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张可仞;李心元;张东威

关键词:十二指肠, 外伤, 小儿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十二指肠不同程度外伤性破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4~1998年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全部患儿均有上腹部外伤史;②大多数破裂处位于十二指肠第三段;③单纯缝合修补加近端十二指肠隧道式造瘘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小儿十二指肠外伤性破裂以十二指肠第三段为主,单纯缝合修补加近端十二指肠隧道式造瘘术是简单易行的手术方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IH764-3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提取的有效单体IH764-3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通过预先对大鼠I/R模型腹腔注射IH764-3,经测定肝脏内ATP、AMP、ADP含量、肝细胞的能荷、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胺酰转肽酶(γ-GT)等指标,并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用药组较单纯I/R组肝组织内ATP含量高,肝脏功能损害轻,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减轻。结论 IH764-3对肝脏I/R造成的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刘金彪;刘现立;张寿熙;吕坤章;李统平;李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肝癌中DNA含量分析提示复发的价值Logistic回归

    目的评价DNA含量和肝细胞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以及在提示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对140例肝癌新鲜肝切除标本DNA含量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资料,并且随访患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DNA倍体类型和患者年龄相关(P<0.05),和血清AFP水平、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P<0.01)。二倍体肝癌术后平均随访31.2个月,其术后复发率为23.1%,1年复发率为4.3%;异倍体肝癌平均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术后复发率为50.0%,术后1年复发率为37.9%。两者复发差异的P=0.013,术后1年复发差异的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肝硬变程度、肿瘤大小及DNA含量为提示肝癌复发独立因素。结论 DNA含量增加可以作为提示肝癌高复发的独立因素。

    作者:温险峰;马曾辰;林芷英;叶青海;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猪-猴异种血管移植免疫反应初探

    目的探讨猪-猴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机理。方法猪股静脉原位异种移植于恒河猴,发生HAR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血管IgG、IgM、C3及C4的沉积。结果大量IgM、C3和C4沉积于移植静脉内皮,未发现IgG沉积于移植血管内皮。结论猪-猴异种移植HAR是由异种自然抗体IgM与异抗原特异结合启动,进而以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而发生。

    作者:文军;陈耿臻;沈文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中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CD15 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关系,以及与nm23H1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HCC组织中CD15 mRNA及其蛋白和nm23H1 mRNA表达。结果 99例HCC中,CD15 mRNA及其蛋白和nm23H1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4%、36.4%和76.8%。CD15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一致,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15 mRNA及其蛋白和nm23H1 mRNA表达均与HCC侵袭转移倾向和患者预后相关。结论检测CD15表达有可能成为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新的病理生物学指标。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詹溶洲;孙印臣;尚培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的内放射治疗现状

    目的了解肝癌内放射治疗的发展过程及量效关系。方法收集近期肝癌内放射治疗的文献资料。结果对放射微球的合理选择、放射剂量的合理掌握及给药方法的合理运用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关键。结论联合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以能够达到二期手术的综合治疗是今后肝癌治疗的方向。

    作者:李志辉;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腔分流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

    目的探讨肠腔分流术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C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肠腔分流术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CS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行肠腔侧侧直接吻合,11例应用PTFE人造血管行肠腔分流; 12例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门静脉压降低10~27cmH2O(0.98~2.65kPa)。1例术后因肝昏迷肝功能衰竭死亡。14例存活患者肝脾肿大缩小,腹水消失,无并发症,随访5~26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肠腔分流或联合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满意,是治疗BCS的有效实用术式。

    作者:魏志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

    目的研究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4月,用8导植入式微波治疗机对31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治疗中心温度110℃~125℃,治疗时间2~6分钟。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结果显效54.8%,部分显效35.5%,总有效率为90.3%。术后平均生存期19.7个月,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7.4%及38.7%。结论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耐受好及疗效确切的优点。特别是对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伏洲;陈涛;阎勇;汤礼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3例体会

    例1 女,71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0年,复发加重3天入院。查体: T 38.5℃,P 110次/分,R 32次/分,BP 13.5/8kPa,神志恍惚,烦燥不安,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呼吸急促,重度紫绀,双肺闻及啰音,腹胀明显;全腹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上腹为甚,移浊(+),左腰部叩痛,肠鸣消失,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

    作者:雷真富;童永桂;林强;丁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患者,女,36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3天痊愈出院,次日出现上腹持续隐痛,阵发性加重12小时,伴恶心、呕吐而再次入院。查体: T 37.0℃,P 80次/分,R 18次/分,BP 17/12kPa,痛苦面容,肥胖体型,巩膜无黄染;心肺阴性;腹部无局限性隆起,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

    作者:莫晓东;杨敖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炙致胆囊穿孔2例报告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行上腹部针炙治疗后突感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入院。查体: T 37.0℃,P 88次/分,BP 14/10kPa。心肺均正常。腹微胀,上腹部可见两处针点,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上腹为重,Murphy’s征阳性,腹腔穿刺抽出草绿色液体,以“胆囊穿孔”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胆囊3.5cm×2.5cm×2.5cm大,壁光滑,底部有一0.2cm穿孔,有胆汁流出,胆囊内无结石,行胆囊切除,甲硝唑冲洗腹腔,术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刘金成;刘宏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阑尾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患者,男,10岁。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4天、伴发热、呕吐入院。查体: T 39.1℃,P 78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右下腹叩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征(+)。WBC 29.6×109/L,N 0.92,L 0.08,Hb 100g/L。

