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总管阻塞的螺旋CT诊断

胡洪斌

关键词:胆管阻塞, 肝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胆总管阻塞是临床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胆总管及其周围的肿瘤、结石、炎症或结核、寄生虫等.其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阻塞部位、明确阻塞原因、确定侵犯范围,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泌尿系超声筛查分析

    通过对2008年9-10月在我院进行泌尿系超声筛查的4259例0~3岁婴幼儿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婴幼儿泌尿系超声检查价值.

    作者:杨云霞;宋洁;肖春华;李久益;周莉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CR乳腺摄影入射剂量的探讨

    目的 通过CR摄影,采用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QUICK、AEC、ACO),分析乳腺摄影入射剂量的不同,探讨有效降低健康妇女乳腺普查摄影中入射剂量的检查方法.方法 抽查50份同一单位健康体检妇女连续3年的CR钼靶双侧乳腺检查,共600幅乳腺图像.同一女性3年的摄影条件均相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由同一技师进行规范化操作,在相同的观片环境下,用3M BARCO显示屏进行图像质量分析及其照射量比较.结果 曝光指数在正常的1800~2500范围内,对比AEC、ACO两种曝光模式,用QUICK模式明显地降低入射剂量,同时通过后处理技术调整,乳腺图像更清晰,甲级片在75%以上.结论 乳腺钼靶摄影要充分利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在保证照片质量同时,用低剂量原则达到降低乳腺的入射射量.

    作者:梁瑞冰;史瑞雪;郭真真;吕婉虹;梁静鲜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白血病的CT、MRI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白血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提高白血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20例经过证实的白血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肝脏、脾脏肿大13例,椎体浸润13例,淋巴结浸润10例,肺部浸润并感染8例,颅内浸润、颅骨破坏7例,眼眶内浸润2例,肾脏浸润1例.主要CT和MRI表现是肝脾的肿大;椎体斑片状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脊柱旁软组织肿块;肺部的网格状、结节状、斑片状影;眼眶内肿块;头颅骨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等.结论 白血病的影像表现多样,累及部位不同其影像表现也不同.CT、MRI是白血病影像检查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周仲佑;陈武标;葛湛;刘文慈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大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增龄性改变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从幼年到老年不同月龄的正常Wistar大鼠心脏舒张功能的增龄性改变.方法 选用月龄分为1、2、5、12、20个月的正常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处死动物取左心室称重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随增龄各组大鼠左心室相对质量(LVRM)明显增加(P<0.01),于20个月增至重.超声所计算的LVRM与实体标本所测值呈正相关(r=0.780, P<0.001).二尖瓣口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20月龄组与各低龄组相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大运动速度(Em)随月龄增长逐渐下降,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大运动速度(Am)峰值呈上升趋势,Em/Am比值随月龄增长逐渐下降,Em/Am比值在1~5个月龄组>1,12个月龄和20个月龄组<1.组织病理学检测:20个月龄组心肌出现灶性纤维化.结论 DTI技术能够检测大鼠左心室舒张功能和观察其增龄性改变的规律,为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无创方法及依据.

    作者:曹丽;林美光;王佩显;周欣;陈兴;张丽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正常胎儿房室传导时间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正常胎儿的房室传导时间,建立正常胎儿的房室传导时间参考值范围,为早期发现房室传导异常提供依据.方法 100名中晚孕超声筛查结果正常的胎儿(15~40孕周),按检查时不同胎龄分为5组进行研究.获得TDI动态图像后脱机软件QLAB分析测定房室传导时间,各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并将AVCT与心率及孕周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纳入研究的胎儿出生后尽量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正常胎儿房室传导时间范围为(123.9±10)ms;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与心率成负相关(Y=190.261-0.467X, P<0.01),与孕周无明显相关(Y=0.045X,P=0.66).结论 组织多普勒成像为测量胎儿房室传导时间的良好方法;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与孕周无相关,而与心率呈负相关;正常值的建立将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胎儿房室传导异常.

