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应用UW液与乳酸林格氏液供肝灌注保存(附6例报告)

黄明;李立;李文;李晓延

关键词:联合应用, 乳酸林格氏液, 供肝保存液, 灌注保存,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肝脏功能恢复, 现报告如下, 液冷保存, 重力, 术后, 手术, 实践, 价格
摘要:在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供肝的切取、灌注和保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UW液是目前较佳的供肝保存液,已经实践证实和得到公认,可有效保存供肝24小时以上,但其价格昂贵,使用受到许多限制。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我们联合应用UW液和乳酸林格氏液对6例供肝进行低温重力灌注,然后应用UW液冷保存,保存长时间为12小时,术后肝脏功能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1 概念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方法可分为分流术和断流术两大类,在同一术野中既作分流术,又作断流术,称为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这主要是我国学者提倡的一种术式。当前,该术式正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一个研究热点。

    作者:杨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UW液与乳酸林格氏液供肝灌注保存(附6例报告)

    在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供肝的切取、灌注和保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UW液是目前较佳的供肝保存液,已经实践证实和得到公认,可有效保存供肝24小时以上,但其价格昂贵,使用受到许多限制。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我们联合应用UW液和乳酸林格氏液对6例供肝进行低温重力灌注,然后应用UW液冷保存,保存长时间为12小时,术后肝脏功能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明;李立;李文;李晓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后的损伤情况,寻找可耐受的缺血时限。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 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及40min组(每组各16只)。观察4组大鼠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0%、60%和40%,C、D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4小时血清TNF含量, B、C、D组分别为(0.399±0.216)u/ml、(0.671±0.351)u/ml和(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P<0.01),且C、D组与B、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小时后D组的AST、ALT分别为(2 448.4±942.3)u/L、(1 189.0±403.4)u/L,C组分别为(2 185.1±1 732.9)u/L、(1 183.5±707.2)u/L,均明显高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20、30分钟间存在着肝硬变大鼠肝缺血的大耐受时限。TNF可以作为监测HIR损伤的指标,并估计预后。HIR除损伤肝脏外,还可致全身其它脏器如肺的损伤,故须加以重视。

    作者:华贇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rhGH对肝叶切除术后肝功能改善和肝脏再生作用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硬变肝叶切除术后肝功能改善和肝脏再生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肝硬变模型,然后行30%~40%肝切除,手术当天开始,实验组应用rhGH,对照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术后第7、14及28天检测其肝功能、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再生肝与体重的比值(RL/W),并行光镜、电镜及肝细胞DNA图像分析。另外,将施行肝切除术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临床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14及28天测定其肝功能、血糖(Glu)、胰岛素(RI)、前白蛋白(PA)及AKB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动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KBR值明显增高(P<0.01);术后第14及 28天时的总蛋白和PA水平及肝细胞有丝分裂率明显升高(P<0.05); RL/W值也明显增高(P<0.01),肝细胞DNA浓度明显增高(P<0.05),双核再生肝细胞及粗面内质网也增多。临床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7及14天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PA、Glu、RI及AKBR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硬变肝叶切除术后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能使肝功能改善并促进肝再生。

    作者:冉江华;张捷;张家骅;郭群;李立;孙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穿透性溃疡侵蚀脾静脉致失血性休克1例报告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年,再次突发1月收入我院内科。既往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炎、胃底血管畸形,经输血、输液及用止血药物后出血停止。因反复发作而转入我院。查体:重度贫血貌,腹部平坦,腹膜刺激征阴性,肝、脾、胆囊均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45g/L,白蛋白29.1g/L,球蛋白16.1g/L,乙肝标志物两对半(-),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未见曲张,胃底、体粘膜隆起明显。内科止血无效而转入外科并行近端胃切除、脾切除术。

    作者:陈志新;胡建昆;何生;陈佳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枯否细胞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了解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加以综述。结果活化后的枯否细胞可产生和释放多种介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肝脏微循环。结论枯否细胞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常文建;陆贯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移植手术静脉通道的建立及其用药

