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输液治疗护理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护理手段之一.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较成人大,穿刺成功率低.为了确保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静脉穿刺成功率,护士必需坚实专业理论知识、规范临床实践操作、加强职业防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输液治疗.笔者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婴幼儿静脉穿刺的成功与以下几点相关:①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②穿刺静脉的选择;③穿刺成功后的固定;④输液时的检查;⑤增强家属的配合意识.只有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加强临床技术练习、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才可使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得到安全有效的输液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淑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临床工作中,相同疾病往往有许多种治疗方案.哪种治疗方法佳需结合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才能确定.治疗疾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精神痛苦,使其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为终目的.
作者:笪虎;穆云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预防皮肤和黏膜急性放射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于放疗期间照射野皮肤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照组:不行任何治疗.结果:观察组皮肤黏膜损伤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皮肤黏膜辐射损伤耐受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急性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作者:夏安林;陈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5例初发过敏性紫癜患儿(观察组)积极采用综合治疗,同期选择正常健康儿童45例(对照组),采集外周抗凝血进行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检测.结果:-45例患儿显效42例,无效3例,无死亡患儿,有效率为93.3%.两组CD40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对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CD40L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加入PHA后CD40L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加入Dex后,观察组CD40L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核细胞CD40/CD40L的高表达可扩大B细胞活化的规模,从而导致大量抗体的生成而参与发病,与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李荟;赵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的382例新生儿于入院时进行血糖监测析.结果:低血糖57例,总发生率14.9%,其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足月正常体重儿.结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糖尿病母儿、巨大儿、窒息、感染、喂养困难等因素均易出现低血糖.
作者:朱晓辉;张毅;李怡帆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孕产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8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得分、焦虑程度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前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健康知识得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孕产妇心理护理中的实施可有效消除或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状况,能显著提高孕产妇的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姣丽;黄成凤;李霞;朱琼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下胆囊切除术后呕吐与动脉血气变化的对比情况.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麻醉维持用恩氟烷与瑞芬太尼麻醉,治疗组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术后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小(P<0.05).两组在解除气腹后5min动脉血气各指标对比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严重程度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输注加瑞芬太尼可较好控制对呕吐与动脉血气的影响,同时缩短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可达到平衡麻醉的要求.
作者:车炼生;张晓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继发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继发出血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再出血行腹腔镜探查术手术后患者均已痊愈.结论:加强对LC手术患者的观察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贺南翔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方法:将6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住院期间进行常规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出院患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由责任护士采用电话回访、网络交流、预定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
作者:刘平;张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早诊早治的基础上,加强多方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于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三年来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围手期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张鲜芳;张淑林;赵晓凤;董明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介绍作者医院改进后的术前访视表设计特点、应用方法和使用效果,提出一份设计完善、科学合理的术前访视表可以规范术前访视行为,规避手术护理风险,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护患双方的权益,希望本术前访视表能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王巧萍;孙丽;董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43例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适宜的PEEP(呼气未正压)值,加强呼吸道护理,严密控制液体出入量等护理.结果:43例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11.6%;治愈38例,治愈率88.4%.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适宜的PEEP值是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综合征患者的重要护理措施.
作者:骆福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由于截瘫患者肢体功能缺损的特殊性,对截瘫患者进行的更全面、细致、系统的专科护理包括围手术期护理、手术前后护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康复理疗训练和护理以及返家后的持续功能训练指导和护理.针对不同康复阶段的截瘫患者,需要制定不同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本文对截瘫患者程序性护理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截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作者:龙小燕;罗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急性梗性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内镜微创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4例AOSC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经急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微创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结果:54例患者平均年龄69.9±14.2岁,ERCP减压术后死亡率为0,术后并发胰腺炎1例、乳头出血1例.结论:早期积极行ERCP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护理上做好术前准备、病情观察、心理护理,为及时救治患者争取时间,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并保证术后尽早康复.
作者:丁琛;丁伟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儿单纯型热性惊厥(SFS)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FS)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热性惊厥(FS)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根据病情分为两组,SFS组182例,CFS组87例,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儿FS后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变化,CFS组血清CK-MB、CK、LDH、AST的阳性率及检测值均增高,但与SFS组相比,只有CK-MB的阳性率及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S患儿抽搐时会引起心肌受损,CFS引起心肌受损更严重;CK-MB可作为FS心肌受损早期诊断及心肌受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FS患儿要尽快止惊,尽早发现心肌受损,及时给予保护措施.
作者:左满凤;舒琼璋;刘贺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 2012年1月将6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针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能对入院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评价数据明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基础护理,注重护患关系,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可以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全面推动医院护理工作发展.
作者:钱亚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对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SD大鼠30只,分成对照(D)组、常温复苏(C)组及亚低温复苏(Y)组,2h后大鼠脑组织病理切片的对比.结果:亚低温复苏(Y)组与常温复苏(C)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切片在脑组织结构间质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方面都有很大改善.结论: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对大鼠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树峰;严首春;王善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本文通过对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及经验的总结,指出对睾丸表皮样囊肿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应进行就诊全过程的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消除自卑、悲观的不良心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建对术后生活的期望,使患者出院时能以积极的心态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沈玥;吴意光;薛丽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本文旨对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护理效果分析与探讨.方法:对我院ICU室11 3例危重患者留置导管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工作.结果:通过有效的对113例留置导管的危重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工作之后,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充分保证了留置导管在对危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对其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效率,并全面保障了对其抢救的成功率.本文113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结论:对ICU留置导管的危重患者实施科学、系统的护理工作,不但可以方便、有效的对其进行治疗与护理,还大大提高了对其施以抢救的成功概率.
作者:张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肝胆手术患者在不同麻醉药物影响下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方法:选择60例ASAI-Ⅱ级肝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静脉麻醉组)术中使用丙泊酚6~8mg/kg·h维持;B组(吸入麻醉组)使用七氟醚1 ~ 2.5%维持,观察患者手术结束时和躁动发生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研究对象麻醉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两组发生躁动的例数和评分、拔管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吸入麻醉组发生苏醒期躁动明显多于静脉麻醉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躁动的患者,其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和增快,而血氧饱和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较静脉麻醉药更易引发苏醒期躁动.
作者:吴俊林;肖向锋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