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法;张英泽;郑占乐;郭明珂
目的 总结青少年胸椎半椎体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骨嵴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下胸椎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6~24岁,平均21.2岁.均为先天性完全分节半椎体,脊髓纵裂均位于半椎体.病椎位于T113例,T12 12例.病程9~61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48.6~106.4°,平均52.3°. 结果 术中无脊液漏,无胸膜损伤.切口Ⅰ期愈合14例;1例发生感染,经抗炎、切口换药后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10个月Cobb角0~14°,平均10.20°矫正率平均76.3%,术后脊柱畸形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示患者均获良好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 结论 一期后路手术截除半椎体及纵裂骨嵴可达到脊柱矫形目的 ,同时完成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是一种治疗完全分节的胸椎半椎体合并脊髓纵裂脊柱侧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
作者:邢文华;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赵岩;付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基因导入hBMSCs,研究GDF-5基因的表达和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将重组腺病毒GDF-5(adenovirus GDF-5,Ad-GDF-5)[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和空载腺病毒Ad-GFP进行扩增并测定滴度,并以不同滴度两种病毒感染第3代hBMSCs,干预后2 d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RT-PCR检测GDF-5在hBMSCs中的表达.取第3代贴壁hBMSCs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GDF-5基因转染组)、成骨诱导组、空载组和对照组.于干预后不同时间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RT-PCR、免疫荧光染色和von Kossa染色检测细胞分化情况. 结果 Ad-GDF-5滴度为1.0 × 109 pfu/mL,Ad-GFP滴度为1.2×109pfu/mL.Ad-GDF-5及Ad-GFP均能对hBMSCs有效感染,并使其表达目的 基因和GFP基因.干预后1~7 d实验组和成骨诱导组hBMSCs细胞形态及生长方式向成骨细胞转化,而对照组和空载组hBMSCs仍保持原有形态及生长方式.荧光定量RT-PCR检测示,干预后4 d实验组GDF-5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实验组和成骨诱导组ALP、Col Ⅰ、骨钙素基因表达均高于空载组和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组Col Ⅰ基因表达高于实验组(P<0.05).干预后4 d,免疫荧光染色示成骨诱导组和实验组细胞表达并分泌Col Ⅰ,空载组和对照组细胞未见Col Ⅰ表达.干预后10 d,成骨诱导组和实验组细胞von Kossa染色为阳性,对照组和空载组为阴性. 结论 GDF.5基因可通过腺病毒载体导入hBMSCs稳定表达,并促使其成骨分化,为进一步研究这种转基因hBMSCs修复骨组织奠定了基础.
作者:程相俊;刘浩;张霆;黄巧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椎间融合器和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 pedicle screw,EPS)重建腰椎滑脱症稳定性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3月,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24~72岁,平均48.7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30.4个月.其中退行性滑脱18例,峡部裂性滑脱5例.滑脱节段:L3、41例,L4、5 14例,L5、S1 8例.按Meyerding滑脱分级标准,Ⅰ度17例,Ⅱ度4例,Ⅲ度2例(含1例复发性l5峡部裂).采用PLIVIOS椎间融合器(48只)行后路椎体间融合,EPS(84枚)行滑脱复位、内固定治疗.应用EPS的指征包括;初次手术合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对既往椎弓根螺钉翻修、术中调整钉道重新植钉、腰骶椎锚定和增加额外的固定把持力.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X线片滑脱复位的Boxall标准及椎体间骨性融合的Cook等标准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 术后1例翻修患者合并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于术后23 d切口延期愈合,未合并椎管内感染;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脏器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7.8个月.脊柱前后位、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示84枚EPS均在椎体内完全膨胀.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2.61%;滑脱解剖复位14例,改善6例,无改善3例,复位率86.96%;椎体间骨性融合20例,固定2例,失败1例,融合率86.96%. 结论 EPS联合椎间融合器重建腰椎滑脱症能有效复位、固定和椎间融合.
