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介素10在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对阻止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祖耀;胡廷泽;韦福康;王益民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 脓毒血症, 大鼠, 炎性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有无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 单纯腹腔切开(sham operation); 第2组: 腹腔切开后行盲肠结扎和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s,CLP),腹腔注入生理盐水2 ml; 第3组: 术前1小时腹腔内注入IL-10 15 000 U,CLP术后再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 第4组: 术前不用药,CLP术后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小时及9小时处死,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IL-10注入腹腔能使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IL-10能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脑梗塞3例报告

    我院1998~2000年2年间发生3例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脑梗塞病例,男1例,女2例,年龄61~79岁,均行择期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胆囊切除术.既往均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查体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其中2例因术中血压一度上升至20~24/14~16 kPa而改行全麻.手术均顺利,历时50~70分钟.3例均于术后1~6小时出现失语、偏瘫,均经CT证实为广泛脑梗塞; 2例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天死亡,其中1例合并脑出血.另1例仍在康复中.

    作者:高兴富;朱志文;凌士贵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07例乳腺癌标本进行p16蛋白的检测.结果 p16蛋白阳性率为40.19%(43/107),生存时间≤5年,>10年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00%和75.68%,p16蛋白表达阳性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者.结论 p16蛋白的检测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金巧;周蕾蕾;赵俊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癌瘤普查的开展以及检测手段的改善,其发现率有明显增加,在肿瘤专科医院中,甲状腺癌占头颈部肿瘤的首位,但在人体全部恶性肿瘤中仅占0.86%,加上甲状腺癌中75%以上为分化性癌,其恶性程度低,病程发展慢,早期易被忽视,以致延误诊断,影响预后.另一方面,分化性甲状腺癌手术方式虽不同,但短期疗效(5年生存率)却无显著差异.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术后放疗/化疗的应用均有争论.其实这是一认识与技术水平的差异,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会不一致.鉴于此,本期重点之一为甲状腺癌,并邀请有关专家撰写了有关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况,以及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对策及有关综述.在自由来稿中选了3篇,特予刊出,相信对读者是有帮助的.现就来稿中对当今诊断现状与展望可归纳5点予以介绍.

    作者:史海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临床意义的标记物.方法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多种标记物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讨论.结果 CD26及半乳糖凝集素-3对分化性甲癌比较特异,可作为其术前诊断的一种较简单、可靠的标记物; CD97则对未分化甲癌及伴有转移的甲状腺癌比较特异; CD15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则可应用于甲状腺包块的针吸细胞学(FNAB)检查,可进一步提高FNAB诊断的正确率; RET/PTC则主要有助于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 癌胚纤维连接蛋白则对乳头状癌及退行性癌特异;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结论甲状腺癌肿瘤标记物有很多,但目前尚缺乏对甲状腺癌的某一种组织类型完全特异的标记物,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薛刚;姚榛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10与犬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犬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11只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犬和12只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犬发病前后血清IL-10的活性,并与7只正常对照犬进行比较.结果 AEP犬发病后24小时内血清IL-10活性明显高于AHNP犬(P<0.01),但至48小时时,两组间IL-10活性已无明显差异; 而对照组犬及实验组犬AP发病前血清中均未检测出IL-10.结论①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IL-10活性极低或不存在; ②AHNP犬血清IL-10活性明显低于AEP犬,可能系消耗过多所致; ③在AP早期给予IL-10对减轻胰腺病变的程度,改善预后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王茂旭;张胜天;刘晓丽;田伏洲;曾嵘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压锅抗原修复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7例胰腺癌标本的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p53、p16、p21及Rb蛋白)的表达,并用一种新的ki-s5抗体检测胰腺癌细胞ki-67增殖指数.结果 p53、p16、p21及Rb蛋白阳性表达均位于细胞核,胰腺癌中p53、p16、p21和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26/47)、53%(25/47)、64%(35/47)和98%(46/47); p16、p21及Rb蛋白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 p53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无关.结论大部分胰腺癌的异常增殖可能与p16、p21蛋白阴性表达有关,而由Rb蛋白阴性表达导致的胰腺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少见.p53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无关.

