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血管生成对微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骆成玉;祝学光

关键词:肿瘤, 转移, 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对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们自己所作的工作,综合分析肿瘤血管生成与微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血管生成是微转移肿瘤发展的基础.结论微转移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孕育着肿瘤治疗上一场新的革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的平扫CT诊断

    目的探讨平扫CT在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胃肠道破裂患者的CT片及其病史行回顾性分析.至少两位以上放射科医师一起阅片.结果 20例闭合性损伤胃肠道破裂患者行平扫CT发现腹腔积液18例、气腹18例、胃内容物外漏2例、肠壁改变14例、肠系膜改变15例.结论平扫CT可以准确、快速、无创伤地诊断闭合性损伤致胃肠道破裂.

    作者:郑元超;姜永生;夏焱;张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手术适应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特点及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法 12例均行PPPD,消化道重建按Child法,胰肠吻合均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结果除1例术后第21天并发切口裂开、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1例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4 d,随访1年,1例术后8个月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PPPD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术式,捆绑式胰肠吻合有望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

    作者:刘忠;关风林;陈海龙;尚东;李克军;金实;王长淼;闻庆平;倪晓光;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胆囊结石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人腹部创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人腹部创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人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伤后12 h内确诊35例(51.5%).68例中58例行手术治疗,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为10.3%,死亡原因有感染性休克、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等.结论老年人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病理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且对创伤的耐受性差,伤后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因而应根据其损伤特点与病情轻重,正确地选用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尽早诊断.处理原则首选手术治疗,重视围手术期处理,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作者:曾俊;周玉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21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中183例行择期手术;33例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单纯胆道探查引流术,其中30例行再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肝切除术,胆管狭窄切开、胆管原位整形,肝Ⅱ、Ⅲ级胆管切开盆式整形及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或胆肠吻合术.治愈206例(95.4%),好转8例(3.7%),死亡2例(0.9%).结论肝叶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效果好.肝Ⅱ、Ⅲ级胆管切开对解除肝胆管狭窄、清除结石及通畅引流提供了一条满意的途径.对肝外胆管和Oddi's括约肌功能正常者,尽可能应用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以保持胆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功能.术中胆道镜的应用对降低残石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德荣;曾崇方;李永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胆固醇性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胆固醇性结石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是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导致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基因研究有可能成为揭示胆石发病机理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就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别平;范毓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腔粘连的形成及术后预防

    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腔和盆腔疼痛、不孕和不育等.严重的腹腔粘连常给再次手术造成极大困难,由于粘连形成过程复杂,治疗效果又十分不理想,所以探索其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成为当今外科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就此分述如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和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唾液酸化路易斯-X(sialyl Lewis-X,SLeX)抗原和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催化信号放大(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CS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胆管癌组织及10例慢性胆管炎组织中SLeX抗原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分析SLeX和CD44v6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胆管癌组织中,SLeX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4%和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SLeX和CD44v6表达阳性率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脏器转移密切相关(P<0.05).SLeX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r=0.49,P<0.001).结论检测SLeX和CD44v6的基因表达可作为评估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33例术前行介入化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治疗措施及分子生物学等11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介入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9.3%,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5年生存率的47.6%(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为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裘华森;赵大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发性巨结肠并肠梗阻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10 d入院.疼痛不放射,伴低热,疼痛发作时感腹部有一包块,排气后可消失.

    作者:吕文才;付维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体外培养人胆囊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目的探索人胆囊上皮细胞的佳分离方法和适宜的体外生长条件,为深入研究胆囊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及钝性刮离法分离胆囊上皮细胞,两步贴壁法纯化.比较层粘连蛋白、多聚赖氨酸、纤维连接蛋白等不同培养基质对传代细胞生长的影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每个胆囊可分离得到(1~5)×107个胆囊上皮细胞,细胞活性可达90%.细胞呈典型的扁平多角状、柱状形态,片状贴壁生长,上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K19表达阳性.结论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加钝性刮剥分离法和两步贴壁法可成功分离高活性、高纯度的人胆囊上皮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器皿和含20%小牛血清及10 ng/ml hEGF的DMEM培养基有利于胆囊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李胜富;潘光栋;刘瑾;熊先泽;刘江文;张杰;步宏;程南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论胆总管抗逆机理

    当前胆道外科难题之一是重建胆肠排输道上如何防止肠内容物逆入胆道的问题.括约肌被废用后,或被切开或切除后,胆肠通道重建方式,反复多年,形式多样,迄无定论.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端、胰管汇合处解剖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尸体的胆胰管汇合部进行大体解剖和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临床进行讨论.结果正常胆总管下端是以(41.4±5.3)°斜行插入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处,并受到该处十二指肠粘膜形成的横皱襞保护.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可改变斜行插入关系;正常主胰管是以(28.5±7.9)°斜行插入胆总管,且是在十二指肠壁内段交汇,共同通道长0.5~1.5 cm,并有较明显的扩张.结论主胰管与胆总管是以小角度汇合,一些不正常的解剖因素可改变这种斜行插入关系,可能是造成胆源性胰腺炎的原因.

    作者:孟翔凌;何磊;徐阿曼;杨文奇;朱化刚;熊茂明;汪正广;高山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梗阻性黄疸血浆内皮素含量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时血浆内皮素(ET)含量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以犬为实验对象,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只犬行胆总管结扎术,对照组3只犬行假手术,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4及7 d血浆ET含量,并于术后7 d取胃粘膜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ET含量持续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光镜下见毛细血管扩张,胃粘膜充血水肿,电镜下见毛细血管扩张、瘀血,粘液细胞间质水肿.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血浆ET含量增高可能是梗阻性黄疸时胃粘膜病变的发病机理之一.

    作者:张东伟;王国卿;朴大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RT-PCR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多少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1].

    作者:肖卫东;彭承宏;王梦龙;邹叶青;程华;朱培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发展

    肝外胆管癌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的50%以上,误诊率高,尚是外科治疗上的难题.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10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t995~2001年我院收治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远期随访的1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12例,Ⅱ期29例,Ⅲ期69例.施行D1手术16例,5年生存率为31.25%;行D2手术61例,5年生存率为44.26%;行D3手术27例,5年生存率为44.44%;行姑息性手术6例,5年生存率为零.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癌浸润胃壁深度、胃癌部位、有无淋巴转移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针对胃癌的生物学特性有选择性地施行胃癌D2或D3手术,扩大淋巴结清扫,并在围手术期采用综合治疗,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十分必要.

    作者:温先敏;刘德权;段体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

    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是目前胆道外科存在较多的问题之一,因为手术的成功与患者本身情况、个体差异、手术次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根据不同情况及具体的病理改变,把握治疗原则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作者:石景森;韩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1]胆囊结石病如何预防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近端胃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应用

    目的研究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胃吻合、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控制返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方法选择胃底贲门癌患者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和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和幽门成形术.术后半年通过胃镜观察两组病例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并行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比较两组手术的效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轻.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显示,实验组半量排空时间、10 min后胃放射性核素残留率及60 min后胃内残留率与健康人相似,而对照组则延长或增高.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比对照组轻,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幽门成形术相比,前者有降低返流性食管炎、减轻术后胃肠道症状的作用.

    作者:黄源;李绍森;张海添;陆云飞;陆利生;蓝雨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