    肝移植是肝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从1999年3月至2000年5月行肝移植术13例,全部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因肝移植手术难度大,出血多,风险高,且患者肝功严重受损,凝血功能障碍等,故术中须建立多条快速而有效的静脉通道,准确地应用各种药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赵淑珍;谢自茂;赖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猪-猴异种血管移植免疫反应初探

    目的探讨猪-猴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机理。方法猪股静脉原位异种移植于恒河猴,发生HAR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血管IgG、IgM、C3及C4的沉积。结果大量IgM、C3和C4沉积于移植静脉内皮,未发现IgG沉积于移植血管内皮。结论猪-猴异种移植HAR是由异种自然抗体IgM与异抗原特异结合启动,进而以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而发生。

    作者:文军;陈耿臻;沈文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病理诊断与基因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角蛋白19(K19)检测淋巴结转移并与传统病理诊断相比较。方法对6例良性疾病、4例乳腺癌、5例胃癌及12例结直肠癌共194枚区域淋巴结进行传统病理诊断和K19 mRNA的RT-PCR扩增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良性疾病共34枚淋巴结病理和基因诊断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28枚,其基因诊断均为阳性。病理检测未发现转移的132枚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中经基因检测有11枚存在微转移。结论基因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较传统病理检测有更高敏感性,具有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连杰;叶芳耘;孟荣贵;吴丽丽;张乐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yndecan-1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恶性表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syndecan-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syndecan-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在47例肝癌组织中syndecan-1阴性表达28例,其分化不良的肝癌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分化较好者(分别为78.3%,41.7%,两者相比P<0.05);直径>5cm的肝癌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直径≤5cm肝癌(分别为81.0%,42.3%,两者相比P<0.01);大体或镜下有癌栓者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的肝癌(分别为84.2%,42.9%,两者相比P<0.01)。syndecan-1的阴性表达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及Child分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syndecan-1的低表达与肝癌增大、分化程度低、侵袭转移发生等恶性表型相关,可能对这些表型起负调节作用,可视为抑癌基因。

    作者:王学浩;成峰;钱建民;张峰;李相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手术前期大剂量快速静脉输注佳乐施时血清钾的变化

    目的前瞻性研究手术前期大剂量快速静脉输注佳乐施时血清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佳乐施组(GEL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硬膜外穿刺完毕后,抽取第一次标本,作为基础值,佳乐施组开始输注佳乐施10 ml/kg,半小时内输完,取第二次标本(T30min),再输注佳乐施10ml/kg,1小时内输完,取第三次标本(T90min),之后30分钟(T120min)及90分钟(T180min)分别取第4、第5次标本,检测血清电解质Na+、K+、Cl-、Ca2+、Mg2+; pH值、渗透压、红细胞压积;尿电解质Na+、K+、Cl-、Ca2+、Mg2+;红细胞内电解质K+、Mg2+。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佳乐施,操作方法同实验组。结果快速大量静脉输注佳乐施,血清K+呈进行性下降。结论手术期间大量快速静脉输注佳乐施可能发生血钾降低。

    作者:李羽;杨邦祥;廖刃;杨宁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

    目的了解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有关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主要有:①细胞因子基因导入效应细胞;②转基因肿瘤疫苗;③联合基因治疗。结论免疫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作者:权毅;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腔分流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

    目的探讨肠腔分流术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C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肠腔分流术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CS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行肠腔侧侧直接吻合,11例应用PTFE人造血管行肠腔分流; 12例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门静脉压降低10~27cmH2O(0.98~2.65kPa)。1例术后因肝昏迷肝功能衰竭死亡。14例存活患者肝脾肿大缩小,腹水消失,无并发症,随访5~26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肠腔分流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满意,是治疗BCS的有效实用术式。

