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先敏;刘德权;段体德
目的探讨平扫CT在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胃肠道破裂患者的CT片及其病史行回顾性分析.至少两位以上放射科医师一起阅片.结果 20例闭合性损伤胃肠道破裂患者行平扫CT发现腹腔积液18例、气腹18例、胃内容物外漏2例、肠壁改变14例、肠系膜改变15例.结论平扫CT可以准确、快速、无创伤地诊断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
作者:郑元超;姜永生;夏焱;张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至2002年9月LC 2 694例临床资料.结果行LC 2 657例,其中4例加做肠瘘修补术;1例坏疽性胆囊炎伴周围粘连致密者行胆囊造瘘术;3例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1例术中发现胆囊癌晚期,仅行腹腔镜下活检术;3例因术中出血,24例因炎症致密、胆管结构解剖不清或胆总管结石嵌顿中转开腹;5例Mirizzi's综合征Ⅱ型均中转开腹行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有5例因术后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无一例出现胆管损伤.结论为降低胆管损伤,术者应根据自身的器械设备、经验,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在处理炎症致密、胆管结构解剖不清时,可采用顺行、逆行分离结合.使用超声刀解剖,自制推结器结扎或可吸收施夹钳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少用金属钛夹,减少电刀对胆管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坚持以结扎胆囊动脉为先,尽量扩大胆囊三角.如胆管结构解剖不清、出血难止应及时中转开腹.
作者:周新华;李宏;陆才德;鲍生甫;毛海香;沈迎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 131I-碘化油(131I-LPD)及131I免疫生物制剂均能较好地聚集于肝癌组织,适应证较广,严重的不良反应少见,近期疗效肯定,部分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有提高.结论运用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吴少平;卢武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人胆囊上皮细胞的佳分离方法和适宜的体外生长条件,为深入研究胆囊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及钝性刮离法分离胆囊上皮细胞,两步贴壁法纯化.比较层粘连蛋白、多聚赖氨酸、纤维连接蛋白等不同培养基质对传代细胞生长的影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每个胆囊可分离得到(1~5)×107个胆囊上皮细胞,细胞活性可达90%.细胞呈典型的扁平多角状、柱状形态,片状贴壁生长,上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K19表达阳性.结论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加钝性刮剥分离法和两步贴壁法可成功分离高活性、高纯度的人胆囊上皮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器皿和含20%小牛血清及10 ng/ml hEGF的DMEM培养基有利于胆囊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李胜富;潘光栋;刘瑾;熊先泽;刘江文;张杰;步宏;程南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肝外胆管癌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的50%以上,误诊率高,尚是外科治疗上的难题.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因持续性腹痛12 h,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腹部平坦,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
作者:李宝山;王界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当前胆道外科难题之一是重建胆肠排输道上如何防止肠内容物逆入胆道的问题.括约肌被废用后,或被切开或切除后,胆肠通道重建方式,反复多年,形式多样,迄无定论.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外疝修补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5月至2002年10月我院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58例,共62例次.其中合并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者占39.7%(23/58).结果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3~7 d出院.随访1~29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率为89.7%(52/58),无一例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符合解剖生理、痛苦少、恢复快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潘雷;侯昌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40岁,因直肠异物16 h入院.患者为男性同性恋者,被他人自肛门处插入直径约5 cm的硬质塑料管一根,长约9cm,不能自行取出,并伴腹痛,腹胀,未排便和排气.
