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切除术后阑尾炎2例报告

王昆华;田恒仁;廖吉勋;李达科;廖祥伟

关键词:脾切除术后, 阑尾炎, 急诊剖腹探查术, 全脾切除术, 腹部钝性伤, 疼痛, 腹腔穿刺, 右下腹, 术后第, 内出血, 抗生素, 粉碎性, 脏器, 血液, 体温, 脾脏, 发热
摘要:例1 男,38岁.因腹部钝性伤伴全腹疼痛6小时,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以腹腔内出血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粉碎性破裂,其余脏器未见异常.故行全脾切除术.术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停用抗生素.第7天感右下腹不适,次日疼痛加重并发热.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肿瘤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

    肿瘤的转移情况与肿瘤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胃肠道肿瘤的微转移灶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子祥;吕光成;管洪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7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我院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对因胃、食管疾病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手术270例,其中术后有进食困难,经X线钡餐及内窥镜检查证实有吻合口狭窄者17例(6.29%).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2~72岁,平均58岁.原发疾病有食管贲门癌12例,胃癌2例,胃溃疡、食管裂孔及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症状时间:术后1个月2例,2~6个月8例,6~12个月2例,1年以上4例.

    作者:严星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附70例报告)

    作者对1958年10月至1992年10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P<0.05),与患者年龄和是否终止妊娠无明显关系(P>0.05).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和74.3%,但在相同分期和年龄的患者,其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因此,对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仅缩短疗程,还能提高生存率;终止妊娠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不应常规进行;治疗后近期再次妊娠可能影响预后.

    作者:陈国际;邵永孚;余宏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乳腺癌C-erb B-2癌基因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及预后意义

    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45例乳腺癌石蜡标本C-erb B-2癌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该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有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缺乏及预后差有关.该癌基因的表达是乳腺癌中腋淋巴结状况之外的又一个独立预后因素.该基因表达的检测作为乳腺癌常规病理检查,可用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及拟定术后治疗方案.

    作者:幸天勇;杨金巧;周蕾蕾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24例报告

    术前介入放射行区域动脉的灌注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多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2].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者采用化疗加栓塞的方法[3],而对于能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辅以介入化疗效果如何,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蕾蕾;李平;王康;张伟;牟东成;陈家源;张天;杨尚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脾切除术后阑尾炎2例报告

    例1 男,38岁.因腹部钝性伤伴全腹疼痛6小时,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以腹腔内出血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粉碎性破裂,其余脏器未见异常.故行全脾切除术.术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停用抗生素.第7天感右下腹不适,次日疼痛加重并发热.

    作者:王昆华;田恒仁;廖吉勋;李达科;廖祥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左半结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术及大网膜在术中的应用

    急性大肠梗阻常为闭袢性梗阻,肠管高度膨胀,肠壁严重充血水肿,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肠坏死及穿孔.肠道细菌大量生长繁殖,且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害,肠道细菌侵入血循环,可引起严重的肠源性感染.再则,急性大肠梗阻以老年患者居多,伴发疾病亦多,从而加重病情及手术危险性,死亡率较高.因此,急性大肠梗阻尤其是左半结肠梗阻的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者:魏岳远;阮凤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发癌肿切除并双插管化疗治疗直肠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26例报告

    我科自1989年4月至1994年6月对直肠、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在行原发癌肿切除的同时行肠系膜下静脉及肝动脉插管化疗2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庆;刘德华;孙喜波;李仕金;刘令锁;王金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及机理

    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8肽生长抑素(SMS 201-995,SMS)对移植瘤的作用及机理.结果∶SMS组及SMS+PG(5肽胃泌素)组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瘤细胞内cAMP、DNA、蛋白质含量、S期和G2M期细胞数及增殖指数均显著低于PG组及对照组,P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0/G1期细胞数则显著高于PG组及对照组,P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本实验结果提示:生长抑素具有直接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又可抑制胃泌素对移植瘤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瘤细胞内cAMP、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瘤细胞从G0/G1期进入到S期和G2M期.这为大肠癌患者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进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何双梧;赵言明;沈康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术后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为观察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对69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电解质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术后不同时间补钾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血K+、Na+、Cl-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而血Ca2+及血Mg2+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中输血量与血K+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早期补钾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本组资料结果提示:只要肾功能正常,术中输血不会引起高血钾,因此术后第1天可开始见尿补钾.

    作者:罗志勇;申丽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对下行性引流胆管粘膜的损害

    为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引流胆管粘膜的损害及其程度,我们在术中或术后通过胆道镜检查的方式连续观察了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粘膜病损的分布,并在病损明显部位取组织活检,作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并以肝内胆管癌切除标本的实验检查结果作为阳性对照.

    作者:卢实春;饶林强;张世羽;雷松;陈启勋;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ICU中317例普外患者治疗体会

    我院ICU 1987年至1997年10年间收治各种重症患者1000例,其中外科患者占80.1%,而普外患者又高居榜首,共317例,占31.7%,其中男191例,女126例,年龄16~88岁.317例中系择期手术后188例,占59.3%,系急诊手术后129例,占40.7%.

    作者:魏宏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

    通过总结分析15例因肝胆管结石导致的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认为:应视每一患者的特点,慎重确定手术方案,即对大多数虽有门脉高压症表现但无出血者,可先行肝胆管取石、解除狭窄或胆道重建术,尔后视门脉高压恢复情况决定手术与否;如既有门脉高压出血又有严重胆管结石梗阻者,则一期行脾切除加分流及简单的胆道外引流术,二期行胆道取石及重建术.同时,必须严密监护围手术期的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作者:胡国治;袁师拱;邱江锋;江克翔;郭永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监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CA50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CA50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对30例健康人、66例结直肠癌及27例结直肠良性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50值显著高于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P<0.01);结直肠癌行根治手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再升高,而行姑息手术后其变化不显著(P>0.05).提示检测血清CA50含量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康;刘浩;许延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2例晚期大肝癌外科治疗体会

    1993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2例原发性晚期大肝癌在进行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的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化疗,收到较好疗效.男9例,女3例,年龄22~6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纳差,消瘦,低热,上腹包块.

    作者:李荣祥;李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多原发性大肠癌(附31例报告)

    报告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的多原发性大肠癌(MPCC)31例,占同期收治大肠癌患者的2.1%(31/1 450),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2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9例.31例中有2个原发癌灶者26例,3个原发癌灶者2例,4个原发癌灶者1例,5个原发癌灶者2例.笔者就MPCC的发病概况、发生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问题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特别提出了MPCC漏、误诊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作者:王振义;尹伯约;闫于悌;吴中南;余国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误诊4例报告

    我院1992~1997年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9~67岁,平均56.3岁.发病时间8~24小时.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4例,伴呕吐1例;出现弥漫性腹膜炎体征3例,局限性腹膜炎体征1例;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4例.

    作者:褚光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老年人大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59例体会

    我科自1988~1993年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大肠癌患者59例,占同期大肠肿瘤的25%.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均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低下,故合并症多[1].现就老年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崔江云;李晓延;张炳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内镜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附118例报告)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指距乳头1~2个环形皱襞以内的憩室.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行ERCP检查 1 642例,查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强;杨汉新;陈丽华;宋念;张光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姜军;詹新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