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棠;郑灿镔;戚剑;顾立强;傅国;秦本刚;王东;李平;李智勇;向剑平;刘小林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FMSCs),观察低温冻存复苏后HAFMSCs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取12份自愿捐赠的孕16~20周羊水标本,采用改良两步法分离培养HAFMSCs,用含量不同的FBS、DMSO冻存液冻存细胞,液氮冻存12周后42℃水浴复苏,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速度并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冻存复苏后HAFMSCs表型.对冻存复苏后的HAFMSCs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并分别采用油红O、von Kossa染色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细胞冻存前后Oct-4、Nanog mRNA表达差异. 结果 细胞冻存12周后,不同的冻存方案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有差异,优化的冻存方案为DMEM/FBS/DMSO=50%/40%/10%.冻存复苏后的HAFMSCs呈漩涡状排列,生长曲线呈S形,与冻存前细胞生长曲线相似.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冻存复苏后细胞的MSCs表型CD29、CD44、CD73、CD90为阳性,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CD45为阴性.成脂、成骨诱导21d,油红O、yon Kossa染色均呈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冻存前后Oct-4、Nanog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AFMSCs具有体外增殖快、分化能力强的优势;并可耐受短期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高,生物学特征及分化潜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冻存液DMEM/FBS/DMSO=50%/40%/10%是较好冻存方案.
作者:王一茹;白静;陈杰;刘丽凤;王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6例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男4例,女2例;年龄15~46岁,平均31.5岁.挤压伤4例,热压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h;神经纤维瘤切除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cm×3 cm~6 cm×5 cm.合并小指屈指深、浅肌腱断裂1例,掌骨骨折2例,小鱼际部肌肉缺失4例.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3.5 cm~6.5 cm×5.5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优良,痛、温、触觉存在,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8~11 mm,平均8.6 mm.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质地与小鱼际皮肤相似,修复后外观及耐磨度良好,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血管走行恒定,口径粗大易于吻合,是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刘学胜;赵玉祥;叶兴华;潘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BMSCs与窦房结组织块混合诱导培养后连接蛋白40 (connexin 40,Cx40)及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 4,HCN4)的表达情况,探讨大鼠BMSCs向窦房结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4~6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300 g.取6只SD大鼠,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以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后,接种于6孔培养板内,同时制作细胞爬片.取14只SD大鼠窦房结组织,剪成0.3 cm×0.3 cm大小组织块,与标记后的第3代BMSCs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仅单独培养第3代BMSCs.对照组培养1周及实验组混合培养1、2、3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40和HCN4表达,并采用Image 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组细胞表达Cx40和HCN4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mean integrated absorbance,MI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Cx40及HCN4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实验组混合培养1、2、3周,Cx40和HCN4 MI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Cx40和HCN4 MIA值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混合培养后1、2、3周,Cx40和HCN4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Cx40和HCN4 mRNA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大鼠BMSCs与窦房结组织块体外混合培养,诱导后细胞高表达Cx40及HCN4,具有向窦房结细胞分化的可能.
作者:宋波;廖斌;于风旭;夏增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临时血管转流术(temporary intravascular shunts,TIVS)用于快速重建肢体血供的初步体会. 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3月,对6例8条肢体大血管因外伤(4例5条)或肿瘤切除(2例3条)需行血管移植且预期肢体缺血时间较长者,术中采用TIVS重建肢体远端血供,转流方式包括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腋动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肱动脉-肱动脉、肱静脉-肱静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然后行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固定或肿瘤切除,再移除转流管,其中6条血管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1条血管直接无张力吻合,1条血管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结果 患者均成功置入转流管,建立血管转流时间为5~10 min,平均8.2 min;转流时间67~210 min.建立转流后,肢体远端血循环改善.移除转流管时,除1条转流管内有血栓形成、部分堵塞外,其余均保持通畅.术中未发生转流管松脱、大出血等相关并发症.1例因术后软组织坏死、感染,行肘上截肢术,其余5例均保肢成功,术后随访2~15个月,受累肢体血供良好. 结论 TIVS操作简便、快捷,可快速重建血管损伤肢体的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
作者:朱庆棠;郑灿镔;戚剑;顾立强;傅国;秦本刚;王东;李平;李智勇;向剑平;刘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及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NSCs与BMSCs移植可促进SCI动物行为学改善,但由于两种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将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结论 NSCs与BMSCs对SCI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排斥问题值得考虑.
