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郑小平;王志强
目的 探讨毛乳头细胞对表皮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影响. 方法 取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皮肤,用于表皮细胞培养;取孕19、20周引产胎儿头部皮肤,用于毛乳头细胞培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以中性蛋白酶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分离表皮细胞,Ⅳ型胶原黏附法分选表皮干细胞;以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常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以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为支架,在真皮基质的真皮乳头侧种植毛乳头细胞,基底膜侧种植表皮干细胞构建实验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对照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不种植毛乳头细胞.取6~8周龄BALB/C-nu裸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30);实验动物背部制造1 cm×1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修复创面,2周后观察移植皮肤成活率.术后2、4周,取移植皮肤替代物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皮肤替代物CD31表达水平,并计算两组标本血管密度. 结果 Ⅳ型胶原分选后表皮细胞同时表达角蛋白19、β1整合素,提示为表皮干细胞.由毛乳头培养出的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为毛乳头细胞.动物移植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皮肤成活率为93.3% (28/30),对照组为80.0% (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P=0.00).HE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表皮层达12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大;对照组表皮层达4~6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小.实验组术后2、4周,血管密度分别为(38.56±2.49)个/mm2和(49.12±2.39)个/mm2,对照组分别为(25.16±3.73)个/mm2和(36.26±3.24)个/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毛乳头细胞可促进移植皮肤替代物血管形成,利于表皮层重建,提高组织工程皮肤移植成活率.
作者:刘坡;祁少海;舒斌;谢举临;徐盈斌;刘旭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8月,收治4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0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35岁.交通事故伤31例,机器碾压伤6例,医源性损伤2例,电击伤1例,糖尿病足溃疡6例.缺损范围4cm×2cm~27cm× 16cm.病程4 h~2年.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1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5例,胫后动脉逆行皮瓣1例,隐神经皮瓣2例,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2例,交腿皮瓣1例,足底内侧皮瓣2例,跖背皮瓣1例,皮瓣切取范围4cm× 3cm~28cm×18cm;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 结果 术后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术后10d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无明显挛缩;切口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1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足底创面发生小面积溃疡,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质地、色泽正常.患者可负重行走,步态正常. 结论 合理采用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可明显缩短病程,达到保肢保足目的.
作者:赵民;李然;李大村;李建军;李建锋;刘井达;赵亮;田德虎;邵新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的疗效. 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岁8个月~43岁.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绞轧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9 h.合并单侧骨盆毁损、髋关节外伤性截肢1例;殷骨近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腿皮肤软组织完整1例;合并大腿皮肤软组织毁损、膝关节以远小腿皮肤软组织完整3例.急诊截肢后残端创面范围为20 cm×10 cm~20 cm×20 cm,2例于截肢肢体切取股前外侧皮瓣、3例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cm×10cm~25cm×20 cm,吻合血管蒂后一期修复残端创面. 结果 术后7~10d,截肢创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再次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换药(3例)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例)治疗1~2个月后游离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患者获随访1~3个月.患肢残端无窦道、溃疡形成,残端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 结论 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毁损伤截肢残端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游离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8年7月- 2010年5月,收治12例12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7~35岁,平均24.5岁.机器挤压伤3例,电刨伤5例,电锯伤4例.示指7例,中指4例,环指1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cm×2cm~4cm×2cm.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平均4h.采用大小为3.5 cm×2.5 cm~4.5 cm×2.5 cm的游离前臂骨间背侧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将皮瓣携带的骨间背侧动、静脉与受区指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指背静脉或掌背远端浅静脉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术后7d,1例皮瓣近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局部无臃肿,耐磨无溃疡.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3 mm.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4例,良6例,可2例. 