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瓣的临床应用

张文正;伍辉国;章烽火;林立国;章友棣;张功林

关键词:手外伤, 股前外侧筋膜瓣, 植皮
摘要: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0年9月~2003年12月收治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9~43岁.机器碾压伤3例,皮带绞伤4例,重物压伤6例.软组织缺损部位:前臂掌侧6例,手背部6例,食指桡、背侧1例.缺损范围17.5 cm×7.7 cm~4.6 cm×3.4 cm,其中4例合并前臂、手部骨折,9例合并前臂、手部伸肌腱损伤.患者均急诊行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修复损伤的神经、肌腱及血管,术后抗感染治疗3~5 d后,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筋膜瓣联合中厚皮片植皮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第4、5指蹼处约2.0 cm×1.0 cm植皮坏死,经换药及再次取全厚皮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筋膜瓣及植皮均成活.全部获3~12个月随访,修复后的创面外形均良好,无皮肤挛缩.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5%.结论 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瓣联合植皮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外形好,不需再次手术整形,远期无皮肤瘢痕挛缩发生,供区处理简单,创伤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术后近期疗效

    目的 总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手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2001年3月~2003年5月收治8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年龄23~46岁.按Pipkin分型,其中Ⅰ型4例,Ⅱ型3例,Ⅳ型1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2例,颅脑损伤、腰椎压缩骨折、患侧坐骨神经损伤各1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给予治疗.结果 术后经9~24个月随访,7例骨折愈合;1例4个月骨折块坏死吸收.按赵炬才等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6例,良2例.结论 对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应早期复位髋关节脱位,骨折块行有效的内固定,术后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彭云生;东家茂;包昌盛;刘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兔肌腱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目的 探索在动物实验条件下一种兔肌腱的石蜡制片方法.方法 经手术分别获取新西兰大白兔1 cm长左右侧后爪2~3趾的趾深屈肌腱.左侧后肢为正常组,切取后立即投入改良的4%多聚甲醛中室温固定1 d;右侧后肢为实验组,暴露后爪趾深屈肌腱后,注射10μl腺病毒载体,术后第3天于注射点切取,并立即投入改良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1 d.流水冲洗过夜后用酒精正丁醇混合液进行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并切片.烤片后常规脱蜡至水,HE染色.结果 光镜下,正常组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平行而整齐紧密地排列,束间有沿其长轴成行平行排列的肌腱细胞,肌腱外膜可见成排的腱细胞.实验组肌腱外膜有炎性反应性增生,组织结构完整,染色鲜艳.结论 为肌腱形态学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便捷途径.

    作者:鄂群;朱蓓;王东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解剖研究与初步应用

    目的 为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报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2侧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足背中间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外径.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6月~2005年10月设计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创面共4例5个皮瓣.结果 足背中间皮神经续于腓浅神经,行于踝间线时位于其中点外侧1.3±0.6 cm,直径2.05±0.56 mm.神经主干于踝间线远端2.8±1.3 cm处发出分支,分布于2、3、4跖背及足趾皮肤.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平均每侧5.1支.为恒定的营养血管近端来自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皮支,远端来自跖背动脉,分别位于踝间线近端4.3±0.4 cm,直径0.82±0.13 mm;第3趾蹼尖近端1.6±0.3 cm,直径0.42±0.07 mm第4趾蹼尖近端1.5±0.3 cm,直径0.49±0.09 mm.临床应用4例5个皮瓣,术后均完全成活,随访4~10个月.外形美观,质地良好.结论 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血供可靠,是一种理想的修复足部创面的皮瓣供区.

    作者:吴农欣;徐永清;李军;覃励明;朱跃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胶原-透明质酸支架的制备及其与软骨细胞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胶原-透明质酸支架,评价其与兔髁状突软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应用于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透明质酸复合多孔海绵支架材料,将其与碳化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 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进行化学交联.分别采用体积法和体外酶解实验测定支架材料孔隙率和降解率,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支架材料的形态变化.取3周龄新西兰兔髁状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5 d后,甲苯胺蓝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行细胞鉴定.取消化后第2代软骨细胞接种至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复合培养1、3、5、7和10 d后,PBS液清洗3次,置入24孔板并以0.25%胰酶和0.1%EDTA消化细胞,采集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另取部分样本继续培养5 d,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胶原-透明质酸支架材料经化学交联后,具有合适的三维多孔结构,孔隙率为83.7%,孔径100~120 μm;交联后抗酶解能力显著增加.髁状突软骨细胞在其表面和内部贴附良好,形成细胞-材料复合体,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复合培养1 d,材料中细胞数为3.7×104/支架,10 d后增至8.2×104/支架.电镜观察见细胞周围有基质分泌.结论 EDC交联后的胶原-透明质酸支架具有良好空间结构和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支架材料用于髁状突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作者:吴炜;毛天球;封兴华;陈富林;岳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皮瓣与创伤修复重建——创伤外科医生应学好用好皮瓣移植技术

