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下蒂皮瓣与旋转皮瓣在颞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联合应用

陈东来;刘志刚;杨燕燕;罗鹏;鲁润鹏;李洪灵;杨凤会

关键词:颞部皮肤缺损, 皮下蒂皮瓣, 旋转皮瓣, 联合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耳前邻近皮瓣与颞区邻近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颞部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根据患者颞部皮肤肿物的大小,设计患侧耳前方皮下蒂皮瓣的切取范围并将切口线设计在耳前皱襞上.在颞部肿物外缘向耳上方延长切口线约为皮肤肿物直径的4倍,设计旋转皮瓣.2个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颞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共施行此类手术12例,患侧皮肤缺损修复满意,切口线相对隐蔽,面部器官形态功能均未受到影响,供区头发自然生长,瘢痕不明显.结论:利用皮下蒂皮瓣与旋转皮瓣联合修复颞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辅助切口少且切口隐蔽,同时皮瓣转移后自然平滑过渡,创面修复满意,无需植皮,瘢痕不明显.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600余例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体会

    目的:总结600余例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临床经验,探讨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佳方案.方法:①选择外囊宽松、手感柔软、大小合适的硅凝胶乳房假体;②乳晕下缘2.5 ~ 3cm切口,胸大肌下分离足够大小的腔隙,充分止血后置入假体,腔内置入适量麻醉液、消炎药、止血药等;③术后早期(2天)、到位、持久(3个月以上)的按摩.结果:术后两乳对称、丰满、手感与形态逼真,不影响哺乳.纤维包膜挛缩发生率<1%,医患满意度>98%.结论:要隆出一对手感与形态逼真的乳房的条件是:①好的乳房假体(主要指的是形状、手感、大小合适);②医生的临床经验;③术后早期、到位、持久的按摩;此三点缺一不可.

    作者:蒋未台;蒋铮铮;蒋伯熙;潘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脂肪抽吸同期腹壁整形治疗Ⅲ型腹壁畸形22例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同期腹壁整形联合治疗Ⅲ型腹壁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肿胀麻醉,负压吸引器行腹壁脂肪抽吸;做耻骨联合上W形切口,折叠缝合腹直肌前鞘,切除多余皮瓣,分层缝合腹壁.结果: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4个月,腹部平坦,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满意.结论:脂肪抽吸同期腹壁整形治疗Ⅲ型腹壁畸形临床疗效较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陈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毛囊黑素干细胞分化与移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毛囊作为一个重要的成体干细胞贮存区域,其富含的干细胞可分化形成毛囊及上皮的多种细胞,对维持毛发的周期性生长有重要作用[1].其中毛囊黑素干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并迁移通过真皮和表皮终停留在毛囊,目前研究已经表明它的生理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向上移行进入表皮形成表皮黑素单元;另一方面,在毛囊生长期,毛囊黑素干细胞周期性向下进入毛母质形成毛囊黑素单元[2].毛囊黑素干细胞在形成毛囊黑素单元过程中,主要受比邻的毛囊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毛乳头细胞、周边的基底膜成分及内在的转录因子等调控,这些细胞和基质蛋白通过不同的通路调节了毛囊黑素干细胞的分化和移行.