    作者:王忠;严律南;李立;赵路;刘战培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极晚期肝癌冷冻治疗初探(附4例报告)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冷冻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经验.方法对4例晚期肝癌患者施行了术中冷冻,4例中2例已有肝外转移,1例肿瘤占据第一,第二肝门且腹水,黄疸较重,1例2次手术后多数肝段切除后复发.结果冷冻术后病情相对平稳,患者存活7~15个月.结论冷冻治疗有不切肝,创伤小,术后免疫效果好等优点,对晚期肝癌患者有选择地施行冷冻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陈晓理;王跃;李忠国;俄乙;严律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缝衣针滞留1例

    患者,女,30岁,因剑突下及背心部疼痛2周入院.在当地就医2次不见好转,并经X线摄片检查,发现胃窦上方有一金属异物,要求手术治疗而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急性痛苦面容,心肺(-),剑突下深压痛,肌张力不高,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再次X线摄片发现,胸十二椎体前胃窦部上方2 cm处,有一金属异物,略成水平位,长约4.4 cm,粗0.1 cm,尖端指向肝十二指肠韧带左上方,针尾位于温氏孔前下缘,并见针孔,膈下无游离气体,腹脂线清楚,胃粘膜清晰.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无液体渗出,无气体,胃十二指肠完好,但在胃窦上缘的浆膜上有一明显疤痕约0.3 cm,胃窦上方2 cm处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一索状包裹粘连,并与胃窦处疤痕粘连.在包裹粘连处寻找并取出大号缝衣针1枚,呈锈蚀改变; 反复检查无异常发现,冲洗腹腔,逐层关腹.术后行抗炎、对症处理,住院8天,症状消失,切口Ⅰ期愈合,痊愈出院.

    作者:尹方龙;杨河川;贾肇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况

    甲状腺癌(TC)占人体全部恶性肿瘤的1%左右,年发病率为1.5/10万.TC具有广泛的恶性病病谱,从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癌到死亡率很高的未分化癌,每一类型的TC其生物特性不同,外科治疗的对策也不同.回顾历史,分析促进TC外科治疗发展的因素,根据不同类型的TC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提高TC外科治疗的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改良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报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为4.0%~15.2%,严重影响其预后.笔者从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3年间行改良Child法PD手术12例,临床效果满意.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6~72岁,平均56岁.胰头癌6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壶腹癌2例.手术方式: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横结肠后上空肠行胰空肠套入吻合,用2把Allis钳置入空肠腔,夹住粘膜及粘膜下组织,使空肠远端约3 cm之粘膜外翻,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或2%磺酊涂擦,以破坏其分泌功能.将胰腺的切缘与外翻的空肠粘膜、粘膜下层及肌层行间断缝合,共6~8针,然后将空肠正面翻出,将胰腺残端插入空肠腔内,后将胰包膜与空肠断端间断缝合6~8针,完成胰空肠套入吻合.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发生胰瘘、胆瘘、腹腔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获随访10例,随访时间3年.生存8例,平均生存已达18个月,且有4例生存超过3年,随访生存率为66.7%,死亡2例.

    作者:曹玉军;陈波;韩玮;崔连珉;秦军;刘东滨;孙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100例甲状腺癌及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ER、PR进行检测.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分别为67.0%和62.0%,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ER、PR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中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的53.8%和48.7%(P<0.05).结论 ER、PR可作为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盆腔腹膜疝的预防和诊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盆腔腹膜疝(PPH)的原因、预防和诊治.方法对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9年6月间收治的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PPH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iles术后并发PPH的发生率为3.6%(11/309),表现术后不同程度的腹胀11例,阵发性腹痛3例,呕吐2例,胃管引流液每天超过500 ml者3例,结肠造瘘口无排气排便11例,其中2例会阴部引流管引流液为淡绿色小肠液; 腹部轻压痛5例,肠鸣音活跃或亢进7例,减弱4例.本组均经腹部立、卧位X线片检查,提示低位小肠积气积液并近端肠腔扩张.再次手术前确诊仅2例,其余均诊断为粘连性小肠梗阻.Miles术后观察期平均为7.4天,11例均行剖腹探查而证实,疝内容物为回肠,其中行单纯粘连松解复位3例,部分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8例.本组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均为伤口感染; 1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Miles术后PPH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剖腹探查是处理的关键,其重点在于预防.

