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新技术

肖瑜;张福江;于建华;阚世廉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假体, 旋转对线
摘要: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 2006 年5月 -2007年4月,对60例膝内翻患者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5~7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中胫骨假体定位方法:A组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线作为解剖标志;B组膝内翻0~9°患者采用胫骨结节内侧缘作为解剖标志,10~19°患者以胫骨结节内侧缘至胫骨结节中内1/3线区间的中线为准,≥20°的患者以胫骨结节中内1/3 线为准.测量术后两组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 结果 术后聚乙烯半月板垫片旋转角度测量,A 组内旋(5.6±2.8)°,其中膝内翻 0~9°患者为(8.4±3.8)°,10~19°患者为(3.5±2.7)°,≥20°患者为(0±2.4)°;B 组内旋(0±1.9)°,其中膝内翻0~9°患者为(0±2.1)°,10~19°患者为(0±2.0)°,≥20°患者为(0±1.7)°.A 组组内比较及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 1/3 线是较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程度而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板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在治疗原发椎管内肿瘤时联合应用椎板棘突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2003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椎板棘突回植术及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2年.肿瘤位于胸段8例,胸腰段3例,腰段5例.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下肢不全瘫.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为椎管内髓外硬脊膜内占位性病变.其中单发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5例,多发神经鞘瘤、胶质瘤各1例. 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行X线及CT检查,复合体回植物位置良好,无螺钉突破椎板压迫硬脊膜.术后全部获12~42个月随访,疼痛及瘫痪程度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及工作能力.3例患者复查MRI示硬脊膜结构清晰,无明显粘连及压迫征象.14例患者复查CT未见骨不愈合及回植的复合体移入椎管,椎板内侧缘骨质未因过度增生而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 结论 在行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的同时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及椎板棘突回植术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保持椎管的完整性,避免继发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王旭;刘寿坤;袁翠华;温保军;吴锦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特制假体置换在邻关节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广泛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总结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功能重建中使用特制假体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 1999年10月-2006年8月,对2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广泛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19~42岁,平均31.4岁.肱骨上段4例,肱骨远端1例,髋骨体2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3例.按 Campanacci Ⅹ线分类:Ⅱ级9例、Ⅲ级12例.Enneking 外科分期均为3期.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获随访8~70个月.1 例髋骨体肿瘤术后14个月因肺转移死亡,余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无骨折及假体松动.肢体功能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估:ISOLS 综合评分优14例,良4例,差2例,死亡1例,优良率85.7%. 结论 特制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能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郭世炳;冯卫;贾燕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

    目的 针对近年多种导航系统用于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如何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目前较常用的计算机辅助系统(Otho Pilot 系统、Bone Morphing系统及透视导航系统)在术中的应用. 结果 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三维的可视化定位装置,提高了隧道定位的精确度,按照解剖和等距参数,避免移植腱与股骨髁间窝切迹的撞击,实现了患者个体化前交叉韧带的准确定位植入. 结论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能更好地评估手术的精确度和可行性,满足了术者手术优化的要求,改善了手术的临床结果.

    作者:吴昊;Plaweski Stephane;Merloz Philippe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黏膜缺损的近期疗效

