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吕厚山
目的 总结和分析关节镜下套管针引导平行丝线固定法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1~48岁.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3例.按 Meyers-Mckeever 分型,Ⅱ型5例,Ⅲ A型8例,ⅢB型4例,术前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57.3 分.术后在支具保护下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摄X线片,观察、测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术后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全部获随访6~28个月,平均12.7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者 13 例;不同程度受限 3 例,但关节活动度均超过 100°,为伴内侧副韧带损伤者;1 例陈旧骨折患者,术后过早去除支具功能锻炼,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1年后二次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效果满意.16例术后6个月复查,X 线片示均解剖复位并骨折愈合,无关节不稳;Lysholm 评分 97.8 分. 结论 关节镜下利用2条平行线固定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对前交叉韧带及骨块损伤小,骨折复位简便,固定范围广且可靠,应力承载面积大,受力均匀,能防止骨折块碎裂、旋转或上撬.
作者:白伦浩;王佳时;田野;李洪瀛;李田;付勤;傅永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讨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及其意义. 方法 分析CAOS在创伤骨科应用的现状,总结其应用的价值及相关问题. 结果 目前CAOS在创伤骨科主要应用于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物的植入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以及膝关节交叉韧带的重建等,而在骨折复位方面的应用很少且技术不成熟,但已显示明显的优越性.在CAOS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缺点、临床医学评价、手术医生的地位、正确的微创观念等相关问题. 结论 CAOS在创伤骨科手术微创化进程中有重要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价值,应处理好一些相关的问题,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作者:栗威;赵劲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为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年轻患者延缓行全膝关节置换,探讨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髌骨成形并胫骨高位截骨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6 年2月,对8例10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行综合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42~56岁.左膝3例,右膝3例,双膝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或站久后疼痛.X 线片示股胫关节及髌骨边缘骨质增生,以内侧为重,髌股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变窄.股胫角185~200°,平均 190°;HSS 膝关节评分为55~75分,平均60分.膝痛1~12年,平均5年.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截骨部位均于8~11 周达临床愈合,平均9周.股胫角矫正15~30°,平均 20°,基本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膝关节外翻角 10°.术后关节活动度为 100~120°,较术前增加 5~20°,平均增加 10°.X 线片示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截骨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5~88分,平均80分. 结论 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使关节软骨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重建,髌骨成形有效解决膝前区疼痛,胫骨高位截骨矫正异常负重力线,三者结合,疗效肯定.
作者:陈海龙;郑九琴;王战朝;张智敏;尚延春;张江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桡骨头切除、尺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修复或重建手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9月-2006年4月,对18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MCL损伤患者,手术行桡骨头切除的同时,对MCL采用直接缝合修复或带蒂筋膜重建治疗.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57岁.跌扑伤或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8例.骨折按Mason分类,Ⅲ型13例,Ⅳ型5例.15例于伤后2周内手术;3例陈旧损伤,分别于伤后4、6和14个月手术.手术修复MCL4例,重建MCL14例. 结果 术后18例均获随访1~5年,平均3年.根据 Broberg 等制定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4例,良12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88.9%.3 例肘部轻度疼痛,1 例中度疼痛,14 例无疼痛.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 110~140°,平均130°.前臂旋前 35~85°,平均 75°;前臂旋后 65~89°,平均 80°.患侧握力较健侧减少3%~28%,平均15%;伸肘力量减少8%~39%,平均30%;屈肘力量减少7%~29%,平均18%;旋前力量减少7%~31%,平均20%;旋后力量减少15%~45%,平均25%;患侧与健侧在相同外翻应力(外翻力矩2 Nm) 下X线片提携角增加 0~11°,平均 5°.以上指标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L 是抵抗肘关节外翻应力主要的因素,在无条件行桡骨头假体置换时,行桡骨头切除、修复MCL 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但远期效果仍需随访.