    作者:陈创奇;詹文华;兰平;陈正煊;何裕隆;彭俊生;马晋平;刘统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胆总管重复畸形并结石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报告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5年,加重伴皮肤黄染6小时入院.查体:P 100次/分,R 23次/分,BP 12/9 kPa,巩膜中度黄染,双肺未见异常.

    作者:谢扬信;徐成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技术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随着肝癌的发展,肿瘤体积增大和癌栓的形成,外周血CD+4细胞数目减少,CD+8细胞数目增多,T4/T8比值进行性下降.血清IL-12水平和T4/T8比值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2是肝癌生物抗肿瘤的重要因素,T淋巴细胞亚群在抗肿瘤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CCC)术式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989年至1998年间38例CCC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8例中行胆肠Roux-Y吻合术20例,肝总管十二指肠高位大口吻合术18例.术后随机获随访31例.13例胆肠Roux-Y吻合术后随访3~7年,发现5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3例并发胆道逆行感染.18例肝总管十二指肠高位大口吻合术后随访2~5年,发现1例并发胆道逆行感染,无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结论由于肝总管十二指肠高位大口吻合术后远期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较低,其与胆肠Roux-Y吻合术相比,是提高CCC患儿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郑练;陈展硕;陈伦家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c-me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并结合目前的实验研究,对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c-me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乳腺癌细胞具有促分裂、诱导肿瘤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诱发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与受体c-met作用机理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乳腺癌的发生机理.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指导乳腺癌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尹家俊;宋燕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喉不返神经及其临床重要性(附2例报告)

    目的了解喉不返神经临床解剖特点,总结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经验.方法分析2例喉不返神经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有关问题.结果本组2例经手术证实,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 右喉返神经缺如,术中未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发现横行于颈动脉鞘和喉之间任何索状结构或探查喉返神经缺如,须显露迷走神经(颈段)以避免损伤喉不返神经.

    作者:龚日祥;肖琴;徐惠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加以综述.结果正常状态下,人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组织抑制剂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而在体外及体内的多项研究中发现,在乳腺癌中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增强的表达.结论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可能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乳腺癌治疗用药.

    作者:王晓东;杨金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应用PCD治疗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体会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伴发的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其发生率为10%~27%,因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急性胰周液体积聚,绝大多数可自行消退,因此多可行期待疗法.但在SAP发作期出现的巨大的急性胰腺假性囊肿(APPC)则需及时处理,但此时囊肿壁尚未成熟,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手术.1998年1月至10月间,我们在CT引导下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方法治疗了4例,效果满意.男1例,女3例,年龄45~71岁.按SAP诊断和分级标准(1996年第二次方案)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属Ⅱ级1例,Ⅲ级3例; 临床分级属Ⅱ级1例,Ⅲ级3例.4例患者初起均行期待疗法,但APPC不断增大,且出现压迫症状,3例出现消化道梗阻,1例同时出现消化道和胆道梗阻.CT扫描发现APPC占据整个上腹部且紧贴左上腹壁(1例); 巨大APPC自上腹部及左侧腹达盆腔(3例); 其内均未见明显分隔,均行PCD治疗.插管时间分别为病程的第21、24、30及32天.方法: CT定位,选择囊肿紧贴左侧腹壁处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切开皮肤,行诊断性穿刺和抽吸,待抽得混暗囊液为止,然后置入引流导管(F8),并注入38%的复方泛影葡胺,根据造影所见调整导管位置,尽量将导管置于囊肿的低位.本组1例置管1根,另3例均置2根导管.术后用灭滴灵及庆大霉素稀释后定期冲洗导管以保持引流通畅,待引流量明显减少时配合应用长效生长抑素.结果:患者腹胀消失,消化道和胆道的梗阻解除,4例均治愈,短引流时间为2个月,长为3.5个月,CT或B超检查并经导管造影证实无囊腔存在时拔管,随访时间12~18个月,均未见复发.

    作者:钱祝银;刘训良;杜竞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甲状癌的研究中,从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都极大地加深了对其原有知识的认识.已有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生、增殖、分化状态以及浸润转移等各种细胞生物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改变.现重点介绍近年与临床相关的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军;韩晓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