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李奥;王志刚;余进洪;杨扬;赵建农

关键词:液态氟碳, 纳米粒,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肿瘤
摘要: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 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 , 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作者: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APP/PS1转基因AD小鼠磁共振波谱及行为学的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对APP/PS1转基因AD小鼠代谢变化的显示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35只APP/PS1AD小鼠(实验组)和20只同源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在6、9月龄时接受Morris水迷宫测试及1H-MRS成像.1H-MRS测量小鼠大脑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和肌酸(Cr)的峰下面积,计算NAA/Cr和mI/Cr比值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小鼠6月龄时mI/Cr比值明显升高(t=2.904,P<0.05),NAA/Cr比值明显降低(t=-7.535,P<0.05).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海马区出现Aβ沉积斑块,周围包绕活化的胶质细胞;而行为学差异在9月龄时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小鼠学习和记忆方面的损害.结论 1H-MRS是早期评价AD的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方法,mI、NAA的变化早于行为学改变.

    作者:陈双庆;王培军;滕皋军;李铭华;臧风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磁共振虚拟肝血管三维重建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MR图像建立肝血管三维模型和虚拟肝切除在肝切除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23例肝肿瘤患者肝脏静脉期MR图像重建肝血管三维模型,以任意角度显示肝脏、肿瘤及肝静脉、门静脉系统.在保证余肝充分门静脉供血及静脉回流的前提下行虚拟肝切除,计算拟切除肝体积及余肝体积,据此制定肝肿瘤切除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结果 23例肝三维模型均可详细显示肝肿瘤及其血管解剖关系,虚拟肝切除评估肿瘤均可被切除.15例患者接受常规肝切除术,8例因肝右下静脉、肝中静脉变异或剥离肝中静脉而改变手术方案.23例肝肿瘤被完整切除,1例发生胆瘘,无肝功能衰竭病例.结论 肝肿瘤与血管MRI三维重建模型及虚拟肝切除术可用于指导肝肿瘤切除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俊旗;孟志华;陈振松;黄从云;潘高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SCT灌注成像评价兔积水肾肾功能的可复性

    目的 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肾功能可复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4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周组、3周组、5周组和7周组(每组n=12),每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6)和梗阻组(Ob,n=6).梗阻组通过手术制成输尿管完全梗阻及积水肾模型,假手术组施行同样手术,但不结扎输尿管.分别于术前及各自的梗阻时间点接受MSCT灌注扫描和SPECT检查,测定左肾皮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肾小球率过滤(GRF).解除梗阻2个月后再次复查.各阶段分别处死1只动物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①MSCT灌注扫描:不同时间段,假手术组术前、术后BF、BV、TT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后,随梗阻时间延长,BF、BV值逐渐降低,4组间梗阻解除前BF、BV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解除后,梗阻1周组BF、BV值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P>0.05);梗阻3周组BF、BV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解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5周组及梗阻7周组BF、BV值持续降低,与梗阻解除前、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后,梗阻1、3、5周组TTP值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延长(P<0.05),梗阻5周组与7周组间比较及各自与解除后比较均无变化(P均>0.05).②SPECT肾动态显像:不同时间段,假手术组术前、术后GR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及梗阻组术前、梗阻解除前及梗阻解除后各组GR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解除前1、3、5及7周组间GR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学结果:随梗阻时间延长,肾小管扩张越明显,肾纤维化程度逐渐渐加重.结论 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后,积水肾皮质BF、BV值分别下降志(312.21±26.35)ml/(100 g·min)、(10.76±5.37)ml/(100 g)时,肾功能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MSCT灌注成像能为术前肾功能恢复潜力评价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贾鸿飞;亓卿燕;武志峰;许志高;郝新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常被误诊为其他肿瘤.笔者收集本院2003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

    作者: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杨子江;张少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I评价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肝移植瘤的疗效