    创伤是20世纪三大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病、创伤)之一,在创伤中致死率高的是颅脑及胸腹伤,而发生率与致残率高的是四肢与脊柱损伤,占全部创伤的75%~90%.随着机械化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创伤发生亦有增高趋势,特别是高能量损伤正在迅速增加.皮肤是覆盖人体全身的一种器官,当受到直接暴力侵害时,首当其冲的是皮肤软组织损伤,一旦皮肤受伤缺损或伤后继发坏死,势必会有骨骼、肌腱、神经、血管等深层组织暴露,如果这些裸露组织得不到有效覆盖,或处理不好,不可避免会继发坏死,致使病情加重,甚至终造成残废.而皮瓣外科技术是救治这类创伤的重要手段.

    作者:蔡锦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结构高分子支架中的应用

    目的 综述电纺丝技术在纳米高分子支架中的近期应用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对纳米材料高分子支架的特点、电位行技术制备纳米高分子支架的优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表面的微观、亚微观和空间拓扑结构,尤其是表面的织态结构对细胞形态的黏附、铺展、定向生长及生物活性有很重要的影响;电纺支架能够仿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点,有望成为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阐述电纺支架在软骨、骨、血管、心脏、神经等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结论 纳米高分子支架材料有利于细胞黏附、定位、增殖和分化,使其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登龙;李敏;房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及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

    目的 探讨手部损伤后虎口严重挛缩及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应用髂腹股沟骨皮瓣开大虎口,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2月,对5例虎口严重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38岁.挤压伤术后3例,腕关节离断伤和爆炸伤术后各1例.虎口平均宽度为18 mm,虎口角平均为20°,病程6~24个月.术后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 术后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周断蒂,8周X线片示髂骨与第1、2掌骨骨性愈合,移植骨无变形及吸收.随访6~12个月,虎口角平均增大60°,虎口宽度平均增大32 mm,持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取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是一种相对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韩金豹;高宏阳;杨磊;姚黎明;孔令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组织瓣移植修复头颈癌术后缺损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和带蒂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局部晚期头颈癌术后缺损的适应证和技巧.方法 2005年3月~12月采用自体组织移植一期修复头颈癌术后缺损25例,年龄14~78岁;其中舌癌7例(T3N1M0、T3N2M0、T3N0M0各2例,T4N2M01例);颊黏膜癌4例(T3N2M01例,T4N0M02例,放疗后未控1例);下牙龈癌3例(T4N1M0 2例,术后复发侵犯皮肤1例);口底癌2例(T4N3M0,T4N0M0各1例);硬腭癌1例(T4N0M0);硬腭癌术后复发1例;软腭癌放疗后未控1例;下咽放疗后未控2例;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侵犯皮肤2例;颞部皮肤癌1例;喉癌术后复发1例.采用游离组织瓣12例,其中桡侧前臂皮瓣8例,空肠瓣2例,髂骨瓣1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带蒂组织瓣13例,其中胸大肌肌皮瓣4例,斜方肌肌皮瓣2例,舌骨下肌肌皮瓣7例.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率、并发症和近期疗效.结果 术后1例空肠瓣坏死,1例舌骨下肌肌皮瓣部分坏死,其余组织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2~10个月,原发灶未控或复发5例,其中3例死亡;2例带瘤生存,颈淋巴结复发1例,挽救手术后生存至今;无瘤生存20例.外形满意20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1例.吞咽功能满意22例,基本满意2例,不能吞咽1例.22例术后发音满意,3例喉全切术不能发音.结论 组织瓣移植扩大手术适应证,为局部晚期或者放疗后复发/未控的头颈癌患者治疗提供机会;游离组织瓣和带蒂组织瓣移植具有较高成功率,应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和缺损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保证血供和静脉回流是组织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熙鸿;彭汉伟;郭海鹏;吴俊东;陈伟正;林建英;徐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2月应用这一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24例25处创面.其中车祸伤15例,机器绞轧伤6例,双足冻伤1例,烧伤2例.病程:3 d~22个月,伤后3~7 d修复19例,择期手术5例.合并骨与关节外露25处,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2 cm×12 cm~28 cm×12 cm.切取皮瓣范围24 cm×14 cm~30 cm×14 cm,皮瓣上端可切取至腘窝下缘,旋转点在外踝尖上1~5 cm,供区以中厚皮片覆盖.结果 术后24例25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患者均获3个月~5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无溃疡发生,有痛觉,两点辨别觉为5~10 mm.结论 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皮肤质量较好,切取简便,供皮面积较大,成活率高且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供区.

