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髁间闭合式和开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

姜军;吕厚山;朱靖有

关键词:髁间闭合式膝关节假体, 髁间开放式膝关节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术, 出血量
摘要:目的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出血量大,探讨股骨髁间闭合式人工膝关节假体有无减少TKR手术出血量的作用. 方法 2005年6月- 2006年12月,对108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单、双膝 TKR 术.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采用髁间闭合式膝关节假体54例(A组),男7例,女47例;年龄 41~76岁,病程4~16年;其中单膝TKR组(A1组)27例,双膝TKR组(A2组)27例.采用髁间开放式膝关节假体54例(B组),男8例,女46例;年龄59~81岁,病程8~26年;其中单膝TKR组(B1组)27例,双膝TKR组(B2组) 27 例.患者均在相同麻醉下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比较A、B两组术后出血量和手术总出血量.结果 术后出血量:A1、A2、B1 及 B2组分别为(890±352)、(1694±528)、(1068±386) 及 (2065±622)mL:A1 与 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出血量:A1、A2、B1及B2组分别为( 1095±329)、(2082±594)、(1274±415) 及 (2459±734)mL;A1 组与 B1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髁间闭合式膝关节假体对减少TKR术后出血量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术中彻底止血是关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手术方法改进

    目的 总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髌前和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介绍皮瓣切取手术方法的改进. 方法 2003年5月- 2005年8月,在利用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带蒂皮瓣修复的基础上,改进穿支皮瓣切取方法治疗16例髌前或胫骨上端伴骨或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9岁.髌前区9例,合并骨折4例;胫骨上端7例,合并骨折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4.5 cm×3.0 cm~6.5 cm×5.5 cm.先从皮瓣近侧显露血管蒂,顺行向下分离至皮瓣的穿支血管,以其为中心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 5.5 cm×4.0 cm~7.5 cm ×6.5 cm.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4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有小的皮缘表浅感染,经换敷料2周左右逐渐愈合.全部获随访 11个月~3年半,平均 2.1 年.局部骨折均在 14~18 周愈合,皮瓣质地、厚薄及颜色均较好,功能恢复较满意.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供区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采用顺行法先显露血管蒂再找穿支的方法,较逆行法先切开皮瓣找穿支再显露血管蒂的方法操作更为简便,避免了先切皮瓣对穿支血管的误伤.

    作者:张功林;章鸣;郭翱;张灵芝;荆浩;凌爱军;何继华;彭俊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皮恶性肿瘤外科切除后的修复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法修复与重建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1995 年1 月-2004 年9月,对70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0~85岁,平均50.3岁.病程2周~3年,平均 3.5 个月.基底细胞癌 31 例,鳞状细胞癌24例,恶性黑色素瘤8例,纤维肉瘤4例,脂肪肉瘤2例,血管肉瘤 1 例.病变范围 1.0 cm×0.5 cm~10.0 cm×8.0 cm.根治性切除肿瘤后缺损3 cm×3 cm~12 cm × 11 cm,采用中厚皮片移植 51 例,邻近头皮瓣移位12例,颈肩随意皮瓣移位2例,斜方肌肌皮瓣移位3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例,切取范围 5 cm×4 cm~18 cm × 12 cm. 结果 67 例皮片及皮瓣成活,伤口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坏死,经过换药后Ⅱ期愈合;1 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55例患者获随访 1~5年,5例复发.植皮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患者和纤维肉瘤患者各1例,分别于术后1年及2年半复发,均再次行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刨面;皮瓣移位患者中血管肉瘤患者及鳞状细胞癌患者各1例于术后6个月及3个月复发放弃治疗,1 例纤维肉瘤患者术后2年复发,再次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创面.余患者均存活良好. 结论 头皮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广泛彻底切除并进行合理的创面修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卿勇;岑瑛;王怀胜;刘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

