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肿瘤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

张子祥;吕光成;管洪庚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 微转移灶, 肿瘤患者, 疾病分期, 方法及, 治疗, 检测
摘要:肿瘤的转移情况与肿瘤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胃肠道肿瘤的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肿瘤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

    肿瘤的转移情况与肿瘤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胃肠道肿瘤的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子祥;吕光成;管洪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老年人大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59例体会

    我科自1988~1993年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大肠癌患者59例,占同期大肠肿瘤的25%.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均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低下,故合并症多[1].现就老年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崔江云;李晓延;张炳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肌袖腹会阴肛门成形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无论是否合并有直肠瘘管,都常存在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切除后,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后骶前间隙拖出行腹会阴肛门成形,多损伤骨盆神经和骶前血管丛;结肠未经耻骨直肠肌环中心拖出,不但术中出血多,术后还可发生大便控制机能不全,大便失禁.近10年来,我们采用直肠末端粘膜剥脱、瘘管搔刷结扎及结肠经肌袖内拖出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肠瘘畸形7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月光;徐群英;李栋;蔡庆勇;陈国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血清TNF活性与胰组织损害

    为了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与胰腺炎时胰组织损害的关系,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制成SD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尔后分批处死动物,取血测定其血清TNF活性,并同步观察胰组织损害情况.结果:实验组(n=30)血清TNF活性从0.5小时开始升高,4小时时达高峰;胰腺病理损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血清TNF活性与胰组织损害程度密切相关(r=0.63,P<0.01).由此提示,TNF对ANP的病理损害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付岚;陈晓理;严律南;蒋俊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在胃肠道癌中的应用现状

    半个世纪来,胃肠道癌术后复发一直影响预后.80年代,Spratt等[1]根据癌肿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对温度的不同耐受性、热化疗的协同效应以及腹腔解剖学特点,设计了腹腔内温热灌注(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 IPHP)化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2~8].现就IPHP化疗在胃肠道癌中的应用现状报道如下.

    作者:高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创伤性胆血症1例报告

    创伤性胆血症(traumatic bilhemia)见于肝脏减速性创伤,是肝内中央型静脉与胆管破裂,形成创伤性瘘管,胆汁由胆道经肝内坏死腔流入肝静脉系,直接导致血中胆红素增高的一种创伤性并发症,常合并有创伤后肝脓肿、胆管炎、肝衰.1975年Elemens等[1]首次报道1例,此后陆续又有10例报告,统计其死亡率为45.5%(5/11).迄今为止,国内未见报道,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1例.

    作者:万云乐;徐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75例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对我院1992~1995年收治的175例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行回顾性分析,就肿瘤术式选择及预防术后复发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黄建钊;蒲永东;马宏敏;罗跃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左半结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术及大网膜在术中的应用

    急性大肠梗阻常为闭袢性梗阻,肠管高度膨胀,肠壁严重充血水肿,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肠坏死及穿孔.肠道细菌大量生长繁殖,且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害,肠道细菌侵入血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肠源性感染.再则,急性大肠梗阻以老年患者居多,伴发疾病亦多,从而加重病情及手术危险性,死亡率较高.因此,急性大肠梗阻尤其是左半结肠梗阻的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者:魏岳远;阮凤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

    通过总结分析15例因肝胆管结石导致的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认为:应视每一患者的特点,慎重确定手术方案,即对大多数虽有门脉高压症表现但无出血者,可先行肝胆管取石、解除狭窄或胆道重建术,尔后视门脉高压恢复情况决定手术与否;如既有门脉高压出血又有严重胆管结石梗阻者,则一期行脾切除加分流及简单的胆道外引流术,二期行胆道取石及重建术.同时,必须严密监护围手术期的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作者:胡国治;袁师拱;邱江锋;江克翔;郭永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监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CA50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CA50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对30例健康人、66例结直肠癌及27例结直肠良性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50值显著高于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P<0.01);结直肠癌行根治手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再升高,而行姑息手术后其变化不显著(P>0.05).提示检测血清CA50含量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康;刘浩;许延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便秘包括排出困难和便次减少两类症状,前者为出口梗阻性便秘,后者为慢传输性便秘.通常患者都到内科治疗,以药物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停药后症状又复发且超过3个月至半年以上者为顽固性便秘,又称为功能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作者:张胜本;黄显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7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我院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对因胃、食管疾病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手术270例,其中术后有进食困难,经X线钡餐及内窥镜检查证实有吻合口狭窄者17例(6.29%).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2~72岁,平均58岁.原发疾病有食管贲门癌12例,胃癌2例,胃溃疡、食管裂孔及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症状时间:术后1个月2例,2~6个月8例,6~12个月2例,1年以上4例.

    作者:严星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多原发性大肠癌(附31例报告)

    报告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的多原发性大肠癌(MPCC)31例,占同期收治大肠癌患者的2.1%(31/1 450),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2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9例.31例中有2个原发癌灶者26例,3个原发癌灶者2例,4个原发癌灶者1例,5个原发癌灶者2例.笔者就MPCC的发病概况、发生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问题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特别提出了MPCC漏、误诊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作者:王振义;尹伯约;闫于悌;吴中南;余国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2例晚期大肝癌外科治疗体会

    1993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2例原发性晚期大肝癌在进行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的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化疗,收到较好疗效.男9例,女3例,年龄22~6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纳差,消瘦,低热,上腹包块.

    作者:李荣祥;李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残胃粘膜屏障损伤与残胃癌前病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为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粘膜屏障损伤与残胃粘膜癌前病变的关系,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发犬残胃粘膜癌前病变过程中,胃镜下定期行残胃粘膜活检的同时,对跨胃粘膜电位差(gastric transmucosal potential difference, GTPD)及粘膜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随着残胃吻合口粘膜病变加重,GTPD值呈渐进性下降趋势,且GTPD值与相应粘膜细胞核DNA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实验结果提示:随着残胃粘膜屏障损伤程度的加重,粘膜组织细胞恶变潜能就越大;残胃粘膜屏障损伤在残胃癌前病变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麻晓林;周丁华;晏才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再手术127例分析

    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肿瘤的常规术式,胃切除术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但术后并发症较多[2],有的需再手术治疗.我院1964~1996年32年间共行2 816例胃切除术,现将其中127例(占4.5%)再手术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亚旭;王代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误诊4例报告

    我院1992~1997年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9~67岁,平均56.3岁.发病时间8~24小时.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4例,伴呕吐1例;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体征3例,局限性腹膜炎体征1例;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4例.

    作者:褚光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脾切除术后阑尾炎2例报告

    例1 男,38岁.因腹部钝性伤伴全腹疼痛6小时,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以腹腔内出血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粉碎性破裂,其余脏器未见异常.故行全脾切除术.术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停用抗生素.第7天感右下腹不适,次日疼痛加重并发热.

    作者:王昆华;田恒仁;廖吉勋;李达科;廖祥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左半结肠急诊一期吻合临床应用体会

    1 临床资料我院1988~1993年收治左半结肠急诊病例62例,均行分期手术,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3~83岁.就诊距发病时间0.5~78小时,平均29小时.62例中外伤性结肠穿孔19例,结肠癌伴梗阻39例,自发性结肠穿孔1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

    作者:郑志保;奚拥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附118例报告)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指距乳头1~2个环形皱襞以内的憩室.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行ERCP检查 1 642例,查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强;杨汉新;陈丽华;宋念;张光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