    作者:战杰;姚阳;石强;吴锦生;许蕙;李崇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 为足背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探讨一种新型供血来源的皮瓣.方法 2003年11月~2005年12月,设计以胫前动脉踝上穿支为供血的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后慢性溃疡2例,电击伤、浓硫酸烧伤、热钢筋洞穿伤各1例.均合并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外露,缺损范围:4.5 cm×3.0 cm~10.0 cm×9.0 cm.病程1 h~12个月.术中切取皮瓣6 cm×5 cm~10 cm×10 cm,穿支皮瓣蒂长 1.5~2.7 cm;皮瓣血管蒂位于踝上6~12 cm.结果 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淤血、坏死及张力性水泡发生.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1年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6~12 mm.结论 以胫前动脉踝上穿支为供血的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皮瓣供区.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方法.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7例跟骨骨折所致慢性跟骨骨髓炎,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5~68岁.均为跟骨开放性骨折或跟骨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植骨致切口感染、跟骨外露,骨髓炎发生,病程3~12个月.手术彻底清创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移位治疗,肌皮瓣范围为8 cm×4 cm~12 cm×7 cm,其中肌瓣范围为4 cm×3 cm~6 cm×5 cm.供区直接缝合5例,植皮覆盖2例.结果 术后移位肌皮瓣完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7例均获2~6个月随访,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骨髓炎未见复发,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是完全可行的,给跟骨骨髓炎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沈余明;向东;王浩;陈辉;黎明;张国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脱细胞真皮移植部位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在脱细胞真皮移植部位的表达变化和意义.方法 取近交系小型香猪15只建立猪实验模型,分别于每只猪脊背两侧制作6 cm×6 cm各3处6个创面.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A组为对照组,猪刃厚自体皮移植;B组异体脱细胞真皮与猪刃厚自体皮复合移植;C组J-1型(人)脱细胞真皮与猪刃厚皮复合移植.分别于移植术后3、9、21及30 d观察移植皮片成活情况和面积,于移植后3、6、9、12、21及30 d各时间点取移植组织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V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 移植术后3 d各组移植皮片基底分离;9 d A组皮片转红润基底粘连较紧密,揭开皮片可见渗血,B、C组皮片颜色次之,基底粘连不紧密;21 d,A、B、C组移植皮片成活面积分别为94%±12%、92%±9%和91%±11%;术后30 d各组移植皮片均愈合良好.各组VCAM-1表达,移植术后3 d无明显差别;6 d A组表达明显高于B、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9、12 d B、C组明显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各组VCAM-1表达均低于3 d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同种和异种真皮基质移植部位VCAM-1表达高峰迟滞于自体皮移植;提示VCAM-1表达可能与脱细胞真皮活化、血管再生有关.同种和异种真皮移植物VCAM-1表达无差别.