    目的 介绍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 修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术后黏膜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6年10月 - 2007年3月,对12例患者术后黏膜缺损应用异种 ADM 一期修复.男 10 例,女2例;年龄18~76岁.其中鼻中隔偏曲、前中颅底黑色素瘤各 1 例;鼻前庭血管瘤 1 例;下咽癌 1 例,T2N2M0;颈段食道癌 1 例,T2N1M0;扁桃体癌 3 例,其中 T2N0M0 2例,T3N1M0 1 例;喉癌 4 例,均为声门区喉癌,其中T2N0M0 3 例,T3N1M01 例.下咽癌、颈段食道癌、扁桃体癌、喉癌的患者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 结果 术后 12 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应用内窥镜复查,修复膜均已替代缺损黏膜组织,局部功能恢复.其中下咽癌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咽瘘,经局部换药及对症处理10 d后咽瘘愈合;前中颅底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第7天再次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嘱患者卧床、通便、控制颅压,1 周后症状消失,但术后2个月发现局部肿瘤复发,拒绝再次手术而行局部放疗,现仍带瘤生存.所有咽喉及颈段食道癌患者均经过放疗,1 例扁桃体癌术后放疗2个月时局部复发及颈部转移,拒绝再次手术,现仍带瘤生存;颈段食道癌患者在放疗后3个月因口内大出血死亡.其余咽喉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异种 ADM 为修复头颈肿瘤术后黏膜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手术操作简便,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岩;张庆泉;宋西成;陈秀梅;张华;王强;王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皮恶性肿瘤外科切除后的修复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法修复与重建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1995 年1 月-2004 年9月,对70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0~85岁,平均50.3岁.病程2周~3年,平均 3.5 个月.基底细胞癌 31 例,鳞状细胞癌24例,恶性黑色素瘤8例,纤维肉瘤4例,脂肪肉瘤2例,血管肉瘤 1 例.病变范围 1.0 cm×0.5 cm~10.0 cm×8.0 cm.根治性切除肿瘤后缺损3 cm×3 cm~12 cm × 11 cm,采用中厚皮片移植 51 例,邻近头皮瓣移位12例,颈肩随意皮瓣移位2例,斜方肌肌皮瓣移位3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例,切取范围 5 cm×4 cm~18 cm × 12 cm. 结果 67 例皮片及皮瓣成活,伤口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坏死,经过换药后Ⅱ期愈合;1 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55例患者获随访 1~5年,5例复发.植皮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患者和纤维肉瘤患者各1例,分别于术后1年及2年半复发,均再次行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刨面;皮瓣移位患者中血管肉瘤患者及鳞状细胞癌患者各1例于术后6个月及3个月复发放弃治疗,1 例纤维肉瘤患者术后2年复发,再次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创面.余患者均存活良好. 结论 头皮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广泛彻底切除并进行合理的创面修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卿勇;岑瑛;王怀胜;刘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异体锁骨移植重建锁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目的 评价异体锁骨移植重建锁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 年1月,对9例锁骨肿瘤患者行肿瘤瘤段切除、异体锁骨联合钢板修复重建术.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12~68岁.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2例,Campanaeci 影像学分级均为Ⅲ级;原发性恶性和转移瘤共7例.病变位于锁骨外侧端3例、胸骨端2例、骨干4例,2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根据Enneking功能评价标准,术前患肢功能优3例,良3例,可1例,差2例;术前疼痛等级评定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示:中度以上静息痛 4 例,活动时中度以上疼痛3例,重度疼痛2例.肿瘤采用全切除方式,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转移瘤术后分别局部辅助放疗和化疗,随访评价肿瘤控制、疼痛缓解、植骨愈合和肩关节功能等情况. 结果 9 例患者均获随访12~70个月,平均 34.6 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原发性恶性肿瘤未见远隔转移.术后外形良好,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无深部感染发生.8例患者异体骨与自体骨间Ⅰ期愈合,愈合时间3.2~6.8个月,平均5.4个月,其中1例患者取内固定后因外伤造成异体骨骨折,再次行钢板内固定治疗,4个月后骨折愈合;另1 例术后出现钢板松动、骨不连,经再次植骨后6个月愈合.Enneking 功能评价:术后3个月优6例,良3例;6例患者随访24个月时,优4例,良1例,可1例.VAS 评定示术后3个月仅2例上肢活动时出现轻度疼痛:术后12个月,7例无疼痛,活动时中度和轻度疼痛各1例. 结论 异体锁骨是锁骨肿瘤切除后残留骨缺损的一种良好重建材料,重建后患肩的外形和功能满意,疼痛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郭征;王臻;王哲;张涌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翻修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比较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的随访结果. 方法 1999 年1月 -2005年12月,收治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 10 例,女5例;年龄 54~71 岁.左侧8例,右侧7例.初次行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全髋关节置换9例.术后1个月感染6例,6个月感染9例.患者体温均正常,周围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多核细胞计数正常,血沉 34~80 mm/h,平均 61 mm/h,C 反应蛋白 11.7 mg/L ( 5.4~21.0 mg/L).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3分.X 线片示患者股骨均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及骨溶解,假体柄有松动.前次手术距本次翻修术 1~41 个月,平均 7.3 个月.细菌培养提示11例阳性,其中8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 例为大肠埃希氏菌,1 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清创或采用庆大霉素骨水泥一期翻修术 10 例,二期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5 例.术中采集脓液或关节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术中细菌培养结果与术前一致.病理学检查示均为炎性肉芽组织生长,并有大量多核细胞浸润.翻修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12~37个月,平均19 个月,感染均未复发,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和压痛.14例髋关节疼痛消失,1 例行走时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行走.Harris评分为 79~92分,平均 84.2 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片示假体固定可靠,无明显松动迹象及骨溶解发生.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处理得当,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辉;吕厚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方法改进与功能鉴定