    目的 为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年轻患者延缓行全膝关节置换,探讨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髌骨成形并胫骨高位截骨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6 年2月,对8例10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行综合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42~56岁.左膝3例,右膝3例,双膝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或站久后疼痛.X 线片示股胫关节及髌骨边缘骨质增生,以内侧为重,髌股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变窄.股胫角185~200°,平均 190°;HSS 膝关节评分为55~75分,平均60分.膝痛1~12年,平均5年.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截骨部位均于8~11 周达临床愈合,平均9周.股胫角矫正15~30°,平均 20°,基本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膝关节外翻角 10°.术后关节活动度为 100~120°,较术前增加 5~20°,平均增加 10°.X 线片示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截骨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5~88分,平均80分. 结论 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使关节软骨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重建,髌骨成形有效解决膝前区疼痛,胫骨高位截骨矫正异常负重力线,三者结合,疗效肯定.

    作者:陈海龙;郑九琴;王战朝;张智敏;尚延春;张江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 2006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 15~54岁,平均 31.5 岁.创面外露时间 5d~6 个月,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血管或钢板外露.15 例创面伴不同程度感染.皮肤缺损范围 3.5 cm×3.0 cm~10.0 cm×6.5 cm.切取皮瓣范围 6 cm×5 cm ~11 cm×8 cm,皮瓣血管蒂长 6~15 cm,蒂宽 4~5 cm.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随访6个月~3年,皮瓣色泽、弹性均正常,无臃肿,外观良好,大部分恢复了保护性感觉.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可弹跳,踝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杰;郑怀仁;刘锴;袁海胜;刘羽;李亚君;李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BrdU 标记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 通过采用 BrdU 标记连续培养的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ADSCs),检测其佳标记时间、标记剂量及毒性作用,探讨其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8~12 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6 只,雌雄不限,体重 1.5~2.0 kg.切取腹股沟皮下 1~2 mL 脂肪组织,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进行鉴定.取第 3 代细胞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 和 20 μg/mL 的 BrdU 进行标记,分别记为A、B、C及 D 组;另 1 孔不含 BrdU,作为空白对照(E 组).标记12、24、48 和 72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细胞阳性率,苔盼蓝排染法行细胞计数观察标记后细胞活性. 结果 原代培养的ADSCs形态主要为宽大、扁平、短梭形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第3代 ADSCs经诱导均能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3代 ADSCs 经 BrdU 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胞核呈绿色荧光.孵育 12h,A、B、C、D 组细胞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 30.6%±2.3%、32.4%±1.9%、45.8%±1.8%、50.8%±3.1%,C、D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A、B、C及D组标记率分别为45.9%±2.0%、87.9%±3.3%、90.6%±2.9% 及 91.7%±3.2%;48 h 和 72 h,A、B、C、D 组标记情况与24 h 相似;E 组各时间点细胞标记阳性率为 0.孵育 24、48及72 h,B、C及D组细胞阳性率与 A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孵育12、24、48 及 72 h细胞计数,各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A、B、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rdU 标记 ADSCs 的佳时间为 48 h,佳浓度为 10μg/mL;BrdU 对细胞标记率及安全性高.