结论 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刘学胜;叶兴华;赵玉祥;潘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检验阳离子脂质体包封万古霉素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魔芋葡甘聚糖(nanohydroxyapatite/chitosan/konjac glucomannan,n-HA/CS/KGM)支架体内抗感染及骨修复活性. 方法 取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1只,体重1.5~3.0 kg,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慢性感染性双侧胫骨骨缺损模型.将造模后4周存活的48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根据以下分组方法,分别于双侧骨缺损处植入相应支架.A组:清创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n-HA/CS/KGM空白支架组;C组:万古霉素复合n-HA/CS/KGM支架组;D组: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复合n-HA/CS/KGM支架组.治疗后8周行大体、骨缺损修复、组织学观察以及X线片、细菌学检查. 结果 实验动物造模后4周X线片显示明显骨质缺损、低密度影及软组织肿胀影,Norden评分均>3分,为(3.83±0.52)分.治疗后8周大体观察:C、D组窦道已愈合,A、B组仍有窦道;大体观察病理评分C、D组明显优于A、B组(P<0.05).骨缺损修复观察:D组骨缺损已修复,骨缺损长径显著优于A、B、C组(P<0.05).X线片检查:C、D组可见新骨形成,A、B组可见骨膜反应及髓腔低密度影;Norden评分D组明显小于A、B、C组(P<0.05).组织学观察:HE染色示C、D组可见大量骨小梁形成,纤维增生,未见明显感染迹象,A、B组仍可见中性粒细胞积聚;Smeltzer评分C、D组明显优于A、B组(P<0.05).细菌学检查:C、D组阴性率明显高于A、B组(P<0.05). 结论 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复合n-HA/CS/KGM支架可很好治疗兔慢性感染性胫骨骨缺损,为临床上治疗慢性感染性骨缺损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黄金亮;马涛;唐辉;范新宇;徐永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对多孔金属钽假体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多孔金属钽假体特性及其治疗各种骨缺损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多孔金属钽假体凭其特性,在某些类型的骨缺损治疗中效果显著. 结论 多孔金属钽假体存在着自身优缺点,在符合其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可取得较好近期疗效,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参考,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路建;郑小平;王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椎间盘镜下微创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 2004年8月-2008年8月,采用椎间盘镜下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41.5岁.骨折后初次手术采用股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钢板固定16例;胫骨带锁髓内钉固定9例,钢板固定3例.内固定术后10~16个月发生骨不连.X线片示肥大型骨不连24例,正常型3例,萎缩型13例.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61 min;出血量80~130 mL,平均100 mL.住院时间6~11d,平均8.1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3个月.X线片示40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8个月.无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碍,无内固定失效. 结论 经椎间盘镜下微创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建林;谭玉娥;叶军;韩芳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6例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男4例,女2例;年龄15~46岁,平均31.5岁.挤压伤4例,热压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h;神经纤维瘤切除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cm×3 cm~6 cm×5 cm.合并小指屈指深、浅肌腱断裂1例,掌骨骨折2例,小鱼际部肌肉缺失4例.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3.5 cm~6.5 cm×5.5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优良,痛、温、触觉存在,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8~11 mm,平均8.6 mm.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质地与小鱼际皮肤相似,修复后外观及耐磨度良好,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血管走行恒定,口径粗大易于吻合,是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刘学胜;赵玉祥;叶兴华;潘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BMSCs与窦房结组织块混合诱导培养后连接蛋白40 (connexin 40,Cx40)及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 4,HCN4)的表达情况,探讨大鼠BMSCs向窦房结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4~6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300 g.取6只SD大鼠,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以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后,接种于6孔培养板内,同时制作细胞爬片.取14只SD大鼠窦房结组织,剪成0.3 cm×0.3 cm大小组织块,与标记后的第3代BMSCs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仅单独培养第3代BMSCs.对照组培养1周及实验组混合培养1、2、3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40和HCN4表达,并采用Image 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组细胞表达Cx40和HCN4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mean integrated absorbance,MI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Cx40及HCN4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实验组混合培养1、2、3周,Cx40和HCN4 MI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Cx40和HCN4 MIA值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混合培养后1、2、3周,Cx40和HCN4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Cx40和HCN4 mRNA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大鼠BMSCs与窦房结组织块体外混合培养,诱导后细胞高表达Cx40及HCN4,具有向窦房结细胞分化的可能.
