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24例报告

周蕾蕾;李平;王康;张伟;牟东成;陈家源;张天;杨尚进

关键词:结直肠癌, 术前动脉插管化疗
摘要:术前介入放射行区域动脉的灌注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多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2].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者采用化疗加栓塞的方法[3],而对于能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辅以介入化疗效果如何,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大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59例体会

    我科自1988~1993年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大肠癌患者59例,占同期大肠肿瘤的25%.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均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低下,故合并症多[1].现就老年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崔江云;李晓延;张炳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对下行性引流胆管粘膜的损害

    为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引流胆管粘膜的损害及其程度,我们在术中或术后通过胆道镜检查的方式连续观察了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粘膜病损的分布,并在病损明显部位取组织活检,作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并以肝内胆管癌切除标本的实验检查结果作为阳性对照.

    作者:卢实春;饶林强;张世羽;雷松;陈启勋;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24例报告

    术前介入放射行区域动脉的灌注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多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2].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者采用化疗加栓塞的方法[3],而对于能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辅以介入化疗效果如何,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蕾蕾;李平;王康;张伟;牟东成;陈家源;张天;杨尚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术后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为观察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对69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电解质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术后不同时间补钾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血K+、Na+、Cl-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而血Ca2+及血Mg2+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中输血量与血K+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早期补钾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本组资料结果提示:只要肾功能正常,术中输血不会引起高血钾,因此术后第1天可开始见尿补钾.

    作者:罗志勇;申丽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创伤性胆血症1例报告

    创伤性胆血症(traumatic bilhemia)见于肝脏减速性创伤,是肝内中央型静脉与胆管破裂,形成创伤性瘘管,胆汁由胆道经肝内坏死腔流入肝静脉系,直接导致血中胆红素增高的一种创伤性并发症,常合并有创伤后肝脓肿、胆管炎、肝衰.1975年Elemens等[1]首次报道1例,此后陆续又有10例报告,统计其死亡率为45.5%(5/11).迄今为止,国内未见报道,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1例.

    作者:万云乐;徐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6例报告)

    我科1988年11月至1997年10月9年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患者26例(27个),其中11例在外院被误诊,入院后26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26例中行低温(30℃~32℃)麻醉17例,应用Shunt 9例(10个);27个肿瘤均一期切除,其中行单纯瘤体剥除8例(9个),瘤体连同颈外动脉一同切除3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搭桥重建术11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2例,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偏瘫外,其余效果均良好.笔者认为,仔细的体检,结合超声波和颈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防止误诊的重要方法;低温全身麻醉和术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分流是保护脑组织的重要措施.

    作者:金毕;赖传善;乐格芬;郑鸿;张寿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3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报告3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切除效果,其中肝脏有1~3个转移灶者24例.在20例为同时性肝转移癌中,转移灶与原发灶行一期切除者15例,分期(2~4周后)切除者5例.5例为结肠肝曲癌局部浸润转移,与原发灶整块切除,其它手术方式有不规则肝部分切除、肝左外叶切除、肝右后叶切除、肝右叶切除及肝右3叶切除等.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无手术死亡.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和25.0%.作者认为肝转移灶数目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对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方法,但应合理选择具体手术方式.

    作者:张连阳;张胜本;黄显凯;周月庆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大肠癌在发达国家中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第2位,在我国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5位,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死亡率都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有明显提前.现就其诊治现状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申耀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姜军;詹新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再手术127例分析

    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肿瘤的常规术式,胃切除术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但术后并发症较多[2],有的需再手术治疗.我院1964~1996年32年间共行2 816例胃切除术,现将其中127例(占4.5%)再手术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亚旭;王代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错构瘤致成人小肠双重套叠1例报告

    患者,女,40岁,阑尾切除术后10年,反复右下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每次发作均伴恶心、呕吐,但肛门有排气、排便,无腹泻;无畏寒、发热.每于发作后经运动或跳动后可自行缓解.近1年来发作较前频繁,不能自行缓解,需经禁食、补液等治疗方能缓解.