    作者:黎洪棉;高建华;鲁峰;李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炎 (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DOA) 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 年2月-2007 年1月,采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60例膝DOA患者.男15例,女45例;年龄 41~67岁,平均 57.5 岁.病程6个月~3年.每日2次,每次750 mg,6周为1个疗程,4个月后重复1个疗程.所有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采用国际 DOA 的评分标准 --Lequesne 指数评定膝关节休息痛、运动痛、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及行走能力. 结果 治疗期间3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未作特殊处理后恢复.60 例患者均获随访 8~11个月,平均9.6个月.经治疗后,31例DOA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愈率为 51.7%;27 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好转率为45.0%;总有效率为 96.7%.膝关节休息痛、运动痛、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及行走能力治疗后评分分别为(0.5±0.2)、(0.7±0.4)、(0.8±0.3)、(0.9±0.4)、(0.6±0.3)及(0.9±0.4) 分,治疗前各项评分为( 1.6±0.5)、(2.1±0.4)、(2.2±0.5)、(1.8±0.6)、(1.7±0.4)及(2.0±0.4)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糖对治疗膝 DOA 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作者:江相保;高李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兔耳增生性瘢痕血管生成及腺病毒转染基因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探索新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方法 19 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2.0~2.5 kg,制备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其中8只于创面上皮化后10、30、60及90 d行微血管计数、微循环监测及HE染色观察.另11只选择每只兔的左、右侧耳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于上皮化后10 d,实验组兔耳瘢痕局部多点注射基因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 (adenovirus extracellular protein with 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 1domains,Ad-METH1) 重组腺病毒40 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空载腺病毒.取 1 只兔于注射后3 d,采用 RT-PCR 和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 METH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余 10 只兔注射后30 d,行两组大体观察、微血管计数及 HE 染色. 结果 上皮化后10、30、60 及 90 d 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分别为(42.37±3.89)、(49.46±4.13)、(33.12±4.34) 及 (13.24±2.31) 支;瘢痕组织微循环灌注分别为(37.75±2.11)、(59.87±6.46)、(44.53±6.14) 及 (29.21±1.84) PU;上皮化后10~60 d微血管计数及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上皮化后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30 d组织学为瘢痕增生早期和增生期表现;60 d时仍为增生期表现,但已出现成熟迹象;90 d时大部分瘢痕软化,为成熟期表现.Ad-METH1 注射后 3 d,实验组 METH1 mRNA 及蛋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对照组未检测到靶基因表达;注射 Ad-METH1 后 30 d,大体观察:实验组瘢痕颜色接近正常兔耳肤色,质地接近正常;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腹侧皮面,质地坚硬;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实验组为(12.38±2.56)支,对照组为(48.12±6.46)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瘢痕微血管分布较少,成纤维细胞散在,胶原排列有序;对照组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 结论 血管生成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血管抑制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作者:宋保强;鲁开化;张阳;郭树忠;韩岩;马福成;李荟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前臂双骨折

    目的 总结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钢板方法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1999年7月-2002年7月,随机选取尺桡骨双骨折患者 68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X 线片示骨折部位在尺桡骨直行段.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34例(A组),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15~58岁.交通伤16例,跌伤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应用钛制前臂接骨板固定治疗34例(B组),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7~49岁.车祸伤19例,跌伤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 结果 手术及外固定时间 A 组为 (1.22±0.36)h 及 (5.12±0.74) 周,B 组为(1.27±0.81) h 及 (6.22±1.31) 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6~12个月.A组33例骨折于术后10~12周Ⅱ期愈合,愈合率为97%;B组30例骨折于术后12~16周Ⅰ期愈合,愈合率为89%;两组骨折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器在治疗前臂双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疗效良好、适应证广、愈合率高的优点.

    作者:杨佐明;于永林;戴士峰;刘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三种组织工程鼓膜的构建

    目的 构建3种不同材料的组织工程鼓膜,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 方法 体重 30 kg 健康雄性小白猪1只,制备脱细胞硬脑膜及脱细胞真皮,并从牛皮中提取液态胶原,将第3代豚鼠鼓膜成纤维细胞 1×106个/mL,各 0.2 mL 种于3种材料表面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状态.培养1周后,将3种材料分别进行扫描电镜及HE染色观察,测定材料厚度及其张力. 结果 成纤维细胞在3种材料表面生长良好,呈束状平行排列,其中以胶原与脱细胞真皮表面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较佳.HE 染色及扫描电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呈单层于3种材料表面连续生长.胶原膜、脱细胞真皮及脱细胞硬脑膜的平均厚度分别为 9.4、10.0 及 10.4 μm.张力强度测定,复合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组织工程鼓膜张力 (1.417±0.030) N/mm2,复合成纤维细胞的脱细胞真皮张力为 (24.500±2.040)N/mm2,复合成纤维细胞的脱细胞硬脑膜张力为(53.300±2.600)N/mm2;复合成纤维细胞的脱细胞真皮张力与正常豚鼠鼓膜张力26.700 N/mm2接近. 结论 脱细胞猪真皮为支架复合成纤维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鼓膜,其张力与厚度均与正常豚鼠鼓膜相接近,是构建组织工程鼓膜的理想材料.

