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点的临床分析

罗青;戴常平;江锦雄;陈军初

关键词:心室, 胎儿, 染色体,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点(EIF)在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中及孤立出现和联合其他软标志出现时的临床意义.方法 3344例无明显结构异常胎儿分成高、低风险组,发现EIF的胎儿依据风险高低及其是否孤立出现,分别采取分娩时取脐血检查及妊娠期间行羊水或脐血穿刺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计算其EIF及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高风险胎儿EIF检出率高于低风险胎儿,有EIF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高于低风险组.高风险组22例EIF,19例EIF孤立存在的病例中有2例染色体异常,3例合并其他超声软标志的病例中有2例染色体异常;低风险组50例EIF,46例EIF孤立存在的病例中无一染色体异常,4例合并其他超声软标志的病例中有1例染色体异常.结论 低风险组中孤立的EIF临床意义不大;高风险组中孤立的EIF有临床意义.须结合多方面临床资料,谨慎对待.如EIF合并多项超声软标志,则不论是高风险组还是低风险组胎儿均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建议作染色体核型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靶向微泡破裂联合PEI增强小鼠EGFP基因心肌转染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联合聚乙烯亚胺(PEI)增强BALB/c 小心肌绿色荧光蛋白基(EGFP)转染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分为7组:PBS组、裸质粒组、质粒+超声辐照组(P+us)、质粒+SonoVue+超声辐照组(P+UTMD)、质粒+PEI组(P+PEI)、质粒+PEI+超声辐照组(P+PEI+US)、质粒+PEI+SonoVue+超声辐照组(P+PEI+UTMD).由BALB/c小鼠尾静脉注入EGFP质粒和SonoVue微泡或PEI的复合物,处理4 d后检测心肌基因表达效率及HE染色,并对超声辐照后的质粒完整性进行分析.结果 电泳显示超声辐照不会损坏DNA或PEI/DNA复合物.非超声辐照时,EGFP只在心内膜下层表达;而超声辐照时,表达强的位置为靠近探头的左室前壁;超声联合PEI时,EGFP的分布差异不明显.P+PEI+UTMD组的转染率高,荧光强度强.结论 UTMD联合PEI可高效、靶向地将质粒DNA输送至心肌,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在心脏基因治疗上很有前景,有望应用于迅速发展的心脏病基因疗法.

    作者:陈智毅;谢明星;王新房;吕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ailer气房骨壁骨折1例

    患者,男,24岁.因车祸伤入院,查体发现左侧颧骨颧弓骨折,眶周淤斑,张口受限,上唇麻木.行CT三维重组(0.75 mm薄层扫描,MPR冠状面重组),发现左侧上颌窦前、外侧壁、Haller气房上壁和外侧壁、眶下神经管外侧壁、左侧眶外壁、颧弓多发骨质不连续及骨碎片,左侧上颌窦、左眶外侧壁碎骨片向窦内、眶内凹陷,左眼外直肌略受压.鼻骨凹陷.

    作者:高远翔;徐文坚;张忻宇;张黎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变率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壁运动同步性

    目的 探讨运用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HCM患者左心室心肌运动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HCM患者21例,根据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厚度分3组:非肥厚组(NH),室壁厚度(WT)≤11 mm,101节段;轻度肥厚组(MH),11 mm<室壁厚度(WT)≤15 mm,86节段;重度肥厚组(SH),室壁厚度(WT)≥16 mm,65节段.对照组18例,216节段.获取各受试者心尖四腔观、左心室长轴及两腔观TVI图像存盘,供脱机分析.测量参数TSSR、TESR、TSSR-SD、TESR-SD、△TSSR、△TESR、CVTSSR及CVTESR.结果 与对照组室壁节段比较,HCM组MH和SH亚组TSSR、TEsR均显著延长;与对照组比较,HCM组NH组TSSR无显著差异,TESR则显著延长;HCM组NH、MH、SH亚组之间比较,TSSR、TESR依次延长,即NH

    作者:陈金玲;郭瑞强;郝力丹;周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135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并与70例正常人(对照I组)及70例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非脑梗死患者(对照Ⅱ组)相对照.结果 脑梗死组β、Ep、AI及PWWβ较对照I组升高,但AC较对照I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β、Ep、AI及PWCβ较对照Ⅱ组升高,AC较对照Ⅱ组稍降低,两组β、Ep及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及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弹性指标Ep、β、AI及PWVβ的RR值大于1,其中PWVβ的RR值大.结论 ET技术可较为敏感地反映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的降低.

