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观察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

孙志英;梁会泽;贾化平;周环宇;于新凯;许永杰;魏相东;高东;张葛;王海江

关键词:胰腺肿瘤,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21例,均经增强CT、手术或病理诊断有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以患者胰腺引流区淋巴结的短径≥1.0 cm为可疑淋巴结转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将原发灶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癌两类,分别统计其可疑转移淋巴结出现的部位,并观察大小、数目、形态、血供特点等.结果 本组21例胰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共计43个部位观察到转移淋巴结;随原发部位不同,引流区淋巴结转移灶的超声显示率也有差别;彩色多普勒超声较易显示腹腔干、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灶;转移淋巴结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低回声包块,融合多见,边界欠清,皮质回声偏高不均质,淋巴门偏心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分布不规则,非淋巴门处可见穿支血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准确地发现原发性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在体1.5T氢质子波谱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

    目的 探讨正常胰腺、慢性肿块型胰腺炎(CMFP)与胰腺癌(PC) 的在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评价应用在体1H-MRS鉴别CMFP与PC的可行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和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的胰腺病变患者28例,分为CMFP组(n=7)和PC组(n=21);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1.5T磁共振单体素PRESS序列采集胰腺病变患者肿块实质部分和正常对照组的胰腺头部波谱,测量1.80~4.10 ppm之间所有物质的峰面积与脂肪(0.90~1.80 ppm)峰面积的比值(P[1.80~4.10 ppm]/P[0.90~1.80 ppm]),并比较三组间该比值的变化.结果 在体1H-MRS显示CMFP组脂肪相对含量较PC组显著减少,但CMFP组和PC组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脂肪相对含量.CMFP、PC和正常胰腺P[1.80~4.10 ppm]/P[0.90~1.80 ppm]均值分别为2.52±1.42、0.72±0.70、0.35±0.28,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FP、PC与正常胰腺间1H-MRS有显著差异;1H-MRS对于鉴别CMFP和PC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跃;任莹;石喻;乞文旭;孙宝海;郭启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 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 , 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作者: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6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双侧乳腺检查,并采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对超声评价BI-RADS 3~5级的62例患者(共79个病灶)对照组织病理学分析不同BI-RADS分级乳腺病变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并探讨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结果 79个病灶中,BI-RADS 3级29个,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22个(75.86%),恶性7个(24.14%);BI-RADS 4级23个,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3个(13.04%),恶性20个(86.96%);BI-RADS 5级27个,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为0(0),恶性27个(100%).应用BI-RADS分级标准进行评价,BI-RADS分级3~5级乳腺病灶在边缘、边界、后方回声、周围组织改变、钙化、病变内有无血管、血流阻力指数及有无特殊病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石健;王彬;刘荫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胎儿腹膜后不成熟性畸胎瘤1例

    孕妇39岁,孕3产2,孕期未定期行产前检查,孕38周来我院行产前彩超检查.超声检查见胎儿头位,双顶径9.2 cm,头围33.7 cm,腹围34.2 cm,股骨长径7.4 cm,胎儿左肾前上方与脾脏下方之间可见一大小约6.3 cm×4.4 cm×4.3 cm囊实性包块,左肾及脾脏受压移位,包块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壁薄厚不均,囊内见团状高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间有强回声斑块,后方伴声影.

    作者:于莉;于新凯;孙建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

    目的 评价3.0T MR表观弥散系数(ADC)检测射频消融治疗后肝细胞癌(HCC)变化的价值,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检测HCC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病理改变的价值.方法 40例HCC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接受3.0T MR DWI检查,b值为600 s/mm2,测量、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ADC值.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坏死区ADC值明显降低,2个月、6个月时射频消融中心坏死区ADC值高于治疗后3~7天;3~7天与2个月、6个月时坏死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个月与6个月时坏死组织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时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可用于鉴别射频消融治疗HCC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作者: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b值的选择

