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钏;王莹;姚敏;方勇
目的 观察光化学组织黏合(photochemical tissue bonding,PTB)技术用于修复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的可行性及其对角膜愈合的影响. 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缘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角膜缘干细胞,取第2代细胞种植于完全刮除上皮细胞的人羊膜上,复合培养3周,制备复合培养移植物.3~4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1.5~2.0 kg;用0.5 mol/L NaOH灼烧法于左眼制备角膜缘干细胞缺失模型,分别采用PTB技术(PTB组,n=12)及传统缝线(缝合组,n=12)缝合复合培养移植物与角膜创面.术后大体观察角膜情况,并于3d及28 d取角膜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性反应及血管生成情况;ELISA法检测IL-1β、IL-6、TNF-α蛋白含量. 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3d两组角膜透明度无明显差异:28d时PTB组角膜透明度较缝合组高,新生血管形成少.组织学观察示,术后3d两组复合培养移植物与角膜基底间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TB组程度略轻,无新生血管形成;28d时PTB组炎性细胞明显较缝合组减少,PTB组新生血管数为(2.0±0.8)个/HP,缝合组为(6.3±1.3)个/H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2).术后3d两组角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蛋白含量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8 d时PTB组以上指标均较缝合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TB技术可用于固定兔角膜移植物:与传统缝线缝合方法相比,PTB技术可减轻组织炎症、减少角膜血管新生,从而改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修复效果.
作者:顾钏;王莹;姚敏;方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MRI观察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肌腱再生情况. 方法 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52例采用单侧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患者进行研究.男29例,女23例;年龄19~42岁,平均31.6岁.左膝34例,右膝18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运动伤38例,重物砸伤2例,其他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6d~31个月,中位时间为11.4个月.关节疼痛19例,关节不稳28例,关节肿胀5例.股部肌肉萎缩(双股部周径差>1 cm)7例,关节活动部分受限2例.浮髌试验阳性5例,Lachman试验阳性51例,轴移试验阳性49例,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膝关节活动度为(127.77±5.73)°,Lysholm评分为(52.40±3.45)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为(49.50±4.08)分.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滑膜皱襞2例,游离体1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12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呈阴性,Lachman试验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131.91±1.81)°,Lysholm评分为(94.98±2.77)分,IKDC评分为(93.65±2.4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屈膝90°抗阻力试验检查显示39例(月国)窝内侧可见绷紧的组织条带;MRI检查提示:10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有再生,29例半腱肌腱再生、股薄肌腱未再生,2例半腱肌腱未再生、股薄肌腱再生,11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未再生.半腱肌腱再生率为75.0% (39/52),股薄肌腱再生率为23.1% (12/52),总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再生率为78.8% (41/52). 结论 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ACL后MRI检查提示部分患者有肌腱再生现象.
作者:刘虎;陈百成;孙然;闫昌葆;朱超华;谢磊;王智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体第2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创伤性掌指关节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12月,对6例创伤性掌指关节缺损采用第2跖趾关节携带趾伸屈肌腱、趾固有神经及跖侧、背侧皮瓣的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8岁.机器冲压伤3例,挤压伤2例,其他伤1例.第2、3、4掌指关节缺损各2例,缺损范围1.5 cm × 1.5 cm~3.0 cm×2.5 cm.均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4cm×2cm~5 cm×4 cm.5例合并伸肌腱缺损,缺损长度2.5~5.0 cm;3例合并屈肌腱断裂;3例合并指总神经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2~6 h. 结果 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X线片示术后9~14周骨组织临床愈合良好,移植的跖趾关节与掌、指骨完全愈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痛、触觉恢复.末次随访时移植的掌指关节活动度达掌屈50~70°,背伸5~10°.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达83.3%.足部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应用自体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修复创伤性掌指关节缺损可用一个供区同时修复跖趾关节掌、背侧皮肤及骨、肌腱、神经的缺损,为复杂手外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一次性修复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新艳;刘雪涛;王成琪;范启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采用捆绑式锥形补片修补腹股沟疝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成人腹股沟疝1 215例1 363侧.男1 132例1 268侧,女83例95侧;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8岁.原发疝1 187例1 329侧,复发疝28例34侧.病程1~9 d,平均3.8 d.腹股沟斜疝728例786侧,直疝416例499侧;股疝43例45侧;特殊类型疝28例33侧.