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罗华友;杨家印;林琦远;严律南;黄代新;张洁;雷松;赵永恒

关键词:人肝癌细胞, 多药耐药, 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 逆转
摘要:目的观察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ASOND)逆转耐药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drl基因5′端AUG起始密码子的反义20聚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Lip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人耐药肝癌细胞SMMC-7721,MTT测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通过RT-PCR检测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P-170的表达。结果 ASOND可抑制SMMC-7721细胞mRNA及P-170的表达,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佳ASOND作用浓度为0.5μmol/L。结论 ASOND可增加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部分逆转耐药肝癌细胞耐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体外静脉转流

    目的观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原位异体肝移植患者14例,术中使用离心泵,部分肝素化方法行体外静脉转流。结果体外静脉转流时间(98.9±23.6)min,转流量(1 168±260)ml/min,转流期及新肝5分钟心排血量(CO)明显下降,但仍维持在正常水平,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转流30分钟后明显增加,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在转流期均无明显变化,新肝早期MAP明显下降,SVR明显增加。结论无肝期采用离心泵行体外静脉转流,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但新肝早期仍有明显血压下降,主要通过适量快速泵灌注全血来纠正。

    作者:王健;罗朝志;刘斌;文天夫;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脏革氏鞘内管道三级分支结扎后相应区域循环代偿机理的研究

    目的了解肝内局部的循环代偿能力及其机理。方法利用电镜观察肝脏微血管变化,经血管造影、肝脏ECT检查和血管铸型等了解局部肝脏血管结构及血液循环的变化。结果在结扎相应血流管道30~60分钟后,即有缓慢血供通过肝窦间吻合进入受累区域,并使血流管道保持通畅。6周后,受累区域局部血供丰富,有较多肝动脉侧支血管及新生毛细血管供血。结论肝脏对局部的缺血有较强的代偿能力。

    作者:唐诗彬;区庆嘉;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

    目的研究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4月,用8导植入式微波治疗机对31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治疗中心温度110℃~125℃,治疗时间2~6分钟。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结果显效54.8%,部分显效35.5%,总有效率为90.3%。术后平均生存期19.7个月,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7.4%及38.7%。结论微波原位热固化治疗肝脏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耐受好及疗效确切的优点。特别是对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伏洲;陈涛;阎勇;汤礼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肝脏移植经验

    我院自1979年9月进行了我院第1例原位肝移植(OLT)以来,迄今已完成32例OLT。近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日臻成熟,UW液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国内已掀起肝移植的第二次高潮〔1〕。我院自1999年2月以来,重新启动,到目前已成功进行了25例OLT,其中15例为终未期肝硬变伴门脉高压症患者(占60%),现介绍如下。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OB医用吻合胶粘堵治愈肠外瘘2例报告

    病例1 男,70岁。因胆道探查术后十二指肠外瘘9个月入院。查体:右上腹肋缘下3cm×3cm大疤痕组织,中央有0.8cm直径瘘口,肠粘膜外翻; 肠液漏出量200~400ml/d,经瘘口造影显示造影剂直接进入十二指肠,肠外瘘远端无梗阻。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低流量、唇状瘘)。在硬膜外麻醉下切除腹壁疤痕组织,瘘口用巴德网片修补,并在网片上滴入OB医用吻合胶粘堵,观察无肠液漏出后,用邻近带血管蒂肌皮瓣覆盖在已切除疤痕组织的创面上,皮瓣下放置引流条。术后48小时从引流条处漏出含胆汁十二指肠液,约170ml/d,逐日减少,术后第9天,仅10~20ml/d,转移皮瓣成活,继续用OB医用吻合胶粘堵,15天后瘘口愈合。

