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胆道出血17例诊治体会

马毅;吴佩

关键词:术后胆道出血, 血管造影,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79~1999年收治的17例术后胆道出血的诊疗经验,其中肝内出血14例,肝外出血2例,出血部位不详1例。结果治愈13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其中手术治疗10例,治愈7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保守治疗7例,6例分别经T管局部应用止血药和介入法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而获治愈,死亡1例。结论肝动脉造影对胆道出血的定位可提供可靠的依据,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为理想的初选治疗方法。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栓塞疗法失败,则应积极手术治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治疗规范——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已不存在手术禁区,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后的损伤情况,寻找可耐受的缺血时限。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 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及40min组(每组各16只)。观察4组大鼠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0%、60%和40%,C、D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4小时血清TNF含量, B、C、D组分别为(0.399±0.216)u/ml、(0.671±0.351)u/ml和(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P<0.01),且C、D组与B、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小时后D组的AST、ALT分别为(2 448.4±942.3)u/L、(1 189.0±403.4)u/L,C组分别为(2 185.1±1 732.9)u/L、(1 183.5±707.2)u/L,均明显高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20、30分钟间存在着肝硬变大鼠肝缺血的大耐受时限。TNF可以作为监测HIR损伤的指标,并估计预后。HIR除损伤肝脏外,还可致全身其它脏器如肺的损伤,故须加以重视。

    作者:华贇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胆囊管畸形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右上腹痛5天并高热、黄疸入院。查体: T 41.2℃,P 142次/分,R 26次/分,BP 8/4kPa,神志模糊,皮肤巩膜黄染;双肺有少许干啰音,心率142次/分;腹平,右上腹紧张,有压痛,莫非氏征(+),肝肋缘下2cm,脾未触及,肠鸣音弱。CT检查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WBC 19.2×109/L,N 0.96,L 0.04。以“重症胆管炎、胆管结石”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胆囊灰白色,约12cm×9cm×7cm大,胆囊周围有少量渗出液,胆囊管及胆总管均扪及结石。

    作者:王振河;耿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rhGH对肝叶切除术后肝功能改善和肝脏再生作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硬变肝叶切除术后肝功能改善和肝脏再生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肝硬变模型,然后行30%~40%肝切除,手术当天开始,实验组应用rhGH,对照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术后第7、14及28天检测其肝功能、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再生肝与体重的比值(RL/W),并行光镜、电镜及肝细胞DNA图像分析。另外,将施行肝切除术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临床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14及28天测定其肝功能、血糖(Glu)、胰岛素(RI)、前白蛋白(PA)及AKB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动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KBR值明显增高(P<0.01);术后第14及 28天时的总蛋白和PA水平及肝细胞有丝分裂率明显升高(P<0.05); RL/W值也明显增高(P<0.01),肝细胞DNA浓度明显增高(P<0.05),双核再生肝细胞及粗面内质网也增多。临床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7及14天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PA、Glu、RI及AKBR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硬变肝叶切除术后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能使肝功能改善并促进肝再生。

    作者:冉江华;张捷;张家骅;郭群;李立;孙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内毒素、内皮素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手术前后内毒素(LPS)、内皮素(ET)、TNF-α、IL-6及IL-8的变化。方法观察15例阻塞性黄疸(OJ组)和15例无黄疸的肝胆外科患者(NOJ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各时段(术前及术后1、4、7天)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OJ组术后1天各项指标均有升高,NOJ组患者术后1、4、7天变化不明显。结论 OJ组术后LPS、ET、TNF-α、IL-6及IL-8均升高,且在多脏器功能损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损害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兵;吴言涛;王向东;强欧;黄明惠;李献;刘晓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

    目的了解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有关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主要有:①细胞因子基因导入效应细胞;②转基因肿瘤疫苗;③联合基因治疗。结论免疫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作者:权毅;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对大白兔奥狄氏括约肌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关于胆囊切除对奥狄氏括约肌生理影响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对大白兔施行胆囊切除,并对胆囊切除前后奥狄氏括约肌的肌电活动进行短时间的检测分析,以间接了解实验条件下胆囊切除是否会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紊乱,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冬松;高海东;宋科英;李兆亭;王占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阑尾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患者,男,10岁。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4天、伴发热、呕吐入院。查体: T 39.1℃,P 78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右下腹叩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征(+)。WBC 29.6×109/L,N 0.92,L 0.08,Hb 100g/L。

