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袁敬东;易阳艳;吴舒;林涛;王朝慧

关键词:先天性上睑下垂, 额肌瓣, 重度
摘要:目的:观察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额肌瓣悬吊法矫正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评价手术方式的合理性。结果:本组患者共56例(65眼),随访观察2~24个月,有3例低矫,2例重睑形态不佳,其余患者均眼裂恢复正常大小,重睑弧线流畅,形态自然,无上睑结膜脱垂,倒睫等并发症。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方法拔除近中中位水平阻生牙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3种方法在拔除下颌近中中位水平阻生牙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科收治的下颌近中中位水平阻生牙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3组(n=50)。A组采用传统劈冠拔除方法,B组采用三段式横断拔除方法,C组采用“T”形截冠拔除方法。比较3种拔除方法所用时间,术中出现断根现象,术后疼痛、肿胀,第二磨牙术后出现敏感的患者。结果:3种拔除方法所用时间,C组少,B组其次,A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中出现断根现象,术后疼痛、肿胀,第二磨牙术后出现敏感的发生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C两组间的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形截冠拔除方法和三段式横断拔除方法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劈冠拔除方法“。T”型截冠拔除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毛全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下颌骨位于面部下1/3,形态较为复杂,依靠其上附着的肌肉行使生理功能。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因肿瘤切除导致,术后均会出现面部局部凹陷畸形,同时影响患者咀嚼,咬合及进食等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其生存质量[1]。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主要原则为保证缺损下颌骨的完整性、咀嚼功能和面部外形,并为牙列修复或牙种植创造条件。当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种类繁多,如:血管、非血管化骨瓣移植或骨代品等[2]。因此,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以来是口腔颌面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适合的修复方式,才能使修复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3]。本文就目前下颌骨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米磊(综述);刘怀勤(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金瓷冠边缘位置对前牙区美容和牙周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冠边缘设计对前牙区金瓷全冠修复患者的美观和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进行金属熔附烤瓷全冠修复病例96例,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根据冠的颈缘位置不同分别采用龈上冠边缘修复、平龈冠边缘修复和龈下冠边缘修复,调查3组患者全冠戴入后患者美观满意度,检测全冠戴入后龈沟液量及AST、ALP活性的变化。结果:龈下冠边缘修复和平龈冠边缘修复组患者美观满意度明显较龈上冠边缘修复组高;龈上冠边缘修复和平龈冠边缘修复组患者对牙周损伤明显较龈下冠边缘修复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冠平龈冠边缘修复设计既不影响患者对美观方面的需求,又对龈沟液的影响较小,优于龈上冠边缘修复和龈下冠边缘修复,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时,临床应优先选择。

    作者:张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隐匿切口显微手术内眦赘皮矫正术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且切口隐蔽的内眦赘皮矫正术。方法:对115例内眦赘皮患者采用上下睑睫毛周边隐匿切口,同时行深部鼻侧腱膜固定,显微缝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24个月,均未见内眦部明显瘢痕,内眦赘皮明显改善,矫治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隐匿切口显微手术治疗内眦赘皮患者,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是一种理想的内眦赘皮矫正手术方法。

    作者:苗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蓝科肤宁联合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蓝科肤宁联合吡美莫司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HD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科室接诊的86例HD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例,采用蓝科肤宁联合吡美莫司乳膏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蓝科肤宁联合乙氧苯柳胺软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蓝科肤宁联合吡美莫司治疗HDD安全性好、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锦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联合高度差异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联合高度的差异。方法:在未做过正畸治疗的115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ncisor mandibular plane angle,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symphysis height,LH),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的下颌牙槽代偿和下颌联合高度的差异。结果:下颌联合高度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Ⅲ类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在骨性安氏Ⅲ错牙合中,下颌联合高度(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长面型的趋势导致下颌联合变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

