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R乳腺摄影入射剂量的探讨

梁瑞冰;史瑞雪;郭真真;吕婉虹;梁静鲜

关键词:CR成像系统, 乳腺摄影, 入射剂量
摘要:目的 通过CR摄影,采用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QUICK、AEC、ACO),分析乳腺摄影入射剂量的不同,探讨有效降低健康妇女乳腺普查摄影中入射剂量的检查方法.方法 抽查50份同一单位健康体检妇女连续3年的CR钼靶双侧乳腺检查,共600幅乳腺图像.同一女性3年的摄影条件均相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由同一技师进行规范化操作,在相同的观片环境下,用3M BARCO显示屏进行图像质量分析及其照射量比较.结果 曝光指数在正常的1800~2500范围内,对比AEC、ACO两种曝光模式,用QUICK模式明显地降低入射剂量,同时通过后处理技术调整,乳腺图像更清晰,甲级片在75%以上.结论 乳腺钼靶摄影要充分利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在保证照片质量同时,用低剂量原则达到降低乳腺的入射射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意义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CT薄层扫描加增强、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三种检查方法对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腺体增生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尿毒症患者均行高频超声、CT薄层扫描加增强、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核医学检查,将所有增生腺体在B超定位下行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分别计算三种检查方法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任意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及三种方法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高频超声、CT薄层扫描加增强、99mTc-MIBI对增生甲状旁腺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74.07%,95.24%;75.93%,93.18%;90.74%,100%.B超联合CT、B超联合99mTc-MIBI、CT联合99mTc-MIBI、B超联合CT及99mTc-MIBI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88.89%,96.00%;92.60%,96.15%;98.15%,98.15%;100%,98.18%.结论 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核医学检查对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的检测敏感性高于CT和B超,三种方法检查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任意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

    作者:平杰;孙安;孟刚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儿童卵巢功能性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儿童卵巢功能性囊肿影像学诊断.方法 8例女性儿童,年龄4~14岁,7例均有腹疼,无呕吐;双侧乳房增大1例.8例患者术前均接受B超及CT检查.结果 B超检查显示卵巢肿大2例,卵巢囊实性肿块2例,盆腔囊性肿块4例.CT表现为膀胱上方囊性肿物3例,膀胱后方子宫旁囊性肿物3例,子宫后方囊性肿块2例.结论 B超、CT检查可为诊断卵巢功能性囊肿提供影像学依据;CT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较为准确.

    作者:赵滨;李欣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

    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我院2001-2008年以来,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胡秋良;高晋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胃癌的MDCT诊断进展研究

    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薄层容积扫描的大信息量数据采集及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的日益完善,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评估中显示了越来越多的优势,已成为胃癌的诊断必备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胃癌流行病学调查、口服对比剂的使用、CT扫描体位、技术参数、胃癌的病理分期、一般表现、术前TNM分期、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及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作者:俞剑新;王继琛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

    1 资料与方法10例均为我院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年龄23~35岁,平均29岁,均有剖宫产史,其中下腹横切口8例,纵切口2例,于手术后3个月到6年发现腹壁切口处肿块,质硬,压痛,胀痛,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有变化,经前痛加重,肿块增大,经后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甚至消失.1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伴增生的结缔组织.其中3例术后半年又复发,在原肿块位置出现低回声团块.

    作者:包梅;宋永慧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普通钼靶拍摄致密型乳腺的改进

    我院经常有外院患者自带乳腺片来院就诊.由于各基层单位某些原因,使用的是普通型钼靶X线机,由于拍摄的致密型乳腺片穿透力不足,分不清乳腺内部结构,给临床诊断乳腺疾患带来一定困难.

    作者:陈东雨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临床医用1.5T MR成像仪对人类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DWI研究

    目的 探索临床医用1.5T MR成像仪对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能性.方法 人类结肠癌SW480肿瘤块种植于25只裸鼠皮下制成结肠癌异位移植瘤裸鼠模型.对荷瘤鼠行TSE-T2WI、DWI,并与病理所见对比.结果 T2WI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肿瘤为高信号,中央坏死区为更高信号.随着b值的增高,DWI图像分辨力增高,当b值≥800 s/mm2 时,100%ADC图像层次清晰,b值≥700 s/mm2 时100%EADC图像层次清晰,与T2WI图像分辨率接近.肿瘤坏死区ADC值高于非坏死区,EADC值低于非坏死区.讨论临床医用1.5T MR与临床医用线圈可用于人类结肠癌裸鼠模型DWI,MRI图像可反映移植瘤的病理改变,研究结果更易反映临床人类疾病的特点.

    作者:谢琦;梁碧玲;张静;杨绮华;陈明旺;江新青;吴红珍;郑力强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占宇;张燕群;李晓娟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罕见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报告)

    目的 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率.方法 应用超声筛查,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和螺旋CT协同检查确诊,采用输尿管离断复位矫正方法,恢复输尿管正常通道.结果 8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手术矫正复位治愈.结论 彩超可作为本病的初查首选,多种影像学技术的协同检查可确诊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作者:邹淑丽;刘佃成;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微栓子脱落时脑保护伞处理的临床应用

    目的 讨论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微栓子脱落后脑保护伞回收时处理方法.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颈内动脉血流停滞或缓慢,回撤保护伞于C3、C4段,指引导管送入支架近端,迅速反复多次回抽血流.结果 血流通畅,无1例脑栓塞.结论 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联合应用脑保护伞,当微栓子脱落所导致的颈内动脉血流停滞或缓慢时,正确的处理脑保护伞可以有效防止脱落的微栓子进入脑内.

