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B医用吻合胶粘堵治愈肠外瘘2例报告

李国章;伍晓汀;庄文;刘咏梅;付长海

关键词:医用吻合胶, 粘堵, 治愈, 十二指肠外瘘, 十二指肠残端瘘, 瘘口, 组织, 引流条, 探查术后, 皮瓣成活, 十二指肠液, 腹壁疤痕, 造影剂, 网片, 切除, 带血管蒂, 硬膜外, 术后第, 麻醉下, 口愈合
摘要:病例1 男,70岁。因胆道探查术后十二指肠外瘘9个月入院。查体:右上腹肋缘下3cm×3cm大疤痕组织,中央有0.8cm直径瘘口,肠粘膜外翻; 肠液漏出量200~400ml/d,经瘘口造影显示造影剂直接进入十二指肠,肠外瘘远端无梗阻。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低流量、唇状瘘)。在硬膜外麻醉下切除腹壁疤痕组织,瘘口用巴德网片修补,并在网片上滴入OB医用吻合胶粘堵,观察无肠液漏出后,用邻近带血管蒂肌皮瓣覆盖在已切除疤痕组织的创面上,皮瓣下放置引流条。术后48小时从引流条处漏出含胆汁十二指肠液,约170ml/d,逐日减少,术后第9天,仅10~20ml/d,转移皮瓣成活,继续用OB医用吻合胶粘堵,15天后瘘口愈合。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切除对大白兔奥狄氏括约肌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关于胆囊切除对奥狄氏括约肌生理影响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对大白兔施行胆囊切除,并对胆囊切除前后奥狄氏括约肌的肌电活动进行短时间的检测分析,以间接了解实验条件下胆囊切除是否会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紊乱,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冬松;高海东;宋科英;李兆亭;王占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革氏鞘内管道三级分支结扎后相应区域循环代偿机理的研究

    目的了解肝内局部的循环代偿能力及其机理。方法利用电镜观察肝脏微血管变化,经血管造影、肝脏ECT检查和血管铸型等了解局部肝脏血管结构及血液循环的变化。结果在结扎相应血流管道30~60分钟后,即有缓慢血供通过肝窦间吻合进入受累区域,并使血流管道保持通畅。6周后,受累区域局部血供丰富,有较多肝动脉侧支血管及新生毛细血管供血。结论肝脏对局部的缺血有较强的代偿能力。

    作者:唐诗彬;区庆嘉;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管扩张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意义(附18例分析)

    我科1998~2000年共收治18例壶腹周围癌,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胰管扩张在壶腹周围癌诊断方面可提示病灶部位,给胰头癌和部分壶腹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42~76岁,平均55岁。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3例,B超及CT检查显示,13例胆总管均明显扩张,直径>1.0cm; 12例主胰管扩张,直径≥0.4cm,1例胰管不扩张(胆总管下端癌); 11例为胰头癌,2例为壶腹癌。

    作者:熊晓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网状聚丙稀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报告网状聚丙烯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报告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应用网状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 (Marlex), pp〕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7岁。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复发疝,均肥胖,原切口瘢痕下腹壁缺损约5cm×4cm大。另1例于13年前行直肠癌前切除术,9个月前因直肠癌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术后1个月发现外置口内侧有可复性包块疝出,疝环直径约7cm。前2例梭形切除切口疤痕,切开皮下组织,找到疝囊并切开入腹腔,分离疝囊与肠管的粘连,切除多余疝囊,在腹膜外用电刀游离出疝环,并紧贴腹直肌背面向四周游离腹直肌后鞘3~5cm,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疝环及腹膜,在腹直肌后鞘表面放置pp网,与疝环边缘重叠3~5cm缝合固定,再间断缝合前鞘及皮肤,皮下置橡皮引流条,切口加压包扎。

    作者:禄韶英;许延发;陈进才;贾宗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肝癌中DNA含量分析提示复发的价值Logistic回归

    目的评价DNA含量和肝细胞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以及在提示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对140例肝癌新鲜肝切除标本DNA含量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资料,并且随访患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DNA倍体类型和患者年龄相关(P<0.05),和血清AFP水平、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P<0.01)。二倍体肝癌术后平均随访31.2个月,其术后复发率为23.1%,1年复发率为4.3%;异倍体肝癌平均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术后复发率为50.0%,术后1年复发率为37.9%。两者复发差异的P=0.013,术后1年复发差异的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肝硬变程度、肿瘤大小及DNA含量为提示肝癌复发独立因素。结论 DNA含量增加可以作为提示肝癌高复发的独立因素。

