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喉不返神经及其临床重要性(附2例报告)

龚日祥;肖琴;徐惠珍

关键词:喉不返神经, 喉返神经, 锁骨下动脉, 甲状腺
摘要:目的了解喉不返神经临床解剖特点,总结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经验.方法分析2例喉不返神经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有关问题.结果本组2例经手术证实,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 右喉返神经缺如,术中未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发现横行于颈动脉鞘和喉之间任何索状结构或探查喉返神经缺如,须显露迷走神经(颈段)以避免损伤喉不返神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策略

    各种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颇不一致,对各种治疗方法的反应也迥异.虽多数甲状腺癌的恶性度较低,能长期存活,但临床上仍常能遇到难以治疗的一些晚期病例.晚期甲状腺癌是指癌灶已穿透甲状腺被膜,累及周围组织及器官,甚至造成呼吸、吞咽困难,危及生命,或伴有广泛颈淋巴结转移和/或远隔脏器转移.除由于患者就诊已晚外,也包括部分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多数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发展迅速,就医时已属晚期.

    作者:谭毓铨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胆总管重复畸形并结石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报告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5年,加重伴皮肤黄染6小时入院.查体:P 100次/分,R 23次/分,BP 12/9 kPa,巩膜中度黄染,双肺未见异常.

    作者:谢扬信;徐成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IL-6和sTNF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和其拮抗因子sTNFR水平的变化及其在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轻、重2组共41例AP患者发病后第1、5、14天外周血IL-6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的变化.结果轻症组22例患者在发病第5天后逐渐恢复,重症组19例中12例在发病后5~7天病情渐趋好转.两组患者在发病后第1、5、14天的sTNFR均明显升高(P<0.001),且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但随着病情好转有逐渐下降趋势.IL-6重症组第1天时显著性升高(40.38 pg/ml,对照组为12.41 pg/ml,二者比较,P<0.001),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上述两指标均在发病第1天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6、TNFα水平是监测AP病情轻重与转归的有用指标.

    作者:李云;钱家勤;秦仁义;申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白介素10在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对阻止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有无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 单纯腹腔切开(sham operation); 第2组: 腹腔切开后行盲肠结扎和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s,CLP),腹腔注入生理盐水2 ml; 第3组: 术前1小时腹腔内注入IL-10 15 000 U,CLP术后再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 第4组: 术前不用药,CLP术后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小时及9小时处死,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IL-10注入腹腔能使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IL-10能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王祖耀;胡廷泽;韦福康;王益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10与犬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犬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11只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犬和12只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犬发病前后血清IL-10的活性,并与7只正常对照犬进行比较.结果 AEP犬发病后24小时内血清IL-10活性明显高于AHNP犬(P<0.01),但至48小时时,两组间IL-10活性已无明显差异; 而对照组犬及实验组犬AP发病前血清中均未检测出IL-10.结论①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IL-10活性极低或不存在; ②AHNP犬血清IL-10活性明显低于AEP犬,可能系消耗过多所致; ③在AP早期给予IL-10对减轻胰腺病变的程度,改善预后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王茂旭;张胜天;刘晓丽;田伏洲;曾嵘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技术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随着肝癌的发展,肿瘤体积增大和癌栓的形成,外周血CD+4细胞数目减少,CD+8细胞数目增多,T4/T8比值进行性下降.血清IL-12水平和T4/T8比值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2是肝癌生物抗肿瘤的重要因素,T淋巴细胞亚群在抗肿瘤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ras和p53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标准与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了ras和p53在80例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其中54例为甲状腺癌,26例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结果 ras和p53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及23.0%和55.5%及30.7%,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30例甲状腺癌同时存在ras和p53的过度表达,术后4年中3例死亡,5例复发.结论癌基因ras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53的失活在甲状腺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ras和p53在甲状腺癌的共同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李晓曦;王深明;赵国华;吴惠茜;陈国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成人大肠套叠83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成人大肠套叠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9~1998年收治的83例成人大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钡灌肠复位6例,手术治疗77例.肿瘤性大肠套叠60.2%,其中恶性肿瘤性套叠占64.0%.恶性肿瘤套叠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43.8%.结论对成人大肠套叠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慎用手术复位,不主张钡灌肠复位.

    作者:杨伟明;杨争鸣;丁芳;于翕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加以综述.结果正常状态下,人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组织抑制剂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而在体外及体内的多项研究中发现,在乳腺癌中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增强的表达.结论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可能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乳腺癌治疗用药.

    作者:王晓东;杨金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口漏发生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为预防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对本院1991年1月至1998年10月所做直肠癌前切除74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临床吻合口漏3例(4.05%),其发生原因为骶前感染和肠切缘血供不足.结论为预防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口漏的发生,近端结肠要有足够长度,肠切缘血供应充分; 术后骶前须持续负压引流以防止积液和感染; 肠腔内引流也是预防吻合口漏的重要手段; 预防性近段结肠造瘘并非必须.

    作者:张明德;高友福;王宏强;卢敏;沈浩;涂长龄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压锅抗原修复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7例胰腺癌标本的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p53、p16、p21及Rb蛋白)的表达,并用一种新的ki-s5抗体检测胰腺癌细胞ki-67增殖指数.结果 p53、p16、p21及Rb蛋白阳性表达均位于细胞核,胰腺癌中p53、p16、p21和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26/47)、53%(25/47)、64%(35/47)和98%(46/47); p16、p21及Rb蛋白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呈负相关; p53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无关.结论大部分胰腺癌的异常增殖可能与p16、p21蛋白阴性表达有关,而由Rb蛋白阴性表达导致的胰腺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少见.p53蛋白表达与p21蛋白表达无关.

