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明;杨争鸣;丁芳;于翕珊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伴发的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其发生率为10%~27%,因其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急性胰周液体积聚,绝大多数可自行消退,因此多可行期待疗法.但在SAP发作期出现的巨大的急性胰腺假性囊肿(APPC)则需及时处理,但此时囊肿壁尚未成熟,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手术.1998年1月至10月间,我们在CT引导下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方法治疗了4例,效果满意.男1例,女3例,年龄45~71岁.按SAP诊断和分级标准(1996年第二次方案)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属Ⅱ级1例,Ⅲ级3例; 临床分级属Ⅱ级1例,Ⅲ级3例.4例患者初起均行期待疗法,但APPC不断增大,且出现压迫症状,3例出现消化道梗阻,1例同时出现消化道和胆道梗阻.CT扫描发现APPC占据整个上腹部且紧贴左上腹壁(1例); 巨大APPC自上腹部及左侧腹达盆腔(3例); 其内均未见明显分隔,均行PCD治疗.插管时间分别为病程的第21、24、30及32天.方法: CT定位,选择囊肿紧贴左侧腹壁处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切开皮肤,行诊断性穿刺和抽吸,待抽得混暗囊液为止,然后置入引流导管(F8),并注入38%的复方泛影葡胺,根据造影所见调整导管位置,尽量将导管置于囊肿的低位.本组1例置管1根,另3例均置2根导管.术后用灭滴灵及庆大霉素稀释后定期冲洗导管以保持引流通畅,待引流量明显减少时配合应用长效生长抑素.结果:患者腹胀消失,消化道和胆道的梗阻解除,4例均治愈,短引流时间为2个月,长为3.5个月,CT或B超检查并经导管造影证实无囊腔存在时拔管,随访时间12~18个月,均未见复发.
作者:钱祝银;刘训良;杜竞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并结合目前的实验研究,对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c-me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乳腺癌细胞具有促分裂、诱导肿瘤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诱发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与受体c-met作用机理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乳腺癌的发生机理.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指导乳腺癌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作者:尹家俊;宋燕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喉不返神经临床解剖特点,总结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经验.方法分析2例喉不返神经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其损伤的有关问题.结果本组2例经手术证实,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 右喉返神经缺如,术中未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发现横行于颈动脉鞘和喉之间任何索状结构或探查喉返神经缺如,须显露迷走神经(颈段)以避免损伤喉不返神经.
作者:龚日祥;肖琴;徐惠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与外周血和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技术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随着肝癌的发展,肿瘤体积增大和癌栓的形成,外周血CD+4细胞数目减少,CD+8细胞数目增多,T4/T8比值进行性下降.血清IL-12水平和T4/T8比值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2是肝癌生物抗肿瘤的重要因素,T淋巴细胞亚群在抗肿瘤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标准与ras和p53基因过度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了ras和p53在80例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其中54例为甲状腺癌,26例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结果 ras和p53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及23.0%和55.5%及30.7%,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30例甲状腺癌同时存在ras和p53的过度表达,术后4年中3例死亡,5例复发.结论癌基因ras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53的失活在甲状腺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ras和p53在甲状腺癌的共同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李晓曦;王深明;赵国华;吴惠茜;陈国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和其拮抗因子sTNFR水平的变化及其在急性胰腺炎(AP)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轻、重2组共41例AP患者发病后第1、5、14天外周血IL-6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的变化.结果轻症组22例患者在发病第5天后逐渐恢复,重症组19例中12例在发病后5~7天病情渐趋好转.两组患者在发病后第1、5、14天的sTNFR均明显升高(P<0.001),且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但随着病情好转有逐渐下降趋势.IL-6重症组第1天时显著性升高(40.38 pg/ml,对照组为12.41 pg/ml,二者比较,P<0.001),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上述两指标均在发病第1天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6、TNFα水平是监测AP病情轻重与转归的有用指标.
