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as和p53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李晓曦;王深明;赵国华;吴惠茜;陈国锐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ras基因, p53基因, 免疫组化,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标准与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了ras和p53在80例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其中54例为甲状腺癌,26例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结果 ras和p53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及23.0%和55.5%及30.7%,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30例甲状腺癌同时存在ras和p53的过度表达,术后4年中3例死亡,5例复发.结论癌基因ras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53的失活在甲状腺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ras和p53在甲状腺癌的共同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营养支持对肝脏外科患者营养和免疫恢复促进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对肝脏外科患者术后机体蛋白贮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脏外科患者21例,术后予以营养支持.肠外营养非蛋白质热卡为20~25 kcal/(kg.d),供氮0.15~0.20 g/(kg.d),糖脂供能比为2∶1,全部营养素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TNA),经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每天输注12~16小时,连续观察1周.在术前、术后1、4、7天测定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TSF)、前白蛋白(pre-Alb)和免疫指标(IgG、IgA、IgM、IgE,CH50、C3、C4、CD3、CD4、CD8、NKC)以及氮平衡变化.结果术后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有明显下降,于第4天达低值,术后7天升高; 氮平衡变化在术后3天内出现明显的负氮平衡,第4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IgG、IgE,CH50、CD3、CD4及NKC为明显,但术后第7天有所回复并接近术前值,且高于术后第1天水平(P<0.05).结论肝脏外科患者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并改善了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作者:秦环龙;吴肇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改良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报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为4.0%~15.2%,严重影响其预后.笔者从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3年间行改良Child法PD手术12例,临床效果满意.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6~72岁,平均56岁.胰头癌6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壶腹癌2例.手术方式: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横结肠后上空肠行胰空肠套入吻合,用2把Allis钳置入空肠腔,夹住粘膜及粘膜下组织,使空肠远端约3 cm之粘膜外翻,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或2%磺酊涂擦,以破坏其分泌功能.将胰腺的切缘与外翻的空肠粘膜、粘膜下层及肌层行间断缝合,共6~8针,然后将空肠正面翻出,将胰腺残端插入空肠腔内,后将胰包膜与空肠断端间断缝合6~8针,完成胰空肠套入吻合.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发生胰瘘、胆瘘、腹腔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获随访10例,随访时间3年.生存8例,平均生存已达18个月,且有4例生存超过3年,随访生存率为66.7%,死亡2例.

    作者:曹玉军;陈波;韩玮;崔连珉;秦军;刘东滨;孙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16在人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p16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胃癌中p16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5.88%(56/85),阴性表达者浸润较深、分化较差,术后生存期较短(P<0.05); p16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7.37%(18/38).结论 p16基因与胃癌发生、进展有关,原位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作者:刘君;李宁;蒲永东;宋少柏;祝庆孚;王剑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甲状癌的研究中,从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都极大地加深了对其原有知识的认识.已有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生、增殖、分化状态以及浸润转移等各种细胞生物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改变.现重点介绍近年与临床相关的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军;韩晓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压锅抗原修复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7例胰腺癌标本的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p53、p16、p21及Rb蛋白)的表达,并用一种新的ki-s5抗体检测胰腺癌细胞ki-67增殖指数.结果 p53、p16、p21及Rb蛋白阳性表达均位于细胞核,胰腺癌中p53、p16、p21和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26/47)、53%(25/47)、64%(35/47)和98%(46/47); p16、p21及Rb蛋白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 p53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无关.结论大部分胰腺癌的异常增殖可能与p16、p21蛋白阴性表达有关,而由Rb蛋白阴性表达导致的胰腺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少见.p53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无关.

    作者:王忠;严律南;李立;赵路;刘战培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脑梗塞3例报告

    我院1998~2000年2年间发生3例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脑梗塞病例,男1例,女2例,年龄61~79岁,均行择期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胆囊切除术.既往均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查体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其中2例因术中血压一度上升至20~24/14~16 kPa而改行全麻.手术均顺利,历时50~70分钟.3例均于术后1~6小时出现失语、偏瘫,均经CT证实为广泛脑梗塞; 2例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天死亡,其中1例合并脑出血.另1例仍在康复中.

    作者:高兴富;朱志文;凌士贵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况

    甲状腺癌(TC)占人体全部恶性肿瘤的1%左右,年发病率为1.5/10万.TC具有广泛的恶性病病谱,从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癌到死亡率很高的未分化癌,每一类型的TC其生物特性不同,外科治疗的对策也不同.回顾历史,分析促进TC外科治疗发展的因素,根据不同类型的TC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提高TC外科治疗的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临床意义的标记物.方法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多种标记物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讨论.结果 CD26及半乳糖凝集素-3对分化性甲癌比较特异,可作为其术前诊断的一种较简单、可靠的标记物; CD97则对未分化甲癌及伴有转移的甲状腺癌比较特异; CD15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则可应用于甲状腺包块的针吸细胞学(FNAB)检查,可进一步提高FNAB诊断的正确率; RET/PTC则主要有助于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 癌胚纤维连接蛋白则对乳头状癌及退行性癌特异;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结论甲状腺癌肿瘤标记物有很多,但目前尚缺乏对甲状腺癌的某一种组织类型完全特异的标记物,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薛刚;姚榛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p16蛋白与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p16蛋白与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进行p16蛋白及雌激素受体检测.结果 p16蛋白表达及雌激素受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结论 p16蛋白表达与雌激素受体水平有助于甲状腺癌的分化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刘军;王占民;王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单纯胆囊切除术与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附642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单纯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普外一科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2年间所施行的642例择期单纯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细菌培养结果和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2例根据其抗生素应用情况分为未用抗生素组(n=220)、术前30分钟一次性给药组(n=200)和术后3天持续用药组(n=222) 3组,3组患者之性别、年龄构成情况、全身状况及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对642例中随机选择52例行术中胆囊胆汁培养,结果47例无细菌生长.结论对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无感染前提下,不用或仅术前30分钟一次性使用抗生素是安全可行的,这对缩短患者住院日,减少其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宁;周涌;朱精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癌瘤普查的开展以及检测手段的改善,其发现率有明显增加,在肿瘤专科医院中,甲状腺癌占头颈部肿瘤的首位,但在人体全部恶性肿瘤中仅占0.86%,加上甲状腺癌中75%以上为分化性癌,其恶性程度低,病程发展慢,早期易被忽视,以致延误诊断,影响预后.另一方面,分化性甲状腺癌手术方式虽不同,但短期疗效(5年生存率)却无显著差异.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术后放疗/化疗的应用均有争论.其实这是一认识与技术水平的差异,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会不一致.鉴于此,本期重点之一为甲状腺癌,并邀请有关专家撰写了有关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况,以及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对策及有关综述.在自由来稿中选了3篇,特予刊出,相信对读者是有帮助的.现就来稿中对当今诊断现状与展望可归纳5点予以介绍.

