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苏兰军;李斌;王学良;李素霞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斑块的能力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0例患者的影像、临床资料分析对照.结果 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共发现软斑块148个,钙化斑块256个,混合斑块96个,以左前降支(LAD)近段(35.2%)、左冠状动脉(LMA)主干(17.4%)、LAD中段(10.6%)、右冠状动脉(RCA)近段(8.4%)、RCA中段(7.6%)、左旋支(LMX)近段(6.6%)斑块常见,伴相应冠状动脉分支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一致性好,软斑块致血管腔狭窄诊断准确性较钙化斑块的高.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内斑块准确性高,尤其对近段血管准确率达95%以上,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及时诊断冠心病的信息.
作者:张鹏;都基权;田英军;刘禄明;孙百胜;傅振强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以常规扫描剂量150 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0例颅底区域肿瘤和骨折出血患者行颅底低剂量(50 mAs、40 mAs) 螺旋CT扫描, 以评价5.0 mm、3.75 mm 和2.5 mm三种扫描层厚对颅底病变显示率的影响.结果 颅底周径大于50 cm的患者均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螺旋扫描,图像合格率达到100%.结论 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反映噪声大小的图像相邻两点的密度差SD值等较客观数据的评价下,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颅脑扫描是可行的.
作者:谢新红;林土兴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率.方法 应用超声筛查,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和螺旋CT协同检查确诊,采用输尿管离断复位矫正方法,恢复输尿管正常通道.结果 8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手术矫正复位治愈.结论 彩超可作为本病的初查首选,多种影像学技术的协同检查可确诊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作者:邹淑丽;刘佃成;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脑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血管生成是脑胶质瘤生长和增殖中非常重要的过程,是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体内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种血管因子在不同的通路参与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MRI可作为活体检测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工具,即可评估肿瘤血管发生又可监测治疗反应.因此,科研及临床治疗关注于揭示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探讨检测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措施.
作者:权启萌;张贵祥 刊期: 2009年第z1期
DR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图像中出现亮线伪影,为保证图像质量,通过定期对平板探测器校准消除伪影并完成其日常维护.
作者:耿西亮;刘建军;徐勤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儿童卵巢功能性囊肿影像学诊断.方法 8例女性儿童,年龄4~14岁,7例均有腹疼,无呕吐;双侧乳房增大1例.8例患者术前均接受B超及CT检查.结果 B超检查显示卵巢肿大2例,卵巢囊实性肿块2例,盆腔囊性肿块4例.CT表现为膀胱上方囊性肿物3例,膀胱后方子宫旁囊性肿物3例,子宫后方囊性肿块2例.结论 B超、CT检查可为诊断卵巢功能性囊肿提供影像学依据;CT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较为准确.
作者:赵滨;李欣 刊期: 2009年第z1期
患者女,36岁.因停经55 d,左下腹疼痛2 h伴随少量出血于2007年6月25日晚来院就诊.查体:腹痛剧烈,腹膜刺激征明显,贫血貌,四肢冰凉,血压90/60 mmHg,尿绒毛促性腺激素(+),血β-HCG 15 285 U/L,超声表现:子宫后位,略大,肌层回声均匀,宫内可见节育器回声,位置正常,左侧附件区探及混合回声团块(图1),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包裹状,范围约8.9 cm×8.2 cm,内部回声杂乱,可见液性暗区与高回声混杂.
作者:朱莉;陈洪茂;郝向军 刊期: 2009年第z1期
通过对2008年9-10月在我院进行泌尿系超声筛查的4259例0~3岁婴幼儿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婴幼儿泌尿系超声检查价值.
作者:杨云霞;宋洁;肖春华;李久益;周莉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分析临床急诊骨折X线漏诊原因,探讨创伤性急诊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作用.方法 对17例急诊X线摄影骨折漏诊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漏诊骨折的部位分别是:肋骨骨折2例,脊椎骨折3例,腕舟骨及颅底骨折各1例,髋关节、骶髂关节骨折各2例,肘关节及膝关节骨折各3例.漏诊的原因有:X线投照体位及条件等技术因素6例,诊断医师没有注意骨折的间接征及细致检查患者5例,对隐匿部位骨折认识不足4例,其余2例重叠部位骨折.结论 改进对急诊患者X线照片的质量,提高对常见隐匿部位骨折及骨折间接征象的认识、细致检查患者症状体征可以提高骨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发生.