    目的 通过改进胰腺消化和分离的技术条件,提高成年大鼠胰岛分离纯化产率和质量. 方法 用胶原酶Ⅺ液灌注消化成年SD大鼠胰腺,对胰岛分离纯化方法加以改进:以 4 种比重的 Euro- Ficoll (F1∶D=1.132,F2∶D=1.108,F4∶D=1.069) 和 Hank's 液(F5∶D=1.023) 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以离心半径 15 cm,2 000 r/min 于4℃缓慢升降离心 20 min,收集位于F1 和 F2界面的胰岛.双硫腙特异染色法鉴定胰岛纯度;二醋酸酯荧光素/碘化丙啶染色法计算胰岛成活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计算刺激指数.将胰岛当量(islets equivalent quantity,IEQ) 为 1000 的胰岛移植于同品系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9d 内隔日观察动物血糖的变化,评价胰岛功能.比较分离条件优化前后收获胰岛的产率和质量. 结果 改进纯化方法后每只大鼠胰岛收获量为(920±122) IEQ,胰岛纯度> 90%,胰岛细胞成活率为 91%±2%.胰岛细胞功能良好,在低糖和高糖刺激后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8.25±0.32) mU/L 和(36.70±3.57)mU/L,刺激指数为 2.01±0.15.1000 IEQ 胰岛移植于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观察期内可维持动物血糖水平正常. 结论 改进后的胶原酶灌注消化和不连续梯度离心方法提高了胰岛的产率,保证了胰岛的高纯度及高成活率.

    作者:袁宇;丛聪;张静;魏玲玲;李胜富;金熙;麦刚;李幼平;程惊秋;陆燕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固定一侧前肢后对犬后肢负重的影响