作者:宋波;廖斌;于风旭;夏增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18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52~84岁,平均71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4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h~3d,平均1.5 d.根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标准: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7例,肱骨头劈裂性骨折3例.合并肩关节半脱位5例,股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1例,骨质疏松症11例. 结果 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0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3年.X线片检查示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获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2%.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能有效解除疼痛、重建关节功能,尤其适宜于术后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
作者:万永鲜;徐丽丽;鲁晓波;张忠杰;葛建华;陈歌;谭美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重固定纽扣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6月,对14例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行三重固定纽扣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男10例,女4例;年龄26~52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摔伤5例,砸伤2例.左侧9例,右侧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75 d,平均49 d.肩锁关节有不同程度压痛,关节主、被动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示肩锁关节完全脱位.按Allman分型标准,均为Ⅲ度完全性脱位.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1周1例患者发生复位部分丢失,X线片检查见肩锁关节半脱位,未给予特殊处理,其余患者无再脱位或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标准,获(90.8±4.1)分,与术前的(65.3±4.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7,P=0.00);Constant-Murley评分为(91.7±3.9)分,与术前的(71.5±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P=0.00).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问卷(SST)的肯定答案为7~12个,平均9.7个. 结论 三重固定纽扣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可有效治疗陈旧性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朱建炜;刘皤;张建华;董启榕;李帅;侍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8月- 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15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7~41岁,平均29.6岁.左侧6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摔伤8例,交通事故伤4例,运动损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8 d,平均3.4 d.Mason Ⅱ型13例,Ⅲ型2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5例.术后肘关节制动4~6周,6周后拔除克氏针行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针道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12周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9.0±7.9)°,与健侧(141.0±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6,P=0.271);旋前-旋后活动度为(143.3±7.0)°,与健侧(146.0±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8,P=0.072).肘关节功能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为80~100分,平均92分;根据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为85~100分,平均95.2分;获优12例,良3例. 结论 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Ⅱ型及部分Ⅲ型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王俊良;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魏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肌腱移植修复插秧致中、环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早期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4月,采用肌腱移植修复21例(28指)插秧后发生中、环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男5例,女16例;年龄35~44岁,平均42岁.均因单侧中指和(或)环指不能伸直2~19d就诊,平均5.3 d.其中中指9例,环指5例,中、环指7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2指肌腱粘连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外,其余患者经积极锻炼,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20例患者27指获6个月随访,1例1指失访.术后6个月随访,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获优12指,良13指,可2指,优良率达92.6%. 结论 采取肌腱移植修复中、环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术后手指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作者:王伟;张志新;张遵燕;潘月海;王会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FMSCs),观察低温冻存复苏后HAFMSCs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取12份自愿捐赠的孕16~20周羊水标本,采用改良两步法分离培养HAFMSCs,用含量不同的FBS、DMSO冻存液冻存细胞,液氮冻存12周后42℃水浴复苏,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速度并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冻存复苏后HAFMSCs表型.对冻存复苏后的HAFMSCs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并分别采用油红O、von Kossa染色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细胞冻存前后Oct-4、Nanog mRNA表达差异. 结果 细胞冻存12周后,不同的冻存方案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有差异,优化的冻存方案为DMEM/FBS/DMSO=50%/40%/10%.冻存复苏后的HAFMSCs呈漩涡状排列,生长曲线呈S形,与冻存前细胞生长曲线相似.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冻存复苏后细胞的MSCs表型CD29、CD44、CD73、CD90为阳性,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CD45为阴性.成脂、成骨诱导21d,油红O、yon Kossa染色均呈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冻存前后Oct-4、Nanog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AFMSCs具有体外增殖快、分化能力强的优势;并可耐受短期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高,生物学特征及分化潜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冻存液DMEM/FBS/DMSO=50%/40%/10%是较好冻存方案.