    作者:温险峰;马曾辰;林芷英;叶青海;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伴膀胱疝入1例报告

    患者,男,65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9年,尿潴留1天入院。入院前9年因用力不当致左下腹受伤,随即左腹股沟出现一指头大小包块,并逐年长大,包块劳动时下坠,平卧时回缩。两天前下地劳动时感下腹部剧痛难忍,并感排尿困难、腹胀,24小时未解小便,在当地村卫生站给予利尿药后病情加重而来本院治疗,经导尿1 000ml后疼痛仍未缓解,当向上推阴囊包块(约20cm×20cm大)后,从导尿管引流出血性尿液500ml。

    作者:杨光宗;赵兴志;李德元;王志;李放春;屈全社;袁润祥;李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西方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有一些外科医生,试图用丝线、金属环或金属夹在食管下端造成纤维环,阻断血流以止血。至20世纪初,1910年Mayo报告脾切除术,1929年Walker倡议结扎胃冠状静脉,以后又陆续有结扎胃短静脉、脾动脉以及经胸结扎食管静脉等报告,断流术逐渐形成和发展。分流术起步稍晚,如果不把大网膜腹膜粘连形成侧支的手术包括在内,直接门体分流术虽于1910年即在临床上做出尝试,但成功的实施实始于20世纪40年代,Whipple和Blakmore于1945年用金属管行门腔分流术成功,1947年Linton创用细丝线吻合法,开始了门体分流术的时代。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兰锡纯、黄萃庭、董方中等先后报告了脾肾分流术、门腔分流术。1959年裘法祖推荐用胃底曲张静脉结扎术治疗急性出血。以后有关分流术和断流术的报告屡见不鲜,至198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成立了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更促进了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长足发展。当此进入21世纪之际,检视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的发展和现状,可以发现,由于肝硬变的病因,病理,以及国情的差异,我国和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是不完全相同的。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猪-猴异种血管移植免疫反应初探

    目的探讨猪-猴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机理。方法猪股静脉原位异种移植于恒河猴,发生HAR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血管IgG、IgM、C3及C4的沉积。结果大量IgM、C3和C4沉积于移植静脉内皮,未发现IgG沉积于移植血管内皮。结论猪-猴异种移植HAR是由异种自然抗体IgM与异抗原特异结合启动,进而以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而发生。

    作者:文军;陈耿臻;沈文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石性肠梗阻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0~1999年诊治的11例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术前诊断及手术时机与术式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衰竭,2例患者切口感染。3例未做十二指肠瘘口处理的患者有2例在半年后行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口修补治愈。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周涌;吴言涛;宁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3例体会

    例1 女,71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0年,复发加重3天入院。查体: T 38.5℃,P 110次/分,R 32次/分,BP 13.5/8kPa,神志恍惚,烦燥不安,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呼吸急促,重度紫绀,双肺闻及啰音,腹胀明显;全腹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上腹为甚,移浊(+),左腰部叩痛,肠鸣消失,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

    作者:雷真富;童永桂;林强;丁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镜结扎在治疗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

    1 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内镜结扎治疗 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患者,34%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2%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方法,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内镜结扎疗法由于其快捷简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疗效高,正日益受到重视。我们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8例,单环结扎器结扎法止血率为93.6%,多环结扎器结扎止血率则更高。

    作者:刘浔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不同时间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肝癌细胞后,观察肝癌细胞的存活、形态学改变,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DNA梯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发生作用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膜完整、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肝癌细胞存在G2/M期阻滞,在G1峰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梯状条带。结论三氧化二砷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机理主要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刘连新;朱安龙;姜洪池;周津;王秀琴;吴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胆囊管畸形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右上腹痛5天并高热、黄疸入院。查体: T 41.2℃,P 142次/分,R 26次/分,BP 8/4kPa,神志模糊,皮肤巩膜黄染;双肺有少许干啰音,心率142次/分;腹平,右上腹紧张,有压痛,莫非氏征(+),肝肋缘下2cm,脾未触及,肠鸣音弱。CT检查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WBC 19.2×109/L,N 0.96,L 0.04。以“重症胆管炎、胆管结石”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胆囊灰白色,约12cm×9cm×7cm大,胆囊周围有少量渗出液,胆囊管及胆总管均扪及结石。

