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价值

杨东奎;郑雷

关键词:直背综合征, X线, 测量
摘要: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16~38岁.3例患者均有标准正侧位胸部X线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体检时可见患者瘦高、胸廓扁平、胸背部平直或凹陷.其中1例心电图有轻微的ST-T改变,3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探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的作用.方法 将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分为普通栓塞组和微导管栓塞组,普通组179例;微导管组47例.普通栓塞组常规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微导管栓塞组采用SP3F同轴微导管作超选择肝段或者亚肝段的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其中28例行肝段栓塞,19例行肝亚段栓塞治疗.结果 微导管组术后无1例误栓异位动脉而致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疗效较普通组有明显提高.结论 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栓塞的准确率增强疗效,避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

    作者:邓梨平;于淼;张金山;张宏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新生儿HIE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其DWI、DTI特征与AQP-4的相关性

    脑水肿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病理生理学改变,DWI、DTI可以准确监测脑水肿的影像信号变化过程.近来研究表明AQP-4与脑水肿关系密切,并与新生儿HIE脑水肿的DWI、DTI表现相关联.现对AQP-4与新生儿HIE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其DWI、DTI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王宏伟;王晓明;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海藻酸钠微球肾动脉栓塞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性能、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实验动物为中华小型猪8头,首先利用海藻酸钠微球全部行左肾动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后的1、2、4、8周随机抽取其中2头实验动物行动脉造影与CT复查肾脏栓塞后变化,随后处死实验动物,对栓塞肾脏行组织学检查,同时对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栓塞后即刻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阻断,1周后,肾动脉分支有再通,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再通越来越明显;CT复查可见被栓塞肾脏内有梗死区,肾脏逐渐变小;一直到栓塞后4周,组织学检查均可见小动脉内微球,动脉周围有炎症反应,并可见肾实质梗死灶;实验动物栓塞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海藻酸钠微球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体内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

    作者:邹强;佟小强;王健;杨敏;吕永兴;齐宪荣;洪宏;邹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影像学征象与CD4 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特征复杂多样,影像学征象不典型,诊断困难.CD4 T淋巴细胞是人类主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它在干预机会性感染,控制HIV发展为AIDS方面为临床医务工作者起着指导性作用.CD4 T淋巴细胞数与结核病的发病率成反比,与肺部影像学征象发生的几率具有相关性,即CD4 T淋巴细胞数值越小,合并结核的可能性越大,肺部影像学征象越不典型.

    作者:滕录霞;高剑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膜型脑囊虫病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脑膜型脑囊虫病的MR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28例临床确诊为脑膜型脑囊虫病的患者,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影像学表现.结果 共发现病灶 120个;位于脑沟、纵裂池的脑囊虫影像学表现典型,与脑实质型表现相似,可分为存活期、变性坏死期和纤维钙化期;位于外侧裂和基底池等处病灶表现不典型,可分为大囊型和葡萄状丛集型.结论 脑膜型脑囊虫病MR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其典型和非典型影像特征,对正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家斐;马林;胡淼淼;张毅军;赵建秀;陈静;杨姝杰;刘宁;张岩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fMRI评价

    目的 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红蓝滤光镜片观察图案,识别平面或立体图.采用SPM2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随机效应组分析方法获得弱视组及对照组在平面刺激和立体刺激下的平均图,并采用组间分析获得两组在立体视觉刺激下的差异图.结果 两种图形刺激下,两组均见双侧枕叶激活;立体图刺激下对照组还可见双侧顶叶激活,弱视组仅见右顶叶激活.立体图形刺激下,对照组减患者组的差异图显示右侧枕叶和双侧顶叶后部激活.结论 双侧顶叶后部激活下降或消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障碍的一种神经机制.

    作者:张权;张云亭;郭明霞;李威;张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维多普勒能量成像检测卵巢肿瘤及其与病理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术前观察卵巢肿瘤的血流特点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术前应用3D-CPA观察76例卵巢肿瘤的血流信号,判断血管分级并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VI),术后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肿瘤内的MVD及VEGF染色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 卵巢癌的VEGF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P<0.05),Ⅲ级血管分型的VEGF染色强度高于Ⅰ、Ⅱ级;卵巢癌的血管分级及VI与MVD有相关性(r=0.84,P<0.005).结论 血管分型、VI可用于术前间接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为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张艳华;郭存丽;程文;耿敬姝;郑秀兰;王宏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CT灌注成像及与病理对照、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主要是通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的CT灌注参数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及相应病理及血清学指标作对照,分析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病理基础以及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39例肝纤维化患者、41例肝硬化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组行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血流量(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与病理改变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同时对MTT、PS与血清学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BF及HAF为逐渐升高,MTT在肝硬化组缩短;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组S3组间HAF升高;肝硬化Child-PughA、B、C分级中BV、BF、HAF逐渐升高,MTT在Child C明显缩短,PS在Child C升高;S2、S3、Child A、Child B、Child C组中HAF、 BV及BF值逐渐升高, MTT在Child C缩短而PS在Child C升高;对照组和Child-PughA、B、C分级中BV、BF、HAF逐渐升高,MTT缩短而PS升高;MTT 与透明质酸负相关,PS与IV型胶原正相关.结论 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BV、BF、HAF逐渐升高,MTT缩短,PS升高.MTT、PS可反映胶原沉积及微循环改变情况.