    目的 探讨MRI评价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肝移植瘤疗效的价值.方法 用中药无蹼壁虎提取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成分,制作成卵磷脂脂质体.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12天后肿瘤生长至0.5~1.5 cm.将16只荷瘤兔随机分为活性成分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壁虎活性成分0.3 mg/kg和0.9%生理盐水10 ml/kg,每天1次,持续用药12天.于用药前1天及用药后第3、7、12天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并观察T1WI、T2WI的信号特征,用药第12天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活性成分组于用药第3天肿瘤组织内信号开始不均匀,出现片状长T1长T2信号;而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信号尚均匀,无明显长T1长T2信号.用药第7天,生理盐水组肿瘤内部也可见长T1长T2信号.用药第7、12天MRI测量肿瘤体积,活性成分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天MRI和病理测量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74±1.67)cm3和(5.48±1.09)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较高相关性 (r=0.87,P=0.0222).结论 MRI能准确、无创性反映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程鑫;戴生;张仕状;王滨;杨奎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评价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突出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突出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临床诊断骨关节炎患者,共71个有症状膝关节(骨关节炎组).另选择年龄匹配的10名无膝关节症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15个膝关节.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均接受高频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超声观察内侧半月板突出的程度;同时对所有膝关节平片进行KL评分,并将内侧半月板突出程度同KL评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骨关节炎组71个膝关节中,高频超声检出52个膝关节存在内侧半月板突出,其中轻度突出17个,中度突出24个,重度突出11个.骨关节炎组所有X线检查均有异常,其中12个膝关节KL评分为1;26个为2;21个为3,12个为4.对照组中,高频超声检出3个膝关节有内侧半月板突出,均为轻度突出;其中2个KL评分为1,其余X线表现正常.内侧半月板突出的发生率骨关节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23,P<0.001).内侧半月板突出程度同KL评分存在线性相关(χ2=27.01,P<0.001).结论 内侧半月板突出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超声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征象,并与骨关节炎的平片分级相关.

    作者:朱瑾;赵建;张文云;李石玲;郭智萍;马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奥;王志刚;余进洪;杨扬;赵建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在体1.5T氢质子波谱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

    目的 探讨正常胰腺、慢性肿块型胰腺炎(CMFP)与胰腺癌(PC) 的在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评价应用在体1H-MRS鉴别CMFP与PC的可行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和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的胰腺病变患者28例,分为CMFP组(n=7)和PC组(n=21);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1.5T磁共振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胰腺病变患者肿块实质部分和正常对照组的胰腺头部波谱,测量1.80~4.10 ppm之间所有物质的峰面积与脂肪(0.90~1.80 ppm)峰面积的比值(P[1.80~4.10 ppm]/P[0.90~1.80 ppm]),并比较三组间该比值的变化.结果 在体1H-MRS显示CMFP组脂肪相对含量较PC组显著减少,但CMFP组和PC组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脂肪相对含量.CMFP、PC和正常胰腺P[1.80~4.10 ppm]/P[0.90~1.80 ppm]均值分别为2.52±1.42、0.72±0.70、0.35±0.28,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FP、PC与正常胰腺间1H-MRS有显著差异;1H-MRS对于鉴别CMFP和PC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跃;任莹;石喻;乞文旭;孙宝海;郭启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医用诊断X线球管焦点性能检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 研制一种医用诊断X线球管焦点性能检测装置(简称检测装置).方法 根据国际IEC60336:2005标准要求,自主研制具有X线焦点中心线定位及进行焦点狭缝照相、针孔照相和星卡照相的检测装置,并对其进行焦点性能检测应用研究.结果 检测装置能对X线焦点中心线进行定量调节定位,焦点中心线定位调节次数一般为2~3次,并可获得国际IEC60336:2005标准要求的焦点狭缝像、针孔像和星卡像.结论 研制的检测装置焦点中心线定位精度高、功能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作者:李祥林;李建平;秦东京;李泽洪;殷志杰;宋少娟;李月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观察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21例,均经增强CT、手术或病理诊断有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以患者胰腺引流区淋巴结的短径≥1.0 cm为可疑淋巴结转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将原发灶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癌两类,分别统计其可疑转移淋巴结出现的部位,并观察大小、数目、形态、血供特点等.结果 本组21例胰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共计43个部位观察到转移淋巴结;随原发部位不同,引流区淋巴结转移灶的超声显示率也有差别;彩色多普勒超声较易显示腹腔干、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灶;转移淋巴结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低回声包块,融合多见,边界欠清,皮质回声偏高不均质,淋巴门偏心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分布不规则,非淋巴门处可见穿支血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准确地发现原发性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孙志英;梁会泽;贾化平;周环宇;于新凯;许永杰;魏相东;高东;张葛;王海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分辨率MR测量国人正常成年男性视神经长度

    目的 观察高分辨率MRI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及斜矢状位重建测量国人正常成年男性视神经长度的差异.方法 对500例无视力障碍的中国成年男性志愿者行全脑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Aquariusws软件重建轴位及斜矢状位MR图像,测量各段视神经长度,比较两种重建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及斜矢状位MRI均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的结构.轴位测量视神经全长为(43.58±3.41)mm,斜矢状位为(42.13±3.26)mm,轴位测量值大于斜矢状位(P<0.05).结论 高分辨率MRI可清晰显示视神经整体轮廓,准确测量视神经长度,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重建是测量视神经长度的佳方法之一.