作者:高明暄;刘兴炎;甄平;薛云;田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几丁糖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的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再次剖腹手术患者127例,其中69例前次术中应用几丁糖(应用组),男41例,女28例,年龄13~82岁.前次手术原因:胃肠、胆道及胰腺部癌30例,弥漫性腹膜炎21例,外伤性血腹8例,粘连性肠梗阻及腹茧症6例,大肠破裂4例.58例前次术中未应用几丁糖(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15~84岁.前次手术原因:胃肠、胆道及胰腺部癌24例,弥漫性腹膜炎18例,外伤性血腹7例,粘连性肠梗阻及腹茧症6例,大肠破裂3例.两组患者再次手术距前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9年. 结果 根据Phillips和仲剑平分级标准评定粘连程度:应用组获0级61例,Ⅰ级6例,Ⅱ级2例;对照组获Ⅰ级5例,Ⅱ级27例,Ⅲ级16例,Ⅳ级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几丁糖是一种预防术后肠粘连的较理想生物材料.
作者:郭健;余亮;余生元;周国强;彭建;黄世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l/2,ERK1/2)在体外培养的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缺氧缺血再灌注后变化的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取15只16~18 d孕龄SD大鼠的大脑皮层,进行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取培养5 d的原代神经元建立氧糖剥离(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实验分为实验组1:OGD模型制备后,更换培养液为含葡萄糖的神经元完全培养基,以形成再灌注;取再灌注0、2、4、8、12、24 h观察;对照组1:正常培养液孵育的神经元;实验组2:U0126预处理神经元后制备OGD模型,于再灌注后4、8 h观察;对照组2:DMSO预处理神经元后制备OGD模型,余同实验组2.应用Western blot定量测定各组HIF-1α、VEGF蛋白及ERKl/2、p-ERK1/2的表达变化,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ERK1/2、HIF-1α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 结果 培养5 d的皮质神经元突起间互相连接成网状.实验组1 HIF-1α、VEGF蛋白表达逐渐升高,8h表达量高,12 h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1与对照组1 ERK1/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1 P-ERK1/2蛋白表达在2 h时开始增加,4 h达高峰,8 h开始下降,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2 p-ERK1/2蛋白表达下降,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也随之下调,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2和对照组2 ERK1/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神经元黄棕色着色减弱,p-ERK1/2、HIF-1α表达下降. 结论 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蛋白在OGD再灌注后的皮质神经元表达具有一定时间规律性,抑制ERK1/2信号通路后这两个蛋白表达均下降,提示该通路在神经元OGD后诱导HIF-1α及VEGF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莉;屈艺;张筱岚;杨春蕾;毛萌;母得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前臂与手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 方法 2003年7月-2008年9月,应用双髂腹股沟及腹部联合皮瓣修复前臂合并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55岁,平均33.5岁.梳棉机损伤5例,车祸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90 min~6 h,平均3.5 h;烧伤晚期上肢严重瘢痕挛缩畸形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7个月和19个月.皮肤缺损范围42 cm × 12 cm~60 cm × 16 cm.术中切取皮瓣范围45.0 cm ×10.5 cm~62.0 cm × 18.0 cm,术后4周联合皮瓣断蒂.供区创面直接缝合7例,游离植皮修复4例. 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3年.皮瓣质地柔软、外形饱满、色泽正常.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皮瓣感觉恢复:S1级4例,S2级6例,S3级1例.手部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优7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81.8%. 结论 应用双髂腹股沟及腹部联合皮瓣修复前臂与手大面积皮肤缺损,操作简便,修复效果好,是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龚志鑫;田德虎;张经岐;张桂生;张冰;王世辉;刘建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PRP对兔BMSCs在体外向SC分化中的作用,并对分化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行检测. 方法 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5 mL,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方法 分离培养BMSCs.