    作者:陆增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yndecan-1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恶性表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syndecan-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syndecan-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在47例肝癌组织中syndecan-1阴性表达28例,其分化不良的肝癌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分化较好者(分别为78.3%,41.7%,两者相比P<0.05);直径>5cm的肝癌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直径≤5cm肝癌(分别为81.0%,42.3%,两者相比P<0.01);大体或镜下有癌栓者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的肝癌(分别为84.2%,42.9%,两者相比P<0.01)。syndecan-1的阴性表达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及Child分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syndecan-1的低表达与肝癌增大、分化程度低、侵袭转移发生等恶性表型相关,可能对这些表型起负调节作用,可视为抑癌基因。

    作者:王学浩;成峰;钱建民;张峰;李相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手术前期大剂量快速静脉输注佳乐施时血清钾的变化

    目的前瞻性研究手术前期大剂量快速静脉输注佳乐施时血清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佳乐施组(GEL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硬膜外穿刺完毕后,抽取第一次标本,作为基础值,佳乐施组开始输注佳乐施10 ml/kg,半小时内输完,取第二次标本(T30min),再输注佳乐施10ml/kg,1小时内输完,取第三次标本(T90min),之后30分钟(T120min)及90分钟(T180min)分别取第4、第5次标本,检测血清电解质Na+、K+、Cl-、Ca2+、Mg2+; pH值、渗透压、红细胞压积;尿电解质Na+、K+、Cl-、Ca2+、Mg2+;红细胞内电解质K+、Mg2+。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佳乐施,操作方法同实验组。结果快速大量静脉输注佳乐施,血清K+呈进行性下降。结论手术期间大量快速静脉输注佳乐施可能发生血钾降低。

    作者:李羽;杨邦祥;廖刃;杨宁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

    目的研究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4月,用8导植入式微波治疗机对31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治疗中心温度110℃~125℃,治疗时间2~6分钟。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结果显效54.8%,部分显效35.5%,总有效率为90.3%。术后平均生存期19.7个月,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7.4%及38.7%。结论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耐受好及疗效确切的优点。特别是对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伏洲;陈涛;阎勇;汤礼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ASOND)逆转耐药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drl基因5′端AUG起始密码子的反义20聚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Lip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人耐药肝癌细胞SMMC-7721,MTT测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通过RT-PCR检测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P-170的表达。结果 ASOND可抑制SMMC-7721细胞mRNA及P-170的表达,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佳ASOND作用浓度为0.5μmol/L。结论 ASOND可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部分逆转耐药肝癌细胞耐药。

    作者:罗华友;杨家印;林琦远;严律南;黄代新;张洁;雷松;赵永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穿透性溃疡侵蚀脾静脉致失血性休克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年,再次突发1月收入我院内科。既往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炎、胃底血管畸形,经输血、输液及用止血药物后出血停止。因反复发作而转入我院。查体:重度贫血貌,腹部平坦,腹膜刺激征阴性,肝、脾、胆囊均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45g/L,白蛋白29.1g/L,球蛋白16.1g/L,乙肝标志物两对半(-),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未见曲张,胃底、体粘膜隆起明显。内科止血无效而转入外科并行近端胃切除、脾切除术。

    作者:陈志新;胡建昆;何生;陈佳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OB医用吻合胶粘堵治愈肠外瘘2例报告

    病例1 男,70岁。因胆道探查术后十二指肠外瘘9个月入院。查体:右上腹肋缘下3cm×3cm大疤痕组织,中央有0.8cm直径瘘口,肠粘膜外翻; 肠液漏出量200~400ml/d,经瘘口造影显示造影剂直接进入十二指肠,肠外瘘远端无梗阻。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低流量、唇状瘘)。在硬膜外麻醉下切除腹壁疤痕组织,瘘口用巴德网片修补,并在网片上滴入OB医用吻合胶粘堵,观察无肠液漏出后,用邻近带血管蒂肌皮瓣覆盖在已切除疤痕组织的创面上,皮瓣下放置引流条。术后48小时从引流条处漏出含胆汁十二指肠液,约170ml/d,逐日减少,术后第9天,仅10~20ml/d,转移皮瓣成活,继续用OB医用吻合胶粘堵,15天后瘘口愈合。