作者:许朝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重固定纽扣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6月,对14例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行三重固定纽扣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男10例,女4例;年龄26~52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摔伤5例,砸伤2例.左侧9例,右侧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75 d,平均49 d.肩锁关节有不同程度压痛,关节主、被动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示肩锁关节完全脱位.按Allman分型标准,均为Ⅲ度完全性脱位.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1周1例患者发生复位部分丢失,X线片检查见肩锁关节半脱位,未给予特殊处理,其余患者无再脱位或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标准,获(90.8±4.1)分,与术前的(65.3±4.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7,P=0.00);Constant-Murley评分为(91.7±3.9)分,与术前的(71.5±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P=0.00).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问卷(SST)的肯定答案为7~12个,平均9.7个. 结论 三重固定纽扣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可有效治疗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朱建炜;刘皤;张建华;董启榕;李帅;侍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羊水来源c-kit+间充质干细胞(c-kit+ 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kit+ HAFMSCs)的生物学特征及心肌诱导分化能力. 方法 通过产前诊断或自愿引产获取50份孕中期羊水标本,经流式细胞仪分选c-kit+ HAFMSCs,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观察行细胞表型鉴定.在体外经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于诱导培养后21d采用von Kossa染色观察钙沉积颗粒,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经5氮-2’脱氧胞苷心肌诱导前后,NKx2.5、Tbx5、GATA-4、α-MHC 4种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分选,人孕中期羊水中c-kit+ HAFMSCs含量约为贴壁细胞的3.07%±1.03%;体外增殖迅速,表达MSCs表面标志CD29、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不表达HLA-DR.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示CD29、CD44、CD73、CD90、CD105、Oct-4染色呈阳性,CD34、CD45染色呈阴性.MTT检测示第5、10、15代c-kit+ HAFMSCs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后21d,细胞内有钙盐沉积和脂滴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心肌诱导后14d,NKx2.5、Tbx5、GATA-4、α-MHC 4种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的c-kit+ HAF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能成为心肌再生性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白静;王一茹;刘丽凤;陈杰;王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发伤的外科治疗经验日渐丰富,但对于合并其他疾病或进行过重大手术的患者多发伤处理经验不多.现报告1例肝脏移植术后6年外伤致全身多处骨折的外科治疗经验.1病例介绍患者男,44岁,体重72 kg.2003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术后长期口服环孢素A,定期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于2010年因交通事故伤致L1椎体爆裂性骨折,左胫骨平台骨折(Sehatzker Ⅱ型),左内踝、左股骨内侧髁和左腓骨上端骨折,无神经损伤表现.
作者:房雷;陈雄生;刘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移植治疗骨折外露性难愈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8年9月收治1例45岁机器轧烫伤致左桡骨远1/3处骨折、伴骨折浅面伸指肌群和皮肤全层毁损创面患者,给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骨折端出现感染并破溃形成窦道,经长时间封闭式负压吸引、外用生长因子类药物加强换药,创面及骨折仍不愈合.于伤后6个月,采用注射1×106个/mL UCMSCs细胞悬液1 mL至窦道并填满创腔治疗,每隔2~3 d治疗1次,至创面愈合. 结果 治疗4次后创面肉芽组织迅速增生填满窦道并上皮化,12 d创面愈合.X线片随访示治疗后骨折端骨痂开始大量生长、骨折线渐模糊.伤后1年患者入院行皮瓣修薄术,见局部皮肤稳定无溃破,骨折愈合并重塑. 结论 UCMSCs移植改变了骨折外露创面迁延不愈的修复进程,促进了创面和骨折愈合,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大样本随访观察.
作者:李华涛;刘洋;戴育成;边琳芬;吴胜刚;李强;王黎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SUI细胞治疗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软骨细胞和成肌细胞因不具有或仅有较差的再生修复能力,限制了二者的临床应用;干细胞因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再生修复能力被认为是治疗SUI的理想种子细胞,已在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为SUI细胞治疗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结论 细胞治疗尤其是干细胞治疗为SUI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员海超;柳良仁;魏强;韩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18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52~84岁,平均71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4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h~3d,平均1.5 d.根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标准: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7例,肱骨头劈裂性骨折3例.合并肩关节半脱位5例,股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1例,骨质疏松症11例. 结果 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0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3年.X线片检查示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获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2%.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能有效解除疼痛、重建关节功能,尤其适宜于术后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
作者:万永鲜;徐丽丽;鲁晓波;张忠杰;葛建华;陈歌;谭美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文献,总结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的新进展. 结果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正技术有如下进展:Halo-重力牵引应用增多;尝试了后路矫形术中应用Halo-股骨髁上牵引;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技术逐步得到推广;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路手术及单纯后路矫形手术应用增多. 结论 各种矫形技术的进展显著提高了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但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未来可期待更显著的进展.
