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王德荣;曾崇方;李永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肝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21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中183例行择期手术;33例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单纯胆道探查引流术,其中30例行再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肝切除术,胆管狭窄切开、胆管原位整形,肝Ⅱ、Ⅲ级胆管切开盆式整形及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或胆肠吻合术.治愈206例(95.4%),好转8例(3.7%),死亡2例(0.9%).结论肝叶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效果好.肝Ⅱ、Ⅲ级胆管切开对解除肝胆管狭窄、清除结石及通畅引流提供了一条满意的途径.对肝外胆管和Oddi's括约肌功能正常者,尽可能应用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以保持胆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功能.术中胆道镜的应用对降低残石率有重要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附1例报告)

    目的总结胰岛细胞增生症的诊治经验,探讨手术范围及手术方式.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例胰岛细胞增生症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首次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行保留脾脏的胰远端次全切除术.两次术中均快速冰冻切片及术后病检证实为胰岛细胞增生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术前诊断为胰源性低血糖但影像学无异常时,应高度怀疑为胰岛细胞增生症.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检,门静脉连续血糖及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监测可指导诊断和手术切除范围,而胰远端95%次全切除安全可行,疗效肯定.

    作者:王海涛;卢实春;蒋平;乌建平;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胰床U形管引流术在高原地区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我院普通外科自1982年1月至2003年1月诊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HNP)105例,均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87例,女18例,年龄19~70岁,平均41.5岁.

    作者:张旭;濮蓉;郑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近端胃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应用

    目的研究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胃吻合、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控制返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方法选择胃底贲门癌患者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和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和幽门成形术.术后半年通过胃镜观察两组病例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并行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比较两组手术的效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轻.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显示,实验组半量排空时间、10 min后胃放射性核素残留率及60 min后胃内残留率与健康人相似,而对照组则延长或增高.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比对照组轻,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幽门成形术相比,前者有降低返流性食管炎、减轻术后胃肠道症状的作用.

    作者:黄源;李绍森;张海添;陆云飞;陆利生;蓝雨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发性巨结肠并肠梗阻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10 d入院.疼痛不放射,伴低热,疼痛发作时感腹部有一包块,排气后可消失.

    作者:吕文才;付维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唾液酸化路易斯-X抗原和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唾液酸化路易斯-X(sialyl Lewis-X,SLeX)抗原和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催化信号放大(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CS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胆管癌组织及10例慢性胆管炎组织中SLeX抗原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分析SLeX和CD44v6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胆管癌组织中,SLeX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4%和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SLeX和CD44v6表达阳性率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脏器转移密切相关(P<0.05).SLeX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r=0.49,P<0.001).结论检测SLeX和CD44v6的基因表达可作为评估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外科治疗

    凡憩室发生的部位靠近十二指肠乳头时称之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以下简称乳头旁憩室),乳头旁憩室多属于原发性腔外型憩室.

    作者:吴言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手术适应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特点及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方法 12例均行PPPD,消化道重建按Child法,胰肠吻合均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结果除1例术后第21天并发切口裂开、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1例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4 d,随访1年,1例术后8个月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PPPD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术式,捆绑式胰肠吻合有望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

    作者:刘忠;关风林;陈海龙;尚东;李克军;金实;王长淼;闻庆平;倪晓光;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附2694例报告)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至2002年9月LC 2 694例临床资料.结果行LC 2 657例,其中4例加做肠瘘修补术;1例坏疽性胆囊炎伴周围粘连致密者行胆囊造瘘术;3例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1例术中发现胆囊癌晚期,仅行腹腔镜下活检术;3例因术中出血,24例因炎症致密、胆管结构解剖不清或胆总管结石嵌顿中转开腹;5例Mirizzi's综合征Ⅱ型均中转开腹行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有5例因术后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无一例出现胆管损伤.结论为降低胆管损伤,术者应根据自身的器械设备、经验,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在处理炎症致密、胆管结构解剖不清时,可采用顺行、逆行分离结合.使用超声刀解剖,自制推结器结扎或可吸收施夹钳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少用金属钛夹,减少电刀对胆管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坚持以结扎胆囊动脉为先,尽量扩大胆囊三角.如胆管结构解剖不清、出血难止应及时中转开腹.

