药肝癌模型,而后将成模裸鼠分成4组,每组各5只.ASODN组在裸鼠肿瘤局部注射浓度为3 μmol/L的ASODN 50 μl和脂质体Lipofectamine 50 μl,并在腹腔内注射阿霉素(ADM,每天10 mg/m2); 正义链组(SODN组)与ASODN组的方法、剂量相同; 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在裸鼠局部注射Lipofectamine 50 μl和生理盐水200 μl,同时腹腔注射ADM(每天 10 mg/m2).寡核苷酸于观察的两周内每周前3 d注射; ADM于每周的第2~4天使用.Lipofectamine和生理盐水使用时间与寡核苷酸相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4组裸鼠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且于第5天开始变化明显,此后各时相之肿瘤体积与前一时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ASODN组的肿瘤体积在第5天后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 而对照1组、对照2组及SODN组各时相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该实验结果提示,SODN及脂质体对裸鼠肿瘤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而ASODN对裸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ASODN在体内同样可逆转SMMC-7721/ADM细胞的耐药性,使肿瘤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生长相对缓慢状态.
作者:罗华友;严律南;杨家印;刘自明;林琦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了胃癌的合理外科治疗,国内外学者对胃周淋巴结转移规律、清除方法以及临床病理分期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持续地、分阶段地研究总结,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改善了现有的外科治疗或开展了新的手术方法.但每一次进步均需众多学者长期的实践验证、不断修正,取得共识,才能成为有效的、广泛应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本文仅就胃癌外科治疗某些基础研究进展与当今仍评价不一的扩大切除手术予以简介评述.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D44v6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100例进展期胃癌标本进行标记,分析CD44v6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原发灶CD44v6表达阳性率为64%(64/100); CD44v6的表达随胃癌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而升高.结论 CD44v6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早期预测胃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
作者:夏建国;杨力;陈国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897年瑞士的Schlatter为胃癌患者施行了首例全胃切除手术,换言之,全胃切除手术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全胃切除手术诞生之日,几乎就是消化道重建争论之始.近几十年,有关全胃切除手术后如何重建消化道的论文数不胜枚举,各种重建术式不下50种,把重建术的讨论形容为老生常谈一点也不过分.时至今天,医学科学如此昌盛和发达,还有必要讨论这一话题吗?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肝病患者行17例次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全组手术成功1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 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现存活6例,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3年.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ARDS 2例,血管并发症2例,胆道并发症3例,急、慢性排斥反应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肝移植术后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及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标本中CK20 mRNA的表达,另以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作对照.结果 4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呈阳性表达者术前为19例(45.24%),术后为14例(33.33%); 20例大肠癌患者新鲜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且大肠癌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将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孙建伟;华映坤;贾玲;林人龙;杨昆宪;陈居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常用的气腹介质CO2对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细胞种植及转移的影响.方法手术前1 h于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入R15 肝癌细胞株,并按随机抽样法将大鼠均分为免气腹组、He气腹组和CO2气腹组3组,实验维持2 h、28 d后宰杀动物,比较各组径路口及腹腔内肿瘤的种植及转移情况. 结果在径路口、肠浆膜层、肠系膜、大网膜和膈肌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 CO2气腹组分别为(326.7±230.3) mg、(626.2±215.9) mg、(476.2±204.8) mg、(2 536.5±906.7) mg及(384.5±149.9) mg; He气腹组分别为(235.6±107.3) mg、(414.2±148.4) mg、(261.8±92.6) mg、(1 633.4±247.3) mg及(220.0±57.9) mg; 免气腹组分别为(145.0±42.4) mg、(221.5±108.2) mg、(212.5±109.6) mg、(797.5±335.9) mg和113.0 mg.在各部位种植的肿瘤重量,CO2气腹组均明显高于He气腹组和免气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He气腹组均高于免气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与He气腹及免气腹相比,可促进腹腔内肿瘤细胞的种植与生长.
作者:王广义;孟宪瑛;顾建华;吕国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6例,其中因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行择期手术53例,因胆囊手术时损伤胆总管3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6岁,平均46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9例.术前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56例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46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阴性)7例; 胆囊切除时损伤胆总管3例,均为锐性损伤,损伤长度占胆总管直径的1/3~1/2.手术方法: 常规切除胆囊后,胆总管切开探查,轻柔取净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能通过直径3 mm的探子、8号以上导尿管,术中常规作胆道镜检查或胆道造影,排除胆道残余结石.选用1号丝线或3-0无损伤缝线全层间断粘膜对粘膜缝合,检查无漏胆,若针眼漏胆再用6-0无损伤缝线缝合,不常规缝合胆管浆膜层,常规放置右肝下Winslow孔引流管.
作者:杨星奎;徐智;高金松;王曦琳;罗义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 039例胆囊切除术中26例Luschka胆管损伤的情况. 结果 26例中15例于术中发现胆漏点,行缝扎止漏成功,5例行缝扎失败者和3例未找到胆漏点者,经引流后痊愈.术后发现3例,其中1例经鼻胆管引流治愈; 1例经再手术引流治愈; 1例再手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时Luschka胆管损伤较难避免,术中发现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术后发现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和充分引流.
作者:杨新平;黄卫民;金荣;朱上林;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胃癌组织检测NF-κBp65和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组织作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NF-κBp65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76.8%,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的33.3%和44.4%(P<0.05)及正常胃粘膜表达阳性率的0和8.3%(P<0.01).NF-κBp65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NF-κBp65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r=0.36, P<0.01).结论 NF-κBp65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朝晖;常新忠;姜希宏;李兆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业华;张思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胃癌仍是我国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仍有30%~80%不能幸免于局部或远处复发[1].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讫今仍是胃癌临床外科中的一大难题,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