作者:邱其良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通过对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积累此疾病的CT诊断及减少其误诊的经验.方法 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为: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周,形态多样,边缘见毛刺或棘状突起(桃尖征);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影或小空洞;病灶边缘可见尖角状粘连(尖角征)及刀切样改变;肺门及纵隔内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动态观察,病灶长时期无变化,少数病灶经治疗后可缩小.结论 掌握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并充分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肺炎性假瘤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
作者:罗永忠;罗超;崔凯;胡达海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颈横动脉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需口腔颌面部肌皮瓣修复患者,用64层螺旋CT进行颈横动脉血管造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横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 10例患者,双侧共20条颈横动脉均显示,其中15条颈横动脉直接起自甲状颈干,占75%;5条起自锁骨下动脉,占25%.颈横动脉颈段平均长度(48.86±1.65)mm,起始处管径(4.20±0.35)mm,背段平均长度(57.21±5.61)mm,起始处管径(3.31±0.22)mm.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颈横动脉的起始、走行等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颅颌面外科术前病例的筛选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作者:郭若汨;沈君;钟小梅;成丽娜;段小慧;曾伟科;李洁婷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部病变患者35例进入研究.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梗死15例,脑肿瘤10例,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对患者行常规T2WI、T1WI、SWI序列、MRA及增强T1WI.分析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势.结果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病灶.对于静脉畸形,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对于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对于脑肿瘤,SWI可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对于静脉窦血栓,SWI可清楚显示深部引流静脉及脑表面扩张的静脉网.结论 与常规MRI及MRA检查相比,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脑肿瘤的血管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病变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 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确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梁志伟;江新青;吴梅;魏新华;夏建东;郑力强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评价低速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灌注成像中的效果.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别使用A方案(典迈伦400 mgI/ml,流率1.0 ml/s);B方案(400 mgI/ml,流率0.5 ml/s);C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行脑CT灌注成像,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对比各方案脑CBF、CBV、MTT、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及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A、B、C三种方案测得脑CBF平均值分别为(69.8±11.4)、(72.2±12.8)、(74.8±10.3)ml/(min·100 g).CBV平均值分别为(2.5±0.3)ml/100 g,(2.7±0.2)ml/100g,(2.6±0.3)ml/100g.MTT平均值分别为(2.27±0.19)s,(2.30±0.26)s,(2.55±0.30)s,三种方案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4 s、5 s、5 s.大脑中动脉增强峰值分别为(193.5±5.1)、(164.7±5.2)、(163.0±7.1)HU,A方案高于B、C方案,B、C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脑CT灌注成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降低注射速度而对灌注参数结果无明显影响;注射速度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作者:刘红军;梁长虹;王广谊;黄飚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钼靶X线对乳腺小结节病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女性患者微创手术切除的145个乳腺小结节病灶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对比.结果 83例145个小结节病灶:增生结节125个、纤维腺瘤12个、乳头状瘤2个、黏液囊肿1个、乳腺癌5个(1例多发).超声清晰显示145个病灶,而钼靶X线只显示41个病灶;有51例患者钼靶X线可显示乳腺腺体钙化灶,其中12例(包括1例乳腺癌)呈沙砾样,3例乳腺癌超声可见钙化灶.结论 超声联合钼靶X线可提高乳腺小结节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海燕;丛淑珍;吴丽桑;王敏;郭汉涛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骨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骨髓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均有局部反复红、肿、痛病史.4例发生在胫骨、1例股骨、1例骰骨.6例中4例病变局限,见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或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周围见骨质硬化带;3例见轻微骨膜反应;另2例为骨折合并慢性骨髓炎表现.均有局限性软组织肿胀.2例MRI见骨破坏区呈边界较清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后病灶1例不均匀强化、1例环行强化.结论 浆细胞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确诊靠病理诊断.
作者:邢飞飞;张家雄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1H-MR波谱(1H-MRS)成像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3.0T MR 1H-MRS扫描成功的10例NAFLD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采用Phillips Achieva 3.0T MRS分析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测量water和lip波峰、water和lip的波峰值之比、lip的波峰下测得的面积及脂水面积比的变化特征.结果 NAFLD组患者的water峰值、峰下面积与正常组的water的峰值、峰下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FLD组患者lip的波峰值、lip峰下面积、脂水峰值比和面积比与正常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ip波峰值: (0.40±0.16)a.u.vs (0.06±0.05)a.u., P<0.05;脂水峰值比: (0.53±0.40) vs (0.05 ±0.03), P<0.05;lip峰下面积:(26.28±19.16) vs (2.31±2.00), P<0.05;脂水峰下面积比: (0.58±0.44) vs (0.04±0.03), P<0.05.结论 3.0T 1H-MRS是一种评价NAFLD脂质代谢的重要技术,对检测肝脏脂质代谢的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麦林;曾庆玉;许惠敏;霍建伟;尹晓明;李宝平;刘建新;黄曼维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胎儿韦尔加腔的存在与胎儿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29 244例20~42孕周产前检查的孕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胎儿韦尔加腔与神经系统畸形的相关性.结果 胎儿畸形总检出率为1.3%,其中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为0.4%;合并韦尔加腔的胎儿畸形检出率为17.2%,其中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为14.7%.伴有韦尔加腔的胎儿畸形超声检出率尤其是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高于未伴有韦尔加腔的胎儿.结论 了解中晚期孕周胎儿韦尔加腔的超声表现有助于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检出.
作者:王英华;王芳;张祥泽;杨永雁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经宫腔输卵管途径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输卵管插管方法,插管成功后注入氨甲喋呤60 mg治疗16例输卵管妊娠.结果 14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是简单、安全、迅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秦伟;胡天刚;曾于;蒋红;林丽;宋杰;卢宗杰;何佳 刊期: 2009年第z1期
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是一种新发现的以广泛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年来发现与中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含钆核磁共振对比剂(GBCAs)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对NSF在临床诊断、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的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使相关学科对该病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吴颖为;郝楠馨 刊期: 2009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诊断骨盆骨折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骨盆外伤患者,均使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普通X线片、横断面二维CT、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根据Tile分型法对骨折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影像学方法对发现骨盆骨折及骨折分型的正确例数,评价64排螺旋CT对骨盆骨折治疗的作用.结果 3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发现骨盆骨折部位及骨折正确分型结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盆骨折较为复杂,对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对骨盆骨折发现、分型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德韧;吕国士;李志军;左宏;恩和 刊期: 2009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