    作者:沈文;祁吉;尹建忠;张龙江;王鹏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单纯卵巢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0月-2006年1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妊娠合并卵巢扭转7例,年龄22~34岁,平均26岁,孕期40天至39周,早孕3例,中晚妊各2例,因不同程度腹痛就诊(3例伴恶心呕吐),就诊时间1~48 h.全部病例下腹部压痛征阳性,6例血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数升高,1例血常规正常.

    作者:徐晓飞;许旭东;杨守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MRS半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MRS半定量分析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患者的MRS谱线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以腺体为主型增生(GBPH)组7例、基质为主型增生(SBPH)组6例、中央腺体偶发癌(IDPC)组5例.比较各组患者MRS可用体素(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CC/C]的比值及其与体素所在部位的关系.结果 ①中央腺体偶发癌组的CC/C平均值(1.32±0.42)大于GBPH组(0.88±0.28)和SBPH组(0.81±0.2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BPH组与SBPH组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②组内比较,各部位CC/C平均值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中央腺体偶发癌组与GBPH组、SBPH组,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的尖部、前部、中部和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前列腺体部、左侧、基底部、后部和尿道周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MRS半定量分析可能会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良性增生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作者:佟艳军;王霄英;李飞宇;蒋学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表现为颈静脉血栓的肺癌副癌综合征1例

    患者男,48岁,发现颈前区肿块一周就诊,临床医生要求行甲状腺检查.超声所见:①双侧甲状腺大小、回声正常;②右侧颈部实性混合回声团块(图1),范围约45 mm×20 mm,位于颈内静脉至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管腔内,与管壁分界不清,探头加压后内径无明显减小,彩色血流显示肿块处无血流信号(图2),远端血流充盈良好;③右侧颈部血管周围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回声,大约24.8 mm×14.3 mm,形态欠规则,回声明显减低,皮髓质界限不清,无淋巴门结构,血流信号丰富;④左侧颈静脉内径正常,血流信号充盈好.

    作者:杜莉;何英;朱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6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应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获得不同病理阶段的肝脏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与病理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计算所得时间-密度灌注曲线符合数据分析要求.正常对照组的ALP为(26.96±3.11) ml·100 ml-1·min-1,PVP为(102.84±5.56) ml·100 ml-1·min-1,HPI为(20.31±2.03)%,BF为(47.70±3.13) ml·100 ml-1·min-1,BV为(135.55±4.53) ml/L和 P为(68.08±1.05) 0.5 ml·100 ml-1·min-1.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组的ALP、PVP、HPI、BF、BV和P分别为:(28.73±4.09) ml·100 ml-1·min-1、(94.14±5.56) ml·100 ml-1·min-1、(22.42±2.07)%、(40.95±3.94) ml·100 ml-1·min-1、(123.80±7.21) ml/L和(68.59±1.39)0.5 ml·100 ml-1·min-1.统计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组的PVP、BF、BV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呈逐渐降低趋势,S3、S4期分别与对照组、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2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PI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增高,S3、S4期分别与对照组、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LP和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能够反映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参数的变化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保智;郭顺林;郭吉刚;王刚;张安;徐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头溢液病因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在乳头溢液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6例乳头溢液患者术前经常规超声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平行于乳腺导管的放射状方法扫查,根据乳晕区域扩张导管和(或)占位的常规超声声像图表现,诊断分为BI-RADS 1~5级.实时弹性成像根据病灶弹性成像的特征,将其分为1~5级.全部病变均获得手术病理.结果 36例患者病理共发现40个病变,其中良性31个,恶性9个.常规超声对病变导管的显示率为90%(36/40),对所显示的36个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54.8%,准确性65%.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使用弹性成像,在BI-RADS 4级和5级的23个病变中,以弹性成像评分1级或2级为良性标准,检出良性病变3例,均为导管扩张伴实性占位的病灶,二者联合使用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64.5%,准确性72.5%.弹性成像评分为1级或2级者14例,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结论 对部分导管扩张伴有导管内局限性低回声的病变,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朱庆莉;姜玉新;刘赫;张青;孙强;戴晴;周炜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观察与探讨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 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作者:徐克;钟红珊;吴瑕;陈冉;肖亮;张曦彤;辛士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肌超声造影结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对兔心肌灌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CE)联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兔根据阻断和再灌注冠状动脉左室支时间不同分为两组:阻断30 min再灌注60 min(Ⅰ组)和阻断120 min再灌注60 min(Ⅱ组).于阻断时和再灌注后行MCE,造影图像经自制计算机辅助灰阶分析软件处理后,自动得出每个节段心肌的标化灰阶造影剂密度(CI),并对心肌灌注进行彩色编码.根据心肌灌注缺损(MPD)和异常的彩色编码区分别计算出危险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分别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再灌注后,Ⅱ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比非危险节段明显减低(P<0.01),而Ⅰ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与非危险节段间无明显差异.以标化灰阶CI为-70 pix为截断值,识别梗死节段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87%.阻断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危险心肌面积与荧光染色呈正相关(r=0.84,P=0.003和r=0.91,P<0.001);再灌注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梗死心肌面积与TTC结果呈正相关(r=0.75,P<0.001和r=0.89,P<0.001).结论 心肌超声造影联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识别危险和梗死心肌区域.