    作者:张玉娟;吴瑛;孙枫;彭启慧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超声联合钼靶X线诊断乳腺小结节病灶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钼靶X线对乳腺小结节病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女性患者微创手术切除的145个乳腺小结节病灶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对比.结果 83例145个小结节病灶:增生结节125个、纤维腺瘤12个、乳头状瘤2个、黏液囊肿1个、乳腺癌5个(1例多发).超声清晰显示145个病灶,而钼靶X线只显示41个病灶;有51例患者钼靶X线可显示乳腺腺体钙化灶,其中12例(包括1例乳腺癌)呈沙砾样,3例乳腺癌超声可见钙化灶.结论 超声联合钼靶X线可提高乳腺小结节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海燕;丛淑珍;吴丽桑;王敏;郭汉涛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超声诊断胎儿韦尔加腔的价值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胎儿韦尔加腔的存在与胎儿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29 244例20~42孕周产前检查的孕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胎儿韦尔加腔与神经系统畸形的相关性.结果 胎儿畸形总检出率为1.3%,其中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为0.4%;合并韦尔加腔的胎儿畸形检出率为17.2%,其中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为14.7%.伴有韦尔加腔的胎儿畸形超声检出率尤其是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高于未伴有韦尔加腔的胎儿.结论 了解中晚期孕周胎儿韦尔加腔的超声表现有助于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检出.

    作者:王英华;王芳;张祥泽;杨永雁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附3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25例,女5例,年龄19~82岁(平均56岁),50岁以上21例(70.0%);有吸烟史23例(76.7%).30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45个肿瘤(其中单侧单发23例,单侧多发3例,双侧多发4例),其中35个(77.8%)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方.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术前MR检查,不但可对肿瘤进行术前准确定位和发现多发病灶,而且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夏建东;江新青;彭国晖;梁志伟;郑力强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

    目的 探讨超声在腹主动脉瘤破裂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结果或CT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可以显示腹主动脉瘤(8/8,100%),并能发现后腹膜血肿(7/8,87.50%)和腹腔积血(5/7,71.43%).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

    作者: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陈明;赵军;赵博;贾建文;张武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普通钼靶拍摄致密型乳腺的改进

    我院经常有外院患者自带乳腺片来院就诊.由于各基层单位某些原因,使用的是普通型钼靶X线机,由于拍摄的致密型乳腺片穿透力不足,分不清乳腺内部结构,给临床诊断乳腺疾患带来一定困难.

    作者:陈东雨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单角子宫的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和Antares超声诊断仪对5例单角子宫图像的观察、分析.结果 单角子宫有特异的宫腔形态.结论 二维超声对单角子宫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段明娟;陈欣林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STIC技术容积数据采集技巧与图像方位标准化

    目前,个人经验在容积数据的采集、存储及成像分析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本文就容积数据采集技巧与图像方位标准化作一综述.

    作者:倪志鹏;吴瑛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模型的制作:MRI与病理对照

    目的 模拟人类周围神经牵拉伤机制,通过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兔坐骨神经牵拉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一侧坐骨神经,使用无齿钳牵拉神经制作牵拉伤.每只兔在术前及牵拉伤后第3天均行双侧坐骨神经MRI,检查序列包括3D T2WI、T1WI、3D T2WI/SPIR、Mixed多回波序列(测量T1值)及SE多回波序列(测量T2值),并进行病理检查及后肢功能的评价.结果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后,牵拉侧后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反射功能出现障碍,T2WI及T2WI/SPIR序列坐骨神经增粗,信号增高.损伤后与损伤前相比,牵拉近段、牵拉段、牵拉远段神经的T1值及T2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伤神经病理表现为髓鞘崩解、轴突丧失.结论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后MRI表现为神经增粗,T1、T2时间延长,通过病理对照,模型制作成功.

    作者:周翠屏;成丽娜;段小慧;沈君;梁碧玲;程传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MRI评估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应用及相关研究

    脑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血管生成是脑胶质瘤生长和增殖中非常重要的过程,是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体内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种血管因子在不同的通路参与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MRI可作为活体检测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工具,即可评估肿瘤血管发生又可监测治疗反应.因此,科研及临床治疗关注于揭示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探讨检测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措施.

