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1044例

乙芳;张晓燕;芮文斌;张翀宇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 超声引导穿刺, 经会阴, 前列腺特异抗原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一些与前列腺癌发病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1044例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部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计算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观察其与PSA和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其与前列腺上皮肉瘤(PIN)和不典型增生的关系.结果 1044例穿刺活检结果显示:前列腺癌363例(34.8%),前列腺增生554例(53.1%),各级PIN 71例(6.8%),不典型增生53例(5.1%),慢性肉芽肿性炎3例(0.3%).血清PSA增高水平与前列腺癌呈明显正相关,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随前列腺体积增大而降低.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部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癌检出率较高,有其自身临床应用的优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动脉僵硬度与右心功能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动脉僵硬度(PAS)与右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45例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普通超声和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D)、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m),计算右室心肌作功指数(MPI)和PAS.结果 SLE组PAS、PASP和MPI高于正常人,RVEF、D和Sm低于正常人;合并肺动脉高压(PH)者PAS、PASP、MPI高于未合并PH者,RVEF、D和Sm低于无PH者;PAS与PASP呈正相关、与D、Sm和RVEF呈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逐渐增高的PAS与右心室功能不全密切相关,是判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秋颖;佟文姝;任卫东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脑CT检查在精神发育迟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脑CT检查在精神发育迟滞分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已完成精神发育迟滞分级鉴定的200例患者中,有脑CT检查资料的90例进行CT结果与不同分级进行比对.结果 90例患者中,CT检查结果异常48例(占53.3%)、正常42名(占46.7 %).其中,Ⅰ级17例,异常14例(占82.4%)、Ⅱ级39例,异常20例(占51.3%)、Ⅲ级18例,异常9例(占50%)、Ⅳ级16例,异常5例(占31.3%).结论 脑CT检查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诊断与分级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对Ⅰ级(极重度)患者的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曹桂明;阿依夏木·伊布拉因;姚慧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经宫腔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

    目的 探讨经宫腔输卵管途径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输卵管插管方法,插管成功后注入氨甲喋呤60 mg治疗16例输卵管妊娠.结果 14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是简单、安全、迅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秦伟;胡天刚;曾于;蒋红;林丽;宋杰;卢宗杰;何佳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数字X线摄影平板探测器校准及维护

    DR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图像中出现亮线伪影,为保证图像质量,通过定期对平板探测器校准消除伪影并完成其日常维护.

    作者:耿西亮;刘建军;徐勤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单角子宫的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诊断单角子宫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和Antares超声诊断仪对5例单角子宫图像的观察、分析.结果 单角子宫有特异的宫腔形态.结论 二维超声对单角子宫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段明娟;陈欣林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正常胎儿房室传导时间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正常胎儿的房室传导时间,建立正常胎儿的房室传导时间参考值范围,为早期发现房室传导异常提供依据.方法 100名中晚孕超声筛查结果正常的胎儿(15~40孕周),按检查时不同胎龄分为5组进行研究.获得TDI动态图像后脱机软件QLAB分析测定房室传导时间,各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并将AVCT与心率及孕周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纳入研究的胎儿出生后尽量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正常胎儿房室传导时间范围为(123.9±10)ms;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与心率成负相关(Y=190.261-0.467X, P<0.01),与孕周无明显相关(Y=0.045X,P=0.66).结论 组织多普勒成像为测量胎儿房室传导时间的良好方法;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与孕周无相关,而与心率呈负相关;正常值的建立将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胎儿房室传导异常.

    作者:张玉娟;吴瑛;孙枫;彭启慧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微栓子脱落时脑保护伞处理的临床应用

    目的 讨论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微栓子脱落后脑保护伞回收时处理方法.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颈内动脉血流停滞或缓慢,回撤保护伞于C3、C4段,指引导管送入支架近端,迅速反复多次回抽血流.结果 血流通畅,无1例脑栓塞.结论 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联合应用脑保护伞,当微栓子脱落所导致的颈内动脉血流停滞或缓慢时,正确的处理脑保护伞可以有效防止脱落的微栓子进入脑内.

    作者:王华;苏兰军;李斌;王学良;李素霞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输尿管畸形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输尿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对3460例年龄2个月~3岁,无明确排尿异常症状的婴幼儿泌尿系统进行普查.结果 共检出先天性输尿管畸形8例,其中输尿管狭窄4例,输尿管囊肿2例,重复输尿管合并输尿管开口异位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结论 高频超声对于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输尿管畸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洁;杨云霞;李久益;肖春华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分析

    目的 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21例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21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的淋巴瘤,男11例,女10例.年龄11~42岁20例,72岁1例.6例HD,其中5例为女性;15例NHL,其中10例为男性.13例肿块向双侧生长,8例肿块偏一侧生长,20例前纵隔内跨区生长,20例病灶累及血管间隙.9例肿块密度均匀,12例见低密度灶,2例见钙化灶.18例巨大肿块周围可见多个软组织结节影,11例肺门、颈部或腋窝淋巴结增大.19例不同程度推移、压迫大血管和心脏,7例上腔静脉受侵,9例左侧头臂静脉受侵.10例合并胸腔积液,6例合并心包积液.1例累及前胸壁.结论 前纵隔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特征,仔细分析大部分能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作者:张金娥;赵振军;黄飚;黄美萍;曾辉;梁长虹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白血病的CT、MRI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白血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提高白血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20例经过证实的白血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肝脏、脾脏肿大13例,椎体浸润13例,淋巴结浸润10例,肺部浸润并感染8例,颅内浸润、颅骨破坏7例,眼眶内浸润2例,肾脏浸润1例.主要CT和MRI表现是肝脾的肿大;椎体斑片状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脊柱旁软组织肿块;肺部的网格状、结节状、斑片状影;眼眶内肿块;头颅骨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等.结论 白血病的影像表现多样,累及部位不同其影像表现也不同.CT、MRI是白血病影像检查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周仲佑;陈武标;葛湛;刘文慈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MRI诊断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

