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透明质酸填充注射在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和并发症

黄明欢

关键词:透明质酸, 注射填充, 医学美容技术, 临床应用, 并发症, 生物材料, 作用机理, 肉毒毒素, 皮肤, 合成生物, 方法, 产品, 材料注射, 材料科学, 真皮层, 填充剂, 年轻化, 非手术, 增长, 酸类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美容技术和生物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利用注射填充美容的方法使颜面年轻化越来越受到青睐.注射填充美容即将生物材料或人工合成生物材料注射入真皮层或皮下,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达到减少皮肤皱褶或塑形的一大类非手术美容方法.美国FDA于1981年首次批准牛胶原用于皮肤填充剂,2003年透明质酸类注射美容产品上市,每年以近25%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肉毒毒素之后的第二大注射美容产品.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局麻下吸脂的护理配合

    脂肪抽吸术是指利用各种设备,通过皮肤的小切口,将多余的皮下脂肪抽出,从而达到减肥或改善体型目的的外科技术.而在局麻下吸脂,是指将大量的含肾上腺素及利多卡因的溶液灌注到皮下,使皮下脂肪组织变得肿胀与坚硬后再进行抽吸的一种技术.

    作者:汪群;汪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烧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儿童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对照选择相同深度的两个创面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银软膏治疗.临床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炎症反应发生情况、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过敏反应、创面愈合3个月后期随访有无色素沉着或脱失、瘢痕增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创面炎症反应及感染机会,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后期随访瘢痕增生少.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创面炎症反应,疗效可靠.在今后儿童烧伤创面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发展前景,适用于基层医院使用.

    作者:王连英;武凤莲;李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夫西地酸乳膏联合克林霉素凝胶外用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临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美容和心理,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科室采用大西地酸乳膏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仵宁;周永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人瘢痕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中胰酶配方及浓度的探讨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及浓度的胰蛋白酶对人瘢痕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生物活性影响.探索一种更适于瘢痕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消化的方法.方法:温消化法分离瘢痕组织表皮、真皮后,分别采用0.1%胰蛋白酶和0.05%胰蛋白酶-0.025%EDTA对表皮片进行消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法和24h细胞贴壁率观察K存活率及细胞活性.结果:两种配方胰酶消化K,细胞存活率均达80%以上,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独使用胰蛋白酶相比,经胰蛋白酶-EDTA组消化后的细胞贴壁率增加,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蛋白酶-EDTA能较温和地消化角质形成细胞,较大程度地保留细胞活性,与胰蛋白酶消化法相比,此方法更适合K的消化及培养.

    作者:蒋才丽;农晓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补片修补TRAM皮瓣切取后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聚丙烯网片与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TRAM皮瓣切取后腹壁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游离TRAM皮瓣切取术后腹壁缺损的修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腹壁疝发生;聚丙烯网片组患者腹壁膨出率为6.3%,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组为5.7%,无显著性差异;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组术后感染率及积血积液率略高于聚丙烯网片组,无显著性差异;聚丙烯网片组患者术后疼痛不适及异物感发生率为34.4%,高于膨体聚四氟乙烯组的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补片对于修复TRAM皮瓣切取后腹壁缺损都是有效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更佳.

    作者:杨红岩;赵玉明;晏晓青;曾玮;李丹;刘岱;王白石;张元文;徐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眉下缘切口矫治上睑皮肤松垂

    目的:探讨眉下缘切口矫治上睑皮肤松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72例上睑皮肤松垂患者眉下缘切口矫治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72例患者随访2个月~3年,眉形、眼形佳,瘢痕隐蔽,效果满意.结论:眉下缘切治上睑皮肤松垂操作简单,恢复快,不遗留明显瘢痕,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陈威;梁智;刘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合并毛周角化病一例

    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是一种独特的侵犯毛囊的红斑性色素沉着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男性,常与毛周角化病合并发生.笔者在部队代职期间曾诊断1例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合并毛周角化病的患者,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扬;马慧军;杨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侧反向臀上动脉远侧穿支V-Y推进筋膜皮瓣修复骶部巨大褥疮