    作者:权启萌;张贵祥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半椎体畸形1例

    患者女,13岁.腰痛1年,曾行X线平片检查可疑半椎体畸形引起脊柱向右侧弯曲,近日腰痛加重,遂来我院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GE 64排螺旋CT扫描机,120 kV,350 mAs,层厚0.625 mm,经薄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中的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重建图像示腰3半椎体畸形(图1),上位椎体向右侧弯曲,腰2/3棘突融合(图2).诊断:腰3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

    作者:王德韧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兔脂肪肝的综合定量诊断

    目的 寻找和筛选脂肪肝定量诊断的佳预测指标,建立多指标联合定量诊断脂肪肝的新方法.方法 选用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加酒精饮料建立不同程度脂肪肝模型,应用大体观测、血生化、超声(US)、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多种临床诊断手段,对22个观测指标进行筛选,寻找脂肪肝定量诊断的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脂肪肝综合定量诊断的数学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多指标联合应用与单指标应用诊断脂肪肝的价值.结果 肝脏湿重、肝脏指数、肝CT值、肝/腰大肌密度比率、1H-MRS脂肪峰值、脂肪波峰下面积、脂/水波峰下面积比率、脂肪百分比、超声衰减系数、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等12个指标存在组间差异性,且与脂肪肝分级诊断具有显著性相关,其中肝脏指数、肝CT值和血TC为脂肪肝分级诊断的佳预测指标,数学模型为Y=1.98+3.91×10-2X1+0.37X2-2.84×10-2X3(Y:脂肪肝分级;X1:血TC;X2:肝脏指数;X3:肝CT值);ROC分析显示多指标联合应用(Y)诊断脂肪肝的价值优于单指标应用.结论 联合应用多种诊断手段,综合考虑多个佳预测指标的综合诊断方法,能够为临床快速、准确地判断脂肪肝程度提供帮助.

    作者:苏中振;练荣丽;何炳钧;孟晓春;单鸿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1例

    患者男,60岁,活动后胸闷、气短、心慌2个月余,加重伴乏力1个月余.CT定位片示纵隔增宽,右肺门区增大.CT平扫(图1)示右侧中上纵隔见一团块状肿块,病灶前部见少许低密度灶,余密度均匀,CT值为30~44 HU,界清规整;邻近右上叶及中叶肺纹理轻度受压、聚集.病灶与纵隔其他结构分界清楚,可见脂肪间隙.增强扫描动脉期(图2)CT值为30~47 HU,静脉期(图3)病灶强化不均匀,约为52~63 HU.

    作者:葛莹;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颈横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形态学研究

    目的 探讨颈横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需口腔颌面部肌皮瓣修复患者,用64层螺旋CT进行颈横动脉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横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 10例患者,双侧共20条颈横动脉均显示,其中15条颈横动脉直接起自甲状颈干,占75%;5条起自锁骨下动脉,占25%.颈横动脉颈段平均长度(48.86±1.65)mm,起始处管径(4.20±0.35)mm,背段平均长度(57.21±5.61)mm,起始处管径(3.31±0.22)mm.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颈横动脉的起始、走行等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颅颌面外科术前病例的筛选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作者:郭若汨;沈君;钟小梅;成丽娜;段小慧;曾伟科;李洁婷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轨迹球小故障的应急处理

    轨迹球是B超机上的易损件,当其出现故障时,厂家通常会更换整个轨迹球,价格昂贵,作为医院工程技术人员有时通过简单处理,会使故障得以修复.

    作者:汪顶柱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阻塞性睡眠中止的患者上呼吸道塌陷情形及其测颅变数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候群(OSAS)患者的上呼吸道塌陷和形变的危险因子.方法 对20例OSAS患者及15例对照组患者行上呼吸道检查及头颅X线摄影,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颈围、软腭长度及后上呼吸道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咽壁狭窄与否、扁桃腺和悬雍垂大小、咬合不正、缩下巴与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颈围较长、软腭较长及后上呼吸道空间狭窄的患者,易发生OSAS.

    作者:施博文;吴家铭;钟正国;廖汉弘;罗友伦 刊期: 2009年第z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