    作者:颜丹;何文;邬冬芳;刘丽萍;濮月华;项东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手术前、后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对比观察脑瘤累及初级皮层运动区

    目的 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初步观察脑瘤、皮质脊髓束(CST),初级皮层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例邻近M1区脑瘤患者行术前及术后Bold-fMRI和DTI检查.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建立脑瘤、M1区、CST三者融合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及手术前后变化.按照肿瘤级别将脑瘤分为2组.结果 术前脑瘤使M1区及CST受压、移位,部分CST出现中断和缺损.高级别脑瘤对CST的影响程度高于低级别脑瘤.术后M1区及CST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高级别脑瘤与低级别脑瘤术后恢复程度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术前可直观地观察脑瘤、M1区、CST三者间的关系,了解M1区和CST的受累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术后可观察M1区和CST变化情况,并同术前进行比较,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作者:高万军;张云亭;张敬;张权;李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活体肿瘤核素示踪技术

    随着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数卓越学者以示踪技术为基础,吸取并融合其他学科的先进成就,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核医学检测方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同时期其他技术尚不能实现的超微量物质的体外测量、脏器功能测定以及目前的代谢显像和分子显像,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推进医学进步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贡献.核医学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正是在于把放射性示踪技术与其他医学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巧妙结合和创新.

    作者:王荣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人端粒酶(telomerase)与人类的衰老与肿瘤发生密切联系;其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是端粒酶的限速亚单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检测端粒酶活性,尤其是hTERT活性,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肿瘤,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端粒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萌;王荣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超声造影时强曲线诊断盆腔肿块

    目的 探讨时强曲线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盆腔肿块患者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结果 24例中,良性肿块15例,恶性9例.良、恶性肿块在造影剂进入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以周边先增强为主,恶性肿块以中央先增强为主(P<0.01);造影后恶性肿块内造影剂信号上升斜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2),且恶性组增强时间短(15.22 s vs 25.89 s,P=0.049)、造影剂信号绝对强度增加值高(19.1,15.25,P=0.022)、相对强度增加值高(0.26 vs 0.2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在始增时间、始增强度、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指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勤;陈文卫;张玉国;盛余敬;徐英;付文瑾;陈孝义;孙彬;张蔚;王岳;洪莉;史玉霞;许学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家族性面部蝶形结节性皮脂腺瘤伴双肾多发错构瘤2例

    患者,男,24岁,因间歇腰部不适2个月来院就诊.患者面部鼻翼两侧可见蝶形分布的粉红色坚硬蜡状丘疹,口唇周围亦可见同样皮损(图1).

    作者:梁会泽;贾化平;孙志英;许永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

    目的 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采用3.0T超高场磁共振的SWI及常规MR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及体液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诊断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22例患者,对SWI及常规MR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MR序列中,8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FLAIR呈低信号,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较高信号.12例T1wI、T2WI及FLAIR呈等信号而未能发现病变.在SWI中,所有22例患者均显示了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典型SWl影像特征.除4例病变局限性于桥脑外,其余累及基底节区、小脑、丘脑及大脑皮层下区.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是检出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为敏感的序列.

    作者:庞军;韩长利;吕品;戴世鹏;戴景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精原细胞瘤1例

    患者,男,45岁.因下腹疼痛10余年,发现下腹肿块1个月,疼痛加重2天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于左下腹探及一大小约103 mm×84 mm×92 mm,略低回声包块(图1),边界较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近包块边缘处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嘱患者深呼吸,该包块后方与腹腔肠管未见明显相对移动,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左下腹实性肿物.

    作者:田鹏;杜毅力;李晓东;李涛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31I标记精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多肽在荷瘤

    目的 设计、合成含精氨酸-精氨酸-亮氨酸(RRL)多肽序列,研究131I标记RRL小分子环肽在荷前列腺癌BALB/c裸鼠体内的分布与显像研究.方法 通过固相法合成包含RRL序列的10环肽(YCGGRRLGGC).在多肽序列的两个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二硫键以维持序列的稳定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纯化合成的多肽,并进行电喷雾离子质谱(ESI-MS)分析.通过氯胺-T法进行RRL多肽的131I标记,建立荷PC3前列腺癌BALB/c裸鼠模型,分别进行体内分布和肿瘤显像研究.结果 RRL多肽序列被成功合成,HPLC后目标产品纯度99.56%.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产物相对分子量为1040 kD,与RRL多肽理论分子量一致.RRL多肽131I标记率60%左右,放射化学纯度96.5%.动物体内肿瘤对131I标记的RRL多肽的摄取在注射后明显高于对照肽.注射后3h小鼠甲状腺(未封闭)及腹腔放射性聚集明显,肿瘤部位见少量放射性聚集,在注射后24h小鼠肿瘤及膀胱明显放射性聚集.结论 RRL10环肽的设计是成功的,应用氯胺T法对其131I标记是可行的.肿瘤对131I标记化合物的特异性摄取预示着RRL10环肽在肿瘤显像、治疗中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于明明;王荣福;张春丽;闫平;刘萌;崔永刚;刘红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DWI的价值

    目的 观察各种中毒性脑病的CT与MRI表现.方法 8例中毒性脑病患者,其中3例接受CT检查,4例接受MRI检查,1例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 中毒性脑病主要累及脑白质,部分神经核团及灰质也可受累,MRI均见广泛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CT表现为相应部位低密度,病变对称分布,无占位效应.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广泛的大脑白质及神经核团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H2S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大脑白质及部分神经核团多发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降低,40天后复查MRI病变范围较前缩小,DWI信号较前减低;有机磷及安定中毒性脑病均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灰白质均受累.结论 CT和MRI能发现脑白质及神经核团的变性和坏死改变.与常规MRI相比,DWI能更敏感地反映病变.