    作者:齐燕;陈楠;王星;杨方;张莉;彭光明;卓彦;陈霖;欧陕兴;李坤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孤独症患儿胼胝体磁共振形态及扩散张量成像

    目的 通过胼胝体磁共振形态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孤独症患儿胼胝体形态及细微结构异常,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13例男性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及15名正常男童(正常对照组)进行胼胝体结构磁共振形态及DTI观察,测量胼胝体正中矢状面前部、体部、后部及总面积,大脑总体积及各相异性分数(FA),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孤独症组胼胝体前部面积及总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体部和后部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总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孤独症组患者胼胝体前部和体部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后部的FA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胼胝体前部面积较正常发育儿童明显减小,胼胝体前部及体部FA值明显降低,提示胼胝体局部白质纤维束可能存在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白芝兰;戚威;张晓娜;李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的超声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探讨其好发部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超声诊断的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患者102例,病变小腿134条.对小腿后部、后侧部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统计肌间静脉曲张发生的部位,比较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肌间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测量并比较肌间曲张静脉的内径和长度.结果 134条肌间静脉曲张的小腿中,肌间静脉曲张发生于比目鱼肌内者129条,占96.27%;发生于腓肠肌内者11条,占8.21%.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曲张的肌间静脉内径分别为(8.11±3.02)mm及(6.95±1.73)mm(P<0.05).结论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易发于比目鱼肌,与其解剖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作者:郭宝生;任卫东;杨军;喻晓娜;杨华;高树熹;刘守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儿童肝脏门静脉血流灌注对MR表观弥散系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门静脉血流量变化对正常儿童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影响.方法 对15名健康儿童,在空腹及餐后60 min时,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重复进行肝脏扫描,对扫描后处理得到的肝右前叶及右后叶的ADC图进行ROI分析.对受试儿童在空腹状态及餐后的门静脉流量值及其在不同b值下空腹状态、餐后的肝脏各相应ROI平均ADC值,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餐后门静脉血流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加102.27%.b=750 s/mm2时,空腹状态、餐后肝右叶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250 s/mm2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500 s/mm2 时,空腹状态、餐后肝右后叶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前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较高b值有可能减轻血流灌注对儿童肝脏ADC值的影响.

    作者:白若冰;郭启勇;杨京川;石喻;孙宝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PM与AFNI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与比较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脑功能研究方面应用广泛.目前用于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软件很多,以统计参数图(SPM)与功能神经影像分析(AFNI)软件应用为广泛.本文就SPM和AFNI在fMRI中的应用及二者间的差异作一综述.

    作者:黎才源;马树华;王兆新;胡治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应用超声造影剂介导体内基因治疗

    超声结合微泡可以促进质粒向目标组织转移和释放,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基因治疗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本文就超声波结合微泡造影剂介导基因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他体内疾病中治疗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喜君;李开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检测高强度聚焦超声所致凝固性坏死

    目的 探讨利用散斑追踪法检测凝固性坏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选择相关系数作为评估参数,对比治疗前后靶区声像图的相似程度,并检测凝固性坏死的情况.结果 共进行辐射180个点,利用灰度处理软件判断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的正确率为65.60%,错误率为34.40%.以90 W为例,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有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58,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无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75.结论 散斑追踪法较利用强回声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方法更敏感,且当图像采集条件保持一致时有很高的稳定性,可能会成为检测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作者:钟珊珊;向军;李雁;冯玉洁;王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T与SPECT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与SPECT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ADPKD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各期患者术前CT表现特点及术前、术后SPECT肾动态显像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前CT显示双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肾盂与囊肿对比明显.SPECT肾动态显像结果显示Ⅰ、Ⅱ、Ⅲ期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分别为(49.47±9.93)ml/min、(30.59±8.16)ml/min、(14.84±6.22)ml/min,术后分别为(52.14±8.67)ml/min、(43.77±9.33)ml/min、(14.65±5.61)ml/min.Ⅱ期患者术后GFR显著高于术前(P<0.05),Ⅰ、Ⅲ期患者术后GFR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CT及SPECT有利于掌握肾脏形态及功能的综合信息,选择佳手术时机及合理治疗方案.

    作者:韩乐天;丁克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评价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

    目的 利用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评价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治疗导水管狭窄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对12例原发性单纯导水管狭窄患儿内镜导水管成形术前及术后行常规头颅MR扫描及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利用流动分析软件对导水管脑脊液流动进行定性评估及定量测量.结果 12例患儿术前均可见导水管狭窄,2例术前导水管可见少量脑脊液通过, 10例术前导水管无脑脊液通过.11例术后导水管可见脑脊液搏动性流动,其峰值流速及峰值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大,1例术后导水管狭窄未解除,导水管仍无脑脊液通过.结论 MR相位对比电影成像显示内镜导水管成形术是治疗导水管狭窄尤其是膜性或短节段狭窄所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劲松;金延方;岳云龙;刘洪亮;尹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