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错构瘤致成人小肠双重套叠1例报告

兰平;陈志新

关键词:错构瘤, 人小肠, 右下腹疼痛, 切除术后, 阵发性, 治疗, 运动, 畏寒, 跳动, 排气, 排便, 呕吐, 阑尾, 绞痛, 患者, 肛门, 腹泻, 发热, 恶心, 补液
摘要:患者,女,40岁,阑尾切除术后10年,反复右下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每次发作均伴恶心、呕吐,但肛门有排气、排便,无腹泻;无畏寒、发热.每于发作后经运动或跳动后可自行缓解.近1年来发作较前频繁,不能自行缓解,需经禁食、补液等治疗方能缓解.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24例报告

    术前介入放射行区域动脉的灌注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多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2].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者采用化疗加栓塞的方法[3],而对于能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辅以介入化疗效果如何,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蕾蕾;李平;王康;张伟;牟东成;陈家源;张天;杨尚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肌袖腹会阴肛门成形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无论是否合并有直肠瘘管,都常存在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切除后,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后骶前间隙拖出行腹会阴肛门成形,多损伤骨盆神经和骶前血管丛;结肠未经耻骨直肠肌环中心拖出,不但术中出血多,术后还可发生大便控制机能不全,大便失禁.近10年来,我们采用直肠末端粘膜剥脱、瘘管搔刷结扎及结肠经肌袖内拖出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肠瘘畸形7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月光;徐群英;李栋;蔡庆勇;陈国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附70例报告)

    作者对1958年10月至1992年10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P<0.05),与患者年龄和是否终止妊娠无明显关系(P>0.05).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和74.3%,但在相同分期和年龄的患者,其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因此,对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缩短疗程,还能提高生存率;终止妊娠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不应常规进行;治疗后近期再次妊娠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陈国际;邵永孚;余宏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肛腺导管囊肿57例诊治体会

    肛腺导管囊肿为临床常见病,其原因主要为肛腺先天发育不良及其继发性感染.肛腺导管囊肿可引起皮肤破溃,很像肛瘘,个别可合并肛瘘.但肛腺导管囊肿的治疗方法与一般性肛瘘不尽相同,不注意鉴别常易混肴,如按肛瘘处理则肛瘘多复发,临床上还易误诊为肛窦炎.我们曾治疗57例,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27~51岁,病史1.5~9年.

    作者:李东冰;陈希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

    通过总结分析15例因肝胆管结石导致的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认为:应视每一患者的特点,慎重确定手术方案,即对大多数虽有门脉高压症表现但无出血者,可先行肝胆管取石、解除狭窄或胆道重建术,尔后视门脉高压恢复情况决定手术与否;如既有门脉高压出血又有严重胆管结石梗阻者,则一期行脾切除加分流及简单的胆道外引流术,二期行胆道取石及重建术.同时,必须严密监护围手术期的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作者:胡国治;袁师拱;邱江锋;江克翔;郭永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7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我院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对因胃、食管疾病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手术270例,其中术后有进食困难,经X线钡餐及内窥镜检查证实有吻合口狭窄者17例(6.29%).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2~72岁,平均58岁.原发疾病有食管贲门癌12例,胃癌2例,胃溃疡、食管裂孔及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症状时间:术后1个月2例,2~6个月8例,6~12个月2例,1年以上4例.

    作者:严星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附118例报告)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指距乳头1~2个环形皱襞以内的憩室.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行ERCP检查 1 642例,查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强;杨汉新;陈丽华;宋念;张光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12例报告

    我院外科1988年至1996年共收治结肠癌患者56例,其中误诊为阑尾炎12例,误诊率为21.4%.男6例,女6例.年龄16~76岁,其中60岁以上者8例.病程3天至1年,其中3个月以上4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6例,右下腹肿块4例,腹泻4例,粘液便4例,发热4例,消瘦1例,伴肠梗阻4例,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8例.