    作者:牛磊;郑颖;刘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品管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80例,采用品管圈护理措施;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斑消退时间、皮肤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分别为(10.5±2.4)d、(10.4±2.3)d、6.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改善SLE患者的心理状态,而且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秀英;叶惠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奥昔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昔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8月就诊的患有甲真菌病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硝酸奥昔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连用12周;B组采用盐酸特比萘芬片口服,0.25g/d,连用12周;C组采用硝酸奥昔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同时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片,0.25g/d,两种药物连用12周。依据SCIO 评分,观察治疗全程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连用12周后,A组总有效率70.0%,B组66.7%,C组90.0%,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A组外用硝酸奥昔康唑软膏时有3例患者先后发生瘙痒、轻度烧灼感;B组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片过程中有4例患者先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C组联合用药,有4例患者先后发生瘙痒、轻度烧灼感,有6例患者先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为轻微或一过性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奥昔康唑乳膏联合盐酸特比萘芬片治疗甲真菌病比单一用药疗效更为肯定,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涂雪松;彭友林;胡友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Notch信号通路在组织血管化中的作用

    组织移植中的血管新生是再生血管化基础,国内外在促进移植组织再生血管化这一临床难题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基础研究集中在外源因子促进ECs增殖[1-2]。但是,至今尚未阐明组织移植血管化过程中ECs的信号调控机制。当前,血管形成过程中的Notch信号通路在细胞分化、增殖、迁移等方面功能的研究已非常深入[3-4]。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希望透过信号网络的视角能够为移植组织再生血管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刘虎仙;雷永红(综述);韩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热凝树脂在鼻咽癌放疗患者口内金属冠拆除后过渡性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拆冠后,采用热凝树脂进行过渡性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5例鼻咽癌患者共129个单位修复体,采用热凝树脂进行过渡性修复,对修复体戴牙完成时、戴牙后3个月的修复成功率进行临床评价,同时让患者对修复体的舒适度、咀嚼功能、美观方面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渡性修复体戴牙完成时和戴牙后3个月的临床修复成功率、主观满意率均较高,这两个阶段的成功率差异和满意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热凝树脂临时冠材料进行鼻咽癌放疗患者拆冠后过渡性修复的临床修复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

    作者:蒙雨;潘小波;彭利辉;刘光雪;钟爱喜;卢其芳;李荣婷;潘美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脱位牙牙髓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

    牙外伤是口腔科急诊常见疾病,通常包括牙周膜的损伤、牙体硬组织的损伤、牙脱位和牙折,牙脱位的发生概率为1%~6%[1-2],以牙撕脱性损伤常见,因牙周膜损伤范围、污染程度、脱位时间、牙根发育情况等因素作用,很快会出现牙髓缺血坏死甚至脱落。建立脱位牙牙髓血运重建再生模型,降低牙髓感染、坏死几率,对于牙外伤患者,尤其是未成年中、小学生患者,使脱位牙重新获得牙髓血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脱位牙牙髓血管再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新(综述);刘艳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用中药面膜及左旋维生素C联合穴位注射丹参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外用中药面膜及左旋维生素C联合穴位注射丹参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黄褐斑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背部俞穴注射丹参联合中药面膜及左旋维生素C治疗;B组(对照组):用中药面膜联合左旋维生素C治疗。以VISIA面部棕色斑评分法及传统评价法(评分计算法)评价两组有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基本治愈率高于B组,VISIA面部棕色斑评分法与评分计算法结果与此结果相当。结论:外用中药面膜及左旋维生素C联合穴位注射丹参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很好,不良反应较少,成本较低,经济实惠,风险小,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金银花治疗青春期痤疮的临床经验浅析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青春期男女的颜面和胸背部多见。其症状以丘疹、脓疱或伴有结节、囊肿为主要表现,病程呈慢性过程,易反复发作,后期可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或“酒刺”。

