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应用

王欣;莫一我;金焰;董坤;王军

关键词:生长抑素, 重组生长激素,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14肽与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我院1995年3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因胆总管下段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48例,对其中26例(治疗组)应用生长抑素-14肽6 mg/d(持续微量泵泵入)及生长激素8 U/d(分两次肌注)治疗,余22例为对照组,术后常规应用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对照组17例(77.3%),治疗组5例(1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胰液量及胰周引流液中淀粉酶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蛋白质指标,治疗组于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第10天才达到术前水平.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能有效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附180例报告)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术中及术后的操作技巧,提高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治愈率.方法总结分析180例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纤维胆道镜下观察,使用取石篮取石、钳咬、抓取、冲洗,行术中、术后经T管窦道取出结石.结果本组180例中158例行术中取石,结石取净率为94.3%(149/158); 余22例系术后再次经T管窦道取石,结石取净率为86.4%(19/22).术中、术后取净结石共168例,结石取净率93.3%(168/180).结论纤维胆道镜能有效治疗肝胆管结石,降低术中、术后残余结石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田大广;朱洪;张捷;李立;李晓延;冉江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实践

    目的 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中下段直肠癌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情况.结果 148例平均失血150 ml(50~600 ml),平均手术时间4.3 h,保肛103例(69.6%),其中Dixon术96例,改良Bacon术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9%),全组发生切口感染(包括会阴切口、造瘘口)5例(3.4%).随访2年以上的病例117例,局部复发8例(6.8%),其中保肛86例中局部复发2例(2.3%),非保肛31例中局部复发6例(19.4%),无尿潴留及性功能丧失,无手术死亡.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使直肠癌患者更容易达到治愈,局部控制及保留括约肌,保留性功能和膀胱功能的标准,且出血少,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吻合口漏和切口感染.

    作者:任明扬;周家镇;魏成刚;郭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逆转mdr1基因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 介绍目前mdr1基因导致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肿瘤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方法逆转mdr1基因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mdr1基因及其表达产物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具有多药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可以从mdr1基因的mRNA和P-糖蛋白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结论单一阻抑mdr1基因或P-糖蛋白的表达,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满意,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是今后逆转肿瘤对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波;严律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脓毒症与内毒素血症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脓毒症(sepsis)与内毒素血症是当前外科所面临的棘手难题,由其诱发的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一直是外科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脓毒症患者仍有30%~45%因不能及时控制病情而死亡[1],并且脓毒症的发病率每年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尽管抗生素治疗不断更新进展,危重病的支持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但脓毒症与内毒素血症依然是医药工作者久攻不克但又必须攻克的堡垒.

    作者:蒋力生;陈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GD肽与肿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目的 介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在肿瘤诊治领域的研究现状、价值及发展前景.方法对RGD肽在肿瘤诊治领域的实验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结果 RGD肽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外基质中,能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整和素并与之结合,从而介导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外源性RGD肽与肿瘤细胞表面整和素结合后,可作为体内RGD肽类物质的竞争性抑制剂,从而能抑制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迁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具有靶向性标记肿瘤显像以及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肿瘤的潜在价值.结论 RGD肽能从多个环节对肿瘤起到抑制作用,且展示出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肿瘤的前景.

    作者:杜果城;吴诚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近年来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结果 NO在肿瘤生长转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NO通过干扰肿瘤细胞代谢,引起DNA损伤,形成高毒性的羟自由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介导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杀瘤作用,发挥其抗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NO通过调节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诱导肿瘤血管形成,而具有促肿瘤生长作用.结论选择性阻断或诱导NO的合成,使其发挥抗肿瘤作用,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剑;何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14肽与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我院1995年3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因胆总管下段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48例,对其中26例(治疗组)应用生长抑素-14肽6 mg/d(持续微量泵泵入)及生长激素8 U/d(分两次肌注)治疗,余22例为对照组,术后常规应用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对照组17例(77.3%),治疗组5例(1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胰液量及胰周引流液中淀粉酶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蛋白质指标,治疗组于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第10天才达到术前水平.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能有效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欣;莫一我;金焰;董坤;王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TGF-β1及p27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TGF-β1及p27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研究其蛋白产物在原发性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TGF-β1及p27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囊炎作对照.结果 36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23例TGF-β1基因蛋白产物呈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63.9%,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 17例p27蛋白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47.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P<0.05).TGF-β1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Nevin Ⅳ~Ⅴ期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均为79.1%)明显高于无转移及Nevin Ⅰ~Ⅲ期的患者(均为33.3%),P<0.05; p27在高、中分化、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Nevin Ⅰ~Ⅲ期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9%、75.0%及75.0%,明显高于低分化、有转移及Nevin Ⅳ~Ⅴ期患者(23.0%、33.3%及33.3%),P<0.05. P27与TGF-β1表达两者呈负相关(r=-0.447 3,P<0.05). TGF-β1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TGF-β1阴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p27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p27阴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胆囊癌细胞中TGF-β1表达上调,p27表达下调,且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Nevin Ⅳ~Ⅴ期患者中更为明显.