作者:刘连新;谢向晨;姜洪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获取胆道手术后胆管内的准确影像变化信息.方法对170例胆道术后T管引流患者,采用不同角度、不同体位及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明确胆道内影像变化后将其存入磁盘、点片或打印成像.结果 170例患者中有120例胆管内无异常发现,拔除T管引流后治愈;余50例中有30例为胆管残余结石,9例为胆管炎性狭窄,4例为胆管下端肿瘤,7例假阳性影像变化中,3例为假结石影像,4例为假阳性信息.全部结果均经BUS、CT、纤维胆道镜检查、手术或延长观察时间所证实.结论应用动态观察,行胆道T管造影,方法简便、实用,无痛苦,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可作为临床获取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影像学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作者:尹方龙;唐俊益;张宗龙;张健;田农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腔和盆腔疼痛、不孕和不育等.严重的腹腔粘连常给再次手术造成极大困难,由于粘连形成过程复杂,治疗效果又十分不理想,所以探索其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成为当今外科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就此分述如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核因子-kB(NF-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胆道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例ACST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6例),同时选择胃溃疡行大部切除术或疝修补术等非炎症疾病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 h取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提取核蛋白,并用凝胶电迁移改变分析法(EMSA)测定PBMC中NF-kB活性的变化,所得结果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并以相对光密度(ROD)表示.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中TNF-α、IL-6和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T死亡组NF-kB活性高(5.02±1.03),生存组次之(2.98±0.51),对照组低(1.02±0.3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T死亡组血浆TNF-α和IL-6含量明显增高,分别为(496.28±52.35)ng/L和(578.13±67.72)ng/L,生存组分别为(284.47±39.41)ng/L和(318.67±34.92)ng/L,对照组分别为(89.43±10.39)ng/L和(101.27±13.47)n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T死亡组和生存组IL-10分别为(378.42±41.02)ng/L和(384.75±39.24)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6±11.05)ng/L(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CST时患者PBMC中NF-kB的活性显著增高,增高的NF-kB能较好地预测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
作者:刘长安;龚建平;吴传新;李生伟;李钺;杨慷;石毓君;李旭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2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癌中BUS或CT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ERCP(P=0.044,P=0.029);十二指肠乳头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005,P=0.03);壶腹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157,P=0.28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中阳性发现者分别为8/8和8/9.结论 BUS+CT检查是诊断胰头癌的佳方法;ERCP是诊断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佳方法;而MRCP检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胡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对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们自己所作的工作,综合分析肿瘤血管生成与微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血管生成是微转移肿瘤发展的基础.结论微转移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孕育着肿瘤治疗上一场新的革命.
作者:骆成玉;祝学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腿深筋膜下静脉交通支腔镜下离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患者,在腔镜下行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结扎术的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小腿内侧中下段局部肿胀7例,多在一周内自行消失,切口感染及皮肤灼伤各2例,经治疗后治愈.所有病例浅静脉曲张消失,皮肤色素沉着显著减退,溃疡2~3周愈合.结论腔镜下行静脉交通支结扎为彻底治疗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尹乐平;冯超;顾毅;刘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胃吻合、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控制返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方法选择胃底贲门癌患者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和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和幽门成形术.术后半年通过胃镜观察两组病例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并行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比较两组手术的效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轻.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显示,实验组半量排空时间、10 min后胃放射性核素残留率及60 min后胃内残留率与健康人相似,而对照组则延长或增高.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比对照组轻,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幽门成形术相比,前者有降低返流性食管炎、减轻术后胃肠道症状的作用.
作者:黄源;李绍森;张海添;陆云飞;陆利生;蓝雨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48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5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入院5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疼痛无明确规律,向右肩背部以及双侧腰肋部放射,不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作者:薛刚;王培红;周庆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癌姑息性引流术式的选择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1年中高位胆管癌患者各种姑息性引流术式的临床资料,按引流术式的不同分为4组,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桥式内引流术组,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及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死亡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和术后生存期.结果行姑息性引流手术193例,手术死亡率为9.3%,各组间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发生率:桥式内引流术组(10.0%)低于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19.4%),P<0.05;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及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分别为37.5%及38.1%,显著高于桥式内引流术组及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P<0.01).术后生存期: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为(9.2±1.8)个月,与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的(8.8±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桥式内引流术组的(6.5±1.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的(4.3±2.0)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桥式和PTCD内引流术次之,外引流术效果较差.
作者:李海民;窦科峰;孙凯;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39岁,因中上腹隐痛不适,消瘦40余天,加重伴畏寒,发热2 d入院.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不适、呃逆、纳差,进食后腹胀、腹痛明显.
作者:吴本华;蔡军;田景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感染对腹腔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前3组动物分别按1×102cfu/m1、1×105cfu/ml、1×108 cfu/ml的浓度将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定量混合液0.2 m1分别注入切口皮下,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建立腹部切口感染的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处死动物,观察和比较4组动物的切口粘连情况.结果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81.48%、86.67%、90.00%和50.00%;粘连率分别为53.33%、60.00%、70.00%和26.67%,经χ2检验,低浓度组与对照组腹腔粘连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低、中、高浓度组之间的腹腔粘连率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壁切口感染可使腹膜粘连的发生率增高,而与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关系.提示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也是形成腹腔粘连的一个原因.
作者:纪光伟;杜万英;吴远志;潘华雄;李娉;王旭;祁志;张丽;贺晓萍;袁爱华;张利伟;梅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