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发展

黄志强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 外科治疗
摘要:肝外胆管癌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的50%以上,误诊率高,尚是外科治疗上的难题.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血管生成对微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对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们自己所作的工作,综合分析肿瘤血管生成与微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血管生成是微转移肿瘤发展的基础.结论微转移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孕育着肿瘤治疗上一场新的革命.

    作者:骆成玉;祝学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的平扫CT诊断

    目的探讨平扫CT在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胃肠道破裂患者的CT片及其病史行回顾性分析.至少两位以上放射科医师一起阅片.结果 20例闭合性损伤胃肠道破裂患者行平扫CT发现腹腔积液18例、气腹18例、胃内容物外漏2例、肠壁改变14例、肠系膜改变15例.结论平扫CT可以准确、快速、无创伤地诊断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

    作者:郑元超;姜永生;夏焱;张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单侧探查26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HPT)小切口单侧探查的适应证和探查经验.方法对我科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所作的26例小切口单侧探查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切口单侧探查26例,成功25例.结论对诊断明确且准确定位者先采取定位侧小切口;冰冻切片证实为甲状旁腺肿瘤,且病理学特点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定位诊断相符者可仅行单侧探查.

    作者:徐德龙;刘宁青;许家鹏;梁保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10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t995~2001年我院收治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远期随访的1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12例,Ⅱ期29例,Ⅲ期69例.施行D1手术16例,5年生存率为31.25%;行D2手术61例,5年生存率为44.26%;行D3手术27例,5年生存率为44.44%;行姑息性手术6例,5年生存率为零.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癌浸润胃壁深度、胃癌部位、有无淋巴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针对胃癌的生物学特性有选择性地施行胃癌D2或D3手术,扩大淋巴结清扫,并在围手术期采用综合治疗,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十分必要.

    作者:温先敏;刘德权;段体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发性巨结肠并肠梗阻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10 d入院.疼痛不放射,伴低热,疼痛发作时感腹部有一包块,排气后可消失.

    作者:吕文才;付维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2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癌中BUS或CT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ERCP(P=0.044,P=0.029);十二指肠乳头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005,P=0.03);壶腹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157,P=0.28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中阳性发现者分别为8/8和8/9.结论 BUS+CT检查是诊断胰头癌的佳方法;ERCP是诊断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佳方法;而MRCP检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胡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 131I-碘化油(131I-LPD)及131I免疫生物制剂均能较好地聚集于肝癌组织,适应证较广,严重的不良反应少见,近期疗效肯定,部分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有提高.结论运用131I标记物介入治疗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吴少平;卢武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壁切口感染对腹腔粘连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感染对腹腔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前3组动物分别按1×102cfu/m1、1×105cfu/ml、1×108 cfu/ml的浓度将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定量混合液0.2 m1分别注入切口皮下,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建立腹部切口感染的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处死动物,观察和比较4组动物的切口粘连情况.结果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81.48%、86.67%、90.00%和50.00%;粘连率分别为53.33%、60.00%、70.00%和26.67%,经χ2检验,低浓度组与对照组腹腔粘连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低、中、高浓度组之间的腹腔粘连率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壁切口感染可使腹膜粘连的发生率增高,而与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关系.提示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也是形成腹腔粘连的一个原因.

    作者:纪光伟;杜万英;吴远志;潘华雄;李娉;王旭;祁志;张丽;贺晓萍;袁爱华;张利伟;梅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手术适应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特点及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法 12例均行PPPD,消化道重建按Child法,胰肠吻合均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结果除1例术后第21天并发切口裂开、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1例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4 d,随访1年,1例术后8个月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PPPD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术式,捆绑式胰肠吻合有望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