    作者:李国章;伍晓汀;庄文;刘咏梅;付长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伴膀胱疝入1例报告

    患者,男,65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9年,尿潴留1天入院。入院前9年因用力不当致左下腹受伤,随即左腹股沟出现一指头大小包块,并逐年长大,包块劳动时下坠,平卧时回缩。两天前下地劳动时感下腹部剧痛难忍,并感排尿困难、腹胀,24小时未解小便,在当地村卫生站给予利尿药后病情加重而来本院治疗,经导尿1 000ml后疼痛仍未缓解,当向上推阴囊包块(约20cm×20cm大)后,从导尿管引流出血性尿液500ml。

    作者:杨光宗;赵兴志;李德元;王志;李放春;屈全社;袁润祥;李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胆囊炎86例诊治体会

    我院1978~2000年收治老年急性胆囊炎86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60~69岁70例,70岁以上10例。临床以右上腹痛、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膜炎为主要表现,86例中伴休克5例,黄疸26例,发烧24例。有并存疾病41例,其中冠心病11例,肺心病15例,高血压6例,前列腺增生9例。本组均经B超检查确诊。手术方式:行单纯胆囊切除69例,胆囊造瘘2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5例。术中发现胆囊结石51例,胆总管结石15例,胆囊积脓20例,胆囊坏死12例,胆囊穿孔5例。

    作者:刘宏业;刘金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管扩张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意义(附18例分析)

    我科1998~2000年共收治18例壶腹周围癌,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胰管扩张在壶腹周围癌诊断方面可提示病灶部位,给胰头癌和部分壶腹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42~76岁,平均55岁。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3例,B超及CT检查显示,13例胆总管均明显扩张,直径>1.0cm; 12例主胰管扩张,直径≥0.4cm,1例胰管不扩张(胆总管下端癌); 11例为胰头癌,2例为壶腹癌。

    作者:熊晓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IH764-3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提取的有效单体IH764-3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通过预先对大鼠I/R模型腹腔注射IH764-3,经测定肝脏内ATP、AMP、ADP含量、肝细胞的能荷、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胺酰转肽酶(γ-GT)等指标,并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用药组较单纯I/R组肝组织内ATP含量高,肝脏功能损害轻,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减轻。结论 IH764-3对肝脏I/R造成的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刘金彪;刘现立;张寿熙;吕坤章;李统平;李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分流术与断流术的争论及其归宿

    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已逾百年,其间曾设计过200多种手术,有些手术方式很快即被淘汰。后来逐渐发展成门体分流与门奇断流两大类手术,它们各有其优缺点与发展轨迹,并各有其拥护者,以致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纵观20年前的门脉高压症手术百年历史中,主线一直是门体分流,而门奇断流则往往在门体分流处于低谷时才获得相应的发展〔1〕。 门体分流术曾有过3次发展高潮与3次跌入低谷〔2〕。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首例门腔端侧吻合为1903年Vidal施行,此后很快就出现门腔侧侧、肠腔端侧等手术并出现手术方式与吻合口大小的争论。门体分流的原始理论根据是1877年的Eck瘘,从现代观点来看是很不可靠的。Eck因研究生理作了8条狗,7条死于术后1周,唯一存活的狗于术后2个半月逃逸而不知结果。根据如此糟糕的实验结果居然能造成临床广泛开展各种各样分流长达20多年之久真是难以理解。加上当时无抗生素,手术对象又是严重腹水的晚期肝硬变患者,术中长时间钳闭静脉致术后无尿,死亡率甚高而难以持久是不言而喻的,30年代时已无人问律。

    作者:高根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猪-猴异种血管移植免疫反应初探

    目的探讨猪-猴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机理。方法猪股静脉原位异种移植于恒河猴,发生HAR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血管IgG、IgM、C3及C4的沉积。结果大量IgM、C3和C4沉积于移植静脉内皮,未发现IgG沉积于移植血管内皮。结论猪-猴异种移植HAR是由异种自然抗体IgM与异抗原特异结合启动,进而以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而发生。

    作者:文军;陈耿臻;沈文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