根据疝分型标准,Ⅰ型31例38侧,Ⅱ型683例754侧,Ⅲ型403例452侧,Ⅳ型98例119侧.采用捆绑式锥形补片植入内环口,3点固定于疝环前壁肌肉、筋膜处:通过疝环口腹膜荷包缝合包埋补片,修补腹股沟疝.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18~32 min,平均22 min.术后出现腹股沟区牵拉性疼痛19例21侧,急性尿潴留8例,疝囊远端积液2例2侧,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发热、感染和血肿发生.术后1 095例1 182侧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中位时间3年9个月.术后1~3年5例因内科疾病死亡.3例直疝复发,经再次腹腔镜手术治愈:其余患者无复发.存活患者均未发生肠粘连及肠梗阻. 结论 腹腔镜下捆绑式锥形补片修补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潘乃梁;彭亮;蒋新权;霍壁林;郑守连;谭明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桡骨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软骨固定钉和/或AO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移位桡骨头骨折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17~48岁,平均28.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摔伤13例,高处坠落伤6例.骨折根据Mason分型:Ⅱ型21例,Ⅲ型9例,Ⅳ型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合并桡骨颈骨折6例,尺骨鹰嘴骨折1例,肘关节后脱位3例,肘关节后脱位和尺骨冠状突骨折1例,尺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7 d. 结果 术后1例切口感染Ⅱ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2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达95~145°,平均119°;旋转(旋前加旋后)90~175°,平均126°.肘关节功能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获优18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88.6%. 结论 对于移位桡骨头骨折,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可吸收软骨固定钉和/或AO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振堂;吴艳刚;刘艳梅;申海波;焦顺成;董军政;李延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该类骨折形态、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对Schatzker分型的再认识. 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09年6月23例采用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年龄32~56岁,平均3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伤15例,运动损伤3例.骨折按Moore分型:Ⅰ型10例,Ⅱ型9例,Ⅳ型4例.常规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4d,平均6d. 结果 骨折获解剖复位17例,一般复位6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于术后6~9个月达临床愈合,平均7.6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创伤性骨关节炎、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14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 结论 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少见,有其独特的形态特点,Schatzker分型不能完全涵盖该类骨折.采用后方入路可在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方跃;马坤龙;杨天府;张晖;王光林;刘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肢体穿支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2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81例.男69例,女12例;年龄13~75岁,平均54岁.外伤创面35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 h~45d;肢体体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19例,烧伤后瘢痕切除术后缺损27例.部位:小腿及足部56例,前臂及手25例.缺损范围3cm×3cm~23 cm×18cm.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26例,桡动脉穿支皮瓣18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8例,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1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4cm×3cm~25cm×18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3~7d4例皮瓣部分坏死,均经换药、植皮修复后愈合;其余皮瓣及植皮均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质地、颜色与受区相匹配.肿瘤患者无复发. 结论 肢体穿支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大平;唐茂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辅助下肌皮瓣超量扩张的速度及血运情况. 方法 成年清洁级贵州小型香猪7只,雌雄不限,体重16~20 kg.取小型猪左、右侧腰肋部对称区域,随机选取一侧于皮肌层分24点注射2.4 mL含96 U的BTXA溶液(实验组,n=7),另一侧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n=7).注射3d后于两侧腰肋部皮肌层下植入200mL扩张器,植入后1周开始注水,每4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使囊内压达到11.97 kPa,累计注水达400 mL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维持扩张3周及5周.然后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肌皮瓣进行原位缝合,同时取肌皮瓣行组织学观察及毛细血管计数.观察两组扩张完成时间及肌皮瓣情况,于扩张器植入后1周、扩张器取出前和扩张肌皮瓣原位缝合术后5d采用红外热像扫描仪观察肌皮瓣血运. 结果 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实验组扩张完成时间为(54.0±3.1)d,较对照组的(67.0±3.9)d显著提前(t=-8.107,P=0.000).原位缝合术后肌皮瓣均顺利成活.红外热像扫描仪观察示,除扩张器植入后1周实验组肌皮瓣远端温度高于对照组(P<0.05),原位缝合术后5 d实验组中部温度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真皮层以及包膜与肌肉层间组织的毛细血管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肌皮瓣超量扩张时,BTXA可加快肌皮瓣扩张速度,同时改善肌皮瓣血运.