    目的:笔者设计了一种双侧反向臀上动脉远侧穿支V-Y推进筋膜皮瓣,关闭巨大骶部溃疡,以增加皮瓣推进量,避免臀大肌功静生缺损.方法:清创后V-Y推进皮瓣标记于双侧臀部.在缺损近侧掀起筋膜皮瓣,在远侧臀大肌肌肉附件里保留臀上动脉远侧穿支,直至获得足够的皮瓣前移.结果:用此方法治疗15个直径7~15cm的骶部褥疮的患者,没有出现皮瓣坏死和溃疡复发,91%的皮瓣Ⅰ期愈合.结论:此技术使皮瓣推进量增加,皮瓣存活可靠,并保留了双侧臀部和臀大肌功能.

    作者:张志宏;李文志;马勇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废旧橡皮塞在整形手术中的巧用

    随着整形美容学科的发展,定点设计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要求也越来越高[1].我科绝大多数整形美容手术采用亚甲蓝注射液作为标记的常规用物[2],然而由于亚甲蓝注射液是液态,且在手术中用量少,如何给亚甲蓝注射液准备一个合理的容器,使其既能盛放少量亚甲蓝注射液;又能方便医生取用;还能达到不污染手术区域的目的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小林;汪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当归水煎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当归水煎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当归水煎液能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且随浓度增大促增殖作用愈大.当归水煎液使S期和G2/M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减少(P<0.05),凋亡率逐渐减小(P<0.05).当归水煎液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胶原(P<0.05).结论:当归水煎液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人脐静脉肉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减少胶原合成.

    作者:刘凯;张选奋;张瑾;秦永红;钟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

    目的:探讨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手术方法.方法:彻底或姑息性切除颈部放射性溃疡组织后,根据颈部组织损伤程度的不同,分别用同侧胸三角皮瓣或胸大肌肌皮瓣进行颈部缺损的修复,供区使用全厚皮片修复.结果:11例胸三角皮瓣、3例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愈合良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胸三角皮瓣与胸大肌肌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有效、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金增强;林爱琴;张瑞萍;马骁;杨文峰;杨志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基于美学修复目的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目的:探讨以美容为目的的固定修复治疗所形成的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方法对牙列不齐、面下1/3垂直距离较短的患者,按下颌息止颌位时的面下1/3垂直距离减去2- 3mm确定下颌位置并以此为标准进行修复治疗,使患者实现正常的面容及咬合形态,同时观察颞下颌关节(TMJ)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3例前牙超覆(牙合)、超覆盖,面下1/3垂直距离偏短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均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形态,改善了咀嚼功能和容貌,同时1例伴有TMJ症状的患者TMJ症状消失.结论:对面下1/3垂直距离不足的咬合畸形患者恢复正常的咬合形态及面下1/3垂直距离,在改善容貌和咬合功能的同时,也去除了TMD的易感(occlusion)因素,对于缓解或解除TMD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曹利;越涑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晕脱毛28例护理体会