    作者:魏志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肝脏移植经验

    我院自1979年9月进行了我院第1例原位肝移植(OLT)以来,迄今已完成32例OLT。近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日臻成熟,UW液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国内已掀起肝移植的第二次高潮〔1〕。我院自1999年2月以来,重新启动,到目前已成功进行了25例OLT,其中15例为终未期肝硬变伴门脉高压症患者(占60%),现介绍如下。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OB医用吻合胶粘堵治愈肠外瘘2例报告

    病例1 男,70岁。因胆道探查术后十二指肠外瘘9个月入院。查体:右上腹肋缘下3cm×3cm大疤痕组织,中央有0.8cm直径瘘口,肠粘膜外翻; 肠液漏出量200~400ml/d,经瘘口造影显示造影剂直接进入十二指肠,肠外瘘远端无梗阻。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低流量、唇状瘘)。在硬膜外麻醉下切除腹壁疤痕组织,瘘口用巴德网片修补,并在网片上滴入OB医用吻合胶粘堵,观察无肠液漏出后,用邻近带血管蒂肌皮瓣覆盖在已切除疤痕组织的创面上,皮瓣下放置引流条。术后48小时从引流条处漏出含胆汁十二指肠液,约170ml/d,逐日减少,术后第9天,仅10~20ml/d,转移皮瓣成活,继续用OB医用吻合胶粘堵,15天后瘘口愈合。

    作者:李国章;伍晓汀;庄文;刘咏梅;付长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左肾切除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左输尿管瘘1例报告

    患者,男,18岁。因外伤性脾、左肾粉碎性破裂,右肾挫伤急诊入院行剖腹探查、脾、左肾切除术。术后仍反复血尿,行膀胱转流等姑息治疗2个月无好转,且反复高热。查体: T 39.5℃,P 124次/分,R 20次/分,BP 15/10kPa,贫血貌,腹平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双肾区不丰满,左肾区叩痛阳性,膀胱造瘘管通畅,引出暗红色血性尿液。Hb 35g/L,WBC 20.5×109/L,N 0.80。

    作者:饶建;周晏林;贺长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十二指肠不同程度外伤性破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全部患儿均有上腹部外伤史;②大多数破裂处位于十二指肠第三段;③单纯缝合修补加近端十二指肠隧道式造瘘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小儿十二指肠外伤性破裂以十二指肠第三段为主,单纯缝合修补加近端十二指肠隧道式造瘘术是简单易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可仞;李心元;张东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不同时间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肝癌细胞后,观察肝癌细胞的存活、形态学改变,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DNA梯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发生作用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膜完整、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肝癌细胞存在G2/M期阻滞,在G1峰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梯状条带。结论三氧化二砷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机理主要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刘连新;朱安龙;姜洪池;周津;王秀琴;吴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炙致胆囊穿孔2例报告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行上腹部针炙治疗后突感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入院。查体: T 37.0℃,P 88次/分,BP 14/10kPa。心肺均正常。腹微胀,上腹部可见两处针点,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上腹为重,Murphy’s征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草绿色液体,以“胆囊穿孔”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胆囊3.5cm×2.5cm×2.5cm大,壁光滑,底部有一0.2cm穿孔,有胆汁流出,胆囊内无结石,行胆囊切除,甲硝唑冲洗腹腔,术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刘金成;刘宏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革氏鞘内管道三级分支结扎后相应区域循环代偿机理的研究

    目的了解肝内局部的循环代偿能力及其机理。方法利用电镜观察肝脏微血管变化,经血管造影、肝脏ECT检查和血管铸型等了解局部肝脏血管结构及血液循环的变化。结果在结扎相应血流管道30~60分钟后,即有缓慢血供通过肝窦间吻合进入受累区域,并使血流管道保持通畅。6周后,受累区域局部血供丰富,有较多肝动脉侧支血管及新生毛细血管供血。结论肝脏对局部的缺血有较强的代偿能力。

    作者:唐诗彬;区庆嘉;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