    作者:刘良彬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监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CA50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CA50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对30例健康人、66例结直肠癌及27例结直肠良性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50值显著高于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P<0.01);结直肠癌行根治手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再升高,而行姑息手术后其变化不显著(P>0.05).提示检测血清CA50含量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康;刘浩;许延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及机理

    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8肽生长抑素(SMS 201-995,SMS)对移植瘤的作用及机理.结果∶SMS组及SMS+PG(5肽胃泌素)组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瘤细胞内cAMP、DNA、蛋白质含量、S期和G2M期细胞数及增殖指数均显著低于PG组及对照组,P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0/G1期细胞数则显著高于PG组及对照组,P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本实验结果提示:生长抑素具有直接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又可抑制胃泌素对移植瘤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瘤细胞内cAMP、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瘤细胞从G0/G1期进入到S期和G2M期.这为大肠癌患者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进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何双梧;赵言明;沈康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误诊4例报告

    我院1992~1997年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9~67岁,平均56.3岁.发病时间8~24小时.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4例,伴呕吐1例;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体征3例,局限性腹膜炎体征1例;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4例.

    作者:褚光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大鼠肝硬变门脉高压形成中和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血甘氨胆酸和胰高糖素变化的研究

    应用四氯化碳诱发建立大鼠肝硬变模型,以观察大鼠肝硬变形成过程中和行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PVP)、门脉及外周静脉血中甘氨胆酸(CGA)和胰高糖素(PG)的变化.结果:肝硬变早期PVP及外周血CGA和PG开始增高,门脉血CGA降低,而PG增高,且随肝硬变程度加重,以上各指标的改变更明显.断流术后肝硬变大鼠外周血CGA增高,PVP、门脉血CGA及外周和门脉血PG均无明显变化.正常大鼠以上指标均无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外周血CGA水平既能早期准确反映肝细胞损伤,从而早期诊断肝硬变,还能判断肝硬变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肝硬变时,外周和门脉血PG水平与PVP的高低密切相关;断流术能维持PVP及门脉血PG水平,对正常大鼠肝功能影响小,但对肝硬变大鼠的肝细胞有损害.

    作者:袁晖;孙格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对下行性引流胆管粘膜的损害

    为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引流胆管粘膜的损害及其程度,我们在术中或术后通过胆道镜检查的方式连续观察了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粘膜病损的分布,并在病损明显部位取组织活检,作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并以肝内胆管癌切除标本的实验检查结果作为阳性对照.

    作者:卢实春;饶林强;张世羽;雷松;陈启勋;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术后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为观察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对69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电解质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术后不同时间补钾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血K+、Na+、Cl-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而血Ca2+及血Mg2+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中输血量与血K+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早期补钾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本组资料结果提示:只要肾功能正常,术中输血不会引起高血钾,因此术后第1天可开始见尿补钾.

    作者:罗志勇;申丽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错构瘤致成人小肠双重套叠1例报告

    患者,女,40岁,阑尾切除术后10年,反复右下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每次发作均伴恶心、呕吐,但肛门有排气、排便,无腹泻;无畏寒、发热.每于发作后经运动或跳动后可自行缓解.近1年来发作较前频繁,不能自行缓解,需经禁食、补液等治疗方能缓解.

    作者:兰平;陈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2例晚期大肝癌外科治疗体会

    1993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2例原发性晚期大肝癌在进行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的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化疗,收到较好疗效.男9例,女3例,年龄22~6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纳差,消瘦,低热,上腹包块.

    作者:李荣祥;李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Mile's术后行瘘口灌洗加束带加压处理临床应用20例体会

    Mile's术是治疗低位直肠肛管癌的经典术式,但需终生在腹壁上配挂人工粪袋来管理随时排泄的粪便,由此给患者带来诸多痛楚.笔者自1991~1997年对我院外科20例(治疗组)因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患者采用经瘘口灌洗加束带加压的方法处理并与同期16例(对照组)Mile's术后未行灌洗加束带加压者进行对比,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建敏;相春;文希晨;田亚梁;张华;李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便秘包括排出困难和便次减少两类症状,前者为出口梗阻性便秘,后者为慢传输性便秘.通常患者都到内科治疗,以药物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停药后症状又复发且超过3个月至半年以上者为顽固性便秘,又称为功能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作者:张胜本;黄显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肠道肿瘤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

    肿瘤的转移情况与肿瘤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胃肠道肿瘤的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子祥;吕光成;管洪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在胃肠道癌中的应用现状

    半个世纪来,胃肠道癌术后复发一直影响预后.80年代,Spratt等[1]根据癌肿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对温度的不同耐受性、热化疗的协同效应以及腹腔解剖学特点,设计了腹腔内温热灌注(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 IPHP)化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2~8].现就IPHP化疗在胃肠道癌中的应用现状报道如下.

    作者:高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