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双梧;赵言明;沈康强
肿瘤的转移情况与肿瘤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胃肠道肿瘤的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子祥;吕光成;管洪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半个世纪来,胃肠道癌术后复发一直影响预后.80年代,Spratt等[1]根据癌肿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对温度的不同耐受性、热化疗的协同效应以及腹腔解剖学特点,设计了腹腔内温热灌注(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 IPHP)化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2~8].现就IPHP化疗在胃肠道癌中的应用现状报道如下.
作者:高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术前介入放射行区域动脉的灌注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多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2].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者采用化疗加栓塞的方法[3],而对于能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辅以介入化疗效果如何,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蕾蕾;李平;王康;张伟;牟东成;陈家源;张天;杨尚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科自1988~1993年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大肠癌患者59例,占同期大肠肿瘤的25%.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均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低下,故合并症多[1].现就老年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崔江云;李晓延;张炳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肿瘤的常规术式,胃切除术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但术后并发症较多[2],有的需再手术治疗.我院1964~1996年32年间共行2 816例胃切除术,现将其中127例(占4.5%)再手术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亚旭;王代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我院1988~1993年收治左半结肠急诊病例62例,均行分期手术,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3~83岁.就诊距发病时间0.5~78小时,平均29小时.62例中外伤性结肠穿孔19例,结肠癌伴梗阻39例,自发性结肠穿孔1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
作者:郑志保;奚拥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采用牛磺胆酸钠复制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动态观察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脂肪酶含量和胰腺病理改变等,以及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TNFα MCAb)的治疗对它们的作用,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的各项检测指标无异常改变,无动物死亡.AHNP组腹水量、血清脂肪酶及血浆TNFα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胰腺病理改变明显;经TNFα MCAb治疗后,血浆TNFα水平未见升高,而血清脂肪酶下降,腹水积聚减少,胰腺病理改变减轻,动物死亡率显著下降.由此提示,TNFα在AHNP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TNFα MCAb对AHNP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罗昆仑;何振平;李昆;段恒春;马宽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通过对20只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血和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测定,并结合病理改变,以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损伤的病理机理.结果表明: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升高(P<0.01),同时肾组织匀浆内脂质过氧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细胞确有明显损伤,其中氧自由基对肾组织的破坏可能是肾脏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因素.
作者:邹扬;林擎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对我院1992~1995年收治的175例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行回顾性分析,就肿瘤术式选择及预防术后复发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黄建钊;蒲永东;马宏敏;罗跃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对晚期肿瘤进行经局部供血动脉介入式多种化疗药物灌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1,2].但国内对大肠癌术前进行介入式多药化疗与栓塞治疗联合运用的报道较少,现就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12例大肠癌患者联合进行介入式化疗和栓塞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鲜于剑波;智星;赵平武;王东;唐华;王鸿志;宋中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院ICU 1987年至1997年10年间收治各种重症患者1000例,其中外科患者占80.1%,而普外患者又高居榜首,共317例,占31.7%,其中男191例,女126例,年龄16~88岁.317例中系择期手术后188例,占59.3%,系急诊手术后129例,占40.7%.
作者:魏宏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无论是否合并有直肠瘘管,都常存在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切除后,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后骶前间隙拖出行腹会阴肛门成形,多损伤骨盆神经和骶前血管丛;结肠未经耻骨直肠肌环中心拖出,不但术中出血多,术后还可发生大便控制机能不全,大便失禁.近10年来,我们采用直肠末端粘膜剥脱、瘘管搔刷结扎及结肠经肌袖内拖出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肠瘘畸形7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月光;徐群英;李栋;蔡庆勇;陈国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通过总结分析15例因肝胆管结石导致的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认为:应视每一患者的特点,慎重确定手术方案,即对大多数虽有门脉高压症表现但无出血者,可先行肝胆管取石、解除狭窄或胆道重建术,尔后视门脉高压恢复情况决定手术与否;如既有门脉高压出血又有严重胆管结石梗阻者,则一期行脾切除加分流及简单的胆道外引流术,二期行胆道取石及重建术.同时,必须严密监护围手术期的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作者:胡国治;袁师拱;邱江锋;江克翔;郭永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指距乳头1~2个环形皱襞以内的憩室.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行ERCP检查 1 642例,查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强;杨汉新;陈丽华;宋念;张光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院外科1988年至1996年共收治结肠癌患者56例,其中误诊为阑尾炎12例,误诊率为21.4%.男6例,女6例.年龄16~76岁,其中60岁以上者8例.病程3天至1年,其中3个月以上4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6例,右下腹肿块4例,腹泻4例,粘液便4例,发热4例,消瘦1例,伴肠梗阻4例,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8例.
作者:刘良彬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对1958年10月至1992年10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P<0.05),与患者年龄和是否终止妊娠无明显关系(P>0.05).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和74.3%,但在相同分期和年龄的患者,其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因此,对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缩短疗程,还能提高生存率;终止妊娠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不应常规进行;治疗后近期再次妊娠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陈国际;邵永孚;余宏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肛腺导管囊肿为临床常见病,其原因主要为肛腺先天发育不良及其继发性感染.肛腺导管囊肿可引起皮肤破溃,很像肛瘘,个别可合并肛瘘.但肛腺导管囊肿的治疗方法与一般性肛瘘不尽相同,不注意鉴别常易混肴,如按肛瘘处理则肛瘘多复发,临床上还易误诊为肛窦炎.我们曾治疗57例,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27~51岁,病史1.5~9年.
作者:李东冰;陈希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便秘包括排出困难和便次减少两类症状,前者为出口梗阻性便秘,后者为慢传输性便秘.通常患者都到内科治疗,以药物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停药后症状又复发且超过3个月至半年以上者为顽固性便秘,又称为功能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作者:张胜本;黄显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了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与胰腺炎时胰组织损害的关系,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制成SD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尔后分批处死动物,取血测定其血清TNF活性,并同步观察胰组织损害情况.结果:实验组(n=30)血清TNF活性从0.5小时开始升高,4小时时达高峰;胰腺病理损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血清TNF活性与胰组织损害程度密切相关(r=0.63,P<0.01).由此提示,TNF对ANP的病理损害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付岚;陈晓理;严律南;蒋俊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观察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对69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电解质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术后不同时间补钾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血K+、Na+、Cl-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而血Ca2+及血Mg2+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中输血量与血K+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早期补钾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本组资料结果提示:只要肾功能正常,术中输血不会引起高血钾,因此术后第1天可开始见尿补钾.
作者:罗志勇;申丽洁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