    目的 建立三足负重犬模型,模仿人的髋关节应力,观察其双后肢的动力学参数变化. 方法 选用10 只健康成年 Beagle 犬,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一侧腕关节屈曲90°位固定,建立三足负重犬模型.于固定前后(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行步态分析,比较双后肢的触地时间和地面反力变化. 结果 犬固定一侧前肢后,可三足行走,步态发生明显变化,呈前半身抬起的跳跃状行走,双后肢交替负重前行.实验组双后肢的站立相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侧后肢为 (0.48±0.04)s,对侧后肢为(0.46±0.06)s,但与对照组犬的(0.43±0.05) s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后肢峰值垂直地面反力明显增加,与对照组(3.26±0.48)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同侧后肢的峰值加速力为 (0.80±0.30)倍体重,与对照组犬(0.72±0.13)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后肢为(0.68±0.22)倍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后肢的峰值减速力明显减小,同侧后肢为- (0.26±0.14)倍体重,对侧后肢为- (0.13±0.05) 倍体重,与对照组- (0.43±0.13) 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犬的主要负重肢体为前肢,前肢承担体重的 62.8%±2.4%,后肢承担 37.2%±1.8%,实验组犬的主要负重肢体为后肢,承担体重的59.1±6.7%. 结论 三足负重犬可作为一个负重动物模型用来研究生物力学因素在髋关节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鸿帅;张长青;白跃宏;周俊;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纳米仿生组织工程血管体外构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静电纺丝 (electrospinning,ELSP) 技术构建具有纳米结构的纳米仿生组织工程血管 (nano-biomimetic-tissue engineered blood vessel,NBTEBV). 方法 6 月龄新西兰雄性家兔 30 只,体重 2.15~3.10 kg.制备兔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 体外培养育种管型模具:采用多排喷头ELSP混纺兔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 muscle cell,VSMC)悬液及仿 ECM (mimic ECM,MECM) 溶液构建 NBTEBV. NBTEBV 用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MTT 检测静置 24 h和动态培养7 d后NBTEBV 上 VECNSMC 的成活和增殖能力,行 HE 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及大抗张力检测. 结果 动态培养第7天的 NBTEBV 长 57 mm,外径 4 mm,壁厚 0.4 mm,色乳白,质地均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及弹性.静置孵育 24 h MTT 检测血管上成活细胞相对数为 3.5×105/mg,动态培养7 d 后为 8.9×106/mg.扫描电镜及 HE染色观察示NBTEBV与天然血管有相似的纳米结构及组织学特点;电镜结构呈现由100 nm 支架纤维构成的孔径约600 nm的网状结构;HE 染色示VEC 和 VSMC分层构建成血管状.动态培养第7天组织工程血管大静水压为950 mmHg,拟生理血压下(110/70 mmHg) 管径顺应变化率 3.0%;20 mm × 5 mm 组织片大抗张强度为 18.5 MPa. 结论 利用 ELSP技术可以将VSMC 和 MECM的支架材料同步构建成具有与天然血管相似纳米结构的组织工程血管.

    作者:郑晓兵;乔彤;冉峰;刘长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

    目的 为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年轻患者延缓行全膝关节置换,探讨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髌骨成形并胫骨高位截骨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6 年2月,对8例10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行综合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42~56岁.左膝3例,右膝3例,双膝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或站久后疼痛.X 线片示股胫关节及髌骨边缘骨质增生,以内侧为重,髌股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变窄.股胫角185~200°,平均 190°;HSS 膝关节评分为55~75分,平均60分.膝痛1~12年,平均5年.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截骨部位均于8~11 周达临床愈合,平均9周.股胫角矫正15~30°,平均 20°,基本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膝关节外翻角 10°.术后关节活动度为 100~120°,较术前增加 5~20°,平均增加 10°.X 线片示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截骨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5~88分,平均80分. 结论 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使关节软骨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重建,髌骨成形有效解决膝前区疼痛,胫骨高位截骨矫正异常负重力线,三者结合,疗效肯定.

    作者:陈海龙;郑九琴;王战朝;张智敏;尚延春;张江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的修复重建

    目的 评价桡骨头切除、尺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修复或重建手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9月-2006年4月,对18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患者,手术行桡骨头切除的同时,对MCL采用直接缝合修复或带蒂筋膜重建治疗.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57岁.跌扑伤或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8例.骨折按Mason分类,Ⅲ型13例,Ⅳ型5例.15例于伤后2周内手术;3例陈旧损伤,分别于伤后4、6和14个月手术.手术修复MCL4例,重建MCL14例. 结果 术后18例均获随访1~5年,平均3年.根据 Broberg 等制定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4例,良12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88.9%.3 例肘部轻度疼痛,1 例中度疼痛,14 例无疼痛.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 110~140°,平均130°.前臂旋前 35~85°,平均 75°;前臂旋后 65~89°,平均 80°.患侧握力较健侧减少3%~28%,平均15%;伸肘力量减少8%~39%,平均30%;屈肘力量减少7%~29%,平均18%;旋前力量减少7%~31%,平均20%;旋后力量减少15%~45%,平均25%;患侧与健侧在相同外翻应力(外翻力矩2 Nm) 下X线片提携角增加 0~11°,平均 5°.以上指标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L 是抵抗肘关节外翻应力主要的因素,在无条件行桡骨头假体置换时,行桡骨头切除、修复MCL 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但远期效果仍需随访.