取兔股静脉血5 mL,采用改良Appel法制备PRP.取第3代BMSCs分为3组,联合诱导组:采用β-巯基乙醇和维甲酸序贯诱导后用含PRP完全培养基培养:单纯诱导组:行β-巯基乙醇和维甲酸序贯诱导后,采用不含PRP的L-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对照组:不行诱导,仅采用L-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于培养4、7、9、11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细胞进行鉴定,ELISA法检测NGF含量,并于培养11 d行RT-PCR检测NGF mRNA表达. 结果 联合诱导组和单纯诱导组培养4 d,大部分细胞不具备BMSCs典型细胞形态结构;9 d联合诱导组细胞均不具备BMSCs典型细胞形态,呈类似SC形态和外观;对照组细胞形态一直无明显改变.联合诱导组和单纯诱导组诱导培养后,各时间点均有S-100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两组阳性表达率逐渐提高;培养7、9、11 d,联合诱导组与单纯诱导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表达呈阴性.培养后4、7、9、11 d,NGF含量联合诱导组和单纯诱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4 d联合诱导组与单纯诱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7、9和11 d,联合诱导组与单纯诱导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1 d,NGF mRNA表达相对强度联合诱导组较单纯诱导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BMSCs在体外一定条件下能诱导分化为可分泌NGF的SC;诱导培养时联合PRP能明显提高BMSCs向SC诱导的效率.
作者:夏长所;陈玉华;孙康;田少奇;杨选影;洪光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小切口皮下缝合修复新鲜跟腱断裂的方法 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2年10月-2008年4月,采用小切口皮下缝合修复36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8~51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运动性损伤32例,高处坠落伤2例,交通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h~7 d,平均28 h.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术后并发症发生.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18个月.术后5~6个月患者恢复正常活动,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断裂.疗效根据Amer-Lindholm标准评定,获优30例,良6例,优良率100%. 结论 小切口皮下缝合修复新鲜跟腱断裂操作简便、微创,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陆生林;白宇;庄小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两种间歇性压力作用于兔后肢形成压力性溃疡的比较,探讨波浪床产生的渐变间歇性压力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机制. 方法 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2只,于两侧后肢3 cm2大小股薄肌部位随机给予渐变间歇性压力(50~16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持续性压力(100 mm Hg)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压2 h,去除压力30 min为1个周期,重复4个周期.在施压前及各周期去除压力间歇中的每隔10 min(0、10、20、30 min),使用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和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系统探测两组后肢血流速度和创面血流灌注.施压完成后大体观察创面情况,于受压部位取材,HE染色观察;比色法测定受压肌肉组织匀浆中NO、丙二醛(mai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 结果 施压前两组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周期0 min时两组血流速度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于10、20、30 min时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施压前两组创面血流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周期0 min时两组创面血流灌注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周期10 min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0 min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3个周期实验组创面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创面渗出较对照组少,镜下见无明显溃疡形成,皮肤附属器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少;对照组皮肤存在明显溃疡,皮肤附属器缺失,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两组NO、MDA及SOD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渐变间歇性压力可以维持组织血流灌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细胞凋亡,预防压力性溃疡的形成.