    目的 探讨MRI对于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3例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灶中,膝部损伤5例,体部损伤11例,膝部与体部同时损伤6例,压部1例.MRI表现主要为胼胝体区斑点状、小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结论 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胼胝体损伤佳的影像学手段.

    作者:冯阳宁;徐梓榕;冯丽红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影像诊断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检查在儿童呼吸道异物中的价值,提高儿童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影像检查及不同类型不同部分的影像表现.结果 声门附近异物8例,6例可见异物的直接征象.主气管异物16例,均可见两肺不同程度的肺气肿,透视下13例可见心脏反常大小,其中的5例可见异物在气管内的上下移动.右支气管异物24例,左支气管异物14例.32例患者可见明确的肺气肿伴纵隔摆动.全部病例后作了喉镜或支气管镜检查.取出不同种类的异物包括金属类2例,动物骨骼7例,花生26例,各种瓜子19例,水果、蔬菜5例,其他3例.影像诊断正确55例(88.71%),误漏诊7例(11.29%).结论 双能量减影加透视检查,必要时辅以CT冠状位扫描,可显著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翟健坤;麦卫国;张绍伟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超声诊断胎儿韦尔加腔的价值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胎儿韦尔加腔的存在与胎儿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29 244例20~42孕周产前检查的孕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胎儿韦尔加腔与神经系统畸形的相关性.结果 胎儿畸形总检出率为1.3%,其中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为0.4%;合并韦尔加腔的胎儿畸形检出率为17.2%,其中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为14.7%.伴有韦尔加腔的胎儿畸形超声检出率尤其是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率高于未伴有韦尔加腔的胎儿.结论 了解中晚期孕周胎儿韦尔加腔的超声表现有助于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的检出.

    作者:王英华;王芳;张祥泽;杨永雁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MSCT表现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MSCT影像学特点,以及hsCRP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6月-2008年11月因不稳定心绞痛行CTA检查的254例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检测生化指标和hsCRP,比较CTA影像学上冠脉病变情况和钙化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hsCRP水平[(4.79±2.57)mg/L]高于非糖尿病组[(2.18±1.3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三支血管病变比率为34.9%,钙化病变比率为64.2%,糖尿病组二者比率分别为14.5%和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组患者CTA影像较非糖尿病组患者更弥漫,钙化更明显,血浆炎症介质水平hsCRP升高.

    作者:董军亚;姜铁民;林章超;柴小红;岳继华;李学文;赵季红;张梅;李晨;侯艳艳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普通钼靶拍摄致密型乳腺的改进

    我院经常有外院患者自带乳腺片来院就诊.由于各基层单位某些原因,使用的是普通型钼靶X线机,由于拍摄的致密型乳腺片穿透力不足,分不清乳腺内部结构,给临床诊断乳腺疾患带来一定困难.

    作者:陈东雨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MSCT颅底低剂量扫描的层厚选择

    目的 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以常规扫描剂量150 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0例颅底区域肿瘤和骨折出血患者行颅底低剂量(50 mAs、40 mAs) 螺旋CT扫描, 以评价5.0 mm、3.75 mm 和2.5 mm三种扫描层厚对颅底病变显示率的影响.结果 颅底周径大于50 cm的患者均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螺旋扫描,图像合格率达到100%.结论 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反映噪声大小的图像相邻两点的密度差SD值等较客观数据的评价下,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颅脑扫描是可行的.

    作者:谢新红;林土兴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

    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我院2001-2008年以来,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胡秋良;高晋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水解弹簧圈高致密栓塞颅内动脉瘤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佳方法.方法 经CT和MRI检查确认的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合并颞叶出血的患者,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选择水解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50例颅内动脉瘤高致密栓塞,2例近乎高致密栓塞,术中无1例并发症发生.水解弹簧圈为目前好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方法.结论 水解弹簧圈的超柔软性及对瘤体壁的顺应性,提高了动脉瘤的高致密性栓塞的可能性,为目前颅内动脉瘤好的栓塞方法

    作者:王华;卢建海;陈占雄;李延滨;杨双月;成业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经下肢静脉途径增强技术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一些上肢静脉损伤严重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CT诊断增强技术需要采取有别于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的方法.本文对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的增强扫描技术予以综述.

    作者:林盛才;廖锦元 刊期: 2009年第z1期

  • 轻度认知障碍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目的 比较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脑血流灌注的差异,以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MC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MCI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并用SPM5b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以体素为单位比较两组脑血流灌注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老龄化对照组相比,MCI患者组脑血流灌注相对降低区不对称分布在后扣带回、额上回、额下回、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结论 MCI患者SPECT脑血流灌注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期待其在MCI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瑛;魏文石;顾兆祥;杨莉芹;唐熙;姜建隽;张蓉;何薇;蒋茂松 刊期: 2009年第z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