    作者:张潇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鼻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隆鼻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针对23例单纯鼻根低平的就医者,注射自体脂肪颗粒进行隆鼻.结果:20例就医者1次充填即取得预期临床效果,3例就医者经过再次手术填充达到满意效果.结论: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鼻根局部隆鼻能够达到良好、稳定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建军;伍艳靖;卢家灵;岑德宁;谭勇明;李文恒;黄绍贤;蒋妮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腹部皮瓣供瓣区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腹部皮瓣供瓣区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 0年2月~ 2012年1月期间行腹部皮瓣修复手或上肢创面的患者14例,创面大小为15cm×10cm~ 9cm×5cm.创面清创后行腹部随意皮瓣转移,皮瓣长宽比例在2:1以内,面积15cm × 12cm~ 9cm×7cm.供瓣区及皮瓣蒂部裸露区应用医用海绵覆盖,医用半透性粘贴薄膜封闭整个术区.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腹带固定患肢.术后第2天,在医用海绵的远端,刺入静脉输液针,每天500ml生理盐水持续进行灌洗.皮瓣移植14 ~ 18天后行皮瓣断蒂术,术后10~ 12天切口拆线.结果:所有病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甲级愈合1 3例,乙级愈合1例.9例患者供瓣区通过局部皮瓣转移后,直接缝合,未予植皮.4例患者行局部部分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移植皮片覆盖.植皮面积8cm× 5cm~ 5cm×3cm.无VSD装置更换病例.3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负压引流区轻度疼痛.其余患者无不适反应.所有病例静脉输液针穿刺孔未发生可见漏气现象,未影响负压引流的正常进行.结论:改良VSD技术延长了VSD装置的使用时间,明显减少了VSD的并发症;改良VSD技术减少了腹部供瓣区的植皮率,降低了术区感染率,简化了腹部皮瓣手术过程.

    作者:赵宇辉;李莉;刘淑岩;刘媛媛;张向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皮肤钙化上皮瘤3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38例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钙化上皮瘤青少年好发,多发生于面颈部、上肢,误诊率高.结论:皮肤钙化上皮瘤形态多样,易误诊;对皮肤移动度好的质硬结节临床上应首先考虑钙化上皮瘤,组织病理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颉玉胜;宋维旭;刘卉;杨海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三层缝合法处女膜修补术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处女膜修补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患者,应用三层缝合法行处女膜修补术,术毕处女膜孔径恢复至仅容一眼科镊柄大小,约5 ~ 6mm,嘱术后1月复诊.结果:57例(52%)患者术后1月来院复查,其中52例完全愈合,愈合率约为91%,剩余5例中4例裂口裂开但未至基底部,不影响效果,有效率为98%.1例切口完全裂开,应用环形缝线法二次修补,效果基本满意.结论:应用三层缝合法处女膜修补术,切口愈合率较高,同时有微型阴道紧缩的作用,更能模拟处女的正常生理状态,值得推广.

    作者:魏蜀一;李强;李森恺;周传德;李峰永;周宇;丁健;曹玉娇;张思娅;谢林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固定矫治中牙面pH变化与釉质脱矿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面釉质脱矿的发生是否与牙面pH的变化存在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固定矫治脱矿患者17例、固定矫治无脱矿患者43例和未正畸治疗患者60例,分为固定矫治脱矿组、固定矫治无脱矿组和对照组;应用微型蜂式pH电极原位测量上颌前牙唇面pH(固定矫治患者测量托槽龈方),分析比较各组间pH的差异性.结果:3组间前牙唇面pH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固定矫治脱矿患者上颌前牙唇面pH(5.85±0.19)低,固定矫治无脱矿组上颌前牙唇面pH(6.47±0.21)次之,对照组上颌前牙唇面pH(6.93±0.23)高.结论:固定矫治中牙面pH降低、牙面酸性环境增强可能是釉质脱矿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侯夏沛;靳晶;刘育鑫;曹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脱敏剂与蜂胶对牙本质小管封闭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脱敏剂与蜂胶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性.方法:选取因正畸治疗而拔出的48颗牙,制备成为牙本质过敏模型,随机分为4组(3组为实验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用Bifluorid12(双氟剂)脱敏剂(A组)、Gluma脱敏剂(B组)、蜂胶(C组)三种试剂对实验组暴露的牙本质表面进行处理并做刷牙实验,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情况.结果:两种脱敏剂与蜂胶均在牙本质表面形成封闭.A、B、C组在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树脂突”样结构,其中A组和C组渗入较深,B组较浅.结论:两种脱敏剂和蜂胶都能取得封闭牙本质小管的效能,其中Bifluorid12(双氟剂)脱敏剂的封闭性、耐久性较佳.