    作者:潘云川;徐家钦;陈思环;粱尊鸿;吴多能;陈彦堃;钟琼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颈椎侧块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9月~2006年3月,收治颈椎骨折脱位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20~63岁.车祸伤25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颈椎损伤节段:C31例,C45例,C512例,C610例,C73例;病程1~23 d.其中29例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Frankle分级,A级14例,B级3例,C级7例,D级3例,E级2例(合并神经根损伤伴有手、肩麻木),均行脊髓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侧块钛板内固定术;另2例无脊髓神经根损伤,仅行小关节植骨和内固定.术后摄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颈椎活动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并按Frankle分级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1例均获6个月~4年随访.X线片可见颈椎小关节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稳定,无折断松动等并发症.29例脊髓神经根损伤者中,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14例中,术后13例为B级,1例为C级;术前B级3例中,术后为C级2例,D级1例;术前C级7例中,术后D级3例,E级4例;术前D级3例中,术后均为E级;2例E级术后无变化,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短期内手、肩麻木消失.结论 颈椎侧块钛板螺钉为后路短节段固定,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钛板螺钉固定在颈椎后部的关节柱上,对过伸过屈损伤有良好的稳定作用,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新;何慕舜;张展奎;李铁峰;叶俊强;陈伟全;左文建;欧阳冰;曾月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跟腱损伤修复术后局部软组织缺损的处理

    目的 探讨跟腱损伤修复后局部软组织坏死致跟腱外露的处理方法.方法 1996年4月~2006年4月,共收治24例跟腱修复术后因局部软组织坏死致跟腱外露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16~59岁.损伤原因:开放性损伤8例,其中机器绞伤2例,重物砸伤3例,车轮绞伤3例;闭合性损伤16例,均为运动损伤.单纯行皮神经营养血管修复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8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3例;跟腱修复加上述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13例.伤后至本次手术时间为9~76 d,跟腱外露至本次手术修复的时间为3~65 d.结果 术后所有移位皮瓣均成活良好,质地好,外露跟腱被覆盖.其中4例皮瓣边缘少许黄色分泌物经2~3周换药后痊愈,6例行二期皮瓣修薄术.18例获6~24个月随访,皮瓣无破溃,不影响穿鞋,两点辨别觉为12~20 mm.踝关节功能按AOF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标准评分,优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13例提踵功能良好,3例能完成提踵功能,力量较健侧差,2例不能提踵.结论 跟腱损伤修复术,若处理不当,易导致局部软组织坏死,跟腱外露.应尽早视情况行单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或跟腱修复加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术.软组织修复及跟腱修复应力争同期进行.

    作者:李军;徐永清;汪新民;阮默;徐小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纤维粘连蛋白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的协同刺激作用

    目的 研究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on,FN)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单独或联合应用时对成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支架上黏附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 取第3代成骨细胞,以bFGF(0.1、1、10和100 ng/ml)刺激,接种于FN(0.1、1、10和100 μg/ml)或多聚赖氨酸(Po1ylysine)修饰的生物衍生骨支架上,MTT法检测组间细胞黏附效率差异,电镜观察细胞密度与形态.GRGDS肽封闭后再次重复上述步骤.结果 单独应用FN与bFGF均可增加成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支架上的黏附效率(P<0.05),联合应用时,产生的效应显著增强,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1).而Polylysine与bFGF无此交互作用(P>0.05).电镜观察发现,两者联合应用时细胞密度、铺展效果均优于单独应用.应用GRGDS肽后,FN联合bFGF产生的黏附促进作用被显著阻断.结论 bFGF与FN对成骨细胞在生物衍生骨三维支架上的黏附存在协同刺激作用,细胞黏附产生这一效应的机制很可能是由RGD-整合素α5β1途径来介导的,需深入研究探讨.

    作者:冯立;曹晓建;任永信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明确阴股沟皮瓣的解剖基础,为临床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对成年尸体11具(22侧)阴股沟区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临床皮瓣切取方式,对皮瓣内包含的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然后进行深部组织解剖,追溯血管、神经来源,并做记录.结果 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静脉回流丰富,神经支配可靠.阴部外浅动脉起始点主干直径为2.14±0.23 mm,又分为升支(阴部外浅动脉腹股沟支,血管直径为1.38±0.34 mm)、降支(阴部外浅动脉会阴支,血管直径为1.21±0.24 mm).阴囊(唇)后动脉主干(血管外径为1.13±0.24 mm)和外侧支(血管直径为0.67±0.33 mm).闭孔动脉前皮支(血管外径1.68±0.11 mm).并且位置比较恒定,其中以阴部外浅动脉和阴囊(唇)后动脉为恒定;三组血管网贯穿了皮瓣的上、中、下部.神经支配主要有生殖股神经股支,髂腹股沟神经皮支,阴囊(唇)后神经三组.结论 阴股沟皮瓣血运丰富,解剖简便易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再造性器官外形及神经感觉均较理想.