作者:李云;钱家勤;秦仁义;申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单纯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普外一科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2年间所施行的642例择期单纯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细菌培养结果和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2例根据其抗生素应用情况分为未用抗生素组(n=220)、术前30分钟一次性给药组(n=200)和术后3天持续用药组(n=222) 3组,3组患者之性别、年龄构成情况、全身状况及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对642例中随机选择52例行术中胆囊胆汁培养,结果47例无细菌生长.结论对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无感染前提下,不用或仅术前30分钟一次性使用抗生素是安全可行的,这对缩短患者住院日,减少其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宁;周涌;朱精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甲状腺癌(TC)占人体全部恶性肿瘤的1%左右,年发病率为1.5/10万.TC具有广泛的恶性病病谱,从恶性程度较低的乳头状癌到死亡率很高的未分化癌,每一类型的TC其生物特性不同,外科治疗的对策也不同.回顾历史,分析促进TC外科治疗发展的因素,根据不同类型的TC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提高TC外科治疗的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肝毛细胆管炎临床上屡有所见, 因其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 又像似梗阻性黄疸, 容易混淆, 造成误诊误治. 我科1998年7月至1999年9月收治本病16例, 男9例, 女7例, 年龄24~72岁, 平均43.2岁, 其中24~50岁11例. 有明显诱因者12例(服用何首乌2例, 避妊药2例, 妊娠2例, 服消炎止痛药4例, 饮大量啤酒2例). 临床表现为黄疸16例, 上腹饱胀10例, 纳差12例, 低热4例, 皮肤瘙痒4例, 小便深黄16例, 大便色浅10例. 血象均在正常范围内, 总胆红素160~587 mmol/L,>250 mmol/L 12例,直接胆红素均占总胆红素的40%~60%以上,酶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高的ALT 1 376 U/L,AST 438 U/L,白、球蛋白及其比例均正常.全部病例均检查了乙肝病毒标志物(部分患者检查了丙肝标志物),均为阴性.16例均作了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亦无结石声影.6例作了ERCP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无狭窄或异物.2例作了肝活检,见肝细胞明显淤胆,肝间质和肝窦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全组病例均使用强的松,联苯双酯及保胆健素治疗,全部治愈,无死亡.
作者:彭其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成人大肠套叠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9~1998年收治的83例成人大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钡灌肠复位6例,手术治疗77例.肿瘤性大肠套叠60.2%,其中恶性肿瘤性套叠占64.0%.恶性肿瘤套叠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43.8%.结论对成人大肠套叠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慎用手术复位,不主张钡灌肠复位.
作者:杨伟明;杨争鸣;丁芳;于翕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有无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 单纯腹腔切开(sham operation); 第2组: 腹腔切开后行盲肠结扎和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s,CLP),腹腔注入生理盐水2 ml; 第3组: 术前1小时腹腔内注入IL-10 15 000 U,CLP术后再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 第4组: 术前不用药,CLP术后每3小时分别注入IL-10 15 000 U.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小时及9小时处死,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IL-10注入腹腔能使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IL-10能降低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血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王祖耀;胡廷泽;韦福康;王益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女,36岁.下腹部疼痛、腹胀、伴排便感、恶心3天入院.查体: T 37.2℃,P 60次/分,BP 17.5/11 kPa,神志清楚,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肝脾未扪及,下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著,伴反跳痛,肠鸣音弱.Hb 134 g/L,WBC 16×109/L,N 0.72,L 0.28,尿妊娠试验(-).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不凝血约400 ml,肝脾、子宫、卵巢、附件等未见异常.阑尾充血,水肿.于升结肠壁可见一凝血块,清除血凝块,见回-结肠系膜动脉的分支有活动性出血,缝扎止血.一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病理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作者:栗耀华;陈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甲状癌的研究中,从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都极大地加深了对其原有知识的认识.已有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生、增殖、分化状态以及浸润转移等各种细胞生物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改变.现重点介绍近年与临床相关的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军;韩晓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犬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了11只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犬和12只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犬发病前后血清IL-10的活性,并与7只正常对照犬进行比较.结果 AEP犬发病后24小时内血清IL-10活性明显高于AHNP犬(P<0.01),但至48小时时,两组间IL-10活性已无明显差异; 而对照组犬及实验组犬AP发病前血清中均未检测出IL-10.结论①在生理情况下血清中IL-10活性极低或不存在; ②AHNP犬血清IL-10活性明显低于AEP犬,可能系消耗过多所致; ③在AP早期给予IL-10对减轻胰腺病变的程度,改善预后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王茂旭;张胜天;刘晓丽;田伏洲;曾嵘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加以综述.结果正常状态下,人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组织抑制剂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而在体外及体内的多项研究中发现,在乳腺癌中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增强的表达.结论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可能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乳腺癌治疗用药.