    作者:邓志宏;田勇胜;王锦玲;邱建华;刘源;赵宇;金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翻修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比较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的随访结果. 方法 1999 年1月 -2005年12月,收治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 10 例,女5例;年龄 54~71 岁.左侧8例,右侧7例.初次行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全髋关节置换9例.术后1个月感染6例,6个月感染9例.患者体温均正常,周围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多核细胞计数正常,血沉 34~80 mm/h,平均 61 mm/h,C 反应蛋白 11.7 mg/L ( 5.4~21.0 mg/L).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3分.X 线片示患者股骨均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及骨溶解,假体柄有松动.前次手术距本次翻修术 1~41 个月,平均 7.3 个月.细菌培养提示11例阳性,其中8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 例为大肠埃希氏菌,1 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清创或采用庆大霉素骨水泥一期翻修术 10 例,二期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5 例.术中采集脓液或关节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术中细菌培养结果与术前一致.病理学检查示均为炎性肉芽组织生长,并有大量多核细胞浸润.翻修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12~37个月,平均19 个月,感染均未复发,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和压痛.14例髋关节疼痛消失,1 例行走时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行走.Harris评分为 79~92分,平均 84.2 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片示假体固定可靠,无明显松动迹象及骨溶解发生.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处理得当,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辉;吕厚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特制假体置换在邻关节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广泛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总结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切除后功能重建中使用特制假体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 1999年10月-2006年8月,对2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广泛切除、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19~42岁,平均31.4岁.肱骨上段4例,肱骨远端1例,髋骨体2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3例.按 Campanacci Ⅹ线分类:Ⅱ级9例、Ⅲ级12例.Enneking 外科分期均为3期.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获随访8~70个月.1 例髋骨体肿瘤术后14个月因肺转移死亡,余患者无局部复发和转移,无骨折及假体松动.肢体功能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估:ISOLS 综合评分优14例,良4例,差2例,死亡1例,优良率85.7%. 结论 特制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能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郭世炳;冯卫;贾燕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膝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

    目的 总结膝关节功能障碍行关节镜下松解,以及术后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2006年2月,采用膝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5~56岁.左侧9例,右侧6例.髌骨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 4 例,前交叉韧带断裂3例,化脓性关节炎1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 1.5 年.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伸膝0~10°,屈膝30~60°;膝关节活动范围30~50°.术后行关节腔冲洗,早期 CPM 机功能锻炼,手法屈膝按摩.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并发症.获随访 1~3 年半,平均2年.膝关节活动度:屈 110°~伸 0°者4例,屈100°~伸0°者7例,屈90°~伸0°者3例,屈70°~伸0°者1例.按KSS评分标准,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 93.3%. 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内松解,术后关节腔冲洗,为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张爱民;和玉芹;韩立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IGF-1 促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研究

    目的 为更好地将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构建,探讨 IGF-1 对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 通过核素3H-TdR 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 IGF-1 (1、2、4、8、16 和 32 ng/mL) 作用下成肌细胞的每分钟射线脉冲数(count per minute,CPM) 值,根据浓度 -CPM 值量效曲线确定 IGF-1 促增殖的适宜浓度.在生长培养基中加入该浓度的 IGF-1 用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仅接受生长培养基.分别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核素掺入法测定适宜浓度 IGF-1 作用下,成肌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另选取不同浓度 IGF-1 (0、5、10、15、20、25、30 ng/mL) 作用于成肌细胞,观察 4d 后成肌细胞融合率,通过融合率-IGF-1浓度-量效曲线确定IGF-1促进成肌细胞融合的佳浓度,并将其用于实验组,而未接受该浓度IGF-1的成肌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细胞融合率与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含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 5 ng/mL 的 IGF-1 为促成肌细胞增殖佳浓度.对照组成肌细胞倍增时间为 96 h;实验组成肌细胞生长曲线左移,倍增时间缩短为 60 h.对照组 DNA G1、S 期与 G2M 期各亚周期所占时间分别是 70.03、25.01 与 0.96 h,实验组为 22.66、16.47 与 20.87 h.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肌细胞 CPM 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48 h 与 96 h,与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结果一致.IGF-1 促进分化研究显示 20 ng/mL IGF-1 为促成肌细胞分化佳浓度.实验组成肌细胞融合率较对照组提高30%,CK 合成量提高2 000 mU/mL. 结论 IGF-1 对成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均具有促进作用,是通过减少G1期成肌细胞数量,增加S期与G2M 期细胞实现的.20 ng/mL IGF-1 能明显增加成肌细胞融合率 CK 合成.