作者:刘江辉;王维平;王科科;陈锡林;李强;戴强生;王永谦;姬忠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带蒂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在长段后尿道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24例年龄6~54岁的长段后尿道狭窄患者.病程1~5年.狭窄原因:外伤引起后尿道损伤或断裂22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1例,长期留置尿管反复尿道感染1例.尿道镜检或膀胱尿道造影均确诊为后尿道狭窄,狭窄长度2.0~5.5 cm.其中11例合并尿道假道形成,6例伴尿瘘,2例伴肠瘘,6例合并勃起功能障碍.双侧上尿路排泄性造影检查结果 均正常.术中切取大小为2.5 cm × 2.0 cm~6.5 cm×2.5 cm带蒂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 结果 术中出血100~500 mL,平均270 mL.手术时间90~220 min,平均135 min.患者皮瓣均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均能正常排尿.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例出现轻度尿失禁,2例尿道狭窄,1例尿道狭窄合并尿瘘,1例远端吻合口旁尿道憩室,均对症处理后能正常排尿.无尿道结石形成,无尿失禁发生,未新增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术后16个月大尿流率为14~21 mL/s,平均17.6 mL/s;术后22个月排尿性造影检查示尿路通畅,未见狭窄及窦道形成. 结论 带蒂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操作简便,皮瓣易成活,是一种治疗长段后尿道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
作者:魏强;刘久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研究经后路显微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ery lumbar discectomy,MSLD)与传统开窗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与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1月,收治23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采用MSLD治疗114例(A组),男77例,女37例;年龄15~76岁,平均41岁.病程6个月~28年,平均51个月.腰椎间盘突出位于L4、552例,L5、S162例.椎间盘左侧突出50例,右侧突出54例,中央型突出10例.术前JOA评分为6~18分,平均11.8分.采用传统后路开窗手术治疗116例(B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14~78岁,平均42岁.病程8个月~26年,平均52个月.腰椎间盘突出位于L4、556例,L5、S160例.椎间盘左侧突出53例,右侧突出52例,中央型突出11例.术前JOA评分为5~19分,平均12.3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单病种总医疗费用.术后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A组(40±9)min,B组(47±11)min;术中出血量A组(26±5)mL,B组(60±6)mL;手术切口长度A组(2.6 ±0.8)cm,B组(5.6 ±0.5)cm;术后住院时间A组(4.0±2.6)d,B组(8.0±2.9)d;单病种总医疗费用A组(5 500 ±1 800)元,B组(6 300 ±1 500)元;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组10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26个月;B组98例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2个月A组JOA评分为21~28分,平均24.8分;B组22~27分,平均25.2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临床效果相似,但MSL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微创手术.
作者:陆晓生;彭昊;凌尚准;韦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PRP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骼肌干细胞(skeletal muscle stem cells,SMSCs)诱导成骨的影响. 方法 1岁龄新西兰大白兔9只,体重2.5~3.0 kg.从兔耳中央动脉取血参照Landesberg法制备PRP,并行全血和PRP中PLT计数.取兔右后肢比目鱼肌,体外培养兔SMSCs,取传至第3代的SMSCs,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入含不同浓度(6.25%、12.50%、25.00%和50.00%)自体PRP的条件培养液进行干预,对照组不加PRP.于干预不同时间点行ALP染色观察、ALP活性测定、钙结节茜素红染色、骨钙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活性,RT-PCR检测成骨启动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 1,Cbfal)的表达. 结果 全血PRP及PLT计数为(3.06 ±0.46)×105个/μL和(18.08±2.10)×105个/μL;ALP染色观察示,培养7 d各实验组细胞染色呈阳性,胞浆内可见大量黑色颗粒沉积;对照组细胞染色呈阴性.各实验组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2.50%浓度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培养14 d各实验组经茜素红染色可见桔红色钙结节形成;对照组未见钙结节形成,矿化率为0.各实验组矿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0%浓度组矿化率均高于其余浓度组(P<0.05).培养7d各实验组骨钙素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胞浆出现黄色荧光:对照组细胞染色呈阴性.RT-PCR检测示,培养4、12和24 h对照组基因表达不同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因表达显著强于对照组,于12 h时作用明显,其中12.50%浓度组强于其他各浓度组. 结论 PRP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兔S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其作用效果与PRP浓度有关,12.50%PRP作用效果较好.
作者:单连成;王刚;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指背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创面的方法 及效果. 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2月,采用指背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外伤所致手指末节创面765例823指.男535例581指,女230例242指.年龄7~68岁.指腹缺损或毁损197指,手指Ⅰ度缺损285指,Ⅱ度缺损204指,甲床缺损112指,末节侧方缺损25指.缺损范围1 cm×1 cm~3 cm×3 cm.受伤至手术时间2 h~2周.术中切取皮瓣1.5 cm×1.0 cm~3.5 cm×3.0 cm.供区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5例5指皮瓣部分坏死,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他皮瓣均顺利成活.68例伤口Ⅱ期愈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521例559指获随访,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软、无色素沉着.手指功能按照总主动活动度/总主动届曲度标准评定,优232例,良289例. 结论 指背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创面,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的优点.