作者:王一茹;白静;陈杰;刘丽凤;王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NEP1-40 (Nogo extra cellular peptide residues 1-40)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后续转染目的细胞奠定基础,并实现在细胞中高效、稳定表达. 方法 从含有NEP1-40基因的cDNA文库中,利用PCR方法钓取NEP1-40基因编码区片段.将目的基因与酶切线性化的载体pGC-FU进行定向连接,其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长出的克隆先进行菌落PCR鉴定,再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比对正确的克隆即为构建成功的目的质粒.将构建成功的目的质粒和两种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EP1-40及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PCR产物经电泳分析表明成功获取NEP1-40基因cDNA克隆,测序提示慢病毒转染质粒连接构建正确;荧光表达检测显示293T细胞中产生慢病毒颗粒;Westem blot显示NEP1-40在细胞内稳定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NEP1-40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后续转染目的细胞后从分子水平探讨NEP1-40基因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袁海峰;宋跃明;刘浩;周春光;孔清泉;刘立岷;龚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羊水来源c-kit+间充质干细胞(c-kit+ 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kit+ HAFMSCs)的生物学特征及心肌诱导分化能力. 方法 通过产前诊断或自愿引产获取50份孕中期羊水标本,经流式细胞仪分选c-kit+ HAFMSCs,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观察行细胞表型鉴定.在体外经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于诱导培养后21d采用von Kossa染色观察钙沉积颗粒,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经5氮-2’脱氧胞苷心肌诱导前后,NKx2.5、Tbx5、GATA-4、α-MHC 4种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分选,人孕中期羊水中c-kit+ HAFMSCs含量约为贴壁细胞的3.07%±1.03%;体外增殖迅速,表达MSCs表面标志CD29、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不表达HLA-DR.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示CD29、CD44、CD73、CD90、CD105、Oct-4染色呈阳性,CD34、CD45染色呈阴性.MTT检测示第5、10、15代c-kit+ HAFMSCs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后21d,细胞内有钙盐沉积和脂滴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心肌诱导后14d,NKx2.5、Tbx5、GATA-4、α-MHC 4种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的c-kit+ HAF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能成为心肌再生性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白静;王一茹;刘丽凤;陈杰;王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SUI细胞治疗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软骨细胞和成肌细胞因不具有或仅有较差的再生修复能力,限制了二者的临床应用;干细胞因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再生修复能力被认为是治疗SUI的理想种子细胞,已在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为SUI细胞治疗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结论 细胞治疗尤其是干细胞治疗为SUI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员海超;柳良仁;魏强;韩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扩张后穿支皮瓣跨区远位修复颌面部及上肢瘢痕切除后创面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0年8月-2011年2月,收治25例颌面部及上肢烧烫伤后瘢痕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7~36岁,平均27岁.颌面部瘢痕15例,其中双侧6例;上肢及手部瘢痕10例,其中双侧6例.瘢痕形成时间6个月~7年,平均4.5年.一期手术于胸三角及腹部穿支发出点附近埋置扩张器,常规注水并持续扩张3个月.二期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后,缺损范围为9cm×7cm~17cm×8cm.颌面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为17 cm × 7 cm~20 cm×8 cm的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及手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为10cm×9cm~25cm×14cm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2例扩张过程中未见明显穿支血管,皮瓣切取后远端坏死,经换药及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扩张过程中均见明显穿支血管,切取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弹性佳,外形满意. 结论 应用胸腹部扩张后穿支皮瓣跨区远位修复颌面部、上肢及手部瘢痕切除后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张淼淼;赵宇;汪春兰;孙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19例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16~32岁,平均23.5岁.X线片检查示,12例伴不同程度颈椎侧弯及楔形改变.10例伴患侧面部发育迟缓.4例既往曾行胸锁乳突肌单侧头切断术.患者均采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联合术后石膏托及颈托外固定3~6个月.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肿发生.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8个月.患者头颈部畸形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周疗效评定:7例无颈椎畸形患者为优;12例伴颈椎畸形患者优1例,良7例,一般4例.术后2周测量患侧胸锁乳突肌乳突尖至胸锁关节距离,无颈椎畸形患者较术前延长(1.88±0.30)c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0),且术后测量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11);伴颈椎畸形患者术后较术前延长(3.38±0.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P=0.00),但术后测量值仍低于正常值(t=12.19,P=0.00). 结论 采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能明显改善症状,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作者:付荣刚;殷秀清;于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临时血管转流术(temporary intravascular shunts,TIVS)用于快速重建肢体血供的初步体会. 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3月,对6例8条肢体大血管因外伤(4例5条)或肿瘤切除(2例3条)需行血管移植且预期肢体缺血时间较长者,术中采用TIVS重建肢体远端血供,转流方式包括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腋动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肱动脉-肱动脉、肱静脉-肱静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然后行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固定或肿瘤切除,再移除转流管,其中6条血管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1条血管直接无张力吻合,1条血管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结果 患者均成功置入转流管,建立血管转流时间为5~10 min,平均8.2 min;转流时间67~210 min.建立转流后,肢体远端血循环改善.移除转流管时,除1条转流管内有血栓形成、部分堵塞外,其余均保持通畅.术中未发生转流管松脱、大出血等相关并发症.1例因术后软组织坏死、感染,行肘上截肢术,其余5例均保肢成功,术后随访2~15个月,受累肢体血供良好. 结论 TIVS操作简便、快捷,可快速重建血管损伤肢体的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
作者:朱庆棠;郑灿镔;戚剑;顾立强;傅国;秦本刚;王东;李平;李智勇;向剑平;刘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