作者:蒋涛;黄富国;徐建华;钟易林;唐仁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6年5月,我科收治2例因严重外伤造成手背部较大软组织及掌骨缺损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骨移植的方法予以修复,操作较简便,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蒲超;朱红;黄富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炎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DOA) 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 年2月-2007 年1月,采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60例膝DOA患者.男15例,女45例;年龄 41~67岁,平均 57.5 岁.病程6个月~3年.每日2次,每次750 mg,6周为1个疗程,4个月后重复1个疗程.所有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采用国际 DOA 的评分标准 --Lequesne 指数评定膝关节休息痛、运动痛、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及行走能力. 结果 治疗期间3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未作特殊处理后恢复.60 例患者均获随访 8~11个月,平均9.6个月.经治疗后,31例DOA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愈率为 51.7%;27 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好转率为45.0%;总有效率为 96.7%.膝关节休息痛、运动痛、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及行走能力治疗后评分分别为(0.5±0.2)、(0.7±0.4)、(0.8±0.3)、(0.9±0.4)、(0.6±0.3)及(0.9±0.4) 分,治疗前各项评分为( 1.6±0.5)、(2.1±0.4)、(2.2±0.5)、(1.8±0.6)、(1.7±0.4)及(2.0±0.4)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对治疗膝 DOA 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作者:江相保;高李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膝关节功能障碍行关节镜下松解,以及术后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2006年2月,采用膝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5~56岁.左侧9例,右侧6例.髌骨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 4 例,前交叉韧带断裂3例,化脓性关节炎1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 1.5 年.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伸膝0~10°,屈膝30~60°;膝关节活动范围30~50°.术后行关节腔冲洗,早期 CPM 机功能锻炼,手法屈膝按摩.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并发症.获随访 1~3 年半,平均2年.膝关节活动度:屈 110°~伸 0°者4例,屈100°~伸0°者7例,屈90°~伸0°者3例,屈70°~伸0°者1例.按KSS评分标准,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 93.3%. 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内松解,术后关节腔冲洗,为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张爱民;和玉芹;韩立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髌前和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介绍皮瓣切取手术方法的改进. 方法 2003年5月- 2005年8月,在利用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带蒂皮瓣修复的基础上,改进穿支皮瓣切取方法治疗16例髌前或胫骨上端伴骨或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9岁.髌前区9例,合并骨折4例;胫骨上端7例,合并骨折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4.5 cm×3.0 cm~6.5 cm×5.5 cm.先从皮瓣近侧显露血管蒂,顺行向下分离至皮瓣的穿支血管,以其为中心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 5.5 cm×4.0 cm~7.5 cm ×6.5 cm.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4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有小的皮缘表浅感染,经换敷料2周左右逐渐愈合.全部获随访 11个月~3年半,平均 2.1 年.局部骨折均在 14~18 周愈合,皮瓣质地、厚薄及颜色均较好,功能恢复较满意.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供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采用顺行法先显露血管蒂再找穿支的方法,较逆行法先切开皮瓣找穿支再显露血管蒂的方法操作更为简便,避免了先切皮瓣对穿支血管的误伤.
作者:张功林;章鸣;郭翱;张灵芝;荆浩;凌爱军;何继华;彭俊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207 例膝关节稳定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无合并关节内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其中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内侧组)115例,男50例,女65例;年龄14~78岁,平均46.9岁.左侧66例,右侧49例.其中26例外伤至手术时间 6 d~6个月,平均2.1个月.外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外侧组)92例,男18例,女74例;年龄16~62岁,平均41.1 岁.左侧57例,右侧35例.其中24例外伤至手术时间9 d~6个月,平均1.9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并作手术前后及组间比较. 结果 术后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关节僵硬及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全部获随访 12~45 个月,平均 31.5 个月.内侧组及外侧组 Lysholm 评分从术前 (61.3±16.9) 和 (57.4±17.6) 分提高至随访时(95.0±7.9) 和 (93.3±7.4)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手术前后的 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膝关节功能优107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 97.39%;外侧组优80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部分切除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异.
作者:朱越;赵金忠;何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出血量大,探讨股骨髁间闭合式人工膝关节假体有无减少TKR手术出血量的作用. 方法 2005年6月- 2006年12月,对108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单、双膝 TKR 术.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采用髁间闭合式膝关节假体54例(A组),男7例,女47例;年龄 41~76岁,病程4~16年;其中单膝TKR组(A1组)27例,双膝TKR组(A2组)27例.采用髁间开放式膝关节假体54例(B组),男8例,女46例;年龄59~81岁,病程8~26年;其中单膝TKR组(B1组)27例,双膝TKR组(B2组) 27 例.患者均在相同麻醉下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比较A、B两组术后出血量和手术总出血量.结果 术后出血量:A1、A2、B1 及 B2组分别为(890±352)、(1694±528)、(1068±386) 及 (2065±622)mL:A1 与 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出血量:A1、A2、B1及B2组分别为( 1095±329)、(2082±594)、(1274±415) 及 (2459±734)mL;A1 组与 B1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髁间闭合式膝关节假体对减少TKR术后出血量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术中彻底止血是关键.