作者:巨积辉;赵强;刘跃飞;魏诚;李雷;金光哲;李建宁;刘新益;侯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前路经腹腔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2年2月-2007年4月,采用经腹腔入路~期病灶清除,取2块大小为5 cm×3 cm的髂骨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16例,其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7~63岁,平均38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0个月.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和结核中毒症状,9例伴下肢放射痛,3例鞍区麻木.2例曾按腰椎间盘突出诊治.结核受累节段均为L5、S1.血沉47~89 mm/h,平均61 mm/h.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使用四联抗结核及营养神经支持治疗,待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或血沉呈下降趋势,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后行手术治疗. 结果 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腹腔脏器、大血管、马尾神经及输尿管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21个月.无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4例男性患者均无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等症状.术后3~6个月血沉恢复正常,定期复查X线片及CT,未见植骨块移位.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发生.下肢放射性疼痛、鞍区麻木症状消失.仅有4例髂骨供骨区疼痛,2例轻度腰骶部疼痛,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按Chen等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 结论 前路经腹腔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肖联平;江毅;田永刚;李晓东;尹庆伟;刘智;韩立强;福嘉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制备并评价羧甲基壳聚糖-HA-聚乙烯醇[carboxymethyl-chitosan/HA/poly(vinyl alcohol),CHP]共混膜片的理化性质、眼内生物相容性,探讨其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取羧甲基壳聚糖、HA、聚乙烯醇按5:4:1(M/M)共混交联,用流延法制备CHP共混膜片.测定膜片吸水率、溶胀比、通透性及力学性能.取新西兰白兔结膜下组织,分离培养兔眼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取第4代细胞以5 × 103个/mL密度接种于贴附CHP共混膜片(实验组)及不加膜片(对照组)的细胞培养板中培养,于培养24、48、72 h取细胞行MTT检测.将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n=3),将CHP共混膜片及SK胶分别植入兔眼前房及结膜下,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第1、3、5、9、11、20、30、45、60天进行裂隙灯观察,记录双眼反应,第15天实验组取角膜组织行扫描电镜观察,以研究共混膜片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 结果 CHP共混膜片吸水率为83.8%±1.3%,溶胀比为3.59 ±0.50,干、湿态时抗张强度分别为(20.59 ±1.73)、(0.51 ±0.13)MPa,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0.69%±1.16%,53.15%±2.46%.CHP共混膜片对NaCl、L-酪氨酸均有良好的通透性.接种后24、48、72 h实验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207 ±0.083、0.174 ±0.080、0.181 ±0.048,对照组分别为0.284±0.01 1、0.272±0.083、0.307±0.05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前房植入共混膜片周围有少量絮状物渗出;第3天渗出物吸收;第11天无明显炎性反应:第60天植入共混膜已大部分降解.术后15 d,扫描电镜观察示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形态完整,表面无降解颗粒附着.对照组因SK胶质地软,易断裂,未能成功植入至前房.术后第l天实验组结膜植入处结膜局部有轻度充血,第9天恢复正常,至第60天无角膜水肿、前房炎性反应.对照组观察结果 与实验组相似. 结论 CHP共混膜片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及眼内生物相容性,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刘文;李树宁;常菁;韩宝芹;刘万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动脉缺损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 64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8~3.0 kg,随机分为A、B、C、D 4组(n=16).