    作者:史海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c-me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并结合目前的实验研究,对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c-me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乳腺癌细胞具有促分裂、诱导肿瘤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诱发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与受体c-met作用机理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乳腺癌的发生机理.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指导乳腺癌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尹家俊;宋燕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腹部卒中伴发急性阑尾炎1例报告

    患者,女,36岁.下腹部疼痛、腹胀、伴排便感、恶心3天入院.查体: T 37.2℃,P 60次/分,BP 17.5/11 kPa,神志清楚,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肝脾未扪及,下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著,伴反跳痛,肠鸣音弱.Hb 134 g/L,WBC 16×109/L,N 0.72,L 0.28,尿妊娠试验(-).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不凝血约400 ml,肝脾、子宫、卵巢、附件等未见异常.阑尾充血,水肿.于升结肠壁可见一凝血块,清除血凝块,见回-结肠系膜动脉的分支有活动性出血,缝扎止血.一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作者:栗耀华;陈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策略

    各种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颇不一致,对各种治疗方法的反应也迥异.虽多数甲状腺癌的恶性度较低,能长期存活,但临床上仍常能遇到难以治疗的一些晚期病例.晚期甲状腺癌是指癌灶已穿透甲状腺被膜,累及周围组织及器官,甚至造成呼吸、吞咽困难,危及生命,或伴有广泛颈淋巴结转移和/或远隔脏器转移.除由于患者就诊已晚外,也包括部分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多数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发展迅速,就医时已属晚期.

    作者:谭毓铨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技术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随着肝癌的发展,肿瘤体积增大和癌栓的形成,外周血CD+4细胞数目减少,CD+8细胞数目增多,T4/T8比值进行性下降.血清IL-12水平和T4/T8比值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2是肝癌生物抗肿瘤的重要因素,T淋巴细胞亚群在抗肿瘤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β-七叶皂甙钠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β -七叶皂甙钠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 84例乳腺癌患者配对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手术等常规治疗,实验组术后另给予β -七叶皂甙钠10~20 mg静脉推注,每12小时1次,连用7~10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病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为20.93%(9/43),实验组为4.88%(2/4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β -七叶皂甙钠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作者:周蕾蕾;李平;刘锦平;王孙庆;夏天;牟东成;周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IL-6和sTNF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和其拮抗因子sTNFR水平的变化及其在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轻、重2组共41例AP患者发病后第1、5、14天外周血IL-6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的变化.结果轻症组22例患者在发病第5天后逐渐恢复,重症组19例中12例在发病后5~7天病情渐趋好转.两组患者在发病后第1、5、14天的sTNFR均明显升高(P<0.001),且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但随着病情好转有逐渐下降趋势.IL-6重症组第1天时显著性升高(40.38 pg/ml,对照组为12.41 pg/ml,二者比较,P<0.001),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上述两指标均在发病第1天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6、TNFα水平是监测AP病情轻重与转归的有用指标.

    作者:李云;钱家勤;秦仁义;申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白介素10在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对阻止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有无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 单纯腹腔切开(sham operation); 第2组: 腹腔切开后行盲肠结扎和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s,CLP),腹腔注入生理盐水2 ml; 第3组: 术前1小时腹腔内注入IL-10 15 000 U,CLP术后再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 第4组: 术前不用药,CLP术后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小时及9小时处死,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IL-10注入腹腔能使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IL-10能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王祖耀;胡廷泽;韦福康;王益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肝内胆管复发结石的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肝内胆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情况,研究其与原发结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9例手术取净结石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有35例49处肝内胆管复发结石,复发率为27.13%.复发结石在肝内的分布广泛,依次为左肝管、右肝管、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左外叶和尾状叶,分别为13、12、8、6、4、3和3例次.35例复发结石中,9例无症状,16例症状较轻,10例症状明显. 随访病例肝内胆管结石复发时间自术后2年至9年,平均5.49±2.25年,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为27.13%.结论复发性结石仍具有肝内多个部位发生结石的特点,且与原发结石的好发部位一致; 肝内胆管结石的复发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大部分复发结石的症状都比其原发结石时轻; 肝叶切除是有效的防止复发措施.

    作者:周泽民;喻讷勇;李朝龙;周杰;廖彩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07例乳腺癌标本进行p16蛋白的检测.结果 p16蛋白阳性率为40.19%(43/107),生存时间≤5年,>10年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00%和75.68%,p16蛋白表达阳性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者.结论 p16蛋白的检测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金巧;周蕾蕾;赵俊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