    目的 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显示能力,确定肝外胆管癌DWI的较佳b值;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DWI (b=100、300、500、800、1000 s/mm2) 和常规MRI.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肝外胆管癌由DWI检出,DW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度为92.00%.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逐渐升高.b值为800 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结论 b=800 s/mm2是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的肝外胆管癌DWI图像;病灶ADC值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作者:崔兴宇;任克;孙文阁;李延亮;戚喜勋;李兆峰;王永峰;徐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盆腹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CT表现: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盆腹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盆腹部DSRCT的临床及CT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例盆腹部DSRCT的CT表现可分三种类型:①腹膜单发或多发肿块型3例,表现为腹膜腔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小斑点状钙化;②腹膜弥漫增厚型1例,表现为腹膜弥漫不规则增厚,无明确肿块或结节形成;③腹膜后或盆腹腔脏器源性单发或多发肿块2例,表现为腹膜后或腹腔脏器原发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小斑点状、斑片状钙化.结论 盆腹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CT表现多样,不易与其他盆腹部病变相鉴别.

    作者:向之明;梁翠媚;叶海鸣;谭理连;胡煜升;周燕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数字X线胸片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与PACS的整合应用

    计算机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在影像学科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技术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前沿技术[1-2].PACS系统和医用CAD系统的整合及应用未来将是医院影像科的发展方向.笔者就我院CAD系统在PACS中的整合及应用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田心;马大庆;徐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20排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对照观察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R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节段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00)mSv、(13.46±2.30)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较回顾性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无明显差异.

    作者:覃杰;刘凌云;董云旭;朱康顺;郭宁;钱孝贤;吴震;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诊断外伤后肢体软组织急性损伤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外伤后肢体软组织急性损伤的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03例外伤后3周内肢体肿胀、疼痛的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 103例患者中肌肉撕裂34例,肌腱断裂6例,关节腔积血19例,韧带损伤10例,肌间血肿17例,骨化性肌炎6例,异物11例.97例116处出现皮下组织增厚、肌肉水肿,回声紊乱.结论 高频超声可作为外伤后肢体软组织急性损伤后便捷的、可动态应用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胥萍;童明辉;鲁虹霞;吴杰燕;张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骶髂关节磁共振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在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治疗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27例AS患者行MR检查,经常规治疗半年后复查骶髂关节MRI,比较软骨线、软骨下骨板、关节旁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关节异常强化的变化,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对照,计算MRI与临床疗效评分在判定AS随访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27例AS患者治疗前,24例可见软骨线增粗、扭曲、中断;20例见软骨下骨板粗细不均、中断、凹凸不平;26例见关节旁骨髓水肿;15例见脂肪沉积;增强扫描27例均见骨髓内及关节囊、滑膜、关节韧带的异常强化.治疗后20例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不同程度减轻;19例患者强化程度减弱或消失.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22例,无效5例;而MRI显示治疗显效和(或)有效20例;无效7例.与临床疗效评分比较,MRI诊断AS疗效判定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100%.结论 骶髂关节MRI能直观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转归,在AS治疗随访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庆聪;王晓红;林云崖;邓星河;刘卫敏;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血管环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作者:崔燕海;杨向太;黄美萍;梁长虹;刘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的超声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探讨其好发部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超声诊断的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患者102例,病变小腿134条.对小腿后部、后侧部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统计肌间静脉曲张发生的部位,比较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肌间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测量并比较肌间曲张静脉的内径和长度.结果 134条肌间静脉曲张的小腿中,肌间静脉曲张发生于比目鱼肌内者129条,占96.27%;发生于腓肠肌内者11条,占8.21%.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曲张的肌间静脉内径分别为(8.11±3.02)mm及(6.95±1.73)mm(P<0.05).结论 小腿肌间静脉曲张易发于比目鱼肌,与其解剖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作者:郭宝生;任卫东;杨军;喻晓娜;杨华;高树熹;刘守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对比剂的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成像