    作者:蒋涛;黄富国;徐建华;钟易林;唐仁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外固定支架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

    目的 评价外固定支架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作用. 方法 2003年1月 - 2005 年12月,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问骨折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73~95岁,平均83岁.骨折至治疗时间2~15 d,平均5 d,平均12周;按AO分型,A1型22例,A2型30例,A3型8例.均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 结果 外固定架操作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30 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术中及术后未输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外固定失败者.全部骨折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无死亡者.有髋内翻畸形4例;钉道感染8例,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等处理好转,拔除外固定钉后钉道感染痊愈.髋关节功能情况按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35例,良22例,差3例,优良率95%. 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安全、创伤小、失血量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王桂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三维骨建模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旋转对位的作用

    目的 为了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假体旋转对位的量化研究,探讨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量化操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02年11月 - 2003年6月,采用三维骨建模 Ceravision 系统对 21 例 21 膝保守治疗无效的三间隔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男5例5膝,女16例16膝;年龄64~79岁,平均 72.4 岁.左膝10例,右膝1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病程2~10年.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根据相关的临床体检、影像学和导航系统资料,对术中假体旋转对位量值,并对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 例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平均13.3个月.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 1°~外旋 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 0°~外旋5°.其中膝内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外旋 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外旋2°~外旋5°:膝外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4°,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 4°.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大屈膝度为 105~130°,平均 115°;膝关节额面松弛度,内侧 0.2~0.5 cm,平均 0.27 cm,外侧 1.0~2.5 cm,平均 1.7 cm.无膝痛、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针对患者个体精确地进行假体旋转对位.

    作者:吴昊;van Driessche Stephane;Goutallier Daniel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平行丝线法治疗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目的 总结和分析关节镜下套管针引导平行丝线固定法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1~48岁.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3例.按 Meyers-Mckeever 分型,Ⅱ型5例,Ⅲ A型8例,ⅢB型4例,术前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57.3 分.术后在支具保护下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摄X线片,观察、测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术后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全部获随访6~28个月,平均12.7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者 13 例;不同程度受限 3 例,但关节活动度均超过 100°,为伴内侧副韧带损伤者;1 例陈旧骨折患者,术后过早去除支具功能锻炼,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1年后二次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效果满意.16例术后6个月复查,X 线片示均解剖复位并骨折愈合,无关节不稳;Lysholm 评分 97.8 分. 结论 关节镜下利用2条平行线固定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对前交叉韧带及骨块损伤小,骨折复位简便,固定范围广且可靠,应力承载面积大,受力均匀,能防止骨折块碎裂、旋转或上撬.

    作者:白伦浩;王佳时;田野;李洪瀛;李田;付勤;傅永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手术方法改进

    目的 总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髌前和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介绍皮瓣切取手术方法的改进. 方法 2003年5月- 2005年8月,在利用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带蒂皮瓣修复的基础上,改进穿支皮瓣切取方法治疗16例髌前或胫骨上端伴骨或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9岁.髌前区9例,合并骨折4例;胫骨上端7例,合并骨折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4.5 cm×3.0 cm~6.5 cm×5.5 cm.先从皮瓣近侧显露血管蒂,顺行向下分离至皮瓣的穿支血管,以其为中心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 5.5 cm×4.0 cm~7.5 cm ×6.5 cm.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4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有小的皮缘表浅感染,经换敷料2周左右逐渐愈合.全部获随访 11个月~3年半,平均 2.1 年.局部骨折均在 14~18 周愈合,皮瓣质地、厚薄及颜色均较好,功能恢复较满意.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供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采用顺行法先显露血管蒂再找穿支的方法,较逆行法先切开皮瓣找穿支再显露血管蒂的方法操作更为简便,避免了先切皮瓣对穿支血管的误伤.

