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叶状囊肉瘤(附3例报告)

方志恒;吴伟;章健

关键词:乳腺叶状囊肉瘤, 病因, 病理, 治疗
摘要:1 临床资料例1 女,40岁.因左乳房包块行包块切除,病理报告为左乳纤维瘤.术后3年原手术区包块复发再次行包块切除,病理报告为左乳巨纤维瘤.2年后该区包块再次复发并迅速增大而行第3次手术,术中见包块已浸润至胸大肌筋膜,遂行左乳房及胸大肌和部分胸小肌切除,并行左腋窝淋巴结清扫.包块23cm×16cm×14cm大,剖面呈灰红色,部分呈囊性,鱼肉状,包膜不完整.病理报告为左乳叶状囊肉瘤.随访患者至今无复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在腹腔感染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早期的变化

    为观察腹腔感染(IAI)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SOD)早期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在制作IAI致MSOD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感染组(行盲肠结扎加穿孔手术)及对照组(行盲肠探查术)兔在实验0、1、2、3、4、5、6及24小时不同时相的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和6(IL-1,IL-6)进行了检测,并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显示:感染组血浆内毒素和TNF水平在实验后1小时、IL-6在实验后2小时开始显著升高,IL-1无显著变化.感染组兔于1周内均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84.1±39.0小时,对照组兔1周时均存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所观测到的IAI时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早期变化特点为临床防治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全竹富;黎介寿;臧静;邵海枫;李珍大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转变观念、促进我国腹腔镜外科健康发展

    自1991年2月我国引进腹腔镜胆囊切除(LC)这一技术以来,至今已有7年多的历史.7年来,我国腹腔镜术术式范围不断拓宽,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严重并发症已大幅度下降,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任何一种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良好结果.

    作者:陈训如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术后脂肪乳剂短期输注与脂代谢变化关系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前瞻性地研究术后短期应用不含脂肪乳剂的肠外营养(PN)与含10%及20%脂肪乳剂的PN对行中等以上普外科手术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8)、10% Intralipid组(n=19)及20% Intralipid组(n=19),于术后接受5天PN支持.结果:术后10%组血总胆固醇(T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明显高于20%组及对照组,增加的胆固醇以游离胆固醇(Fcho)为主;异常脂蛋白(LPX)及磷脂也均高于20%组及对照组.本实验结果提示:脂肪乳剂中磷脂/甘油三酯(PL/TG)比值过高所产生的过剩磷脂是导致术后短期PN血Tcho蓄积的主要原因,其中LPX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与10% Intralipid相比,20% Intralipid对机体脂代谢影响较小,更适合于临床使用.

    作者:顾岩;吴肇汉;郑云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围手术期处理(附11例报告)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多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可因甲状旁腺解剖变异而导致术前定位诊断困难,终手术失败.我科1989年6月至1998年3月9年间共收治11例甲旁亢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成功10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甲状旁腺腺瘤10例,正常甲状旁腺1例.笔者认为,术前成功的定位诊断、手术者具备丰富的异位甲状旁腺知识和术中系统探查、探查技巧以及术后积极而系统的内科治疗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加强术后随访,能够全面提高甲旁亢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嘉林;朱精强;李宁;张明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胆囊癌组织中p21、p53及bcl-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为探讨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p21、p53及bcl-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以及在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测定了40例胆囊癌及8例胆囊腺瘤型息肉组织中p21、p53及bcl-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胆囊癌组织中p21、p53及bcl-2癌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5%、 52.5%和70.0%;在胆囊腺瘤型息肉中3者分别为0%、0%和100%;其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低分化腺癌中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P<0.01),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低分化腺癌中也明显低于高分化腺癌(P<0.01).本实验结果提示:p21及p53蛋白表达可能是胆囊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检测p21、p53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在胆囊癌与胆囊息肉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劲松;熊寿芝;杨竹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应用红外线扫描评价乳房肿块46例体会

    近红外线扫描对早期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我院近年在门诊应用红外乳腺诊断仪对有乳腺肿块的46例患者进行了检查,检出乳腺癌患者9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8.9%(8/9),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自发性脾破裂11例报告

    我院自1984~1996年收治自发性脾破裂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4~53岁,平均40.2岁.致病诱因为:剧烈咳嗽、跑跳各2例,骑自行车、乘三轮车各1例,端盆倒水1例,无明显诱因4例.合并症:肝硬变8例,有痢疾病史1例,海兰氏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章崇志;方志恒;章安庆;吴保朝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损伤11例诊治体会

    我院自1978年以来收治11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8~60岁.腹部闭合性损伤9例,其中撞伤6例,挤压伤3例;开放性损伤2例,其中刀刺伤1例,坠落伤1例.损伤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交界处1例,降部2例,横部5例,升部3例.

