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张志新;张遵燕;潘月海;王会晗
目的 综述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SUI细胞治疗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软骨细胞和成肌细胞因不具有或仅有较差的再生修复能力,限制了二者的临床应用;干细胞因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再生修复能力被认为是治疗SUI的理想种子细胞,已在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为SUI细胞治疗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结论 细胞治疗尤其是干细胞治疗为SUI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员海超;柳良仁;魏强;韩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传统中药红景天苷诱导大鼠BMSCs向胆碱能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影响,以期为红景天苷应用于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4~6周龄Wistar大鼠(体重约120 g)2只分离、培养B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取第2代细胞,根据诱导方法不同将实验分为红景天苷诱导组(A组)、维甲酸诱导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B组BMSCs分别采用红景天苷(20 μg/mL)和维甲酸(5μmol/mL)诱导培养1、3、6、9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相关标志分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β-微管蛋白Ⅲ (β-Tubulin 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及NGF的表达;RT-PCR检测NSE、β-Tubulin Ⅲ、GFAP、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BDNF和NGF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GF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和CD106阳性,CD34和CD45阴性,实验细胞为BMSCs.A、B组诱导培养6d和9d,细胞增殖活力较C组明显增强(P<0.05).RT-PCR检测示,A组诱导培养6d,NSE、BDNF、β-Tubulin Ⅲ、GFAP mRNA表达丰度上调至峰值.B组诱导培养6d,NSE mRNA表达丰度上调至峰值;1d时BDNF mRNA表达丰度上调,6d时达峰值;3d时β-TubulinⅢmRNA表达丰度上调至峰值;1d时GFAP mRNA表达丰度达峰值,与其余各时间点及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各时间点均未见GABA 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诱导培养3d,A、B组NSE、MAP2、β-Tubulin Ⅲ和GFAP阳性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诱导培养3、6、9d,Ach阳性率均高于诱导培养1d时及C组阳性率(P<0.01);A、B组各时间点NGF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组(P< 0.01).ELISA法检测显示,A、B组诱导培养1、3、6、9d时,BDNF、NGF表达水平均较C组上调(P<0.01),各时间点A、B组间BDN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组诱导培养6d、B组诱导培养3d时NGF蛋白表达高. 结论 红景天苷能定向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胆碱能神经细胞.
作者:张明;赵红斌;荔志云;杨银书;文益民;董菊子;张全伟;葛宝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能够表达神经生长因子β (nerve growth factor β,NGF-β)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穿梭质粒,为进一步包装AAV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高保真酶分别扩增pAAV-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MCS)的结构元件和pGenesil-1.1的功能元件,连入T-easy载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并回收目的片段,DNA连接酶连接,得到含U6和CMV双启动子的重组AAV穿梭质粒pAAV-U6/CMV-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用该质粒转染293细胞,观察有无绿色荧光表达;培养人Miapaca-2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得到NGF-β基因,插入T-easy载体,得到T-easy-NGF-β;将NGF-β插入pAAV-U6/CMV-EGFP,构建NGF-β重组AAV穿梭质粒pAAV-U6/CMV-NGF-β,将该质粒送基因测序. 结果 双酶切pAAV-U6/CMV-EGFP可见4 250、800 bp条带,质粒转染293细胞后可见绿色荧光表达;质粒T-easy-NGF-β双酶切可见3 015、736bp条带,测序显示基因序列正确;双酶切pAAV-U6/CMV-NGF-β可见4 250、736 bp条带;质粒pAAV-U6/CMV-NGF-β测序显示载体中的基因序列正确. 结论 成功构建NGF-β重组AAV穿梭质粒,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脊髓损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若飞;高大龙;党晓谦;王坤正;杨雷刚;涂忠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BMSCs与窦房结组织块混合诱导培养后连接蛋白40 (connexin 40,Cx40)及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 4,HCN4)的表达情况,探讨大鼠BMSCs向窦房结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4~6周龄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300 g.取6只SD大鼠,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以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后,接种于6孔培养板内,同时制作细胞爬片.取14只SD大鼠窦房结组织,剪成0.3 cm×0.3 cm大小组织块,与标记后的第3代BMSCs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仅单独培养第3代BMSCs.对照组培养1周及实验组混合培养1、2、3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40和HCN4表达,并采用Image 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组细胞表达Cx40和HCN4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mean integrated absorbance,MI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Cx40及HCN4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实验组混合培养1、2、3周,Cx40和HCN4 MI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Cx40和HCN4 MIA值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混合培养后1、2、3周,Cx40和HCN4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Cx40和HCN4 mRNA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大鼠BMSCs与窦房结组织块体外混合培养,诱导后细胞高表达Cx40及HCN4,具有向窦房结细胞分化的可能.