    作者:崔艺兰;刘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微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美学效果探讨

    我院小儿外科于2002年11月~2011年2月,在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基础上[1],用微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取得了较好的美学和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721例,均为男性,年龄1~6岁(平均3.2岁).双侧鞘膜积液130例,单侧591例,其中右侧451例,左侧270例.患儿均为腹股沟或阴囊肿物,质韧,边界清楚,可扪及上极,挤压肿物不消失,透光试验阳性.B超检查提示囊性肿物,边界清楚.

    作者:陈宏雄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上颌埋伏阻生牙矫治联合外科导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阻生牙的矫正畸形技术联合外科导萌术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口腔科门诊患有上颌埋伏阻生牙80例病例,运用方丝弓技术,同时联合外科导萌术联合治疗,另外选取80例上颌埋伏阻生牙患者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常规活动矫正器,进行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上颌牙覆盖度,牙槽整齐,导萌牙无松动,牙周无红肿发炎,2年随访疗效稳定而且综合治疗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矫正畸形术联合外科导萌术对于上颌埋伏阻生牙的矫正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建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管瘤外用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好发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1:4.血管瘤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2%~3%,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而早产儿或低体重新生儿的发病率可高达22%~30%.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如:皮肤、肌肉、骨以及脑、肝、心脏等脏器,其中发生于头颈部(60%)多,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大多数血管瘤能够自行消退,病程可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一般1岁以内为增殖期,有时会延长到出生后18个月内,随后逐渐过渡至消退期.尽管85%~90%的IH在7~10岁时可自然消退,但一些严重的血管瘤会永久存在,甚至会影响到婴儿的呼吸和视力及压迫相邻的重要器官.因此,部分血管瘤需要治疗以加速其缩小的进程[1].

    作者:钟益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学及整形外科学的研究

    目的:研究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结构,和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评价其在眼部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成人头颅部人体标本7具(14侧眼部标本)进行眶部解剖研究;对50例术前有明显面部老化征象患者进行了眼部手术,手术中将眼轮匝肌下脂肪垫部分去除.结果:在眼轮匝肌下和上颌骨、颧骨骨膜的浅面,存在有脂肪垫,其大部分分布在眼眶外围,并与周围脂肪垫相连续.50例眼袋患者,术后下睑区平展,眶隔脂肪袋消失,下眶缘沟消失,眶下外侧骨缘轮廓平和.其中19例伴有上睑臃肿下垂患者,术后眼裂增宽,眼睑变薄,无上睑外侧臃肿表现.结论:眼部年轻化手术适当去除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可明显改善手术效果.

    作者:王丽;畅叶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检测指标及牙周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多个检测指标及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4月于本院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正畸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及12周的龈沟液量、龈沟液前列腺素2 (PGE2)、活化激酶5(PAK5)、β-防御素2(HBD-2)、内毒素(ET)、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及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牙松动度(TM)、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简化口腔指数(OHI-S)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38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及12周的龈沟液量、龈沟液PGE2、PAK5、HBD-2、ET、IL-1 β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BI、PD、TM、PLI、GI、OHI-S则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2周与8周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多个检测指标及牙周状况的影响较为明显,但至1 2周时基本稳定.

    作者:程伟;程名涛;朱亚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硅凝胶乳房假体隆乳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硅凝胶乳房假体置入隆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测量胸乳距、乳房基底宽度、乳头至乳房下皱襞距离等数据确定选用的假体类型、容量;采用腋窝切口或乳晕切口,将假体置于胸大肌深面或浅面.结果:统计我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国产硅凝胶毛面假体隆乳术122例,其中置于胸大肌深面68例、置于浅面5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乳房外形逼真,手感真实柔软,出现轻度包膜挛缩1例,未见感染、血肿及假体扭曲等并发症.结论:硅凝胶乳房假体与身体组织相容性好,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可明显降低包膜挛缩率.

    作者:刘为廷;宋建星;寇静波;乔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植块法原代培养人衰老皮肤成纤维细胞

    目的:探索和建立人衰老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的方法,为其在医学美容抗衰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植块法原代培养人衰老皮肤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HE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着色情况.结果:用植块法培养的人衰老皮肤成纤维细胞在显微镜下呈长梭形,有突起,平行、放射状或漩涡状排列.结论:确立了人衰老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的方法,使其可供于延缓皮肤衰老的实验研究.