    作者:李国章;伍晓汀;庄文;刘咏梅;付长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对大白兔奥狄氏括约肌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关于胆囊切除对奥狄氏括约肌生理影响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对大白兔施行胆囊切除,并对胆囊切除前后奥狄氏括约肌的肌电活动进行短时间的检测分析,以间接了解实验条件下胆囊切除是否会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紊乱,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冬松;高海东;宋科英;李兆亭;王占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升血糖素样肽-1对肝切除术后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对肝切除术后应激性糖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3组。Ⅰ组又分Ⅰg组,注射50%葡萄糖(0.5 g/kg体重)+生理盐水;Ⅰglp组,注射50%葡萄糖+GLP-1(0.3 nmol/kg体重)行葡萄糖耐量实验。Ⅱ组切肝约65%后分Ⅱg和Ⅱglp组,分别于术后第1、3、5天按Ⅰ组方法分别行葡萄糖耐量实验。Ⅲ组切肝后第1天行葡萄糖耐量实验,GLP-1按0.45 nmol/kg体重给予。观察峰值血糖、30分钟血糖及曲线下面积(AUC0~30)。结果Ⅰglp组峰值血糖和30分钟血糖及AUC0~30明显低于Ⅰg组;Ⅱg组术后 1、3、5天峰值血糖和30分钟血糖及AUC0~30均明显高于Ⅰg组。Ⅱglp组术后第1天峰值血糖与Ⅱg组差异无显著意义;但Ⅲ组明显低于Ⅱg组及Ⅱglp组,30分钟血糖也明显低于Ⅱg组,且AUC0~30也明显低于Ⅱg组及Ⅱglp组;Ⅱglp组术后 3、5天峰值血糖、术后1天血糖值、30分钟血糖及AUC0~30均明显低于Ⅱg组,与Ⅰg组相似。结论肝切除术后机体对葡萄糖的耐量下降,输注外源性GLP-1可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术后早期GLP-1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的作用明显减弱,但增加GLP-1的剂量仍可改善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随着手术应激程度减轻,GLP-1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能力增强,可达正常水平。

    作者:贾乾斌;汪静;赵纪春;江万春;李双庆;吴言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镜结扎在治疗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

    1 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内镜结扎治疗 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患者,34%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2%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方法,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内镜结扎疗法由于其快捷简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疗效高,正日益受到重视。我们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8例,单环结扎器结扎法止血率为93.6%,多环结扎器结扎止血率则更高。

    作者:刘浔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病理诊断与基因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角蛋白19(K19)检测淋巴结转移并与传统病理诊断相比较。方法对6例良性疾病、4例乳腺癌、5例胃癌及12例结直肠癌共194枚区域淋巴结进行传统病理诊断和K19 mRNA的RT-PCR扩增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良性疾病共34枚淋巴结病理和基因诊断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28枚,其基因诊断均为阳性。病理检测未发现转移的132枚恶性肿瘤区域淋巴结中经基因检测有11枚存在微转移。结论基因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较传统病理检测有更高敏感性,具有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连杰;叶芳耘;孟荣贵;吴丽丽;张乐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

    目的了解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有关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主要有:①细胞因子基因导入效应细胞;②转基因肿瘤疫苗;③联合基因治疗。结论免疫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作者:权毅;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1 概念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方法可分为分流术和断流术两大类,在同一术野中既作分流术,又作断流术,称为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这主要是我国学者提倡的一种术式。当前,该术式正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一个研究热点。

    作者:杨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肝癌中DNA含量分析提示复发的价值Logistic回归

    目的评价DNA含量和肝细胞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以及在提示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对140例肝癌新鲜肝切除标本DNA含量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资料,并且随访患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DNA倍体类型和患者年龄相关(P<0.05),和血清AFP水平、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P<0.01)。二倍体肝癌术后平均随访31.2个月,其术后复发率为23.1%,1年复发率为4.3%;异倍体肝癌平均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术后复发率为50.0%,术后1年复发率为37.9%。两者复发差异的P=0.013,术后1年复发差异的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肝硬变程度、肿瘤大小及DNA含量为提示肝癌复发独立因素。结论 DNA含量增加可以作为提示肝癌高复发的独立因素。

    作者:温险峰;马曾辰;林芷英;叶青海;汤钊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UW液与乳酸林格氏液供肝灌注保存(附6例报告)