作者:宋波;廖斌;于风旭;夏增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6例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男4例,女2例;年龄15~46岁,平均31.5岁.挤压伤4例,热压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h;神经纤维瘤切除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cm×3 cm~6 cm×5 cm.合并小指屈指深、浅肌腱断裂1例,掌骨骨折2例,小鱼际部肌肉缺失4例.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3.5 cm~6.5 cm×5.5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优良,痛、温、触觉存在,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为8~11 mm,平均8.6 mm.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质地与小鱼际皮肤相似,修复后外观及耐磨度良好,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血管走行恒定,口径粗大易于吻合,是修复手小鱼际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刘学胜;赵玉祥;叶兴华;潘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18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52~84岁,平均71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4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h~3d,平均1.5 d.根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标准: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7例,肱骨头劈裂性骨折3例.合并肩关节半脱位5例,股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1例,骨质疏松症11例. 结果 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0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3年.X线片检查示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获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2%.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能有效解除疼痛、重建关节功能,尤其适宜于术后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
作者:万永鲜;徐丽丽;鲁晓波;张忠杰;葛建华;陈歌;谭美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椎间盘镜下微创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 2004年8月-2008年8月,采用椎间盘镜下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41.5岁.骨折后初次手术采用股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钢板固定16例;胫骨带锁髓内钉固定9例,钢板固定3例.内固定术后10~16个月发生骨不连.X线片示肥大型骨不连24例,正常型3例,萎缩型13例.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61 min;出血量80~130 mL,平均100 mL.住院时间6~11d,平均8.1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3个月.X线片示40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8个月.无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碍,无内固定失效. 结论 经椎间盘镜下微创植骨治疗股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建林;谭玉娥;叶军;韩芳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毛乳头细胞对表皮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影响. 方法 取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皮肤,用于表皮细胞培养;取孕19、20周引产胎儿头部皮肤,用于毛乳头细胞培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以中性蛋白酶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分离表皮细胞,Ⅳ型胶原黏附法分选表皮干细胞;以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常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以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为支架,在真皮基质的真皮乳头侧种植毛乳头细胞,基底膜侧种植表皮干细胞构建实验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对照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不种植毛乳头细胞.取6~8周龄BALB/C-nu裸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30);实验动物背部制造1 cm×1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修复创面,2周后观察移植皮肤成活率.术后2、4周,取移植皮肤替代物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皮肤替代物CD31表达水平,并计算两组标本血管密度. 结果 Ⅳ型胶原分选后表皮细胞同时表达角蛋白19、β1整合素,提示为表皮干细胞.由毛乳头培养出的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为毛乳头细胞.动物移植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皮肤成活率为93.3% (28/30),对照组为80.0% (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P=0.00).HE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表皮层达12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大;对照组表皮层达4~6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小.实验组术后2、4周,血管密度分别为(38.56±2.49)个/mm2和(49.12±2.39)个/mm2,对照组分别为(25.16±3.73)个/mm2和(36.26±3.24)个/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毛乳头细胞可促进移植皮肤替代物血管形成,利于表皮层重建,提高组织工程皮肤移植成活率.