    作者:刘庆先;夏爽;祁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动态因果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当前对人脑各功能区间的动态功能连接和整合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广泛.大脑作为一个非线性动态系统,由于多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单一的分析方法难以对其复杂的认知过程进行充分解释.以往局限于简单的脑功能定位的研究方法存在其局限性,无法适应当前研究的需要.开展对有效连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人脑在系统水平上的动态运作方式,是目前乃至今后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作为评价有效连接的一种新方法,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动态因果模型正被广泛关注,并将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特别是神经传导通路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作者:贾传海;张志强;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数字化可视人的医学图像融合研究

    目的 为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应用于临床影像设备提供完整的技术方案和程序代码.方法 通过数字化可视人体分割数据与标准DICOM 3.0数据格式的转换,对中国可视化人的彩色分割图像与CT图像进行融合.结果 建立了一套符合临床放射治疗系统数据要求的标准DICOM 3.0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源女性盆腔数据.结论 为妇科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勾画、治疗方案优化和剂量评估提供了具有重要器官分割特性的数字模拟计算模型,有助于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的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锦露;王阁;王东;雷新;谭立文;张绍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非酮症高血糖所致的舞蹈样投掷动作1例

    患者,女,77岁,因右侧肢体不自主舞动1月余,加重5天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肘关节不自主屈曲,往返运动,不能自控,同时还伴有快速伸缩舌、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睡眠时停止;入院前5天病情加重,表现为右上肢舞蹈,右下肢轻度舞蹈,吞咽困难,睡眠后可停,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科.

    作者:曾宪珠;朱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右心房血管肉瘤1例

    患者,男,40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2个多月就诊.体检心界向左扩大.外院超声提示:右心房侧壁5.6 cm×1.0 cm略强回声团块影.CT示(图1、2):右心房侧壁可见局限性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密度均匀,CT值约35 HU,肿块突向心腔内,与心包膜之间关系较密切,增强后肿块中度强化,约75 HU,心包内可见积液.术后病理:右心房血管肉瘤.

    作者:弓静;田建明;萧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动态增强MR研究

    目的 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 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结果 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13例,恶性微钙化病变31例.38.46%(5/13)良性单纯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无强化,93.33%(14/15)恶性微钙化伴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病变在DCE-MRI上有明显强化,良恶性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早期增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CE-MRI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7%和92.31%.结论 良恶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表现有明显差异,DCE-MRI有助于微钙化病变的定性诊断.

    作者:任阿红;张晓鹏;李洁;孙应实;唐磊;曹崑;欧阳涛;王天峰;陆爱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内腱鞘囊肿1例

    患者,男,20岁.因右髋关节间歇性隐痛2年余,复发加重伴胀痛3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关节疼痛,为间歇性隐痛,无明显夜间疼痛加剧的表现.无畏寒、发热,无盗汗,无明显消瘦.3个月前七述症状加重,疼痛间隔时间变短,疼痛性质转为胀痛,在受压、撞击、屈髋时疼痛明显,行走不受限.查体:右髋关节部压痛明显,无明显包块.X线片示:右股骨头骨性关节面下见一囊状透亮区,边缘硬化,邻近关节无异常.CT示:病变呈偏心性生长,冠状位重建病变与关节腔相通.拟诊:骨内腱鞘囊肿.手术所见:凿开骨皮质见一直径约2.5 cm的骨性囊腔,囊内为黏稠胶冻样物质,囊腔光滑,无组织浸润.病理报告为:骨内腱鞘囊肿.

    作者:张富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碘过量对大鼠甲状腺钠碘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次大剂量碘对大鼠甲状腺内钠碘转运体(NIS)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探讨应用99m TcO4-进行甲状腺扫描前是否应对碘的摄入进行限制.方法 将SD大鼠分成给碘后1d处死组、给碘后7d处死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将2000 ug碘化钠(NaI)溶于0.5 ml生理盐水注入前两组大鼠腹腔内,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处死后,取其甲状腺,应用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探测NIS蛋白含量,通过光密度分析方法对信号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给碘后1 d处死组大鼠甲状腺内NIS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给碘后7 d处死组(P均<0.001),而给碘后7 d处死组与对照组间NIS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大剂量碘摄入可降低甲状腺内NIS蛋白的表达量,此效应在给碘1 d后明显,7 d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者:张新;李亚明;宗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