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本华;蔡军;田景法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感染对腹腔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前3组动物分别按1×102cfu/m1、1×105cfu/ml、1×108 cfu/ml的浓度将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定量混合液0.2 m1分别注入切口皮下,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建立腹部切口感染的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处死动物,观察和比较4组动物的切口粘连情况.结果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81.48%、86.67%、90.00%和50.00%;粘连率分别为53.33%、60.00%、70.00%和26.67%,经χ2检验,低浓度组与对照组腹腔粘连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低、中、高浓度组之间的腹腔粘连率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壁切口感染可使腹膜粘连的发生率增高,而与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关系.提示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也是形成腹腔粘连的一个原因.
作者:纪光伟;杜万英;吴远志;潘华雄;李娉;王旭;祁志;张丽;贺晓萍;袁爱华;张利伟;梅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扫CT在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胃肠道破裂患者的CT片及其病史行回顾性分析.至少两位以上放射科医师一起阅片.结果 20例闭合性损伤胃肠道破裂患者行平扫CT发现腹腔积液18例、气腹18例、胃内容物外漏2例、肠壁改变14例、肠系膜改变15例.结论平扫CT可以准确、快速、无创伤地诊断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
作者:郑元超;姜永生;夏焱;张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3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经腹全胃切除保留幽门环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手术的16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一例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及狭窄,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半年每餐进食200~300 g,每日3~4次,其中蛋白质1 g/(kg@d),总热量为2 300~3 000 kcal,餐后无胸骨后灼痛,无胆汁返流现象及排空障碍.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保留幽门环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朝军;罗云生;葛海燕;王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院普通外科自1982年1月至2003年1月诊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HNP)105例,均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87例,女18例,年龄19~70岁,平均41.5岁.
作者:张旭;濮蓉;郑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2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癌中BUS或CT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ERCP(P=0.044,P=0.029);十二指肠乳头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005,P=0.03);壶腹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157,P=0.28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中阳性发现者分别为8/8和8/9.结论 BUS+CT检查是诊断胰头癌的佳方法;ERCP是诊断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佳方法;而MRCP检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胡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是目前胆道外科存在较多的问题之一,因为手术的成功与患者本身情况、个体差异、手术次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根据不同情况及具体的病理改变,把握治疗原则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作者:石景森;韩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树突状细胞浸润与消化系恶性肿瘤预后的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树突状细胞浸润与消化系肿瘤的预后加以综述.结果食道癌、胃癌、大肠癌及胰腺癌肿瘤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数目与其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消化系恶性肿瘤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数目可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严茂林;程南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t995~2001年我院收治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远期随访的1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12例,Ⅱ期29例,Ⅲ期69例.施行D1手术16例,5年生存率为31.25%;行D2手术61例,5年生存率为44.26%;行D3手术27例,5年生存率为44.44%;行姑息性手术6例,5年生存率为零.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癌浸润胃壁深度、胃癌部位、有无淋巴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针对胃癌的生物学特性有选择性地施行胃癌D2或D3手术,扩大淋巴结清扫,并在围手术期采用综合治疗,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十分必要.
作者:温先敏;刘德权;段体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多少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1].
作者:肖卫东;彭承宏;王梦龙;邹叶青;程华;朱培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肝外胆管癌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的50%以上,误诊率高,尚是外科治疗上的难题.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39岁,因中上腹隐痛不适,消瘦40余天,加重伴畏寒,发热2 d入院.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不适、呃逆、纳差,进食后腹胀、腹痛明显.
作者:吴本华;蔡军;田景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DNA阳性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快速转阴及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防治.方法 4例乙型肝炎两对半小三阳、HBV-DNA(-)的患者术前开始联合口服拉米夫定(lamivudine)及泛昔洛韦,术后3个月内治疗同前,3个月后仅口服拉米夫定维持至今;2例乙型肝炎两对半大三阳、HBV-DNA(+)的患者,术前除口服拉米夫定及泛昔洛韦外,同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共14 d,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快速静脉滴注15 000 u静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术后3个月内联合口服拉米夫定及泛昔洛韦,术后3个月内治疗同前,3个月后仅口服拉米夫定维持至今.结果 1例患者术后第19天死于肺部霉菌感染,1例患者第49天死于肝动脉及门静脉栓塞;4例患者长期存活,生存时间长的患者已接近3年,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发现有乙型肝炎复发.结论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泛昔洛韦联合使用可使乙型肝炎DNA阳性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移植前快速转阴,并能预防乙肝复发.
作者:冉江华;李立;张炳彦;张捷;李晓延;唐继红;黄明;孙锋;李文;阿永俊;田大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内结石术后结石再发或再次手术与结石所在部位的关系,以建立其适当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对我科1990~1995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26例(男94例,女132例)肝内结石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26例中接受再次手术(2~4次胆道手术)者101例(占44.7%),其中第一次手术未诊断出肝内结石,在院外仅施行胆囊切除术者21例(20.8%),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72例(71.3%),有6例(5.9%)曾行左肝叶切除,2例(2.0%)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再次手术之死亡率为5.0%(5/101),而初次手术者为零.结论一般肝内结石症手术方法是依其结石所在部位而定,若为原发性(I型或IE型)行肝叶切除为佳,可减少结石再发之困扰.但若为继发性(IE型或IE型)则考虑其它方法,一般而言,胆管空肠吻合术或胆总管末端切开术之适应病例渐减.肝内结石症之治疗方式是多样的,需了解肝内结石部位及分型,才能选择适当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作者:柯成国;陈鸿耀;阮仲洲;陈荣祥;李金德;沈柏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对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们自己所作的工作,综合分析肿瘤血管生成与微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血管生成是微转移肿瘤发展的基础.结论微转移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孕育着肿瘤治疗上一场新的革命.
作者:骆成玉;祝学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33例术前行介入化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治疗措施及分子生物学等11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介入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9.3%,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5年生存率的47.6%(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为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裘华森;赵大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凡憩室发生的部位靠近十二指肠乳头时称之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以下简称乳头旁憩室),乳头旁憩室多属于原发性腔外型憩室.
作者:吴言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实验组切除70%肝脏,假手术组除不切除肝脏外,其余手术步骤同实验组.分别于术后6、12、24和72 h取两组大鼠(n=6)空、回肠粘膜冰冻切片,而后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时相肠粘膜固有层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24 h和72 h,其肠粘膜固有层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相的ALT及AST变化,实验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鼠肝大部切除(70%)术后24 h,肠粘膜固有层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所导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可能是造成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之一.
作者:杨之斌;张炳彦;朱洪;王炳煌;郭永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手术适应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特点及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法 12例均行PPPD,消化道重建按Child法,胰肠吻合均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结果除1例术后第21天并发切口裂开、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1例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4 d,随访1年,1例术后8个月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PPPD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术式,捆绑式胰肠吻合有望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
作者:刘忠;关风林;陈海龙;尚东;李克军;金实;王长淼;闻庆平;倪晓光;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腹部创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人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伤后12 h内确诊35例(51.5%).68例中58例行手术治疗,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为10.3%,死亡原因有感染性休克、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等.结论老年人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且对创伤的耐受性差,伤后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因而应根据其损伤特点与病情轻重,正确地选用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尽早诊断.处理原则首选手术治疗,重视围手术期处理,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作者:曾俊;周玉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