    作者:张功林;章鸣;郭翱;张灵芝;荆浩;凌爱军;何继华;彭俊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32 例髋臼骨折手术疗效

    目的 总结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入路、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 1998年5月-2006年7月,收治32例髋臼骨折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42岁.车祸伤20例,砸压伤4例,坠落伤8例.按 Letournel 分类:后壁骨折6例,后壁及后柱骨折3例,前壁骨折、前壁及前柱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7例,双柱伴横行骨折、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各 4 例,股骨颈骨折伴内壁粉碎性骨折、伴髋臼后壁骨折、伴后柱骨折、伴前壁骨折各1例.术前常规牵引1~2周后行手术复位内固定30例,全髋关节置换2例.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获随访6个月~7年,平均28个月.X 线片示骨折于术后12~16 周愈合.3 例发生异位骨化;1 例发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二期行全髋关节置换;1 例坐骨神经损伤8个月后基本恢复.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方法:优25例,良2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 84.4%. 结论 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手术时机适当、合适入路、可靠内固定及满意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重建钢板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螺钉的植入方向是技术关键.

    作者:宋锡刚;张惠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15 例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15例骶尾部褥疮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9~75岁.Ⅲ度褥疮6例,Ⅳ度9例.褥疮范围5 cm×4 cm~10 cm×8 cm.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上、骶旁或腰动脉皮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穿支蒂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褥疮.采用旋转移位皮瓣修复 11 例,皮瓣周围完全切开的岛状皮瓣修复 4 例. 结果 术中出血50~300 mL,无需输血.手术时间 1~2 h,无特殊不适.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3 例伤口Ⅰ期愈合,2 例出现血肿和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住院时间20~40 d,平均29 d.随访1~5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皮肤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较好,褥疮无复发. 结论 穿支动脉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理想方法.

    作者:傅荣;小坂正明;游晓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207 例膝关节稳定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无合并关节内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其中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内侧组)115例,男50例,女65例;年龄14~78岁,平均46.9岁.左侧66例,右侧49例.其中26例外伤至手术时间 6 d~6个月,平均2.1个月.外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外侧组)92例,男18例,女74例;年龄16~62岁,平均41.1 岁.左侧57例,右侧35例.其中24例外伤至手术时间9 d~6个月,平均1.9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并作手术前后及组间比较. 结果 术后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关节僵硬及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全部获随访 12~45 个月,平均 31.5 个月.内侧组及外侧组 Lysholm 评分从术前 (61.3±16.9) 和 (57.4±17.6) 分提高至随访时(95.0±7.9) 和 (93.3±7.4)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手术前后的 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膝关节功能优107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 97.39%;外侧组优80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部分切除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异.

    作者:朱越;赵金忠;何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目的 针对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出现原因并提出治疗对策. 方法 1999年3月-2006年11月,采用非限制活动负重型假体( scandinavian totalankle replacement,STAR)对35例患者行TAR.男19例,女16例;年龄27~68岁,平均50.5岁.左侧20例,右侧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患者踝关节均有疼痛、不同程度肿胀及活动受限.病程9~64个月.按Kofoed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术前Kofoed总评分:6~48分,平均29分;疼痛评分0~35分,平均18.3分;功能评分6~18分,平均11.7分;活动度评分3~12分,平均9.2分.结果 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33例切口Ⅰ期愈合.28例获随访3~80个月,平均43.5个月.术中出现内踝骨折2例,踝关节内翻不稳定2例,踝关节背伸范围不足1例,均对症处理.术后足背中部及3~5趾相对缘皮肤感觉减退1例,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未作特殊处理.28例踝关节Kofoed总评分58~95分,平均85.5分;疼痛评分35~50分,平均48.3分;功能评分18~30分,平均20.7分;活动度评分16~20分,平均1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8例获优16例,良9例,中3例;X 线片检查均未见假体松动或下沉. 结论 采用STAR的TAR术虽然是治疗终末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原则及技术并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廖翔;高志增;黄山虎;杨述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