    作者:胡秀娟;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微创上睑下垂矫正术应用体会

    目的:评估微创矫正上睑下垂术的临床效果,分析失败原因,探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要点。方法:选择患者满意的重睑高度并画线,在线上标志2~4个点。局麻满意后,切开标记点皮肤不超过1mm。于结膜面的睑板上缘预置牵引线。用3-0双针尼龙线2~4根,每根线的两端先后从上穹窿结膜的同一点进针,穿过结膜深部,穿行于上睑提肌和Muller肌至睑板上缘穿出,将上睑提肌腱膜和Muller肌收紧。线两端再从睑板上缘的出针点穿过结膜及睑板从皮肤面的切口处穿出,拉紧打结,线结埋于皮下,上睑下垂得以矫正,外观无明显伤口及线结。结果:接受微创上睑下垂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者共有21例。完全矫正10只眼,下垂改善13只眼,无效2只眼。有效率92%,满意率40%。结论:微创上睑下垂矫正术虽然有其优点,但效果不能持久,易复发。总结原因发现,注意使收紧线穿行于肌肉深浅不同的层面、选择合适的缝线、增加悬吊线的数量,可以明显提高成功率。

    作者:陈文莉;陈遐;徐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一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multiple symmetri-cal lipomato-Bis ,MSL)又称“河马颈”,或马德龙病,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障碍引起的脂肪组织弥漫性、对称性沉积于颈肩部皮下浅筋膜间隙和(或)深筋膜间隙的疾病[1]。该病面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皮下脂肪组织呈弥漫性、对称性沉积,“河马颈”、“驼峰背”样的颈项部外观是其突出的表现,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障碍,甚至窒息死亡。细胞检查可见脂肪瘤中脂肪细胞较正常细胞小,纤维组织增生,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而非单个细胞体积的增大[2]。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粟洪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ACS手术的应用与探索

    目的:应用MACS(minimal access cranial suspension lift)进行中下面部除皱术,总结并探索这种手术疗效的持续性,瘢痕的隐蔽性及二次除皱的安全性。方法:介绍MACS的手术方法,在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中探索斜行切口保存毛囊对切口瘢痕的隐蔽作用及再次提紧荷包缝合在二次MACS手术时的价值。结果:随访的30例患者面部除皱作用持久,切口瘢痕不明显,二次手术安全可靠。结论:MACS手术是效果持久、安全的除皱手术。

    作者:陆新;孙华凤;茅东升;赵启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复合牛骨在修复牙槽突裂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15例单侧牙槽突裂临床病例观察复合牛骨修复牙槽突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例单侧牙槽突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复合牛骨行牙槽突裂植骨治疗。术前和术后拍摄X线片及三维CT重建,进行对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5例患者无感染及骨外露情况,未见明显排异反应,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外形矫正效果佳,患者鼻翼,鼻基底及患侧唇部明显上抬,达到手术预期效果。出院后1个月及4个月复查,外形良好,X线显示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采用复合牛骨修复牙槽突裂,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了因取自体骨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减轻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同时减少了患者医疗费用。

    作者:徐燕;翟晓梅;陆玉平;韩笑;郭建军;张涵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颜面部美容整形中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颜面部美容整形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于腹、臀等脂肪堆积部位吸取脂肪,经漂洗等工序后用12号或16号带有侧孔的圆头针注射于面部凹陷部位,每次注射量2~128ml,需2次以上注射的一般间隔3个月以上。结果:2010年1月-2014年12月5年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充填治疗174例471个部位面部凹陷,术后精心护理,随访3~36个月,平均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为自体组织移植,无抗原性,是理想的软组织充填材料,手术操作简单,易于塑形,加上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秀萍;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眦成形术在治疗先天性睑裂狭窄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外眦成形术在治疗先天性睑裂狭窄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8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睑裂狭窄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手术及在此基础上的外眦成形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斜视发生率、眼裂宽度、负面情绪评分等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平均眼裂宽度(10.35±0.47)明显大于对照组;斜视发生率(3.45%)、HAMD(15.34±2.12)、HAMA(13.46±1.3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眦成形术可以有效减少先天性睑裂狭窄综合征患者的手术后斜视发生率,增大其眼裂宽度,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魏培翰;王敏;冯合星;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人前牙个性化修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人前牙个性化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前牙缺失病例、前牙缺损、牙间隙大的老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老年人前牙个性化修复治疗需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放宽修复标准,根据患者需求合理修复治疗,达到患者满意,观察18个月。结果:前牙个性化修复成功率为92.85%,前牙个性化修复效果满意。结论:短期内老年人前牙个性化修复可使不同患者都得到完美的修复效果。

    作者:吴伟;任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