    目的 制备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观察其理化特性并对健康大鼠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 制备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对比剂,观察其理化特性.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静脉注射长效循环脂质体对比剂,对照组静脉注射Gd-DTPA.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前后即刻、15、30、45、60、75、90、120、180 min对实验动物进行MR对比增强血管造影.选择原始图像中腹主动脉主干作为感兴趣区,测定增强扫描前后各个时间点的血管信号强度,计算信号增强百分比、对比度噪声比(CNR),绘制时间-强化曲线,并比较两组CNR的差异.结果 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的R1弛豫率2.12/(mM·s)、平均粒径为123 nm、多分散系数为0.29、克摩尔渗透系数280~305 mOsm/kg 水、Gd包封率约为41.37%.注射长效循环顺磁性循环脂质体后,血管表现为缓慢持久的强化,在注射对比剂后30 min,信号强度达到高,强化率约为116.29%,3 h后强化率约为67.84%.对照组静注Gd-DTPA后即刻,腹主动脉的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强化率约为185.90%,60 min强化率仅为18.90%.在45~180 min各时间点内,实验组的CNR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可克服小分子对比剂快速弥散的缺点,具有优良的血池特性.

    作者:刘岘;林爱华;刘国清;刘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辐照人血白蛋白微球与腺相关病毒感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促进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EGFP)感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价值.方法 HRPE细胞隔孔接种于24孔板中(2×105/孔),加入微球与rAAV2-EGFP的混合液,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超声辐照.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阳性细胞比例,并且评估不同辐照条件对细胞增殖有无影响.结果 在声强1.0 W/cm2,辐照持续时间60 s,微泡细胞比值60∶1的条件下,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组EGFP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1),MTS染色细胞生存率大于90%.结论 超声辐照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能够安全地提高rAAV2-EGFP对人RPE细胞的感染效率.

    作者:李红丽;杜联芳;王慧萍;顾青;陈霞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鉴别诊断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

    目的 探讨超声对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2例经临床证实的子宫不完全纵隔和46例宫腔粘连带的超声声像图,比较孕期两种病变的声像图差异.结果 超声能识别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两种病变发生部位、基底部厚径以及病变对胎位、胎盘及胎儿的影响方面均存在差异.结论 超声对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并能很好地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产科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林倩;汪龙霞;王军燕;崔秋丽;袁志仙;徐虹;高学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机制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二尖瓣乳头肌(MVPM)的同步性,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二尖瓣反流(MR)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伴MR接受CRT治疗的25例心力衰竭患者,术前3天和术后7天在CRT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超声检查,测量MR大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MRA/LAA)、左心室整体重构参数、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STE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所在心肌节段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APM-PPM),并探讨以上参数与MR的关系.结果 术后MRA/LAA显著减小,左心室整体和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均改善,TAPM-PPM缩短;而CRT关闭后这些作用消失.TAPM-PPM是MR减少的有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RT可即刻减少M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二尖瓣乳头肌同步性有关.STE能准确检测MVPM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刘爽;于波;李秀云;姜小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SPM与AFNI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与比较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脑功能研究方面应用广泛.目前用于fMRI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软件很多,以统计参数图(SPM)与功能神经影像分析(AFNI)软件应用为广泛.本文就SPM和AFNI在fMRI中的应用及二者间的差异作一综述.

    作者:黎才源;马树华;王兆新;胡治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奥;王志刚;余进洪;杨扬;赵建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I评价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肝移植瘤的疗效

    目的 探讨MRI评价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肝移植瘤疗效的价值.方法 用中药无蹼壁虎提取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成分,制作成卵磷脂脂质体.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12天后肿瘤生长至0.5~1.5 cm.将16只荷瘤兔随机分为活性成分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壁虎活性成分0.3 mg/kg和0.9%生理盐水10 ml/kg,每天1次,持续用药12天.于用药前1天及用药后第3、7、12天行MR检查,测量肿瘤体积并观察T1WI、T2WI的信号特征,用药第12天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活性成分组于用药第3天肿瘤组织内信号开始不均匀,出现片状长T1长T2信号;而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信号尚均匀,无明显长T1长T2信号.用药第7天,生理盐水组肿瘤内部也可见长T1长T2信号.用药第7、12天MRI测量肿瘤体积,活性成分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天MRI和病理测量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74±1.67)cm3和(5.48±1.09)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较高相关性 (r=0.87,P=0.0222).结论 MRI能准确、无创性反映壁虎活性成分对兔VX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程鑫;戴生;张仕状;王滨;杨奎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