作者:刘坡;祁少海;舒斌;谢举临;徐盈斌;刘旭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肌腱移植修复插秧致中、环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早期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4月,采用肌腱移植修复21例(28指)插秧后发生中、环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男5例,女16例;年龄35~44岁,平均42岁.均因单侧中指和(或)环指不能伸直2~19d就诊,平均5.3 d.其中中指9例,环指5例,中、环指7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2指肌腱粘连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外,其余患者经积极锻炼,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20例患者27指获6个月随访,1例1指失访.术后6个月随访,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获优12指,良13指,可2指,优良率达92.6%. 结论 采取肌腱移植修复中、环指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术后手指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作者:王伟;张志新;张遵燕;潘月海;王会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临时血管转流术(temporary intravascular shunts,TIVS)用于快速重建肢体血供的初步体会. 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3月,对6例8条肢体大血管因外伤(4例5条)或肿瘤切除(2例3条)需行血管移植且预期肢体缺血时间较长者,术中采用TIVS重建肢体远端血供,转流方式包括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腋动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肱动脉-肱动脉、肱静脉-肱静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然后行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固定或肿瘤切除,再移除转流管,其中6条血管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1条血管直接无张力吻合,1条血管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结果 患者均成功置入转流管,建立血管转流时间为5~10 min,平均8.2 min;转流时间67~210 min.建立转流后,肢体远端血循环改善.移除转流管时,除1条转流管内有血栓形成、部分堵塞外,其余均保持通畅.术中未发生转流管松脱、大出血等相关并发症.1例因术后软组织坏死、感染,行肘上截肢术,其余5例均保肢成功,术后随访2~15个月,受累肢体血供良好. 结论 TIVS操作简便、快捷,可快速重建血管损伤肢体的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
作者:朱庆棠;郑灿镔;戚剑;顾立强;傅国;秦本刚;王东;李平;李智勇;向剑平;刘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营养剥夺模拟体内髓核细胞退变微环境,检测Bcl-2/腺病毒干扰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kDa-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表达及线粒体转位情况,为进一步探索髓核细胞退变死亡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成年清洁级SD大鼠2只,雌雄不限,体重150~200 g.体外分离获取鼠尾椎间盘髓核细胞,将传代后细胞分别置入正常环境(对照组:L-DMEM培养基、10%FBS、21%O2)和营养剥夺环境(实验组:DMEM无糖无血清培养基、1% O2)培养24、48、72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BNIP3基因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对照组细胞低表达BNIP3;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BNIP3表达呈上升趋势,且BNIP3与线粒体相结合;除培养后24 h实验组BNIP3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BNIP3基因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对照组细胞凋亡率较低,且细胞保持较高的线粒体膜电位;而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营养剥夺可能通过诱导BNIP3表达增加并结合线粒体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终导致髓核细胞死亡.
作者:刘杰;彭娜;曾顺福;陆焱;王建;周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发伤的外科治疗经验日渐丰富,但对于合并其他疾病或进行过重大手术的患者多发伤处理经验不多.现报告1例肝脏移植术后6年外伤致全身多处骨折的外科治疗经验.1病例介绍患者男,44岁,体重72 kg.2003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行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术后长期口服环孢素A,定期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于2010年因交通事故伤致L1椎体爆裂性骨折,左胫骨平台骨折(Sehatzker Ⅱ型),左内踝、左股骨内侧髁和左腓骨上端骨折,无神经损伤表现.
作者:房雷;陈雄生;刘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游离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8年7月- 2010年5月,收治12例12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7~35岁,平均24.5岁.机器挤压伤3例,电刨伤5例,电锯伤4例.示指7例,中指4例,环指1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cm×2cm~4cm×2cm.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平均4h.采用大小为3.5 cm×2.5 cm~4.5 cm×2.5 cm的游离前臂骨间背侧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将皮瓣携带的骨间背侧动、静脉与受区指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指背静脉或掌背远端浅静脉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术后7d,1例皮瓣近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局部无臃肿,耐磨无溃疡.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3 mm.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4例,良6例,可2例. 结论 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刘学胜;叶兴华;赵玉祥;潘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8月,收治4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0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35岁.交通事故伤31例,机器碾压伤6例,医源性损伤2例,电击伤1例,糖尿病足溃疡6例.缺损范围4cm×2cm~27cm× 16cm.病程4 h~2年.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1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5例,胫后动脉逆行皮瓣1例,隐神经皮瓣2例,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2例,交腿皮瓣1例,足底内侧皮瓣2例,跖背皮瓣1例,皮瓣切取范围4cm× 3cm~28cm×18cm;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 结果 术后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术后10d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无明显挛缩;切口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1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足底创面发生小面积溃疡,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质地、色泽正常.患者可负重行走,步态正常. 结论 合理采用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可明显缩短病程,达到保肢保足目的.