    作者:岑石强;张峻梅;黄富国;杨志明;解慧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新技术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 2006 年5月 -2007年4月,对60例膝内翻患者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5~7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中胫骨假体定位方法:A组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线作为解剖标志;B组膝内翻0~9°患者采用胫骨结节内侧缘作为解剖标志,10~19°患者以胫骨结节内侧缘至胫骨结节中内1/3线区间的中线为准,≥20°的患者以胫骨结节中内1/3 线为准.测量术后两组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 结果 术后聚乙烯半月板垫片旋转角度测量,A 组内旋(5.6±2.8)°,其中膝内翻 0~9°患者为(8.4±3.8)°,10~19°患者为(3.5±2.7)°,≥20°患者为(0±2.4)°;B 组内旋(0±1.9)°,其中膝内翻0~9°患者为(0±2.1)°,10~19°患者为(0±2.0)°,≥20°患者为(0±1.7)°.A 组组内比较及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 1/3 线是较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程度而定.

    作者:肖瑜;张福江;于建华;阚世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理化法快速鉴别周围神经束性质

    目的 探索一种快速鉴别感觉与运动神经束的方法. 方法 纯种Wistar大鼠30只,处死后取整条脊柱.取脊神经节及背根纤维、腹根纤维及坐骨神经,采用免疫印迹实验观察Annexin V 和 Agrin特异性.其中15只大鼠作为实验组,取脊神经前根、后根、坐骨神经及其肌支、皮支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余15只用PBS代替一抗作为对照组.12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喇曼光谱法对不同性质的神经束进行研究. 结果 Annexin V 和 Agrin 分别是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中的特异物质.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喇曼光谱在 1088、1276、1439、1579 及 1659 cm-1等附近的喇曼振动峰相对强度存在明显差异,1276 cm-1 处的峰值与 1439 cm-1 处的峰值比Ⅰ1 276/Ⅰ1 439 分别为 0.95±0.06 和 1.17±0.08,提示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间的微观结构差异(P<0.05). 结论 显微激光喇曼光谱法是一种鉴别神经束性质的有效的物理学方法,优于免疫组织化学法,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王虎;路来金;刘东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目的 针对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出现原因并提出治疗对策. 方法 1999年3月-2006年11月,采用非限制活动负重型假体( scandinavian totalankle replacement,STAR)对35例患者行TAR.男19例,女16例;年龄27~68岁,平均50.5岁.左侧20例,右侧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患者踝关节均有疼痛、不同程度肿胀及活动受限.病程9~64个月.按Kofoed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术前Kofoed总评分:6~48分,平均29分;疼痛评分0~35分,平均18.3分;功能评分6~18分,平均11.7分;活动度评分3~12分,平均9.2分.结果 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33例切口Ⅰ期愈合.28例获随访3~80个月,平均43.5个月.术中出现内踝骨折2例,踝关节内翻不稳定2例,踝关节背伸范围不足1例,均对症处理.术后足背中部及3~5趾相对缘皮肤感觉减退1例,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未作特殊处理.28例踝关节Kofoed总评分58~95分,平均85.5分;疼痛评分35~50分,平均48.3分;功能评分18~30分,平均20.7分;活动度评分16~20分,平均1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8例获优16例,良9例,中3例;X 线片检查均未见假体松动或下沉. 结论 采用STAR的TAR术虽然是治疗终末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原则及技术并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廖翔;高志增;黄山虎;杨述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207 例膝关节稳定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无合并关节内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其中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内侧组)115例,男50例,女65例;年龄14~78岁,平均46.9岁.左侧66例,右侧49例.其中26例外伤至手术时间 6 d~6个月,平均2.1个月.外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外侧组)92例,男18例,女74例;年龄16~62岁,平均41.1 岁.左侧57例,右侧35例.其中24例外伤至手术时间9 d~6个月,平均1.9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并作手术前后及组间比较. 结果 术后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关节僵硬及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全部获随访 12~45 个月,平均 31.5 个月.内侧组及外侧组 Lysholm 评分从术前 (61.3±16.9) 和 (57.4±17.6) 分提高至随访时(95.0±7.9) 和 (93.3±7.4)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手术前后的 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膝关节功能优107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 97.39%;外侧组优80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部分切除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异.