作者:周春光;宋跃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功能部位创面的疗效. 方法 2002年6月- 2008年12月,收治30例烧伤及瘢痕整形患者共42个创面.男25例,女5例;年龄3~52岁,中位年龄31岁.烧伤24例35个创面,其中深Ⅱ度23个创面,Ⅲ度12个创面;病程3~45 d,平均24 d.瘢痕整形6例7个创面;病程9~21d,平均16d.42个创面分别位于颈部2个,手部4个,前臂及肘部8个,肩部3个,腘窝6个,膝部4个,小腿及足踝部15个.彻底清创、削痂及切除瘢痕后,创面范围为10cm× 10cm~30cm×20cm.采用一步法将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 结果 术后27例39个(92.9%)创面复合皮移植完全成活;3例3个(7.1%)创面复合皮部分坏死,分别经换药和自体皮片移植术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34个月,平均32个月.复合皮有轻度色素沉着,外观平整,质地柔软,弹性好,皮肤耐磨;复合皮无挛缩及瘢痕增生,功能部位活动正常.刃厚皮供皮区未见瘢痕增生. 结论 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及瘢痕整形创面,可获得良好外形及功能.
作者:孟祥海;王晓琳;李学拥;李望舟;吕小星;蒋立;袁琰琴;李跃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的疗效. 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岁8个月~43岁.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绞轧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9 h.合并单侧骨盆毁损、髋关节外伤性截肢1例;殷骨近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腿皮肤软组织完整1例;合并大腿皮肤软组织毁损、膝关节以远小腿皮肤软组织完整3例.急诊截肢后残端创面范围为20 cm×10 cm~20 cm×20 cm,2例于截肢肢体切取股前外侧皮瓣、3例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cm×10cm~25cm×20 cm,吻合血管蒂后一期修复残端创面. 结果 术后7~10d,截肢创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再次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换药(3例)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例)治疗1~2个月后游离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患者获随访1~3个月.患肢残端无窦道、溃疡形成,残端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 结论 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毁损伤截肢残端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扩张后穿支皮瓣跨区远位修复颌面部及上肢瘢痕切除后创面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0年8月-2011年2月,收治25例颌面部及上肢烧烫伤后瘢痕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7~36岁,平均27岁.颌面部瘢痕15例,其中双侧6例;上肢及手部瘢痕10例,其中双侧6例.瘢痕形成时间6个月~7年,平均4.5年.一期手术于胸三角及腹部穿支发出点附近埋置扩张器,常规注水并持续扩张3个月.二期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后,缺损范围为9cm×7cm~17cm×8cm.颌面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为17 cm × 7 cm~20 cm×8 cm的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及手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为10cm×9cm~25cm×14cm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2例扩张过程中未见明显穿支血管,皮瓣切取后远端坏死,经换药及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扩张过程中均见明显穿支血管,切取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弹性佳,外形满意. 结论 应用胸腹部扩张后穿支皮瓣跨区远位修复颌面部、上肢及手部瘢痕切除后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张淼淼;赵宇;汪春兰;孙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束植入法联合应用对组织工程支架体内血管化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4月龄SD大鼠,分离培养ADSCs,并行成骨诱导鉴定.取第3代ADSCs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ano-hydroxyapatide/polyamide-66,nHA/PA66)支架上制备复合支架,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支架复合情况.取4月龄SD大鼠24只,体重350~40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B组分离大鼠双侧腹壁下动、静脉,分别将血管束植入培养10d的复合支架及单纯nHA/PA66支架;C组将培养10d的复合支架包埋入双侧股四头肌中.术后2、4周每组取4只大鼠支架标本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检测其血管生成情况. 结果 所分离细胞经鉴定为ADSCs.扫描电镜观察示复合培养10d,细胞数目增多,形态完全伸展,呈长梭形.术后2、4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A组支架植入动、静脉周围有大量血管生成,血管数量及管壁成熟度均优于同一时间点的B、C组.术后2、4周,A组血管密度和血管直径均显著大于B、C组,B组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SCs和血管束植入法联合应用可以促进组织工程支架体内血管化程度.