    作者:刘银;张金叶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静脉输注维生素E对大鼠急性胆管炎时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为观察急性胆管炎时脂质过氧化损害情况,以及维生素E(VE)乳剂对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急性胆管炎模型,于模型制作时及制作后24小时经肠系膜静脉注入VE乳剂或空白乳剂,并于制作后48小时活杀动物,取肝脏组织及血清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与空白乳剂组比较,VE乳剂组肝组织及血清中MDA和线粒体谷草转氨酶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感染肝叶肝脏组织ATP含量亦显著高于空白乳剂组(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静脉输注大剂量VE乳剂可明显减轻急性胆管炎时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机体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李昆;韩本立;段恒春;陈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1例临床分析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少见,我院自1980年2月至1998年2月收治1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7例.年龄15~56岁,平均36.8岁.病程10天~5年,其中在1年内者10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8例,急性腹痛2例,黄疸1例.伴有腹部不适、腹胀7例,恶心呕吐2例.10例于腹部可触及肿块.

    作者:王荣华;杨振林;李荣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腹腔高渗热化疗对荷瘤裸小鼠正常组织的影响

    为观察荷瘤裸小鼠在腹腔高渗热化疗灌注后正常组织的病理变化,选取50只鼠龄7~10周的BALB/c nunu腹腔荷瘤裸小鼠,分组行7.5% NaCl,5μg/ml MMC,42℃/30min持续腹腔灌注,取肝、肾、脾、回肠组织,常规HE染色后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高渗及高渗化疗组肝、脾、肾无变化;高渗化疗组大肠浆膜下轻度充血水肿;温热及高渗热化疗组肝细胞轻度嗜酸性变性、脾充血、肾小管及集合管轻度水样变性;温热组小肠全层充血,绒毛轻度水肿;高渗热化疗组则可见部分绒毛顶部细胞脱落,陷凹细胞正常.结论:腹腔高渗热化疗对腹腔正常组织损伤轻微.

    作者:曹红;王代科;吴小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带蒂股薄肌转移自体阔筋膜条修补复发性腹股沟疝253例体会

    复发性腹股沟疝由于解剖结构层次的破坏,局部粘连机化,再加上腹壁缺损大,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院自1985年7月至1996年7月,应用带蒂股薄肌转移加自体阔筋膜条修补复发性腹股沟疝25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黄建国;王敏;李建立;刘光辉;刘志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胆囊癌的诊治进展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胆囊癌常常到晚期才能明确诊断.胆囊癌在开始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明确诊断后1年的死亡率约为88%,5年后还生存的仅为4%[1].

    作者:梁力建;韩雨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两孔法开腹胆囊切除术

    自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笔者采用两孔法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6例,疗效满意.

    作者:袁廷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12例骨盆骨折合并空腔脏器破裂的诊治体会

    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骨盆骨折患者28例,其中有12例合并空腔脏器破裂,占42.9%.男9例,女3例,年龄9~52岁,平均27岁.

    作者:张明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胃肠外营养添加精氨酸对胃癌术后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为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胃癌术后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对36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常规TPN和TPN添加Arg支持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IL-2和CD25水平变化.结果:常规TPN支持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IL-2和CD25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而TPN添加Arg支持后患者的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和IL-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TPN不能纠正胃癌术后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但TPN添加Arg则可促进IL-2生成增加,NK细胞活性增强,改善了胃癌术后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提示TPN添加Arg有免疫促进作用.

    作者:王颀;王吉甫;彭俊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早期肠道内营养对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为了解早期肠道内营养和肠道选择性抑菌对内毒素移位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在降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中的作用,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动物模型基础上,对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n=12)、选择性肠道清洁组(SDD组,n=12)以及对照组(CON组,n=12)兔门静脉和体循环血中内毒素及TNFα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同时观察了3组动物的死亡及发生MODS的情况.结果:EN组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SDD组和CON组;EN组门静脉及体循环血中内毒素和TNFα水平均较SDD组及CON组低;SDD组在术后第5天其门静脉及体循环血中内毒素和TNFα仍处在较高水平,其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与CON组无明显差异.本实验结果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发生内毒素移位,引起内毒素血症,引发MODS;肠道选择性抑菌(SDD)对内毒素移位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抑制MODS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早期建立肠道内营养是防止肠道内毒素移位,从而降低MODS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康焰;毛海香;熊先泽;罗传兴;吴言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破裂延迟性出血性休克7例报告

    我院1992年2月至1998年2月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患者56例,其中脾破裂延迟性大出血7例,占12.5%.男6例,女1例,年龄9~49岁,平均33.5岁.致伤因素:跌伤1例,木击伤1例,拳击伤1例,滑坡翻滚伤1例,碰撞对冲伤1例,车祸伤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除2例车祸伤后即入院就诊,分别于入院后第3、4天继发脾破裂大出血外,其余5例均为伤后4~15天急诊入院.

    作者:王德进;钟诚;湛金树;贺嵩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6例报告

    我院近10年来共施行脾切除术186例,其中6例于术后出现难控制性感染.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17~53岁,平均38岁,病程1个月~2年.6例患者均因外伤致脾实质严重广泛碎裂,根据Call 4级分类法均属脾外伤4级.

    作者:郭永全;刘光烈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附14例分析)

    为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3~1995年收治的14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手术切除率为93%,其中根治性手术达69%,病理类型均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瘤8例,T细胞瘤6例,5年生存率为35.7%(5/14).因此,笔者认为:掌握本病临床表现是诊断的关键,治疗上应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免疫组化分型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作者:吴尧崧;陈大良;林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