    作者:王振河;耿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后的损伤情况,寻找可耐受的缺血时限。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 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及40min组(每组各16只)。观察4组大鼠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0%、60%和40%,C、D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4小时血清TNF含量, B、C、D组分别为(0.399±0.216)u/ml、(0.671±0.351)u/ml和(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P<0.01),且C、D组与B、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小时后D组的AST、ALT分别为(2 448.4±942.3)u/L、(1 189.0±403.4)u/L,C组分别为(2 185.1±1 732.9)u/L、(1 183.5±707.2)u/L,均明显高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20、30分钟间存在着肝硬变大鼠肝缺血的大耐受时限。TNF可以作为监测HIR损伤的指标,并估计预后。HIR除损伤肝脏外,还可致全身其它脏器如肺的损伤,故须加以重视。

    作者:华贇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UW液与乳酸林格氏液供肝灌注保存(附6例报告)

    在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供肝的切取、灌注和保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UW液是目前较佳的供肝保存液,已经实践证实和得到公认,可有效保存供肝24小时以上,但其价格昂贵,使用受到许多限制。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我们联合应用UW液和乳酸林格氏液对6例供肝进行低温重力灌注,然后应用UW液冷保存,保存长时间为12小时,术后肝脏功能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明;李立;李文;李晓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的内放射治疗现状

    目的了解肝癌内放射治疗的发展过程及量效关系。方法收集近期肝癌内放射治疗的文献资料。结果对放射微球的合理选择、放射剂量的合理掌握及给药方法的合理运用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关键。结论联合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以能够达到二期手术的综合治疗是今后肝癌治疗的方向。

    作者:李志辉;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炙致胆囊穿孔2例报告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行上腹部针炙治疗后突感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入院。查体: T 37.0℃,P 88次/分,BP 14/10kPa。心肺均正常。腹微胀,上腹部可见两处针点,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上腹为重,Murphy’s征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草绿色液体,以“胆囊穿孔”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胆囊3.5cm×2.5cm×2.5cm大,壁光滑,底部有一0.2cm穿孔,有胆汁流出,胆囊内无结石,行胆囊切除,甲硝唑冲洗腹腔,术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刘金成;刘宏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

    目的研究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4月,用8导植入式微波治疗机对31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治疗中心温度110℃~125℃,治疗时间2~6分钟。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结果显效54.8%,部分显效35.5%,总有效率为90.3%。术后平均生存期19.7个月,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7.4%及38.7%。结论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耐受好及疗效确切的优点。特别是对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伏洲;陈涛;阎勇;汤礼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升血糖素样肽-1对肝切除术后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对肝切除术后应激性糖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3组。Ⅰ组又分Ⅰg组,注射50%葡萄糖(0.5 g/kg体重)+生理盐水;Ⅰglp组,注射50%葡萄糖+GLP-1(0.3 nmol/kg体重)行葡萄糖耐量实验。Ⅱ组切肝约65%后分Ⅱg和Ⅱglp组,分别于术后第1、3、5天按Ⅰ组方法分别行葡萄糖耐量实验。Ⅲ组切肝后第1天行葡萄糖耐量实验,GLP-1按0.45 nmol/kg体重给予。观察峰值血糖、30分钟血糖及曲线下面积(AUC0~30)。结果Ⅰglp组峰值血糖和30分钟血糖及AUC0~30明显低于Ⅰg组;Ⅱg组术后 1、3、5天峰值血糖和30分钟血糖及AUC0~30均明显高于Ⅰg组。Ⅱglp组术后第1天峰值血糖与Ⅱg组差异无显著意义;但Ⅲ组明显低于Ⅱg组及Ⅱglp组,30分钟血糖也明显低于Ⅱg组,且AUC0~30也明显低于Ⅱg组及Ⅱglp组;Ⅱglp组术后 3、5天峰值血糖、术后1天血糖值、30分钟血糖及AUC0~30均明显低于Ⅱg组,与Ⅰg组相似。结论肝切除术后机体对葡萄糖的耐量下降,输注外源性GLP-1可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术后早期GLP-1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的作用明显减弱,但增加GLP-1的剂量仍可改善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随着手术应激程度减轻,GLP-1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能力增强,可达正常水平。

    作者:贾乾斌;汪静;赵纪春;江万春;李双庆;吴言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病理诊断与基因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角蛋白19(K19)检测淋巴结转移并与传统病理诊断相比较。方法对6例良性疾病、4例乳腺癌、5例胃癌及12例结直肠癌共194枚区域淋巴结进行传统病理诊断和K19 mRNA的RT-PCR扩增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良性疾病共34枚淋巴结病理和基因诊断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28枚,其基因诊断均为阳性。病理检测未发现转移的132枚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中经基因检测有11枚存在微转移。结论基因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较传统病理检测有更高敏感性,具有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连杰;叶芳耘;孟荣贵;吴丽丽;张乐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