    作者:兰平;陈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便秘包括排出困难和便次减少两类症状,前者为出口梗阻性便秘,后者为慢传输性便秘.通常患者都到内科治疗,以药物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停药后症状又复发且超过3个月至半年以上者为顽固性便秘,又称为功能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作者:张胜本;黄显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附70例报告)

    作者对1958年10月至1992年10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P<0.05),与患者年龄和是否终止妊娠无明显关系(P>0.05).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和74.3%,但在相同分期和年龄的患者,其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因此,对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缩短疗程,还能提高生存率;终止妊娠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不应常规进行;治疗后近期再次妊娠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陈国际;邵永孚;余宏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2例晚期大肝癌外科治疗体会

    1993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2例原发性晚期大肝癌在进行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的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化疗,收到较好疗效.男9例,女3例,年龄22~6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纳差,消瘦,低热,上腹包块.

    作者:李荣祥;李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对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采用牛磺胆酸钠复制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动态观察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脂肪酶含量和胰腺病理改变等,以及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TNFα MCAb)的治疗对它们的作用,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的各项检测指标无异常改变,无动物死亡.AHNP组腹水量、血清脂肪酶及血浆TNFα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胰腺病理改变明显;经TNFα MCAb治疗后,血浆TNFα水平未见升高,而血清脂肪酶下降,腹水积聚减少,胰腺病理改变减轻,动物死亡率显著下降.由此提示,TNFα在AHNP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TNFα MCAb对AHNP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罗昆仑;何振平;李昆;段恒春;马宽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残胃粘膜屏障损伤与残胃癌前病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为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粘膜屏障损伤与残胃粘膜癌前病变的关系,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发犬残胃粘膜癌前病变过程中,胃镜下定期行残胃粘膜活检的同时,对跨胃粘膜电位差(gastric transmucosal potential difference, GTPD)及粘膜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随着残胃吻合口粘膜病变加重,GTPD值呈渐进性下降趋势,且GTPD值与相应粘膜细胞核DNA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实验结果提示:随着残胃粘膜屏障损伤程度的加重,粘膜组织细胞恶变潜能就越大;残胃粘膜屏障损伤在残胃癌前病变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麻晓林;周丁华;晏才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肌袖腹会阴肛门成形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无论是否合并有直肠瘘管,都常存在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切除后,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后骶前间隙拖出行腹会阴肛门成形,多损伤骨盆神经和骶前血管丛;结肠未经耻骨直肠肌环中心拖出,不但术中出血多,术后还可发生大便控制机能不全,大便失禁.近10年来,我们采用直肠末端粘膜剥脱、瘘管搔刷结扎及结肠经肌袖内拖出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肠瘘畸形7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月光;徐群英;李栋;蔡庆勇;陈国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12例报告

    我院外科1988年至1996年共收治结肠癌患者56例,其中误诊为阑尾炎12例,误诊率为21.4%.男6例,女6例.年龄16~76岁,其中60岁以上者8例.病程3天至1年,其中3个月以上4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6例,右下腹肿块4例,腹泻4例,粘液便4例,发热4例,消瘦1例,伴肠梗阻4例,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8例.

    作者:刘良彬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左半结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术及大网膜在术中的应用

    急性大肠梗阻常为闭袢性梗阻,肠管高度膨胀,肠壁严重充血水肿,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肠坏死及穿孔.肠道细菌大量生长繁殖,且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害,肠道细菌侵入血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肠源性感染.再则,急性大肠梗阻以老年患者居多,伴发疾病亦多,从而加重病情及手术危险性,死亡率较高.因此,急性大肠梗阻尤其是左半结肠梗阻的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者:魏岳远;阮凤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大鼠肝硬变门脉高压形成中和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血甘氨胆酸和胰高糖素变化的研究

    应用四氯化碳诱发建立大鼠肝硬变模型,以观察大鼠肝硬变形成过程中和行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PVP)、门脉及外周静脉血中甘氨胆酸(CGA)和胰高糖素(PG)的变化.结果:肝硬变早期PVP及外周血CGA和PG开始增高,门脉血CGA降低,而PG增高,且随肝硬变程度加重,以上各指标的改变更明显.断流术后肝硬变大鼠外周血CGA增高,PVP、门脉血CGA及外周和门脉血PG均无明显变化.正常大鼠以上指标均无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外周血CGA水平既能早期准确反映肝细胞损伤,从而早期诊断肝硬变,还能判断肝硬变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肝硬变时,外周和门脉血PG水平与PVP的高低密切相关;断流术能维持PVP及门脉血PG水平,对正常大鼠肝功能影响小,但对肝硬变大鼠的肝细胞有损害.

    作者:袁晖;孙格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