    作者:王忠;严律南;李立;赵路;刘战培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喉不返神经及其临床重要性(附2例报告)

    目的了解喉不返神经临床解剖特点,总结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经验.方法分析2例喉不返神经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有关问题.结果本组2例经手术证实,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 右喉返神经缺如,术中未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发现横行于颈动脉鞘和喉之间任何索状结构或探查喉返神经缺如,须显露迷走神经(颈段)以避免损伤喉不返神经.

    作者:龚日祥;肖琴;徐惠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应用PCD治疗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体会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伴发的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其发生率为10%~27%,因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急性胰周液体积聚,绝大多数可自行消退,因此多可行期待疗法.但在SAP发作期出现的巨大的急性胰腺假性囊肿(APPC)则需及时处理,但此时囊肿壁尚未成熟,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手术.1998年1月至10月间,我们在CT引导下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方法治疗了4例,效果满意.男1例,女3例,年龄45~71岁.按SAP诊断和分级标准(1996年第二次方案)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属Ⅱ级1例,Ⅲ级3例; 临床分级属Ⅱ级1例,Ⅲ级3例.4例患者初起均行期待疗法,但APPC不断增大,且出现压迫症状,3例出现消化道梗阻,1例同时出现消化道和胆道梗阻.CT扫描发现APPC占据整个上腹部且紧贴左上腹壁(1例); 巨大APPC自上腹部及左侧腹达盆腔(3例); 其内均未见明显分隔,均行PCD治疗.插管时间分别为病程的第21、24、30及32天.方法: CT定位,选择囊肿紧贴左侧腹壁处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切开皮肤,行诊断性穿刺和抽吸,待抽得混暗囊液为止,然后置入引流导管(F8),并注入38%的复方泛影葡胺,根据造影所见调整导管位置,尽量将导管置于囊肿的低位.本组1例置管1根,另3例均置2根导管.术后用灭滴灵及庆大霉素稀释后定期冲洗导管以保持引流通畅,待引流量明显减少时配合应用长效生长抑素.结果:患者腹胀消失,消化道和胆道的梗阻解除,4例均治愈,短引流时间为2个月,长为3.5个月,CT或B超检查并经导管造影证实无囊腔存在时拔管,随访时间12~18个月,均未见复发.

    作者:钱祝银;刘训良;杜竞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临床意义的标记物.方法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多种标记物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讨论.结果 CD26及半乳糖凝集素-3对分化性甲癌比较特异,可作为其术前诊断的一种较简单、可靠的标记物; CD97则对未分化甲癌及伴有转移的甲状腺癌比较特异; CD15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则可应用于甲状腺包块的针吸细胞学(FNAB)检查,可进一步提高FNAB诊断的正确率; RET/PTC则主要有助于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 癌胚纤维连接蛋白则对乳头状癌及退行性癌特异;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结论甲状腺癌肿瘤标记物有很多,但目前尚缺乏对甲状腺癌的某一种组织类型完全特异的标记物,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薛刚;姚榛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况

    甲状腺癌(TC)占人体全部恶性肿瘤的1%左右,年发病率为1.5/10万.TC具有广泛的恶性病病谱,从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癌到死亡率很高的未分化癌,每一类型的TC其生物特性不同,外科治疗的对策也不同.回顾历史,分析促进TC外科治疗发展的因素,根据不同类型的TC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提高TC外科治疗的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男性乳腺癌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87年至1998年间收治的13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率61.5%,5年生存率为38.5%,Ⅳ期1例在1年内死亡,接受根治手术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40.0%.结论男性乳腺癌预后较差,其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陶苹;樊安银;蔚茹;勾厚义;张爱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盆腔腹膜疝的预防和诊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盆腔腹膜疝(PPH)的原因、预防和诊治.方法对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9年6月间收治的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PPH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iles术后并发PPH的发生率为3.6%(11/309),表现术后不同程度的腹胀11例,阵发性腹痛3例,呕吐2例,胃管引流液每天超过500 ml者3例,结肠造瘘口无排气排便11例,其中2例会阴部引流管引流液为淡绿色小肠液; 腹部轻压痛5例,肠鸣音活跃或亢进7例,减弱4例.本组均经腹部立、卧位X线片检查,提示低位小肠积气积液并近端肠腔扩张.再次手术前确诊仅2例,其余均诊断为粘连性小肠梗阻.Miles术后观察期平均为7.4天,11例均行剖腹探查而证实,疝内容物为回肠,其中行单纯粘连松解复位3例,部分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8例.本组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均为伤口感染; 1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Miles术后PPH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剖腹探查是处理的关键,其重点在于预防.

    作者:陈创奇;詹文华;兰平;陈正煊;何裕隆;彭俊生;马晋平;刘统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07例乳腺癌标本进行p16蛋白的检测.结果 p16蛋白阳性率为40.19%(43/107),生存时间≤5年,>10年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00%和75.68%,p16蛋白表达阳性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者.结论 p16蛋白的检测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金巧;周蕾蕾;赵俊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100例甲状腺癌及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ER、PR进行检测.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分别为67.0%和62.0%,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ER、PR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中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的53.8%和48.7%(P<0.05).结论 ER、PR可作为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30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0年至1999年收治的3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治疗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首发症状以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多见,病变多位于乳晕周围,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为非感染性炎症,病史长、易反复,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均需外科治疗.

    作者:高东宸;张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