    作者:刘忠;关风林;陈海龙;尚东;李克军;金实;王长淼;闻庆平;倪晓光;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全胃切除术后保留幽门环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术式的应用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3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经腹全胃切除保留幽门环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手术的16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一例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及狭窄,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半年每餐进食200~300 g,每日3~4次,其中蛋白质1 g/(kg@d),总热量为2 300~3 000 kcal,餐后无胸骨后灼痛,无胆汁返流现象及排空障碍.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保留幽门环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朝军;罗云生;葛海燕;王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位胆管癌不同姑息性引流术式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癌姑息性引流术式的选择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1年中高位胆管癌患者各种姑息性引流术式的临床资料,按引流术式的不同分为4组,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桥式内引流术组,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及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死亡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和术后生存期.结果行姑息性引流手术193例,手术死亡率为9.3%,各组间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发生率:桥式内引流术组(10.0%)低于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19.4%),P<0.05;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及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分别为37.5%及38.1%,显著高于桥式内引流术组及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P<0.01).术后生存期: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为(9.2±1.8)个月,与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的(8.8±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桥式内引流术组的(6.5±1.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的(4.3±2.0)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桥式和PTCD内引流术次之,外引流术效果较差.

    作者:李海民;窦科峰;孙凯;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内结石症再次手术之分析

    目的探讨肝内结石术后结石再发或再次手术与结石所在部位的关系,以建立其适当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对我科1990~1995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26例(男94例,女132例)肝内结石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26例中接受再次手术(2~4次胆道手术)者101例(占44.7%),其中第一次手术未诊断出肝内结石,在院外仅施行胆囊切除术者21例(20.8%),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72例(71.3%),有6例(5.9%)曾行左肝叶切除,2例(2.0%)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再次手术之死亡率为5.0%(5/101),而初次手术者为零.结论一般肝内结石症手术方法是依其结石所在部位而定,若为原发性(I型或IE型)行肝叶切除为佳,可减少结石再发之困扰.但若为继发性(IE型或IE型)则考虑其它方法,一般而言,胆管空肠吻合术或胆总管末端切开术之适应病例渐减.肝内结石症之治疗方式是多样的,需了解肝内结石部位及分型,才能选择适当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作者:柯成国;陈鸿耀;阮仲洲;陈荣祥;李金德;沈柏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和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唾液酸化路易斯-X(sialyl Lewis-X,SLeX)抗原和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催化信号放大(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CS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胆管癌组织及10例慢性胆管炎组织中SLeX抗原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分析SLeX和CD44v6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胆管癌组织中,SLeX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4%和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SLeX和CD44v6表达阳性率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脏器转移密切相关(P<0.05).SLeX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r=0.49,P<0.001).结论检测SLeX和CD44v6的基因表达可作为评估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胆固醇性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胆固醇性结石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是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导致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基因研究有可能成为揭示胆石发病机理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就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别平;范毓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1]胆囊结石病如何预防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RT-PCR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多少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1].

    作者:肖卫东;彭承宏;王梦龙;邹叶青;程华;朱培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论胆总管抗逆机理

    当前胆道外科难题之一是重建胆肠排输道上如何防止肠内容物逆入胆道的问题.括约肌被废用后,或被切开或切除后,胆肠通道重建方式,反复多年,形式多样,迄无定论.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腔粘连的形成及术后预防

    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腔和盆腔疼痛、不孕和不育等.严重的腹腔粘连常给再次手术造成极大困难,由于粘连形成过程复杂,治疗效果又十分不理想,所以探索其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成为当今外科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就此分述如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30例本病后遗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动态观察其血浆CGRP水平.结果急性组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 h、1 d、3 d、7 d及14 d血浆CGRP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30例后遗症患者及12例第二次治疗者,血浆CGRP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浆CGRP水平可初步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可作为了解疾病转归的指标.

    作者:王春喜;王琦;李荣;梁发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下肢静脉交通支腔镜下离断术(附57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腿深筋膜下静脉交通支腔镜下离断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患者,在腔镜下行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结扎术的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小腿内侧中下段局部肿胀7例,多在一周内自行消失,切口感染及皮肤灼伤各2例,经治疗后治愈.所有病例浅静脉曲张消失,皮肤色素沉着显著减退,溃疡2~3周愈合.结论腔镜下行静脉交通支结扎为彻底治疗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尹乐平;冯超;顾毅;刘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