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冰;陈希琳
1993年来,我们对收治的12例原发性晚期大肝癌在进行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的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置管化疗,收到较好疗效.男9例,女3例,年龄22~6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纳差,消瘦,低热,上腹包块.
作者:李荣祥;李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创伤性胆血症(traumatic bilhemia)见于肝脏减速性创伤,是肝内中央型静脉与胆管破裂,形成创伤性瘘管,胆汁由胆道经肝内坏死腔流入肝静脉系,直接导致血中胆红素增高的一种创伤性并发症,常合并有创伤后肝脓肿、胆管炎、肝衰.1975年Elemens等[1]首次报道1例,此后陆续又有10例报告,统计其死亡率为45.5%(5/11).迄今为止,国内未见报道,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1例.
作者:万云乐;徐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科自1989年4月至1994年6月对直肠、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在行原发癌肿切除的同时行肠系膜下静脉及肝动脉插管化疗2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广庆;刘德华;孙喜波;李仕金;刘令锁;王金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Mile's术是治疗低位直肠肛管癌的经典术式,但需终生在腹壁上配挂人工粪袋来管理随时排泄的粪便,由此给患者带来诸多痛楚.笔者自1991~1997年对我院外科20例(治疗组)因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患者采用经瘘口灌洗加束带加压的方法处理并与同期16例(对照组)Mile's术后未行灌洗加束带加压者进行对比,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建敏;相春;文希晨;田亚梁;张华;李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通过对20只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血和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测定,并结合病理改变,以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损伤的病理机理.结果表明: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血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升高(P<0.01),同时肾组织匀浆内脂质过氧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细胞确有明显损伤,其中氧自由基对肾组织的破坏可能是肾脏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因素.
作者:邹扬;林擎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应用ABC免疫组化及半巢式PCR法分别对64例大肠癌组织中bcl-2的蛋白表达及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bcl-2基因异常表达与重排在大肠癌早期即已出现,随着病程演变,发生率显著增加;bcl-2基因的重排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亦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两法联合应用相比较,以重排更能反映大肠癌分子特性.本实验结果提示:bcl-2基因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调节,并在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进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大肠癌bcl-2基因情况可用来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亦为大肠癌治疗设计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新的靶分子.
作者:骆成玉;李世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我院1980年1月至1996年12月对因胃、食管疾病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手术270例,其中术后有进食困难,经X线钡餐及内窥镜检查证实有吻合口狭窄者17例(6.29%).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2~72岁,平均58岁.原发疾病有食管贲门癌12例,胃癌2例,胃溃疡、食管裂孔及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症状时间:术后1个月2例,2~6个月8例,6~12个月2例,1年以上4例.
作者:严星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8肽生长抑素(SMS 201-995,SMS)对移植瘤的作用及机理.结果∶SMS组及SMS+PG(5肽胃泌素)组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瘤细胞内cAMP、DNA、蛋白质含量、S期和G2M期细胞数及增殖指数均显著低于PG组及对照组,P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0/G1期细胞数则显著高于PG组及对照组,P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本实验结果提示:生长抑素具有直接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又可抑制胃泌素对移植瘤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瘤细胞内cAMP、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瘤细胞从G0/G1期进入到S期和G2M期.这为大肠癌患者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进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何双梧;赵言明;沈康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45例乳腺癌石蜡标本C-erb B-2癌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该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有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缺乏及预后差有关.该癌基因的表达是乳腺癌中腋淋巴结状况之外的又一个独立预后因素.该基因表达的检测作为乳腺癌常规病理检查,可用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及拟定术后治疗方案.
作者:幸天勇;杨金巧;周蕾蕾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肛腺导管囊肿为临床常见病,其原因主要为肛腺先天发育不良及其继发性感染.肛腺导管囊肿可引起皮肤破溃,很像肛瘘,个别可合并肛瘘.但肛腺导管囊肿的治疗方法与一般性肛瘘不尽相同,不注意鉴别常易混肴,如按肛瘘处理则肛瘘多复发,临床上还易误诊为肛窦炎.我们曾治疗57例,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27~51岁,病史1.5~9年.
作者:李东冰;陈希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观察腹部择期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及早期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对69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电解质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术后不同时间补钾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血K+、Na+、Cl-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而血Ca2+及血Mg2+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术中输血量与血K+变化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早期补钾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本组资料结果提示:只要肾功能正常,术中输血不会引起高血钾,因此术后第1天可开始见尿补钾.
作者:罗志勇;申丽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阑尾切除术后10年,反复右下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每次发作均伴恶心、呕吐,但肛门有排气、排便,无腹泻;无畏寒、发热.每于发作后经运动或跳动后可自行缓解.近1年来发作较前频繁,不能自行缓解,需经禁食、补液等治疗方能缓解.
作者:兰平;陈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指距乳头1~2个环形皱襞以内的憩室.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行ERCP检查 1 642例,查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强;杨汉新;陈丽华;宋念;张光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术前介入放射行区域动脉的灌注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多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1],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2].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者采用化疗加栓塞的方法[3],而对于能够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辅以介入化疗效果如何,报道甚少.我院于1997年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蕾蕾;李平;王康;张伟;牟东成;陈家源;张天;杨尚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科自1988~1993年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大肠癌患者59例,占同期大肠肿瘤的25%.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均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低下,故合并症多[1].现就老年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崔江云;李晓延;张炳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探讨CA50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对30例健康人、66例结直肠癌及27例结直肠良性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50值显著高于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P<0.01);结直肠癌行根治手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再升高,而行姑息手术后其变化不显著(P>0.05).提示检测血清CA50含量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康;刘浩;许延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科1988年11月至1997年10月9年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患者26例(27个),其中11例在外院被误诊,入院后26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26例中行低温(30℃~32℃)麻醉17例,应用Shunt 9例(10个);27个肿瘤均一期切除,其中行单纯瘤体剥除8例(9个),瘤体连同颈外动脉一同切除3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搭桥重建术11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2例,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偏瘫外,其余效果均良好.笔者认为,仔细的体检,结合超声波和颈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防止误诊的重要方法;低温全身麻醉和术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分流是保护脑组织的重要措施.
作者:金毕;赖传善;乐格芬;郑鸿;张寿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我院ICU 1987年至1997年10年间收治各种重症患者1000例,其中外科患者占80.1%,而普外患者又高居榜首,共317例,占31.7%,其中男191例,女126例,年龄16~88岁.317例中系择期手术后188例,占59.3%,系急诊手术后129例,占40.7%.
作者:魏宏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我院1988~1993年收治左半结肠急诊病例62例,均行分期手术,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3~83岁.就诊距发病时间0.5~78小时,平均29小时.62例中外伤性结肠穿孔19例,结肠癌伴梗阻39例,自发性结肠穿孔1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
作者:郑志保;奚拥坤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无论是否合并有直肠瘘管,都常存在继发性巨结肠.巨结肠切除后,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后骶前间隙拖出行腹会阴肛门成形,多损伤骨盆神经和骶前血管丛;结肠未经耻骨直肠肌环中心拖出,不但术中出血多,术后还可发生大便控制机能不全,大便失禁.近10年来,我们采用直肠末端粘膜剥脱、瘘管搔刷结扎及结肠经肌袖内拖出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肠瘘畸形7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月光;徐群英;李栋;蔡庆勇;陈国蓉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