    作者:白晋;宋建星;杨超;乌兰哈斯;刘冰;楼晓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富血小板血浆对青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体外培养的中国青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PRP促进骨修复的细胞学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第3代中国青山羊MSCs,分为对照组(单纯血清培养组)和PRP组(加入10%PRP复合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于2、4、6、8 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DEX)组、PRP组,于培养第7天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第18天行矿化结节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活性.结果 相差显微镜下见PRP组细胞先达到汇合,MTT法显示PRP组2、4、6、8 d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252±0.026、0.747±0.042、1.173±0.067、1.242±0.056明显高于对照组(A值分别为:0.137±0.019、0.436±0.052、0.939±0.036、1.105±0.070)(P<0.01).与对照组比较,PRP组ALP阳性细胞数增多,矿盐沉积减少;DEX组ALP阳性细胞数减少,矿化结节形成明显增多.结论 PRP能明显促进中国青山羊MSCs增殖,抑制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程文俊;金丹;赵艳;曾宪利;徐凯;江汕;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腓肠肌内侧肌瓣在胫骨上段恶性肿瘤切除保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腓肠肌内侧肌瓣在胫骨上段恶性肿瘤切除保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9月,利用腓肠肌内侧肌瓣移位修复胫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4~57岁,中位数29.7岁.成骨肉瘤4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尤文瘤、滑膜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各1例,病程3~16个月.按照Enneking分期:Ⅰ B 1例,ⅡA 9例,ⅡB 3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1~2个疗程.术中行外科边缘切除肿瘤组织及其边界外3 cm骨骼及肌肉组织,7例定制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置换;2例同种异体移植骨-人工全膝关节复合置换;4例长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制备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覆盖胫骨假体或移植骨表面,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筋膜与髌腱缝合重建伸膝装置,同时将关节囊、内侧副韧带、腘绳肌腱止点近端与肌瓣近端缝合,肌瓣远端与胫骨前肌筋膜缝合.结果 术后13例均获随访7~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2个月.全部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假体/移植骨外露、移植骨骨折、骨不连等并发症.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因全身转移,术后20个月死亡;1例尤文瘤,术后18个月局部肿瘤复发,行复发病灶刮除加骨水泥填塞,术后26个月肺转移;1例成骨肉瘤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行截肢术.术后下肢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差3例.患者术后满意率77%.结论 胫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的保肢术中,采用腓肠肌肌瓣移位可修复软组织缺损,降低局部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许建波;孙洪瀑;肖砚斌;张晋煜;杨祚璋;刘鹏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改良前方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

    目的 探讨改良前方入路治疗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0年9月~2005年1月,对23例C7~T3椎体病变患者均采用标准颈椎右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显露病变椎体,行病椎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62岁.颈胸段骨折3例,骨折合并脱位7例,结核6例,肿瘤7例;病变部位:C6-T1、C6-T2节段各2例;C7-T1、T3节段各3例;T1节段8例;T2节段5例;病程3 d~2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E级6例.术后佩戴头颈胸支具3~6个月.结果 术后23例均获随访10~42个月,全部患者椎间植骨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0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0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3级.术后10个月1例肺癌全身转移死亡.余6例肿瘤患者随访时仍生存.结论 采用改良前方入路暴露颈胸段病灶充分、安全,适用于颈胸段椎体病变的手术治疗.

    作者:谢肇;许建中;周强;谭祖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4月,收治头面部及四肢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共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6~72岁.头面部肿瘤9例,其中头顶部基底细胞癌1例,面部鳞状细胞癌4例(包括肿瘤复发1例),腮腺癌4例;软组织缺损范围8 cm×6 cm~20 cm×13 cm,病程6~24个月.四肢肉瘤7例,其中上肢2例,下肢4例,小腿复发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7 cm~21 cm×12 cm,病程2~18个月.结果 16例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约2.5 cm宽范围缺血坏死;14例创口Ⅰ期愈合;2例创口Ⅱ期愈合,其中1例经切除坏死组织,直接缝合后Ⅱ期愈合,另1例创口有3 cm裂口,经换药后Ⅱ期愈合.术后随访1~18个月,肿瘤无复发,供受区外观良好,平整,无明显瘢痕及功能影响;受区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效果好,对供区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头面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作者:李利平;P.C.Neligan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