    作者:丛敬;苏秋香;郭丽;张勇;解辉;王双勋;吴景东;周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烧伤后残余创面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创面直径为5 ~ 7cm的烧伤后残余创面应用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的效果.方法:笔者单位2008年5月~2012年7月的12例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采用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择2处直径为5 ~ 7cm的残余创面,随机分为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菌株均相同.两组受试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进行浸浴治疗后,受试创面给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每日换药1次.在局部感染控制后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组创面清创后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对照组继续换药治疗,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组创面均在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后1~2周愈合,均未进行自体皮移植,愈合质量良好;对照组创面在相同时间内均未愈合,终均给予自体皮移植而愈合.结论:经充分创面准备后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修复直径较大的烧伤后残余创面,以替代传统的自体皮移植.

    作者:邱学文;王甲汉;任加良;李志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houkroun's PRF对体外培养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Choukroun's PRF(Choukroun's platelet-rich fibrin)对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吸脂术者自愿捐献的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SCs,采用Choukroun法制备自体PRF备用,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第3代ADSCs分别向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球细胞定向诱导分化鉴定,并行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5、CD90流式检测鉴定.将第3代ADSCs分别采用含PRF的普通培养基(PRF组Ⅰ)和不含PRF的普通培养基(对照组Ⅰ)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1天、3天、5天、7天后采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另外分别采用含PRF的成骨诱导培养基(PRF组Ⅱ)、不合PRF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对照组Ⅱ)及不合PRF的普通培养基(空白组)进行培养,第7天、14天、21天、28天行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活性)检测;诱导细胞培养后第7天、14天天各组分别行von 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第3代AD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多呈梭形,向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鉴定均为阳性,流式检测鉴定CD29、CD90为阳性,CD45为阴性.CCK-8法示PRF组Ⅰ的0D值均大于对照组Ⅰ,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P活性检测示PRF组Ⅱ第7天、14天、21天、28天细胞活性较对照组Ⅱ均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RF组Ⅱ成骨诱导7天后yon Kossa染色阳性;14天后阳性细胞增多,对照组Ⅱ诱导7天未见钙结节,14天见少量阳性钙结节,空白组培养14天未见黑色钙结节.结论:Choukroun' s PRF明显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PRF与干细胞共同培养可能还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及生物工程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元媛;柳大烈;南华;黄佳诚;单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短蒂腹部交叉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短蒂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广泛适用性及改进方法.方法:通过改进皮瓣设计及闭蒂方式、采用短蒂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32处,手指19例(其中同侧双指3例、三指2例)、手背6例.皮肤缺损范围:小1.5cm × 2.0cm、大12cm×16cmo皮瓣范围:小1.8cm×2.5cm、大13cm×18cm.结果:所有皮瓣蒂部均一期闭合、术后一周蒂部干洁、皮瓣成活良好、质地外观佳,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大多无需设计皮管,改进皮瓣设计及闭蒂方式的短蒂腹部皮瓣即可达到封闭创面、减少渗出及感染机会,同时提高皮瓣利用率、减少副损伤、避免皮管臃肿、积血影响血供、促进血循环及感觉重建、可早期断蒂、利于功能恢复、外形更薄.

    作者:田恒;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潘俊博;张文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额部超量扩张皮瓣带蒂修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的护理

    面颈部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部分患者还影响五官的功能,患者对面部整形手术要求较高.当下面部瘢痕面积较大或造成颏颈粘连时,在瘢痕附近应用传统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瘢痕就会受到限制.额部扩张皮瓣血供丰富,修复面部瘢痕其收缩性较小,能承受外力摩擦,抵抗感染的能力较强,皮肤色泽变化较小[1].2009年10月~2012年7月我科应用额部超量扩张皮瓣带双侧颞浅血管蒂修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4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大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