作者:段晨旺;徐刚;周建红;魏刚强;李森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不同皮瓣一期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44例头皮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12例;年龄36~65岁,平均45.2岁.病程1个月~2年.病变部位:额部7例,项部27例,颞部8例,枕部2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38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6例.肿瘤切除后头皮缺损范围为5cm×4cm~27cm×11cm.33例缺损<10 cm×8 cm者采用大小为6cm× 5cm~10cm×8 cm的邻近头皮瓣移位修复,11例缺损>10 cm×8 cm者采用大小为11cm×9cm~28cm×12cm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供区采用游离植皮修复.术后正规放、化疗. 结果 术后2例皮瓣发生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放疗后皮瓣存活良好.3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平均2.5年.皮瓣质地、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无局部臃肿.术后平均1.2年5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复发,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存活良好. 结论 根据缺损大小选择合适的皮瓣一期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切除后缺损,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炜;李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测量国人肱骨近端三维解剖结构核心参数,比较性别和侧别的差异,为研制适用于国人解剖结构特点的新一代肱骨近端假体提供参考. 方法 征集重庆地区正常成年志愿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21~57岁,平均40.4岁.经多层螺旋CT扫描双侧肩峰至肱骨滑车末端后,将信息传送到LEONARDO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测量前后扭转角(retroversion angle,RA)、股骨头倾斜角(neck-shaft angle,NSA)、向内的偏心距(medial offset,MO)和向后的偏心距(posterior offset,PO).将测量结果进行左右侧、男女性别间比较,并分析参数间相关性.结果100例200侧肩关节RA为(19.9±10.6)°,NSA为(134.7±3.8)°,MO为(4.0±1.1)mm,PO为(2.6±1.3)mm.RA及MO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NSA及PO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双侧肩关节RA及PO均大于女性(P<0.05),NSA及MO均相似(P>0.05).PO和RA成正相关(r=0.617,P=0.000),MO和NSA无相关性(r=-0.124,P=0.081). 结论 RA及MO存在侧别差异,不能用对侧测量值作为模板:RA和PO存在性别差异.假体设计和肱骨近端重建时,需注意考虑以上因素.
作者:龚继承;唐康来;曹洪辉;李锦青;陈伟;汪华清;陈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进行综述. 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ADSCs在游离脂肪移植和血管形成中的基础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血管形成在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序惯发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调控.ADSCs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结论 ADSCs作用于血管生成过程的每个部分,具有明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袁艺;鲁峰;高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6年5月- 2009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骨盆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1~66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 ~4h,平均2.8 h.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2例,C型9例.入院后行骨牵引、骨盆带固定,于伤后5~24d行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复位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4例,可1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获优12例,良7例,可2例. 结论 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微创钢板能提供有效固定,重建骨盆环稳定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作者:郑士伟;张岩;杨铁毅;王治;刘粤;姜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以拇指桡侧指动脉关节皮支为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3月,收治10例10指拇指指腹缺损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3~68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电刨伤3例,慢性感染2例,烫伤Ⅰ例.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0.8 cm~2.0 cm×1.4 cm;近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cm×0.8 cm~2.5 cm×2.0 cm.病程3 h~4个月.4例末节指腹缺损采用大小为1.0 cm× 0.8 cm~2.2 cm×1.5cm的拇指桡侧指动脉指间关节皮支为蒂岛状皮瓣修复;6例近节指腹缺损采用大小为1.0 cm×0.8 cm~2.6 cm×2.2 cm的拇指桡侧指动脉掌指关节皮支为蒂岛状皮瓣修复.供区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指腹外形无臃肿,颜色与患指周围皮肤相似.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0mm.拇指功能根据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获优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 结论 拇指桡侧指动脉关节皮支为蒂岛状皮瓣不损伤拇指指动脉和指神经,手术操作简便,可较好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寿奎水;姚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构建中存在的不足.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构建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新进展进行综述. 结果 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的体内研究较多,将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作为种子细胞是研究热点;单相支架的应用受到限制,双相和三相支架的研究是新趋势;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性能还需进一步优化. 结论 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将有望成为一种治疗软骨缺损的具有潜力的方法.
作者:张永涛;金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一种皮瓣设计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可行性. 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1月,收治8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7例,女42例;年龄16~67岁,平均36岁.机器挤压伤38例,电锯伤16例,电击烧伤8例,交通事故伤18例,滚丝机伤3例,重物压砸伤6例.缺损部位:前臂4例,手掌23例,手指41例,小腿7例,足背14例.伤后至入院时间30 min~5 d,平均3h.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5cm~26.0 cm× 18.0 cm.皮瓣设计时,首先在创面内作4个顶点均位于创缘的梯形,并确定其周围4个弓形高外点.根据该8个点测量梯形上、下底边长和高,以及4个弓形高.将数值对应扩大5%~10%后,根据原创面形状连接该8个点,即为拟切取皮瓣.根据设计采用带蒂逆行岛状皮瓣(72例)及游离皮瓣(17例)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2.2 cm×1.7 cm~28.5cm× 19.5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中根据皮瓣设计均顺利切取皮瓣,并无张力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皮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8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2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术后6个月吻合神经的带蒂逆行岛状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 结论 采用八点定位法设计皮瓣,可获得与创面形状和面积较一致的皮瓣,且操作简便,术后皮瓣成活率高.