    作者:王华;苏兰军;李斌;王学良;李素霞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目的 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35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包括:血肿等密度、脑室变形、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内移.结论 脑室、脑池及脑沟的变形移位及灰白质界面内移是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

    作者:李启锡;郑华英;刘伟波;朱光源;吴伟雄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MRI诊断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

    目的 探讨MRI对于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3例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灶中,膝部损伤5例,体部损伤11例,膝部与体部同时损伤6例,压部1例.MRI表现主要为胼胝体区斑点状、小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结论 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佳的影像学手段.

    作者:冯阳宁;徐梓榕;冯丽红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MSCT表现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MSCT影像学特点,以及hsCRP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6月-2008年11月因不稳定心绞痛行CTA检查的254例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检测生化指标和hsCRP,比较CTA影像学上冠脉病变情况和钙化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hsCRP水平[(4.79±2.57)mg/L]高于非糖尿病组[(2.18±1.3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支血管病变比率为34.9%,钙化病变比率为64.2%,糖尿病组二者比率分别为14.5%和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组患者CTA影像较非糖尿病组患者更弥漫,钙化更明显,血浆炎症介质水平hsCRP升高.

    作者:董军亚;姜铁民;林章超;柴小红;岳继华;李学文;赵季红;张梅;李晨;侯艳艳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输尿管畸形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输尿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对3460例年龄2个月~3岁,无明确排尿异常症状的婴幼儿泌尿系统进行普查.结果 共检出先天性输尿管畸形8例,其中输尿管狭窄4例,输尿管囊肿2例,重复输尿管合并输尿管开口异位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结论 高频超声对于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输尿管畸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洁;杨云霞;李久益;肖春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婴幼儿泌尿系超声筛查分析

    通过对2008年9-10月在我院进行泌尿系超声筛查的4259例0~3岁婴幼儿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婴幼儿泌尿系超声检查价值.

    作者:杨云霞;宋洁;肖春华;李久益;周莉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腹部超声诊断节育器置入术后卵巢异位妊娠囊破裂1例

    患者女,36岁.因停经55 d,左下腹疼痛2 h伴随少量出血于2007年6月25日晚来院就诊.查体:腹痛剧烈,腹膜刺激征明显,贫血貌,四肢冰凉,血压90/60 mmHg,尿绒毛促性腺激素(+),血β-HCG 15 285 U/L,超声表现:子宫后位,略大,肌层回声均匀,宫内可见节育器回声,位置正常,左侧附件区探及混合回声团块(图1),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包裹状,范围约8.9 cm×8.2 cm,内部回声杂乱,可见液性暗区与高回声混杂.

    作者:朱莉;陈洪茂;郝向军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阻塞性睡眠中止的患者上呼吸道塌陷情形及其测颅变数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候群(OSAS)患者的上呼吸道塌陷和形变的危险因子.方法 对20例OSAS患者及15例对照组患者行上呼吸道检查及头颅X线摄影,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颈围、软腭长度及后上呼吸道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咽壁狭窄与否、扁桃腺和悬雍垂大小、咬合不正、缩下巴与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颈围较长、软腭较长及后上呼吸道空间狭窄的患者,易发生OSAS.

    作者:施博文;吴家铭;钟正国;廖汉弘;罗友伦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胆总管阻塞的螺旋CT诊断

    胆总管阻塞是临床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胆总管及其周围的肿瘤、结石、炎症或结核、寄生虫等.其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阻塞部位、明确阻塞原因、确定侵犯范围,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胡洪斌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征象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鼻腔NHL的病理资料与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0例NHL中,NK/T细胞性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5例.CT表现:①病变多原发于鼻腔前部如鼻中隔前部、鼻前庭或下鼻甲,倾向于沿鼻黏膜弥漫浸润生长,病变多累及面部皮肤及邻近结构;②病灶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③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④无骨质破坏或少数骨质轻度压迫吸收;⑤放射治疗后病灶可明显好转或消退.结论 鼻腔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直接显示病变情况及周围侵犯范围,可提示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维升;王绍武;陈靖;刘静红;王微微;浦仁旺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影像诊断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检查在儿童呼吸道异物中的价值,提高儿童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影像检查及不同类型不同部分的影像表现.结果 声门附近异物8例,6例可见异物的直接征象.主气管异物16例,均可见两肺不同程度的肺气肿,透视下13例可见心脏反常大小,其中的5例可见异物在气管内的上下移动.右支气管异物24例,左支气管异物14例.32例患者可见明确的肺气肿伴纵隔摆动.全部病例后作了喉镜或支气管镜检查.取出不同种类的异物包括金属类2例,动物骨骼7例,花生26例,各种瓜子19例,水果、蔬菜5例,其他3例.影像诊断正确55例(88.71%),误漏诊7例(11.29%).结论 双能量减影加透视检查,必要时辅以CT冠状位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翟健坤;麦卫国;张绍伟 刊期: 2009年第z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