    作者:牛坚;陈澍周;钱海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鉴别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中的表现特征及其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在螺旋CT双期扫描的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 30例胆囊癌病例中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型11例(33.7%)、腔内结节型6例(20.0%)和肿块型13例(43.4%).胆囊癌胆囊壁增厚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或高密度,常伴有临近肝脏浸润,局部淋巴结和肝内结节样转移.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轻度增厚,其内壁光滑,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等密度,胆囊窝内常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曲线影.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作者:黄娟;宋彬;周翔平;帅丹丹;姚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应用胃肠减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术后应用胃肠减压在下消化道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68例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患者分为术后胃肠减压组与术后无胃肠减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减压组术后引流胃液量约200 ml/d,两组术前腹围均小于术后各日腹围.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无差异.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压组(28.0%)明显高于未减压组(8.2%),减压组咽喉炎发生率达23.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手术后应用胃肠减压, 难以起到有效降低胃肠道压力的作用,对防止术后并发症无明显作用,反而会增加咽喉炎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不置胃肠减压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赵高平;雷文章;李卡;程中;王天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323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4年10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323例结直肠腺瘤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直肠镜下行直肠腺瘤局部切除86例,开腹行肠壁楔形及肠段切除202例,行肠段及其系膜的根治性切除35例,治愈率达95.7%(309/323),本组术后有276例获得1~5年随访,其中术后复发14例,恶变3例.结论结直肠腺瘤作为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完整切除,外科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复发及恶变率,是结直肠腺瘤的彻底治疗的方法.

    作者:郭志义;黄俊伟;王静;李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癌组织经32P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后的细胞凋亡改变

    目的 了解经内放射治疗后肝癌细胞是否产生凋亡以及内放射对癌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44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施行32P玻璃微球(32P-GMS)肝动脉灌注治疗后2~6个月,有3例肝癌得以二期切除,作为治疗组; 另外选择相应年龄、相同部位、相同分化程度的可切除的4例肝癌作为对照组.将切除的肝癌组织行TUNEL染色并对其观察计数,计算凋亡指数.结果肝癌细胞凋亡指数治疗组为29%~34%,平均(31±16)%; 而对照组为4%~6%,平均(5±12.2)%.癌周组织凋亡指数治疗组为27%~37%,平均(35±11)%; 对照组为0.3%~5.0%,平均(4.1±3.3)%.结论 32P-GMS内放射治疗肝癌后,能较长时间促进肝癌细胞及癌周组织产生细胞凋亡.

    作者:李志辉;严律南;李立;官泳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吻合器治疗巨大型重度环状痔3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对巨大型Ⅲ、Ⅳ度环状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痔疮吻合器对38例巨大型Ⅲ、Ⅳ度环状痔患者进行手术,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9 min,术后平均住院2.8 d,术后10例肛门疼痛较剧者使用了镇痛剂(其中6例加切了外痔),13例有轻度疼痛,15例无疼痛.术后9例1~6 d有便血,其中1例为大出血,出血量约1 000 ml,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1~19个月,患者无大便失禁、肛周感染、脓肿及肛门狭窄发生.结论 PPH治疗巨大型Ⅲ、Ⅳ度环状痔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少、痛苦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优势.

    作者:李胜龙;尹廷宝;张熙;宁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6例报道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microcarcinoma,PMC)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数病例是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检查才发现的.我院自1996年9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6例,男1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年.单侧甲状腺肿块4例,双侧甲状腺肿块2例.

    作者:栗耀华;刘春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梗阻性黄疸大鼠心肌TNF-α及SOD基因mRNA的表达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基因mRNA的表达.方法 RT-PCR法扩增梗黄大鼠心肌组织中cDNA,电泳扫描后半定量分析TNF-α和SOD基因mRNA表达.结果梗黄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基因mRNA表达增强,SOD基因mRNA表达下降; 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心肌组织中SOD合成减少.结论梗黄心肌的损害与TNF-α基因mRNA表达增强、SOD基因mRNA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巩鹏;王忠裕;赵作伟;王洪江;关凤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治进展

    甲状腺肿是甲状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约有4%~10%的人口受到影响,分为散发性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后者指该地区年龄6~12岁的儿童中有超过5%的人存在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主要与诊断标准有关,尸体解剖和超声检查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现率远远高于临床发病数.

    作者:武正炎;沈美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范围探讨

    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和滤泡性腺癌(按<医学名词>规定命名),中日联谊医院统计其占甲状腺癌的85.39%,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报告占甲状腺癌的92.11%.

    作者:郑泽霖;盖宝东;孙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在黄种人是少见病,国内仅几家大医院积累病例超过100例,北京协和医院自1980年到目前为止,诊治过250例.据我们的资料,85%是甲状旁腺腺瘤(其中98%是单侧腺瘤),11%是甲状旁腺增生,4%是腺癌,这三种病变临床上均出现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惟一方法是外科手术摘除,病理不同,手术方法不同,就我们的经验,结合国外文献报道,分述如下.

    作者:朱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甲状腺全切除术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1.2%,再次手术的并发症明显增高,分别为28.6%(P<0.05)和28.6%(P<0.01).术后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结论首次甲状腺全切除术安全可行,能避免因组织残留所致的病变复发,降低再手术率.

    作者:苏清华;潘小明;吴宣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防治急性胰腺炎并发肝脏损害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大鼠肝脏损害及中药七叶皂苷钠对该损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AP组和七叶皂苷钠治疗组(简称治疗组).通过对AP大鼠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测定各组肝组织内能荷及ATP的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蛋白含量等各项指标,并观察胰腺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较AP组肝组织内细胞能荷及ATP的含量高,肝功能损害轻.结论 AP时常伴肝脏功能受损,应用七叶皂苷钠静脉注射,可以减轻AP大鼠肝脏损害.

    作者:刘金彪;姚榛祥;刘胜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