    作者:周新华;李宏;陆才德;鲍生甫;毛海香;沈迎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胆固醇性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胆固醇性结石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是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导致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基因研究有可能成为揭示胆石发病机理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就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别平;范毓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胆管炎时核因子-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核因子-kB(NF-kB)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胆道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例ACST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6例),同时选择胃溃疡行大部切除术或疝修补术等非炎症疾病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 h取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提取核蛋白,并用凝胶电迁移改变分析法(EMSA)测定PBMC中NF-kB活性的变化,所得结果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并以相对光密度(ROD)表示.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中TNF-α、IL-6和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T死亡组NF-kB活性高(5.02±1.03),生存组次之(2.98±0.51),对照组低(1.02±0.3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T死亡组血浆TNF-α和IL-6含量明显增高,分别为(496.28±52.35)ng/L和(578.13±67.72)ng/L,生存组分别为(284.47±39.41)ng/L和(318.67±34.92)ng/L,对照组分别为(89.43±10.39)ng/L和(101.27±13.47)n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T死亡组和生存组IL-10分别为(378.42±41.02)ng/L和(384.75±39.24)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6±11.05)ng/L(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CST时患者PBMC中NF-kB的活性显著增高,增高的NF-kB能较好地预测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

    作者:刘长安;龚建平;吴传新;李生伟;李钺;杨慷;石毓君;李旭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淋巴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报告

    患者,男,32岁,因持续性腹痛12 h,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腹部平坦,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

    作者:李宝山;王界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位胆管癌不同姑息性引流术式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癌姑息性引流术式的选择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1年中高位胆管癌患者各种姑息性引流术式的临床资料,按引流术式的不同分为4组,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桥式内引流术组,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及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死亡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和术后生存期.结果行姑息性引流手术193例,手术死亡率为9.3%,各组间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发生率:桥式内引流术组(10.0%)低于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19.4%),P<0.05;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及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分别为37.5%及38.1%,显著高于桥式内引流术组及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P<0.01).术后生存期: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组为(9.2±1.8)个月,与PTCD(或ERBD)内引流术组的(8.8±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桥式内引流术组的(6.5±1.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或PTCD)外引流术组的(4.3±2.0)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桥式和PTCD内引流术次之,外引流术效果较差.

    作者:李海民;窦科峰;孙凯;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癌误诊为肝脓肿1例报告

    患者,男,48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5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入院5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疼痛无明确规律,向右肩背部以及双侧腰肋部放射,不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作者:薛刚;王培红;周庆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体外培养人胆囊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目的探索人胆囊上皮细胞的佳分离方法和适宜的体外生长条件,为深入研究胆囊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及钝性刮离法分离胆囊上皮细胞,两步贴壁法纯化.比较层粘连蛋白、多聚赖氨酸、纤维连接蛋白等不同培养基质对传代细胞生长的影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每个胆囊可分离得到(1~5)×107个胆囊上皮细胞,细胞活性可达90%.细胞呈典型的扁平多角状、柱状形态,片状贴壁生长,上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K19表达阳性.结论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加钝性刮剥分离法和两步贴壁法可成功分离高活性、高纯度的人胆囊上皮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器皿和含20%小牛血清及10 ng/ml hEGF的DMEM培养基有利于胆囊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李胜富;潘光栋;刘瑾;熊先泽;刘江文;张杰;步宏;程南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21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中183例行择期手术;33例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单纯胆道探查引流术,其中30例行再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肝切除术,胆管狭窄切开、胆管原位整形,肝Ⅱ、Ⅲ级胆管切开盆式整形及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或胆肠吻合术.治愈206例(95.4%),好转8例(3.7%),死亡2例(0.9%).结论肝叶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效果好.肝Ⅱ、Ⅲ级胆管切开对解除肝胆管狭窄、清除结石及通畅引流提供了一条满意的途径.对肝外胆管和Oddi's括约肌功能正常者,尽可能应用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以保持胆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功能.术中胆道镜的应用对降低残石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德荣;曾崇方;李永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腹腔粘连的形成及术后预防

    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腔和盆腔疼痛、不孕和不育等.严重的腹腔粘连常给再次手术造成极大困难,由于粘连形成过程复杂,治疗效果又十分不理想,所以探索其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成为当今外科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就此分述如下.

    作者:陈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RT-PCR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多少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1].

    作者:肖卫东;彭承宏;王梦龙;邹叶青;程华;朱培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30例本病后遗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动态观察其血浆CGRP水平.结果急性组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 h、1 d、3 d、7 d及14 d血浆CGRP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30例后遗症患者及12例第二次治疗者,血浆CGRP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浆CGRP水平可初步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可作为了解疾病转归的指标.

    作者:王春喜;王琦;李荣;梁发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发展

    肝外胆管癌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的50%以上,误诊率高,尚是外科治疗上的难题.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2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癌中BUS或CT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ERCP(P=0.044,P=0.029);十二指肠乳头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005,P=0.03);壶腹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157,P=0.28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中阳性发现者分别为8/8和8/9.结论 BUS+CT检查是诊断胰头癌的佳方法;ERCP是诊断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佳方法;而MRCP检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胡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