    作者:陆增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后的损伤情况,寻找可耐受的缺血时限。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 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及40min组(每组各16只)。观察4组大鼠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0%、60%和40%,C、D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4小时血清TNF含量, B、C、D组分别为(0.399±0.216)u/ml、(0.671±0.351)u/ml和(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P<0.01),且C、D组与B、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小时后D组的AST、ALT分别为(2 448.4±942.3)u/L、(1 189.0±403.4)u/L,C组分别为(2 185.1±1 732.9)u/L、(1 183.5±707.2)u/L,均明显高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20、30分钟间存在着肝硬变大鼠肝缺血的大耐受时限。TNF可以作为监测HIR损伤的指标,并估计预后。HIR除损伤肝脏外,还可致全身其它脏器如肺的损伤,故须加以重视。

    作者:华贇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分流术与断流术的争论及其归宿

    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已逾百年,其间曾设计过200多种手术,有些手术方式很快即被淘汰。后来逐渐发展成门体分流与门奇断流两大类手术,它们各有其优缺点与发展轨迹,并各有其拥护者,以致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纵观20年前的门脉高压症手术百年历史中,主线一直是门体分流,而门奇断流则往往在门体分流处于低谷时才获得相应的发展〔1〕。 门体分流术曾有过3次发展高潮与3次跌入低谷〔2〕。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首例门腔端侧吻合为1903年Vidal施行,此后很快就出现门腔侧侧、肠腔端侧等手术并出现手术方式与吻合口大小的争论。门体分流的原始理论根据是1877年的Eck瘘,从现代观点来看是很不可靠的。Eck因研究生理作了8条狗,7条死于术后1周,唯一存活的狗于术后2个半月逃逸而不知结果。根据如此糟糕的实验结果居然能造成临床广泛开展各种各样分流长达20多年之久真是难以理解。加上当时无抗生素,手术对象又是严重腹水的晚期肝硬变患者,术中长时间钳闭静脉致术后无尿,死亡率甚高而难以持久是不言而喻的,30年代时已无人问律。

    作者:高根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网状聚丙稀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报告网状聚丙烯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报告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应用网状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 (Marlex), pp〕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7岁。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复发疝,均肥胖,原切口瘢痕下腹壁缺损约5cm×4cm大。另1例于13年前行直肠癌前切除术,9个月前因直肠癌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术后1个月发现外置口内侧有可复性包块疝出,疝环直径约7cm。前2例梭形切除切口疤痕,切开皮下组织,找到疝囊并切开入腹腔,分离疝囊与肠管的粘连,切除多余疝囊,在腹膜外用电刀游离出疝环,并紧贴腹直肌背面向四周游离腹直肌后鞘3~5cm,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疝环及腹膜,在腹直肌后鞘表面放置pp网,与疝环边缘重叠3~5cm缝合固定,再间断缝合前鞘及皮肤,皮下置橡皮引流条,切口加压包扎。

    作者:禄韶英;许延发;陈进才;贾宗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对大白兔奥狄氏括约肌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关于胆囊切除对奥狄氏括约肌生理影响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对大白兔施行胆囊切除,并对胆囊切除前后奥狄氏括约肌的肌电活动进行短时间的检测分析,以间接了解实验条件下胆囊切除是否会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紊乱,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冬松;高海东;宋科英;李兆亭;王占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Bx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分子机理

    目的了解HBx基因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分子机理。方法综合国外近5年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HBx具有促进细胞恶性转化、抑制受损DNA的修复、反式激活、抑制wtp53功能和抑制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HBx可能通过直接致癌作用、抑制DNA的修复、抑制wtp53、干扰Fas/CD95系统和抑制Caspase-3 活性等分子机理,诱发肝癌形成和促进肝癌发展。结论 HBx及其编码的蛋白HBxAg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从多方面、多途径促进肝癌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革氏鞘内管道三级分支结扎后相应区域循环代偿机理的研究

    目的了解肝内局部的循环代偿能力及其机理。方法利用电镜观察肝脏微血管变化,经血管造影、肝脏ECT检查和血管铸型等了解局部肝脏血管结构及血液循环的变化。结果在结扎相应血流管道30~60分钟后,即有缓慢血供通过肝窦间吻合进入受累区域,并使血流管道保持通畅。6周后,受累区域局部血供丰富,有较多肝动脉侧支血管及新生毛细血管供血。结论肝脏对局部的缺血有较强的代偿能力。

    作者:唐诗彬;区庆嘉;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胆道出血17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79~1999年收治的17例术后胆道出血的诊疗经验,其中肝内出血14例,肝外出血2例,出血部位不详1例。结果治愈13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其中手术治疗10例,治愈7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保守治疗7例,6例分别经T管局部应用止血药和介入法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而获治愈,死亡1例。结论肝动脉造影对胆道出血的定位可提供可靠的依据,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为理想的初选治疗方法。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栓塞疗法失败,则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马毅;吴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ASOND)逆转耐药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drl基因5′端AUG起始密码子的反义20聚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Lip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人耐药肝癌细胞SMMC-7721,MTT测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通过RT-PCR检测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P-170的表达。结果 ASOND可抑制SMMC-7721细胞mRNA及P-170的表达,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佳ASOND作用浓度为0.5μmol/L。结论 ASOND可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部分逆转耐药肝癌细胞耐药。

    作者:罗华友;杨家印;林琦远;严律南;黄代新;张洁;雷松;赵永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镜结扎在治疗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

    1 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内镜结扎治疗 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患者,34%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2%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方法,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内镜结扎疗法由于其快捷简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疗效高,正日益受到重视。我们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8例,单环结扎器结扎法止血率为93.6%,多环结扎器结扎止血率则更高。

    作者:刘浔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