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中间切除长约1 cm,建立动脉缺损模型.切取右侧颈外静脉3 cm,将切取的静脉远近端倒置后用9-0无损伤缝线端端吻合于动脉缺损.吻合结束后A、B、C组动物分别用经50.0、25.0、12.5 mg/mL 5-FU浸泡的脑棉(大小为12 mm×30 mm×1 mm)完全包裹移植静脉外膜,共5次,每次1 min,D组用生理盐水同法处理.分别于术后1、2、4、6周切取移植静脉,行HE、Masson染色观察移植静脉管壁组织学变化,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标记染色观察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术后1、2、4、6周,HE染色、Masson染色、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示A、B组移植静脉内膜增厚明显小于C、D组,术后I、2、4周A、B组增殖细胞少于C、D组.内膜厚度、内膜增生程度、管腔狭窄程度:术后1周A组分别为(12.69 ±1.68)μm、0.73±0.05、0.025 ±0.003;B组分别为(17.52 ±2.01)μm、0.86 ±0.06、0.027±0.004;C组分别为(21.92±1.85)μ、1.06 ±0.09、0.036±0.006:D组分别为(26.45±3.86)μm、1.18±0.08、0.041±0.005.术后2周A组分别为(24.61 ±2.91)μm、0.86±0.06、0.047±0.003;B组分别为(37.28 ±2.78)μm、1.17±0.09、0.060±0.004;C组分别为(46.52 ±2.25)μm,1m44 ±0.08、0.073 ±0.003:D组分别为(52.07±3.29)μm、1.45 ±0.05、0.081 ±0.006.术后4周A组分别为(61.09±6.84)μm、1.38±0.08、0.106±0.007;B组分别为(63.61±8.25)μm、1.40 ±0.07、0.107±0.010;C组分别为(80.04±7.65)μm、1.64±0.07、0.129±0.011;D组分别为(84.45 ±9.39)μm、1.68 ±0.10、0.139±0.014.术后6周A组分别为(65.27±5.25)μm、1.46±0.07、0.113±0.005;B组分别为(65.82±7.12)μm、1.45±0.05、0.112±0.011;C组分别为(84.45±9.39)μm、1.69 ±0.09、0.135±0.007;D组分别为(87.27 ±9.96)μm、1.76 ±0.05、0.140±0.012.上述指标及术后1、2、4周细胞增殖指数均为A、B组小于C、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内膜、中膜细胞凋亡指数A、B组均大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示A、B组相对于C、D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合成细胞器含量明显减少. 结论 局部应用5-FU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作者:郭明珂;张英泽;田德虎;吴啸波;陈占法;马利杰;郑占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PLGA-丝素-胶原纳米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方法 及细胞相容性. 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GA-丝素.胶原(实验组)及单纯PLGA(对照组)纳米三维多孔支架,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支架材料,测定支架纤维直径、孔隙率、吸水率及抗拉强度.取8只SD近交系乳鼠双侧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100免疫组织学观察并测定SC纯度.取第4代SC以5 × 104个/mL分别与25%、50%及100%浓度的两组支架浸提液进行培养,以DMEM培养作空白对照组.培养1、3、5、7 d采用MTT法测定吸光度(A)值.将第4代SC以5×104个/mL密度分别接种至PLGA-丝素-胶原(实验组)和单纯PLGA(对照组)纳米三维多孔支架支架复合培养.复合培养2、4、6 d行扫描电镜观察,另于4 d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C在材料上生长情况.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两组支架呈相互交联的多孔网状无纺结构.实验组和对照组纤维直径分别为(141±9)um和(205 ±11)nm;支架内孔洞相互连通,孔隙率分别为87.4%±1.1%和85.3%±1.3%;吸水率分别为2 647%±172%和2 593%±161%;抗拉强度分别为(0.32 ±0.03)MPa和(0.28 ±0.04)MPa;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C纯度为96.5%±1.3%.MTT检测SC在不同浓度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中生长良好,A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各浓度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SC在支架上生长良好,4 d轴突连接,6 d后大量增殖,基质分泌;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复合培养4 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扫描电镜一致. 结论 采用静电纺丝方法 制备的PLGA-丝素-胶原纳米三维多孔支架安全无毒,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适合SC生长,细胞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组织工程神经良好的支架载体.