作者:姜军;吕厚山;朱靖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15例骶尾部褥疮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9~75岁.Ⅲ度褥疮6例,Ⅳ度9例.褥疮范围5 cm×4 cm~10 cm×8 cm.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上、骶旁或腰动脉皮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穿支蒂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褥疮.采用旋转移位皮瓣修复 11 例,皮瓣周围完全切开的岛状皮瓣修复 4 例. 结果 术中出血50~300 mL,无需输血.手术时间 1~2 h,无特殊不适.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3 例伤口Ⅰ期愈合,2 例出现血肿和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住院时间20~40 d,平均29 d.随访1~5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皮肤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较好,褥疮无复发. 结论 穿支动脉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理想方法.
作者:傅荣;小坂正明;游晓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在治疗原发椎管内肿瘤时联合应用椎板棘突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2003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椎板棘突回植术及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2年.肿瘤位于胸段8例,胸腰段3例,腰段5例.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下肢不全瘫.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为椎管内髓外硬脊膜内占位性病变.其中单发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5例,多发神经鞘瘤、胶质瘤各1例. 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行X线及CT检查,复合体回植物位置良好,无螺钉突破椎板压迫硬脊膜.术后全部获12~42个月随访,疼痛及瘫痪程度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及工作能力.3例患者复查MRI示硬脊膜结构清晰,无明显粘连及压迫征象.14例患者复查CT未见骨不愈合及回植的复合体移入椎管,椎板内侧缘骨质未因过度增生而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 结论 在行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的同时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及椎板棘突回植术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保持椎管的完整性,避免继发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王旭;刘寿坤;袁翠华;温保军;吴锦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 2006 年5月 -2007年4月,对60例膝内翻患者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5~7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中胫骨假体定位方法:A组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线作为解剖标志;B组膝内翻0~9°患者采用胫骨结节内侧缘作为解剖标志,10~19°患者以胫骨结节内侧缘至胫骨结节中内1/3线区间的中线为准,≥20°的患者以胫骨结节中内1/3 线为准.测量术后两组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 结果 术后聚乙烯半月板垫片旋转角度测量,A 组内旋(5.6±2.8)°,其中膝内翻 0~9°患者为(8.4±3.8)°,10~19°患者为(3.5±2.7)°,≥20°患者为(0±2.4)°;B 组内旋(0±1.9)°,其中膝内翻0~9°患者为(0±2.1)°,10~19°患者为(0±2.0)°,≥20°患者为(0±1.7)°.A 组组内比较及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 1/3 线是较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程度而定.
作者:肖瑜;张福江;于建华;阚世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一种快速鉴别感觉与运动神经束的方法. 方法 纯种Wistar大鼠30只,处死后取整条脊柱.取脊神经节及背根纤维、腹根纤维及坐骨神经,采用免疫印迹实验观察Annexin V 和 Agrin特异性.其中15只大鼠作为实验组,取脊神经前根、后根、坐骨神经及其肌支、皮支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余15只用PBS代替一抗作为对照组.12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喇曼光谱法对不同性质的神经束进行研究. 结果 Annexin V 和 Agrin 分别是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中的特异物质.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喇曼光谱在 1088、1276、1439、1579 及 1659 cm-1等附近的喇曼振动峰相对强度存在明显差异,1276 cm-1 处的峰值与 1439 cm-1 处的峰值比Ⅰ1 276/Ⅰ1 439 分别为 0.95±0.06 和 1.17±0.08,提示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间的微观结构差异(P<0.05). 结论 显微激光喇曼光谱法是一种鉴别神经束性质的有效的物理学方法,优于免疫组织化学法,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王虎;路来金;刘东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广泛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总结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功能重建中使用特制假体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 1999年10月-2006年8月,对2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广泛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19~42岁,平均31.4岁.肱骨上段4例,肱骨远端1例,髋骨体2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3例.按 Campanacci Ⅹ线分类:Ⅱ级9例、Ⅲ级12例.Enneking 外科分期均为3期.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获随访8~70个月.1 例髋骨体肿瘤术后14个月因肺转移死亡,余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无骨折及假体松动.肢体功能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估:ISOLS 综合评分优14例,良4例,差2例,死亡1例,优良率85.7%. 结论 特制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能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郭世炳;冯卫;贾燕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针对近年多种导航系统用于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如何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目前较常用的计算机辅助系统(Otho Pilot 系统、Bone Morphing系统及透视导航系统)在术中的应用. 结果 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三维的可视化定位装置,提高了隧道定位的精确度,按照解剖和等距参数,避免移植腱与股骨髁间窝切迹的撞击,实现了患者个体化前交叉韧带的准确定位植入. 结论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能更好地评估手术的精确度和可行性,满足了术者手术优化的要求,改善了手术的临床结果.