    在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供肝的切取、灌注和保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UW液是目前较佳的供肝保存液,已经实践证实和得到公认,可有效保存供肝24小时以上,但其价格昂贵,使用受到许多限制。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我们联合应用UW液和乳酸林格氏液对6例供肝进行低温重力灌注,然后应用UW液冷保存,保存长时间为12小时,术后肝脏功能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明;李立;李文;李晓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变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后的损伤情况,寻找可耐受的缺血时限。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 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及40min组(每组各16只)。观察4组大鼠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0%、60%和40%,C、D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4小时血清TNF含量, B、C、D组分别为(0.399±0.216)u/ml、(0.671±0.351)u/ml和(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P<0.01),且C、D组与B、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4小时后D组的AST、ALT分别为(2 448.4±942.3)u/L、(1 189.0±403.4)u/L,C组分别为(2 185.1±1 732.9)u/L、(1 183.5±707.2)u/L,均明显高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在20、30分钟间存在着肝硬变大鼠肝缺血的大耐受时限。TNF可以作为监测HIR损伤的指标,并估计预后。HIR除损伤肝脏外,还可致全身其它脏器如肺的损伤,故须加以重视。

    作者:华贇鹏;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Bx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分子机理

    目的了解HBx基因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分子机理。方法综合国外近5年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HBx具有促进细胞恶性转化、抑制受损DNA的修复、反式激活、抑制wtp53功能和抑制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HBx可能通过直接致癌作用、抑制DNA的修复、抑制wtp53、干扰Fas/CD95系统和抑制Caspase-3 活性等分子机理,诱发肝癌形成和促进肝癌发展。结论 HBx及其编码的蛋白HBxAg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从多方面、多途径促进肝癌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yndecan-1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恶性表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syndecan-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syndecan-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在47例肝癌组织中syndecan-1阴性表达28例,其分化不良的肝癌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分化较好者(分别为78.3%,41.7%,两者相比P<0.05);直径>5cm的肝癌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直径≤5cm肝癌(分别为81.0%,42.3%,两者相比P<0.01);大体或镜下有癌栓者syndecan-1阴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的肝癌(分别为84.2%,42.9%,两者相比P<0.01)。syndecan-1的阴性表达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及Child分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syndecan-1的低表达与肝癌增大、分化程度低、侵袭转移发生等恶性表型相关,可能对这些表型起负调节作用,可视为抑癌基因。

    作者:王学浩;成峰;钱建民;张峰;李相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胆道出血17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79~1999年收治的17例术后胆道出血的诊疗经验,其中肝内出血14例,肝外出血2例,出血部位不详1例。结果治愈13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其中手术治疗10例,治愈7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保守治疗7例,6例分别经T管局部应用止血药和介入法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而获治愈,死亡1例。结论肝动脉造影对胆道出血的定位可提供可靠的依据,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为理想的初选治疗方法。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栓塞疗法失败,则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马毅;吴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管扩张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意义(附18例分析)

    我科1998~2000年共收治18例壶腹周围癌,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胰管扩张在壶腹周围癌诊断方面可提示病灶部位,给胰头癌和部分壶腹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42~76岁,平均55岁。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3例,B超及CT检查显示,13例胆总管均明显扩张,直径>1.0cm; 12例主胰管扩张,直径≥0.4cm,1例胰管不扩张(胆总管下端癌); 11例为胰头癌,2例为壶腹癌。

    作者:熊晓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移植手术静脉通道的建立及其用药

    肝移植是肝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从1999年3月至2000年5月行肝移植术13例,全部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因肝移植手术难度大,出血多,风险高,且患者肝功严重受损,凝血功能障碍等,故术中须建立多条快速而有效的静脉通道,准确地应用各种药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赵淑珍;谢自茂;赖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中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CD15 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关系,以及与nm23H1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HCC组织中CD15 mRNA及其蛋白和nm23H1 mRNA表达。结果 99例HCC中,CD15 mRNA及其蛋白和nm23H1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4%、36.4%和76.8%。CD15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一致,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CD15 mRNA及其蛋白和nm23H1 mRNA表达均与HCC侵袭转移倾向和患者预后相关。结论检测CD15表达有可能成为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新的病理生物学指标。

    作者:谷化平;倪灿荣;詹溶洲;孙印臣;尚培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