作者:赵民;李然;李大村;李建军;李建锋;刘井达;赵亮;田德虎;邵新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 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辅助方式.
作者:杨曦;孔清泉;宋跃明;刘浩;曾建成;刘立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的疗效. 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岁8个月~43岁.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绞轧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9 h.合并单侧骨盆毁损、髋关节外伤性截肢1例;殷骨近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腿皮肤软组织完整1例;合并大腿皮肤软组织毁损、膝关节以远小腿皮肤软组织完整3例.急诊截肢后残端创面范围为20 cm×10 cm~20 cm×20 cm,2例于截肢肢体切取股前外侧皮瓣、3例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cm×10cm~25cm×20 cm,吻合血管蒂后一期修复残端创面. 结果 术后7~10d,截肢创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再次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换药(3例)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例)治疗1~2个月后游离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患者获随访1~3个月.患肢残端无窦道、溃疡形成,残端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 结论 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毁损伤截肢残端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羊水来源c-kit+间充质干细胞(c-kit+ 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kit+ HAFMSCs)的生物学特征及心肌诱导分化能力. 方法 通过产前诊断或自愿引产获取50份孕中期羊水标本,经流式细胞仪分选c-kit+ HAFMSCs,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观察行细胞表型鉴定.在体外经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于诱导培养后21d采用von Kossa染色观察钙沉积颗粒,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经5氮-2’脱氧胞苷心肌诱导前后,NKx2.5、Tbx5、GATA-4、α-MHC 4种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分选,人孕中期羊水中c-kit+ HAFMSCs含量约为贴壁细胞的3.07%±1.03%;体外增殖迅速,表达MSCs表面标志CD29、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不表达HLA-DR.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示CD29、CD44、CD73、CD90、CD105、Oct-4染色呈阳性,CD34、CD45染色呈阴性.MTT检测示第5、10、15代c-kit+ HAFMSCs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后21d,细胞内有钙盐沉积和脂滴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心肌诱导后14d,NKx2.5、Tbx5、GATA-4、α-MHC 4种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的c-kit+ HAF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能成为心肌再生性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白静;王一茹;刘丽凤;陈杰;王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及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SCs与BMSCs的免疫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NSCs与BMSCs移植可促进SCI动物行为学改善,但由于两种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将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结论 NSCs与BMSCs对SCI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排斥问题值得考虑.
作者:许朝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对多孔金属钽假体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多孔金属钽假体特性及其治疗各种骨缺损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多孔金属钽假体凭其特性,在某些类型的骨缺损治疗中效果显著. 结论 多孔金属钽假体存在着自身优缺点,在符合其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可取得较好近期疗效,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参考,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路建;郑小平;王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扩张后穿支皮瓣跨区远位修复颌面部及上肢瘢痕切除后创面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0年8月-2011年2月,收治25例颌面部及上肢烧烫伤后瘢痕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7~36岁,平均27岁.颌面部瘢痕15例,其中双侧6例;上肢及手部瘢痕10例,其中双侧6例.瘢痕形成时间6个月~7年,平均4.5年.一期手术于胸三角及腹部穿支发出点附近埋置扩张器,常规注水并持续扩张3个月.二期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后,缺损范围为9cm×7cm~17cm×8cm.颌面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为17 cm × 7 cm~20 cm×8 cm的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及手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为10cm×9cm~25cm×14cm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2例扩张过程中未见明显穿支血管,皮瓣切取后远端坏死,经换药及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扩张过程中均见明显穿支血管,切取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弹性佳,外形满意. 结论 应用胸腹部扩张后穿支皮瓣跨区远位修复颌面部、上肢及手部瘢痕切除后创面,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张淼淼;赵宇;汪春兰;孙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