作者:吴昊;Plaweski Stephane;Merloz Philippe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盆不同部位肿瘤的佳切除术式及其功能重建方法. 方法 1999年1月-2006 年12月,对48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4~72岁,平均45.1岁.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36例.肿瘤累及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12例,Ⅳ区3例;肿瘤侵犯2个及以上区域8例.手术治疗术式选择:良性肿瘤予以刮除或边界切除,或加植骨;恶性肿瘤予以广泛切除或边界切除,植骨或不加植骨;对于累及髋臼部位肿瘤,采取肿瘤切除后行半盆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关节功能. 结果 12 例骨盆良性肿瘤术后获随访12~72个月,均恢复较好的行走功能,1 例半年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36 例恶性肿瘤术后获随访6~72个月,其中生存6~12个月2例(5.6%),12~24个月2例(5.6%),24~36个月6例(16.7%),36~72个月14例(38.8%),72个月以上12例(33.3%).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28例(77.8%)恢复正常行走功能.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静脉血栓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半盆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经相应治疗已明显好转. 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确定切除及重建手术,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强;金大地;史占军;景宗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时假体旋转对位的量化研究,探讨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量化操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02年11月 - 2003年6月,采用三维骨建模 Ceravision 系统对 21 例 21 膝保守治疗无效的三间隔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男5例5膝,女16例16膝;年龄64~79岁,平均 72.4 岁.左膝10例,右膝1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病程2~10年.14例膝内翻,7例膝外翻.根据相关的临床体检、影像学和导航系统资料,对术中假体旋转对位量值,并对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松弛度和髌骨稳定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 例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平均13.3个月.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 1°~外旋 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 0°~外旋5°.其中膝内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外旋 1°~外旋5°,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外旋2°~外旋5°:膝外翻患者,股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1°~外旋4°,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内旋0°~外旋 4°.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大屈膝度为 105~130°,平均 115°;膝关节额面松弛度,内侧 0.2~0.5 cm,平均 0.27 cm,外侧 1.0~2.5 cm,平均 1.7 cm.无膝痛、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三维骨建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针对患者个体精确地进行假体旋转对位.
作者:吴昊;van Driessche Stephane;Goutallier Daniel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钢板方法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1999年7月-2002年7月,随机选取尺桡骨双骨折患者 68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X 线片示骨折部位在尺桡骨直行段.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34例(A组),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15~58岁.交通伤16例,跌伤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应用钛制前臂接骨板固定治疗34例(B组),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7~49岁.车祸伤19例,跌伤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 结果 手术及外固定时间 A 组为 (1.22±0.36)h 及 (5.12±0.74) 周,B 组为(1.27±0.81) h 及 (6.22±1.31) 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6~12个月.A组33例骨折于术后10~12周Ⅱ期愈合,愈合率为97%;B组30例骨折于术后12~16周Ⅰ期愈合,愈合率为89%;两组骨折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器在治疗前臂双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疗效良好、适应证广、愈合率高的优点.
作者:杨佐明;于永林;戴士峰;刘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三足负重犬模型,模仿人的髋关节应力,观察其双后肢的动力学参数变化. 方法 选用10 只健康成年 Beagle 犬,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一侧腕关节屈曲90°位固定,建立三足负重犬模型.于固定前后(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行步态分析,比较双后肢的触地时间和地面反力变化. 结果 犬固定一侧前肢后,可三足行走,步态发生明显变化,呈前半身抬起的跳跃状行走,双后肢交替负重前行.实验组双后肢的站立相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侧后肢为 (0.48±0.04)s,对侧后肢为(0.46±0.06)s,但与对照组犬的(0.43±0.05) s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后肢峰值垂直地面反力明显增加,与对照组(3.26±0.48)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同侧后肢的峰值加速力为 (0.80±0.30)倍体重,与对照组犬(0.72±0.13)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后肢为(0.68±0.22)倍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后肢的峰值减速力明显减小,同侧后肢为- (0.26±0.14)倍体重,对侧后肢为- (0.13±0.05) 倍体重,与对照组- (0.43±0.13) 倍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犬的主要负重肢体为前肢,前肢承担体重的 62.8%±2.4%,后肢承担 37.2%±1.8%,实验组犬的主要负重肢体为后肢,承担体重的59.1±6.7%. 结论 三足负重犬可作为一个负重动物模型用来研究生物力学因素在髋关节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鸿帅;张长青;白跃宏;周俊;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