作者:李启朝;张吉平;王江涛;朱广明;张双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穿支皮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穿支皮瓣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穿支皮瓣是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切取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轴型皮瓣,其轴心血管为穿支(穿动脉和穿静脉).穿支皮瓣具有对供区损伤小、不破坏供区外形、受区修复重建功能和外形好、设计灵活,以及患者术后康复快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结论 穿支皮瓣的出现开创了小型轴型皮瓣时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血管分类、皮瓣的命名以及临床应用的原则等方面存在争议,依然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作者:徐达传;张世民;唐茂林;欧阳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 2004年4月-2008年2月收治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4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骨外露或窦道形成.男39例,女6例:年龄22~62岁,平均32.5岁.确诊感染时间为骨折内固定术后1周~1年,平均3.5个月.16例骨折稳定,29例骨折不稳定或存在骨缺损.根据感染程度、组织缺损及骨折稳定情况,单独或联合采用更换骨折固定方式、骨与软组织同步延长、侧孔灌洗管灌洗术、封闭式负压引流进行治疗. 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0个月.29例骨折不稳定者中27例骨折于治疗后4~11个月愈合,平均6.6个月:2例6个月后骨折无愈合迹象,感染无复发,经实施外固定架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术后5个月骨折愈合.治疗后感染复发2例,经再次清创、灌洗治疗后治愈. 结论 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治疗,以大限度满足治疗感染、修复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多重要求.
作者:杨佐明;刘晓明;戴士峰;刘德群1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游离前臂皮瓣联合邻近组织瓣修复腭、上颌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17例腭及上颌部肿瘤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45~74岁,平均62.5岁.良性肿瘤1例:恶性肿瘤16例,其中腭部鳞状细胞癌7例,腭部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1例,腭部恶性黑色素瘤1例,腭部腺样囊腺癌1例,上颌恶性黑色素瘤1例,上颌导管癌1例,上颌鳞状细胞癌4例.病灶切除后缺损范围为7.0 cm× 5.5 cm~10.0 cm×7.5 cm;根据Brown等对上颌骨缺损的分类标准,Ⅱ类15例,Ⅲ类2例:合并眶底、眶下缘骨质缺损2例.根据腭、上颌组织缺损类型,以游离前臂皮瓣联合颊脂垫行即刻修复11例,以游离前臂皮瓣联合颊脂垫及颢肌下颌骨骨肌瓣即刻修复6例.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及语言、吞咽、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面部外形恢复情况. 结果 17例前臂皮瓣和邻近组织瓣均成活;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语言、吞咽、呼吸基本正常,无明显开口受限,面部外形满意,无严重畸形.合并眶底、眶下缘骨质缺损者,未出现眼球内陷.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口鼻瘘,口、鼻腔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根据腭、上颌组织缺损的情况,选择游离前臂皮瓣联合颊脂垫或颊脂垫及下颌骨骨肌瓣进行修复,可达到较好的早期疗效.
作者:陈永锋;张凯;李建成;徐锦程;廖圣恺;徐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观察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研究不同时期宫内修复对山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 方法 取24只8~12月龄雌性杂交波尔山羊,体重35~55 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d,于孕30 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取其中20只分别于孕31~42 d肌肉注射左旋毒藜碱(15 mg/d)制备先天性腭裂动物模型;其余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待其正常生产.20只实验动物模型形成后随机分为实验1、2、3、4组(n=5),前3组分别于孕65、90、120 d采用改良兰氏法对宫内1只胎羊行腭裂修复术;实验4组作为未修复对照组.小羊出生后1个月,采用CT颅面测量技术,测量上颌前磨牙前方的两侧凹陷处间距(posterior premolar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PPMM),及以此线为基准测量上颌骨前点至此线的垂直距离(anterior premolar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APMM),后制作干颅行大体观察. 结果 小羊出生后1个月,实验1组PPMM、AP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PPMM、APMM与正常对照组、实验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组PPMM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实验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4组的5只腭裂小羊仅存活l~2个月. 结论 对孕65 d胎羊行富内修复腭裂后对面中部发育影响小,越接近孕晚期修复对面中部发育影响越大,但修复手术越早流产风险越高.
作者:彭喆;刘岩;杨锴;冯国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 方法 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大程度的恢复. 结论 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平;赵志江;付卫杰;许红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