作者:王晓东;杨金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腹部手术前后血磷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手术与低磷血症的关系、低磷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补磷治疗的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64只,分成2组,一组饮用配制液造成体内磷缺乏,另组饮清水作为对照.3周后行胆总管结扎术,观察血磷及其它生化指标的变化.然后每组再分为补磷组及不补磷组,观察4组大鼠生化指标、生存率及重要器官电镜结构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磷下降; 术前磷缺乏组血磷及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尤为明显; 该组大鼠补充磷后,5天生存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电镜下脏器的损害较轻微.结论腹部手术后可引起血磷浓度的降低,术前存在磷缺乏者术后可发生严重的低磷血症; 严重的低磷血症加重了手术创伤对机体的损害; 及时补磷有利于改善手术的预后.
作者:朱捷;张群华;陈丽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为4.0%~15.2%,严重影响其预后.笔者从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3年间行改良Child法PD手术12例,临床效果满意.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6~72岁,平均56岁.胰头癌6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壶腹癌2例.手术方式: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横结肠后上空肠行胰空肠套入吻合,用2把Allis钳置入空肠腔,夹住粘膜及粘膜下组织,使空肠远端约3 cm之粘膜外翻,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或2%磺酊涂擦,以破坏其分泌功能.将胰腺的切缘与外翻的空肠粘膜、粘膜下层及肌层行间断缝合,共6~8针,然后将空肠正面翻出,将胰腺残端插入空肠腔内,后将胰包膜与空肠断端间断缝合6~8针,完成胰空肠套入吻合.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发生胰瘘、胆瘘、腹腔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获随访10例,随访时间3年.生存8例,平均生存已达18个月,且有4例生存超过3年,随访生存率为66.7%,死亡2例.
作者:曹玉军;陈波;韩玮;崔连珉;秦军;刘东滨;孙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5年,加重伴皮肤黄染6小时入院.查体:P 100次/分,R 23次/分,BP 12/9 kPa,巩膜中度黄染,双肺未见异常.
作者:谢扬信;徐成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院1998~2000年2年间发生3例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脑梗塞病例,男1例,女2例,年龄61~79岁,均行择期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胆囊切除术.既往均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查体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其中2例因术中血压一度上升至20~24/14~16 kPa而改行全麻.手术均顺利,历时50~70分钟.3例均于术后1~6小时出现失语、偏瘫,均经CT证实为广泛脑梗塞; 2例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天死亡,其中1例合并脑出血.另1例仍在康复中.
作者:高兴富;朱志文;凌士贵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对肝脏外科患者术后机体蛋白贮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脏外科患者21例,术后予以营养支持.肠外营养非蛋白质热卡为20~25 kcal/(kg.d),供氮0.15~0.20 g/(kg.d),糖脂供能比为2∶1,全部营养素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TNA),经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每天输注12~16小时,连续观察1周.在术前、术后1、4、7天测定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TSF)、前白蛋白(pre-Alb)和免疫指标(IgG、IgA、IgM、IgE,CH50、C3、C4、CD3、CD4、CD8、NKC)以及氮平衡变化.结果术后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有明显下降,于第4天达低值,术后7天升高; 氮平衡变化在术后3天内出现明显的负氮平衡,第4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IgG、IgE,CH50、CD3、CD4及NKC为明显,但术后第7天有所回复并接近术前值,且高于术后第1天水平(P<0.05).结论肝脏外科患者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并改善了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作者:秦环龙;吴肇汉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