作者:姬文晨;杨佩;张越林;王春生;倪建龙;张永涛;王坤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检验阳离子脂质体包封万古霉素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魔芋葡甘聚糖(nanohydroxyapatite/chitosan/konjac glucomannan,n-HA/CS/KGM)支架体内抗感染及骨修复活性. 方法 取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1只,体重1.5~3.0 kg,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慢性感染性双侧胫骨骨缺损模型.将造模后4周存活的48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根据以下分组方法,分别于双侧骨缺损处植入相应支架.A组:清创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n-HA/CS/KGM空白支架组;C组:万古霉素复合n-HA/CS/KGM支架组;D组: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复合n-HA/CS/KGM支架组.治疗后8周行大体、骨缺损修复、组织学观察以及X线片、细菌学检查. 结果 实验动物造模后4周X线片显示明显骨质缺损、低密度影及软组织肿胀影,Norden评分均>3分,为(3.83±0.52)分.治疗后8周大体观察:C、D组窦道已愈合,A、B组仍有窦道;大体观察病理评分C、D组明显优于A、B组(P<0.05).骨缺损修复观察:D组骨缺损已修复,骨缺损长径显著优于A、B、C组(P<0.05).X线片检查:C、D组可见新骨形成,A、B组可见骨膜反应及髓腔低密度影;Norden评分D组明显小于A、B、C组(P<0.05).组织学观察:HE染色示C、D组可见大量骨小梁形成,纤维增生,未见明显感染迹象,A、B组仍可见中性粒细胞积聚;Smeltzer评分C、D组明显优于A、B组(P<0.05).细菌学检查:C、D组阴性率明显高于A、B组(P<0.05). 结论 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复合n-HA/CS/KGM支架可很好治疗兔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为临床上治疗慢性感染性骨缺损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黄金亮;马涛;唐辉;范新宇;徐永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游离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8年7月- 2010年5月,收治12例12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7~35岁,平均24.5岁.机器挤压伤3例,电刨伤5例,电锯伤4例.示指7例,中指4例,环指1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cm×2cm~4cm×2cm.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平均4h.采用大小为3.5 cm×2.5 cm~4.5 cm×2.5 cm的游离前臂骨间背侧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将皮瓣携带的骨间背侧动、静脉与受区指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指背静脉或掌背远端浅静脉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术后7d,1例皮瓣近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局部无臃肿,耐磨无溃疡.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3 mm.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4例,良6例,可2例. 结论 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刘学胜;叶兴华;赵玉祥;潘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NEP1-40 (Nogo extra cellular peptide residues 1-40)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后续转染目的细胞奠定基础,并实现在细胞中高效、稳定表达. 方法 从含有NEP1-40基因的cDNA文库中,利用PCR方法钓取NEP1-40基因编码区片段.将目的基因与酶切线性化的载体pGC-FU进行定向连接,其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长出的克隆先进行菌落PCR鉴定,再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比对正确的克隆即为构建成功的目的质粒.将构建成功的目的质粒和两种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EP1-40及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PCR产物经电泳分析表明成功获取NEP1-40基因cDNA克隆,测序提示慢病毒转染质粒连接构建正确;荧光表达检测显示293T细胞中产生慢病毒颗粒;Westem blot显示NEP1-40在细胞内稳定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NEP1-40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后续转染目的细胞后从分子水平探讨NEP1-40基因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袁海峰;宋跃明;刘浩;周春光;孔清泉;刘立岷;龚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能够表达神经生长因子β (nerve growth factor β,NGF-β)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穿梭质粒,为进一步包装AAV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高保真酶分别扩增pAAV-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MCS)的结构元件和pGenesil-1.1的功能元件,连入T-easy载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并回收目的片段,DNA连接酶连接,得到含U6和CMV双启动子的重组AAV穿梭质粒pAAV-U6/CMV-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用该质粒转染293细胞,观察有无绿色荧光表达;培养人Miapaca-2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得到NGF-β基因,插入T-easy载体,得到T-easy-NGF-β;将NGF-β插入pAAV-U6/CMV-EGFP,构建NGF-β重组AAV穿梭质粒pAAV-U6/CMV-NGF-β,将该质粒送基因测序. 结果 双酶切pAAV-U6/CMV-EGFP可见4 250、800 bp条带,质粒转染293细胞后可见绿色荧光表达;质粒T-easy-NGF-β双酶切可见3 015、736bp条带,测序显示基因序列正确;双酶切pAAV-U6/CMV-NGF-β可见4 250、736 bp条带;质粒pAAV-U6/CMV-NGF-β测序显示载体中的基因序列正确. 结论 成功构建NGF-β重组AAV穿梭质粒,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脊髓损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若飞;高大龙;党晓谦;王坤正;杨雷刚;涂忠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