    作者:杜国庆;田家玮;郭延辉;任敏;姜双全;王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压氧治疗SARS后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随诊研究

    目的 通过对15例SARS后被确诊为Ⅰ期骨缺血坏死后行高压氧治疗病例的追踪研究,探讨高压氧治疗SARS后Ⅰ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 符合WHO确定的SARS诊断标准的15例患者(23髋)行双侧股骨头影像学检查,其中平片、CT检查为阴性, MRI诊断为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高压氧治疗后,随诊34个月,对比治疗前后平片、CT和MRI结果.结果 在高压氧治疗前,所有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情况根据1992年国际骨循环联合会(ARCO)国际分期标准均诊断为Ⅰ期,高压氧治疗后随访近3年,无痊愈者,2例(3髋)进展为Ⅳ期,1例(1髋)进展为Ⅲ期, 12患者(19髋)进展为Ⅱ期.结论 高压氧治疗不能逆转或有效阻止SARS后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进展.

    作者:武靖;蒋全胜;洪楠;邸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Balo同心圆硬化的磁共振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 探讨Balo同心圆硬化(BCS)的磁共振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大脑立体定向活检证实的BCS的MRI及其病理表现,其中增强扫描2例,头颅CT检查1例.结果 4例患者中,1例单发,3例多发,多者病灶6个.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半球皮层下和深部白质区,共发现13个病灶,其中顶叶半卵圆中心和颞叶的发病比例高.典型同心圆样病灶9个,直径1~2.2 cm,同心圆层数为3~6个.在T1WI加权像呈等、低信号相间;T2WI/Flair/ADC 像上呈等、高信号交替环,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表现,上述表现与镜下脱髓鞘区与髓鞘保留区相间相对应.其余4个不典型的病灶呈斑片状或煎蛋样改变,但在病灶内均可见1~4个半环样结构;增强后1例病灶呈点状或边缘线状强化.结论 MRI能反映BCS的病理特征,对BCS活体、无创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楠;李坤成;刘佳宾;秦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局部室壁峰值速度和位移的变化

    目的 观察组织速度峰值(Sm)和组织位移峰值(D)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供血节段与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供血节段急性期的变化,并与正常人相应节段比较,探讨Sm和D能否敏感地评估缺血心肌、坏死心肌.方法 以31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壁AMI 14例,IRA为前降支(LAD);下壁AMI 17例,IRA为回旋支(LCX)10例,IRA为右冠状动脉(RCA)7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获取其标准心尖二腔、长轴、四腔彩色组织多普勒,描记心肌各节段的TVI、TT曲线,测量基底段、中段、心尖部收缩相峰值.并与42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 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在前壁和前间隔所有IRA基底段、中段和部分NIRA基底段、中段峰值减低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或P<0.01、 P<0.05),峰值减低程度IRA大于NIRA;在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所有NIRA基底段、中段和部分IRA基底段、中段峰值减低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或P<0.01、 P<0.05),峰值减低程度NIRA大于IRA.AMI患者的Sm和D在IRA和NIRA比较提示我们,在前壁AMI组(除外前壁的Sm),前壁和下壁的基底段、中段的Sm和D可以区分梗死与非梗死心肌(P<0.05);在下壁AMI组(除外下壁AMI患者的Sm)侧壁、前间隔、后壁和室间隔中段的Sm和D可以区分梗死与非梗死心肌(P<0.05).结论 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不仅能够在急性缺血早期无创、定量、准确、敏感地区分正常及缺血、坏死心肌,也能够评估IRA和NIRA的缺血、坏死心肌,为临床提供了可床旁测量、方便快捷的诊疗手段.

    作者:黄慧贤;胡大一;朱天刚;杨静文;郭实;陈真;丁茜;王欣;权欣;刘俊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维超声TUI技术在胎儿唇腭裂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胎儿唇腭裂在三维超声新技术断层超声成像(TUI)中的图像特征,评价TUI诊断胎儿唇腭裂的价值.方法 应用TUI对32例唇腭裂胎儿的三维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检查结果与二维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UI对单纯唇裂的显示率为100%(8/8),对唇裂合并腭裂的显示率为75%(18/24);二维超声对单纯唇裂的显示率为100%(8/8),对唇裂合并腭裂的显示率为33.3%(8/24),二者对胎儿唇裂合并腭裂的显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I在胎儿唇腭裂的产前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婧宇;蔡爱露;杨泽宇;王冰;郭淑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价值

    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16~38岁.3例患者均有标准正侧位胸部X线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体检时可见患者瘦高、胸廓扁平、胸背部平直或凹陷.其中1例心电图有轻微的ST-T改变,3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作者:杨东奎;郑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