作者:吴刚;董长超;王光林;高伟强;范红松;肖文谦;张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利用猪耳软骨脱细胞基质制备海绵状多孔支架材料的方法 ,及其用作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取新鲜猪耳软骨低温粉碎后,筛取粒径90μm以下软骨微粒经低温脱细胞处理,冻干,用1.5%乙酸分散制备质量体积比为2%的胶状悬液,低温冻干成型.行理化性能检测测定其孔径、孔隙率及吸水率,并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24只SD大鼠脊柱两侧皮下分别植入制备的软骨脱细胞基质海绵(实验组)和Col Ⅰ海绵(对照组);于术后1、2、4、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分析软骨脱细胞基质海绵在体内的吸收降解情况.取1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培养获取第3代BMSCs,分别采用浓度为50%(A组)及100%(B组)的软骨脱细胞基质海绵浸提液及DMEM培养液(C组)进行培养,于培养后2、4、6 d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结果 制备的软骨脱细胞基质海绵呈白色多孔状,组织学观察示材料中无软骨细胞碎片残留,主要由胶原构成.扫描电镜显示材料呈多孔蜂巢状,孔洞相互连接,孔径均匀.吸水率为2 029%±253%,孔径为(90.66±21.26)μm,孔隙率为90.10%±2.42%.支架材料植入SD大鼠皮下后可见组织长入材料,血管生成,炎性反应较对照组轻,材料可按一定速率降解吸收.MTT法检测结果 示,浸提液培养2、4 d,3组间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d,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软骨脱细胞基质进行改性处理制备的海绵支架材料脱细胞彻底,保留了软骨ECM主要成分,无毒,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孔隙分布均匀,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刘天军;谭波;罗静聪;邓力;解慧琪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疗效的评定价值. 方法 2006年2月-9月,收治64例单侧新鲜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0~53岁,平均36.7岁.病程3~14 d.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9例,Ⅲ型11例,Ⅳ型2例.采用微创切开复位改良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18~56岁,平均37.1岁.病程4~15 d.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8例,Ⅲ型11例,Ⅳ型3例.采用标准L形切口AO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后1、2年,采用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动态双足足底压力测试,比较两组患者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情况,并对所测参数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2年随访,实验组未见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损伤.对照组3例出现切口皮缘局部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1例腓肠神经终末支损伤,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术后1、2年,对照组健患足双足站立相的冲量、足弓指数、距下关节活动范围、足底压力中心外移及足跟宽度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健患足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两组健患足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实验组Maryland评分为(86.74 ±8.56)分,对照组为(71.24 ±10.06)分;术后2年实验组为(87.35 ±8.49)分,对照组为(72.41 ±9.69)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ootscan USB2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可对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定量评价;改良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优于传统Ao钢板.
作者:陈占法;张英泽;郑占乐;郭明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构建携带NGF基因序列的5型腺病毒(adenovirus expressing NGF,Ad-NGF),探讨其在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神修复与再生中的作用. 方法 将NGF基因序列克隆至5型腺病毒穿梭质粒pCA13,并在HEK-293细胞中包装得到重组腺病毒Ad-NGF并测序鉴定.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n=8).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并缝合,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模型制备后,A组及C组分别于术侧腓肠肌注射Ad-NGF及不携带NGF基因序列的空腺病毒载体,1×108 PFU/次,隔天1次,共3次;B组及D组分别于术侧腓肠肌注射NGF(200 U/d)及生理盐水(100 μL/d),连续3周.术后第31天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检测,取吻合处及其远端1 cm坐骨神经,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定量检测大鼠损伤坐骨神经中N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实验成功构建了携带NGF基因序列的5型腺病毒Ad-NGF.A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波幅及潜伏期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组N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示A组坐骨神经再生情况明显优于其他组.透射电镜观察示A组坐骨神经横切面轴突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个数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NGF提供了一种在周围神经损伤局部获得大量NGF的新方法 ,且可有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
作者:陈渝;王大勇;王祖贵;翁政;邓忠良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