    作者:朱越;赵金忠;何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方法改进与功能鉴定

    目的 通过改进胰腺消化和分离的技术条件,提高成年大鼠胰岛分离纯化产率和质量. 方法 用胶原酶Ⅺ液灌注消化成年SD大鼠胰腺,对胰岛分离纯化方法加以改进:以 4 种比重的 Euro- Ficoll (F1∶D=1.132,F2∶D=1.108,F4∶D=1.069) 和 Hank's 液(F5∶D=1.023) 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以离心半径 15 cm,2 000 r/min 于4℃缓慢升降离心 20 min,收集位于F1 和 F2界面的胰岛.双硫腙特异染色法鉴定胰岛纯度;二醋酸酯荧光素/碘化丙啶染色法计算胰岛成活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计算刺激指数.将胰岛当量(islets equivalent quantity,IEQ) 为 1000 的胰岛移植于同品系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9d 内隔日观察动物血糖的变化,评价胰岛功能.比较分离条件优化前后收获胰岛的产率和质量. 结果 改进纯化方法后每只大鼠胰岛收获量为(920±122) IEQ,胰岛纯度> 90%,胰岛细胞成活率为 91%±2%.胰岛细胞功能良好,在低糖和高糖刺激后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8.25±0.32) mU/L 和(36.70±3.57)mU/L,刺激指数为 2.01±0.15.1000 IEQ 胰岛移植于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观察期内可维持动物血糖水平正常. 结论 改进后的胶原酶灌注消化和不连续梯度离心方法提高了胰岛的产率,保证了胰岛的高纯度及高成活率.

    作者:袁宇;丛聪;张静;魏玲玲;李胜富;金熙;麦刚;李幼平;程惊秋;陆燕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股前外侧皮瓣加髂骨植骨修复手背软组织及掌骨缺损二例

    2006年5月,我科收治2例因严重外伤造成手背部较大软组织及掌骨缺损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骨移植的方法予以修复,操作较简便,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蒲超;朱红;黄富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骨盆肿瘤的切除与功能重建

    目的 探讨骨盆不同部位肿瘤的佳切除术式及其功能重建方法. 方法 1999年1月-2006 年12月,对48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4~72岁,平均45.1岁.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36例.肿瘤累及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12例,Ⅳ区3例;肿瘤侵犯2个及以上区域8例.手术治疗术式选择:良性肿瘤予以刮除或边界切除,或加植骨;恶性肿瘤予以广泛切除或边界切除,植骨或不加植骨;对于累及髋臼部位肿瘤,采取肿瘤切除后行半盆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关节功能. 结果 12 例骨盆良性肿瘤术后获随访12~72个月,均恢复较好的行走功能,1 例半年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36 例恶性肿瘤术后获随访6~72个月,其中生存6~12个月2例(5.6%),12~24个月2例(5.6%),24~36个月6例(16.7%),36~72个月14例(38.8%),72个月以上12例(33.3%).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28例(77.8%)恢复正常行走功能.21例行边界切除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静脉血栓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半盆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1例,经相应治疗已明显好转. 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确定切除及重建手术,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强;金大地;史占军;景宗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