    一般常用的脱毛方法有刮剃、蜜蜡脱、除毛膏、机械拔、镊取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敛命的缺陷,不能达到永久脱毛的效果.并且很容易除毛后使得表皮或毛囊受伤,造成毛孔粗大、毛囊发炎感染、色素沉淀,比原来的毛发更浓密更粗大.我科采用Lightsheer半导体激光脱毛仪进行全身各部位的脱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特殊部位的脱毛,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静;胡永璐;郝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平阳霉素注射联合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睑黄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睑黄瘤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对65例睑黄瘤患者进行联合治疗(治疗组),62例单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对照组),研究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0.5~2年,治疗组痊愈61例,显效3例,有效率为98.4%,复发1例,复发率为1.5%;对照组痊愈45例,显效4例,有效率为79%,复发14例,复发率为22.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及复发率经统计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睑黄瘤的疗效好,明显优于单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不良反应轻微,治疗次数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湘群;李为儒;肖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全颌曲面体层片在下颌骨不对称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颌曲面体层片在成人下颌骨不对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男39例,女3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下颌骨不对称患者进行全颌曲面体层片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量结果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男女组间的不对称指数比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所有研究对象左右两侧01-03(mm)、04-03(mm)、Co-Go(mm)线距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在临床上,全颌曲面体层片对成人下颌骨不对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作者:王莹;邵玶;闫伟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长脉冲Nd:YAG激光“点阵式”治疗面部血管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长脉冲Nd:YAG激光治疗面部血管瘤的新方法.方法:68名患儿,共68个皮损,血管瘤直径1.0~ 3.2cm,平均2.2cm,随机分为传统组和点阵组,将脉冲Nd:YAG激光(参数:能量密度160~ 220mJ/cm2,脉冲宽度15ms,光斑直径3mm)光斑分别以传统整片覆盖方式及点阵式作用于血管瘤表皮,根据表皮变化调整能量,治疗终点为每脉冲激光作用后表皮变灰白.术后予局部防水、外涂金霉素软膏处理.治疗间隔1-2个月,治疗次数3~5次.结果: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血管瘤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传统组有效率为96.77%,点阵组有效率为97.30%,点阵式相比于传统方式疗效更显著(P<0.05),且点阵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传统组少.结论:长脉冲Nd:YAG激光以点阵式治疗面部血管瘤较传统方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福强;黎冻;周翔;莫海雁;肖翔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uper-Bond C&B粘结剂固定牙周松动前牙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牙周炎松动前牙用Super-Bond C&B粘结剂固定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牙周基础治疗后的16例牙周炎患者共计18颗Ⅱ ~Ⅲ°松动前牙,采用Super-Bond C&B粘结剂在牙齿邻面将松动牙直接粘结固定,治疗后6个月时对粘结固定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粘结有无松脱,患牙动度、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等的变化.结果:18颗牙在6个月内有1例治疗失败,1例松脱,已行再固定.治疗后6个月患牙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较固定前有所改善(均值分别减少0.81mm、0.42mm,P<0.05);咀嚼功能明显改善,患者自觉舒适无异物感.结论:采用Super-Bond C&B粘结剂直接粘结法固定牙周炎所致松动前牙,具有美观、舒适的特点,粘结效果稳定,牙周状况改善,有助于改善牙齿的咀嚼功能.

    作者:柳七零;汪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树脂修复老年人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流体树脂和复合树脂修复老年人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103对共206颗)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方法,分别应用流体树脂和复合树脂进行充填修复,6个月、1年后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6个月成功率比较,两种修复方法效果相似(P>0.05);1年成功率比较,流体树脂在修复楔状缺损时优于复合树脂(P<0.01).结论:流体树脂在修复楔状缺损时优于复合树脂,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充填材料.

    作者:刘琪亮;邵海宾;李碧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先天性巨痣患者手术整复的围手术期护理

    先天性巨痣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肿瘤,因其有恶变倾向,因此主张早期彻底治疗[1],其目的主要是改善外貌和防止恶变,消除隐患.一般认为出生时即存在的任何部位达到体表面积达2%,或是利用局部组织一次性难以切除和修复的大型色素痣均可称为先天性巨痣[2].

    作者:李秀芸;程晓姣;孙东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微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与常规CT(Computer Tomography)扫描人磨牙图像的差距,探讨Micro-CT在研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1 cana1,MB2)根管口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根管口的位置关系中的作用,为今后Micro-CT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方法:应用Micro-CT扫描牙齿,将所得到的图像与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分段进行直观比较,观察Micro-CT的图像结果,将找到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牙齿进行分析.结果:Micro-CT图像结果分层细密,边界清晰,根管显影清晰,从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并且可以准确的定位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结论:用Micro-CT扫描的牙齿图像边界清晰,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发现与治疗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使根管治疗更加完善.能正确地反映所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王慧媛;胡睿;艾林;乔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